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课件_第1页
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课件_第2页
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课件_第3页
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课件_第4页
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

徐美兰2345781011黄金大米(GoldenRice)是一种转基因大米,它通过转基因技术将β-胡萝卜素转化酶系统转入到大米中而获得,外表为金黄色,故称黄金大米。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IngoPotrykus教授和德国弗赖堡大学的PeterBeyer(分别为育种专家和分子生物学家)是这一大米作用机制的创始人。1999年,研发此大米,并于2004年在美国进行试验。12争议核心问题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14主要质疑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等等。转基因农业会导致基因扩散,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转基因会导致病菌产生抗性。转抗虫基因会导致害虫产生抗性,因此不得不继续打农药。转基因技术的专利大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利。转基因技术只适用于大农场,不适合小农。转基因技术只应用了十几年,将来很可能会发现有害,因此必须谨慎。15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主要任务第三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主要任务与分析对象熟悉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的发展及主要里程碑了解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中英文退出绪论现代分子生物学兴起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DNA双螺丝结构分子生物学以揭示生命现象本质为目的,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为对象,为破解生命奥秘、探究疾病现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控制等,实现个体化循征医护等奠定基础。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中英文退出一、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的里程碑

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一、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的里程碑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1.遗传学诞生的遗传规律1865孟德尔性状遗传2.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组分3.揭示了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一)准备与酝酿阶段细胞亚显微结构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肺炎双球菌遗传转化实验OswaldAvery

(1877-1955)1944年证实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22一、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的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Watson和Crick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意义: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提出了碱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最终阐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这三点为认识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为重要的基础。(二)建立与发展阶段细胞亚显微结构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DNA双螺旋模型:里程碑1953年,Watson和Crick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提出DNA为双螺旋结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脂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并指出,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标志着分子生物学这一崭新学科的正式诞生。2527MauriceHughFrederickWilkins(1916-2004)通过X射线证实了Watson-Crick模型

三人获noble生理医学奖28RosalindElsieFranklin

(1920-1958)1952年她所拍摄的DNA晶体衍射图片“照片51号”,以及关于此物质的相关数据,是沃森与克里克解出DNA结构的关键线索。29《Nature》于1953年4月25日同时发表三篇论文,顺序是以Watson和Crick为先,再是Wilkins等人,最后是Franklin等人。沃森与克里克在论文中提及他们是受到Wilkins与Franklin等人的启发,但并未详细说明,也没有致谢。而Wilkins与Franklin则是在论文中表示自己的数据与Watson和Crick的模型相符。30当时研究DNA分子模型的3个实验室伦敦国王学院的Wilkins、Franklin实验室,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Pauling实验室,他已发现了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非正式研究小组,Watson和Crick。31Watson和Crick依据的3条数据广为人知的,DNA由6种小分子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A、G、T、C),由这些小分子组成了4种核苷酸,这4种核苷酸组成了DNA.最新的,Franklin得到的衍射照片表明,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最为关键的,1950年美国生物化学家Chargaff发现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等量的,虽然在不同物种中4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32DNA作为遗传物质需具备的特点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DNA双螺旋模型完美地解释1、2和4。1958年,Meselson和Stahl完成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33遗传信息传递规律:中心法则1957年,Crick提出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遗传信息在不同的大分子之间的转移都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只能从DNA到RNA(转录),从RNA到蛋白质(翻译)。这两种形式的信息转移在所有生物的细胞中都得到了证实。341950年,科学家发现RNA可复制。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在RNA致癌病毒中发现了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酶。351970年Crick提出了完整的中心法则。实线箭头的转移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中。虚线箭头是特殊情况下的遗传信息转移。RNA复制只在RNA病毒中存在。逆转录最初在RNA致癌病毒中发现,现在在人的白细胞和胎盘滋养层中也测出逆转录酶的活性。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直接转移仅在理论上具可能性,在活细胞中尚未发现。36中心法则合理地说明了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两类大分子的联系和分工:核酸的功能是储存和转移遗传信息,指导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和作为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37乳糖操纵子模型1961年,Monod和Jacob提出乳糖操纵子模型。他们还提出了mRNA的概念。预言并参与证实存在38mRNA的发现1961年,Monod和Jacob提出了mRNA的概念,认为在DNA与其表达产物蛋白质之间存在一种传递信息的中间物质,这种物质极可能是一种RNA。Brenner、Monod和Jacob的实验和此后Spiegelman的实验证实了mRNA的存在。39遗传密码的破解1954年,Gamov提出密码子是三联体。1961年,Crick等证实密码子是非重叠、无标点的三联体。1966年,在Nirenberg、Khorana等的努力下,完成了全部64个遗传密码子的解码。40一、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的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以后1.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和发展2.后继研究和持续发展阶段

(三)深入发展阶段细胞亚显微结构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重组DNA技术PaulBerg(1926-)1972年,PaulBerg创造出第一个重组DNA分子。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发展了重组DNA技术,发现改造后的DNA分子可在外来细胞中复制。

