第20课 西学东渐_第1页
第20课 西学东渐_第2页
第20课 西学东渐_第3页
第20课 西学东渐_第4页
第20课 西学东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激进派:民主科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第五单元知识结构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概念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开端——耶稣会传教士

②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深入——列强侵华加剧中国应对态度:排拒---接受---全盘西化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历程1、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2、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3、维新思想—君主立宪(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4、革命思想—

民主共和(19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5、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器物制度文化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年代)1、背景:①②③2、目的:3、人物及主张:4、特点:5、评价:

①鸦片战争失败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政治)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经济)③闭关锁国打破,中西联系扩大(对外)抵御外国的侵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目的项目人物林则徐魏源实践著作主要思想地位影响设译馆、译报、译书编写书籍《各国律例》《四洲志》《海国图志》了解、研究世界情况,向西方学习思考:林、魏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何特点?该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开眼的活动第一人、先河先行者蔚然成风、社会思潮、思想主流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请回答: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想一想,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抵御外来侵略局限性:①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②仅限于理论宣传,没有大规模实践

③仅学习军事技术,未涉及政治经济制度。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进步性: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特点:评价:(1)层面上: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2)两面性:一面带有鲜明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实质:地主阶级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积极: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蔚然成风、社会思潮、主流思想局限: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也没有付诸实践。二、体用之争—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2、目的:3、派别:4、评价: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①Ⅱ鸦片战争后,民危加深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西学的传播扩大,中外文化猛烈碰撞(1)社会:(2)思想:背景:

洋务派

顽固派1、背景:2、目的:3、派别及主张:4、评价:二、体用之争—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19世纪60-90年代)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材料二:

大学士倭仁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抗外侮。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派别?他们在争论什么?争论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地主阶级顽固派焦点:要不要采用西学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实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江南制造总局“中体西用”之实践北洋水师首批三十名留美幼童

二、体用之争—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2、目的:3、派别:4、评价:

评价:1、实质:地主阶级内部就何种方式来维护清王朝统治2、影响:

积极:冲击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指导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局限:仅局限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没有触动封建制度3、结果:中法战争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洋务派分化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3、维新思想的传播——论战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三.维新思想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思考:1.与洋务派相比,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有哪些进步之处?2.为什么早期维新派对洋务派由支持转为分道扬镳?原因: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根本原因)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思想:主张西学后期支持“中体西用”、参与洋务运动前期①中法战争的失败②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③西学的传播1、背景:2、人物:3、主张:4、评价:

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背景:内容:论战:影响:图一签订《马关条约》问题: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图三早期维新派图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郑观应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目的(1)背景:①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②经济:19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西学的广泛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维新派代表人物重要活动及主张代表论著地位及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开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著书立说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用进化论阐述中国变法维新的必要性《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维新变法的宣传家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从这句话能看出维新变法思想宣传呈现什么特点?拓展:康有为为何要采用“移花接木”方法来宣传变法维新?1、策略的考虑:封建势力强大,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2、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思想论战:论战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促进维新思想传播,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维新派封建顽固势力、洋务派(1)双方:(2)内容(3)实质:(4)影响:(4)实践: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①背景:19世纪末,面临亡国灭种之祸②过程A.康有为上B.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③结果:④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⑤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⑥

影响: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作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一次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提倡新学,思想启蒙,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时期派别阶级代表人核心主张抵抗派洋务派

维新派早期晚期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奕、李曾、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王、郑君主立宪制康、梁谭、严君主立宪制

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