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40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2《祝福》课件40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2《祝福》课件40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2《祝福》课件40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2《祝福》课件40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鲁迅壹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自嘲

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的憎和对人民的爱。《祝福》发表于1924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贰文章背景介绍: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新知拓展: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新知拓展:

3.“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新知拓展:叁关于“祝福”

“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小说常识: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肆【基础知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伍【祥林嫂初登场的形象】“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伍【祥林嫂初登场的台词】灵魂拷问三连“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什么时候死的?

怎么死的?震惊三连是关心祥林嫂吗?还是担心自己间接造成他人死亡?倒叙手法伍【祥林嫂一登场就死了】作用:产生悬念,引人入胜:让读者更关注过程,挖掘造成结果的各种因素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序的方法。十岁(?)被原生家庭卖做童养媳伍【祥林嫂的人生轨迹】希望过小日子——丧夫无子(希望第一次破灭)希望守寡——被婆婆卖(希望第二次破灭)出逃打工——被卫婆出卖、被婆婆抓回(希望第三次破灭)希望以死守节——寻死不成(希望第四次破灭)希望过小日子——丧夫丧子(希望第五次破灭)诉苦求安慰——被众人消遣、厌烦、嘲笑(希望第六次破灭)捐门槛——被四叔、四婶歧视(希望第七次破灭)向我询问——被我敷衍(希望第八次破灭)&7“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伍【祥林嫂最后的问题(希望)】为何强调“识字、见识多”?明明问了三个问题,为何一开始只说“问一件事?”&10“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我善意地从祥林嫂角度思考问题给出回答,对祥林嫂而言意味着什么?祥林嫂想必已经用同样的问题问过很多鲁镇人了,但都获得了同样的回答。她期待从我这里获得不同于鲁镇人的答案。结果我善意地从祥林嫂角度思考问题给出回答,给出的答案恰恰和鲁镇人给出的回答是一样的,成为了压垮祥林嫂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34“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伍【祥林嫂的形象变化(精神变化)】&36“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66“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68“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

&77“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102“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109“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不但眼睛窈陷下去……头发也花白起来了”

鲁迅以冷峻的笔法白描出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并体现在外表上的。祥林嫂是先精神死亡,再肉体死亡的。幻灯片18陆祝福【人物形象】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伍【谁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人物行为价值观情感原生家庭卖女儿女儿是劳力、商品无真感情,可能为了给儿子娶媳妇而卖了女儿婆婆卖媳妇媳妇是劳力、商品无真感情,可能卖了女儿才给大儿子娶到童养媳卫婆先帮助,后出卖女工是商品无真感情,不同情也不加害柳妈等八卦不幸之人是消遣品无真感情,有同情有厌烦鲁四婶使用祥林嫂女工是劳力无真感情,同情转不满(工作上)鲁四叔歧视祥林嫂不幸之人是谬种从无好感但未压迫我同情祥林嫂不幸之人是不安的种子同情但无力拯救而想回避说他们拿一根罪大恶极,又说不上来,但却正是鲁镇的每一个人,将她一步一步推向了死亡。更恐怖的是,即使祥林嫂死了,这些人也毫不在意。没人关心她为何而死,更不用提反思自己了。伍【鲁镇人是有意要整死祥林嫂吗】鲁镇人为何会无视祥林嫂的死?因为他们也在艰难谋生因为那个年代“穷死”的乞丐实在太多太多了还因为在他们看来祥林嫂的遭遇不过是中国农村千百年来重复了无数次的“常态”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核心问题是:再嫁是否有罪伍【鲁镇人是无辜的吗】人物细节内涵环境婆婆&贺老六58:“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坳里去的女人少”小户人家娶妻困难,能接受改嫁乡下卫婆56:“交了好运了”64:“生了一个孩子,男的”“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柳妈等70:“镇上很多人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99:“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到落了一件大罪名”101:“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只承认第一任丈夫,认为再嫁是败坏风俗的大罪名,鄙视再嫁的女性鲁镇鲁四叔71:“伤风败俗;不干不净”鲁四婶73:“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108:“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核心问题是:再嫁是否有罪伍【鲁镇人是无辜的吗】人物细节内涵环境祥林嫂12:“也就有地狱了”39:“诚然是逃出来的”60:“一路只是嚎,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100:“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未曾知道的”102:“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106:“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为了不再嫁离家出走过、自杀过。再次来到鲁镇后只反复说阿毛,却从不提贺老六。轻易地接受柳妈的说法,深信捐门槛的作用,说明她自身也认为再嫁是有罪的乡下&鲁镇我3:“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10:“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31:“