42DNA测序技术1977年,Sanger与Maxam和Gilbert等发明了DNA测序技术。43PCR技术1985年,Kary

Mullis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1988年,Saiki发现耐热的TaqDNA聚合酶,PCR技术迅速推广。44随着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的完成,逐渐发展起来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以及新近于真核细胞内发现的控制基因信息流通的非编码RNA(noncodingRNA)和不依赖DNA序列的表观遗传(epigenetics)等新兴领域生命信息和新技术体系的引入,预示着分子生物学又将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第一章绪论46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三大创举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4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年代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二)聚合酶链反应PCR

(三)生物芯片技术

(四)DNA测序技术(一)DNA分子交杂技术细胞亚显微结构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一、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基础

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分析对象第二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主要任务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一、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基础

(二)单基因病与基因变异

(三)线粒体遗传病与线粒体基因变异

(四)恶性肿瘤与肿瘤相关基因(一)人类感染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一、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基础

(二)单基因病与基因变异

(三)线粒体遗传病与线粒体基因变异

(四)恶性肿瘤与肿瘤相关基因(一)人类感染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退出首页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的MAYO诊所研究员成功的繁殖出了大脑患有神经纤维缠结,具有人类老年性痴呆症病理特征的小鼠。这只小鼠模拟了人类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过程,为研究者希望攻克预防、治疗老年性痴呆和其他痴呆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5152微生物基因工程与多肽类产品的生产200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罗伊·卡斯蒂斯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共同研制成功避孕疫苗。对老鼠的实验已经取得了成功。新型的避孕疫苗是由沙门氏菌进行基因改造而成的。经过基因改后,沙门氏菌就不会产生有害感染。这种经过基因改造过的沙门氏菌之所以能够阻止怀孕,就是因为它会产生一种重要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一旦附在卵子的表面后,可以有效地阻止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53微生物基因工程与多肽类产品的生产美国陆军研究发展和工程中心将合成蜘蛛丝的基因转入细菌,生产出一种可溶性丝蛋白,可纺成一种强度超过钢的特殊纤维。54转基因动物与蛋白药物的生产将生物活性蛋白基因导入动物的受精卵,在发育成的转基因动物体液或血液、乳汁、尿、腹水中收获基因产物,通常将此动物称为“动物生物反应器”。英国用转基因绵羊来试行生产人类抗胰蛋白酶因子,在每升羊奶中可取得35克这种蛋白质。tPA(组织型纤溶蛋白元激活因子)已在转基因小鼠的乳汁中得到了表达,成为治疗血栓的理想药物。转基因小鼠可表达羊奶的主要成分——β-乳糖球蛋白。凝血因子Ⅳ也在转基因绵羊中得到了表达。55转基因植物与蛋白药物的生产2007年5月16日美国农业部批准一种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种植。这种转基因水稻产出的大米含有人类乳汁中常见的溶菌酶、乳铁蛋白以及人类血清白蛋白。其中,前两者具有抗菌作用,能治疗肠胃感染引起的腹泻等疾病,后者可用于贫血的治疗。

56转基因植物与蛋白药物的生产2011年10月31日,武汉大学杨代常的论文《利用转基因水稻规模化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文章证明,植物来源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与临床使用的血浆来源血清白蛋白,无论是在生理生化性质,还是功能用途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等同性。目前大约每亩水稻可以产生1.5-2kg血清白蛋白。如果说一个人一次能献血200ml,一亩转基因水稻产出的血清白蛋白量约等于300人献血。57转基因植物与口服疫苗研究把致病基因植入植物胚胎中,培养试管苗,然后移植到肥沃的土壤中,以传统方法培育。成熟的果实含有抗原蛋白,抗原蛋白进入人体后,能模拟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激活免疫系统,使人体内产生对有关疾病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功能。1998年,美国的植物研究中心研究成功了含疫苗的马铃薯,创造了口服疫苗的先河。俄罗斯、墨西哥、中国等均报道有科研人员研究成功含疫苗的香蕉或西红柿。58转基因动物模型英国伦敦的一个研究小组把一个来自Y染色体的Sry基因注入基因型为雌性的鼠的胚胎内,结果令人吃惊。这些本来应该发育成雌鼠的胚胎最后竟都长成了雄性鼠。这个结果表明,Sry基因是决定雄性性别的基因。科学家猜测,这个基因很可能在人类中也起着同样的作用。59裸鼠身上的人造耳朵人造耳朵?人造大脑?让人怀疑,是不是人造器官的时代已经到来?如果有一天,全身上下的“零件”都脱胎换骨的打制成“人造”器官,那岂不是将是一个“人将不人”的时代?603、转基因动物与人类器官移植4、物种改良——转基因植物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它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通常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的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除草剂、抗病虫害、抗旱、抗寒及其它特性。61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1994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FlavrSavr(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反义基因”)正式投放美国市场。1996年,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仅为170万公顷。2002年,全球种植面积已扩大到5870万公顷。62物种改良——工程微生物超级细菌:含有分解各种石油成分的重组DNA,能快速分解石油,可用来清除石油污染。63物种改良——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可以稳定地整合外源基因,并在合适的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