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留意到祥林嫂的悲哀;考虑对方的感受;关心死亡的原因大城市鲁镇人在言行层面虽然没有直接迫害祥林嫂,但在价值观层面、文化层面,压垮了她。以“再嫁有罪”为代表的价值观,我们称之为封建礼教。伍【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每个女性从小就生活在“再嫁是有罪的,死后要被锯开”这种文化中,她们不仅自觉遵守规则,甚至还会通过强迫别人遵守规则,和惩罚不遵守规则的人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女人为迎神接福忙得脚不沾地,但上香祭拜的只限于男人。&71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千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伍【针对女性的规则是谁定的呢?】男性是制定规则的人。他们躲在幕后,看着一个个女性被封建礼教洗脑,看着女性们互相残杀,自己的双手始终干干净净。封建礼教只有统治阶级认同是没有力量的,只有同情她的人也认同这一规则,甚至受害者本人也认同,才是最有力的。统治阶级不需要自己出手,就有无数人主动出手。祥林嫂本人才是整个故事里最在意“再嫁有罪”的人。所以才有那么剧烈的反抗,才那么坚信自己会下地狱被劈成两半,才会在捐过门槛后坚信自己一切都干净了,“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才会被四婶一句“你放下罢”彻底击垮。伍【祥林嫂是一个纯粹的受害者吗?】如果祥林嫂对封建礼教不认同、不买账,是不会那么容易死的,更不会死得那么痛苦。•把她当赚钱工具、生育工具、劳动工具、泄欲工具,•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价值观来压制她的思想,•不让她学文化,用迷信来控制她•最后在她试图反抗时排挤她、孤立她,甚至用暴力压迫她。伍【如何毁掉一个女人】我是唯一一个还在意祥林嫂感受的人,唯一一个“非鲁镇人”唯一一个还不被封建礼教裹挟的人伍【“我”的意义】鲁镇的环境我的感受新年的气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鲁镇是我的故乡我已没有家四老爷是我的本家长辈谈话总是不投机的过年的鲁镇乱成一团糟无聊赖、决计要走了鲁镇的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祝福中乞丐祥林嫂死了我像一个局外人,既不去参加祝福,也没有替祥林嫂讨公道伍【“我的意义”】在“我”这个人物身上,鲁迅寄托了一点善良、一点无力、一点软弱&18总觉得不安在俄国大都市彼得堡赶车的老车夫姚纳,身处社会底层,生活十分困苦,遭遇又很不幸,姚纳的妻子早己去世,新近又刚死了儿子,深沉的哀痛充塞着他的胸膛,急欲找一个人倾吐自己的悲伤。在一个大雪纷飞之夜,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坐他马车的客人或遇见的普通人诉说,不是遭到侮辱就是遭到拒绝。在车水马龙的彼得堡,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把话说完,姚纳最后只能向同自己相依为命的小母马去诉苦吐怨。伍【俄国契柯夫《苦恼》】契柯夫觉得,小人物的需求很卑微,仅仅需要倾听,倾听对他人并无损失,对主人公其实也于事无补。但就是这一点同情,人间也极其匮乏。伍【“我的意义”】“我”在遇到祥林嫂之后也并没有准备倾听她的遭遇,而是想快点脱身。鲁迅可能收到契柯夫的启发,设计祥林嫂被全社会孤立,并把背后的根源归为封建礼教“我”以见证人的身份揭露了礼教杀人的真相。伍【“我的意义”】同时“我”也坦露了自己的无力,承认仅凭自己是无法对抗整个社会环境、整个礼教文化的。“我”不是鲁迅,但具有鲁迅的一部分特征,因为现实中的鲁迅也正陷入无力的痛苦。《呐喊》,《狂人日记》,1918年伍【从《呐喊》到《彷徨》】《彷徨》,《祝福》,1924年《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祝福》:吃人=残害人的精神《狂人日记》的结尾是狂人临死前呐喊“救救孩子!”伍【从《呐喊》到《彷徨》】《祝福»的结尾是我在祥林嫂死后想快点逃离鲁镇。《呐喊》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期间,《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祥林嫂春天没了丈夫,也是春天被婆婆抓回去卖到山里,又是春天没了儿子伍【写《祝福》时的鲁迅对现实有多悲观】春天一般来说象征着希望,祥林嫂的倒霉事都发生在春天鲁迅可能在暗示她是一个没有春天,没有希望的人过年时很开心的事,祝福对当时的人来说是很吉利的事儿。但祥林嫂偏偏死在过年期间,祝福前夜。鲁迅可能在暗示杀死祥林嫂的是“祝福”背后的文化,“祝福”的文化无法给中国人带来好生活。小说在开头结尾部分都描写了“祝福”的景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研读:环境描写陆祝福【鉴赏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烘托人物突出的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4.暗示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