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4页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南开大学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 Microbiology 课 号: 1060010620 所 属 院: 生命科学学院 日 期: 2008 年 11 月 21 日 填表说明“预备知识”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学习需要先修的课程和知识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对培养人才起的作用。“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主要填写:列出主要章节的标题在每个标题下写出主要内容的细目各章节分配的教学时数各教学环节(习题、实验、课堂讨论、写作、社会调查、测验、考试)的内容和时数。4、“补充说明”一栏写明需要说明的问题以及执行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建议。

2、周学时3学时总学时45学时 学分2.5学分教学对象(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本课程适于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等专业三年级本科生。预备知识: 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或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前期课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微生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生命科学重大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微生物学又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数理化和信息科学交叉渗透,与人类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日常生活特别与人类目前面临的食品、健康、医药、能源和环境等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微生物学是当代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主

3、干课。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生态分布、分类进化、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特有的纯种分离培养相关技术方法以及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科研究的前沿与进展。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时第一章 绪论 2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8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2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6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2第七章 病毒 6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与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8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2第十章 微生物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 2第十

4、一章 感染与免疫 4各章节标题及主要内容细目附后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与讨论、课下作业、课下思考题、微生物学课程论文等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教材:沈萍 陈向东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微生物学(第2版)第一章 绪论一 什么是微生物? 二 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生物类群三 微生物共有的生物学特性 四 微生物研究特有的实验方法五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主要奠基人 六 微生物学的发展 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巴斯德 (Louis Pasteur)柯赫 (Robert Koch)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 无菌技术 二 用固体培养

5、基分离纯种三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种 四 选择培养分离第二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一 真细菌基本形态 二 古生菌基本形态三 真菌基本形态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一 普通真细菌细胞结构与功能(一) 细胞壁结构与功能 (二) 细胞质膜结构与功能1 G+细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 1 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肽聚糖(Peptidoglycan) “液态镶嵌模型”磷壁酸(teichoic acid) 2 多功能细胞膜 2 G细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 (三) 细胞质和内含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主要内含物及功能脂多糖脂类蛋白质复合物 1 70S核糖体(r

6、ibosome)3 古生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 2 磁小体(megnetosome)4 缺壁细菌 3载色体(chromatophare)或类束体支原体(Mycoplasma) 4羧化体(carboxysome)L型细菌(L-form bacteria) 5气泡(gas vocuoles)原生质体(protoplast)及制备方法 6各类贮藏物(reserve materials)(四) 核区(nuclear region)核基因组(genome) (六) 糖被(glycocalyx)第二复制子plasmid 1 荚膜(capsule)与粘液层(slime)(五) 休眠体芽孢(endospore)

7、2 糖被的功能1 芽孢的结构与功能 3 糖被的开发应用微生物胞外多糖2 形成芽孢是细胞物质功能的分化 (七) 鞭毛(flagellum)3 芽孢的耐热机制 鞭毛微细结构与功能4 芽孢萌发(germination)5 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及杀虫功能二 G+丝状真细菌放线菌三 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粘细菌等真细菌四 古生菌(Archae)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一 酵母菌细胞结构与功能 二 丝状真菌细胞结构与功能一细胞壁 一细胞壁1 多糖和蛋白质复合成“三明治”结构 1 主要组分多糖2 蜗牛酶去壁 2 蛋白质、聚糖和脂类二含固醇类细

8、胞膜 3 粗糙脉胞菌菌丝壁化学组成和结构三细胞核(nucleus) 二特殊内含体及功能典型真核结构 1 膜边体(plasmalemmasome)Saccharomyces cerevisiae17条chromesome(单倍) 2 伏鲁宁体(woronin body)“2 M”质粒、线粒体DNA 3 几丁质酶体四细胞质中主要细胞器 4 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1 80S核糖体(ribosome) 三真核微生物鞭毛和纤毛2线粒体(mitochondria) “9+2”3内膜系统4溶酶体(lysosome)5微体(microbody)6液泡(vacuole)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第一节

9、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一 微生物五大类营养物质二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 光能无机自养型(photolithoautotrophy)2 光能有机异养型(photoorganoheterotrophy)3 化能无机自养型(chemolithoauxotrophy)4 化能有机异养型(chemoorganoheterotrophy)5专性营养与兼性营养第二节 微生物培养基一 培养基制备基本原则 二 培养基类型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自学)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一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产能 二 无机能源微生物氧化产能1 发酵产能 1 硝化细菌氧化NH3产能2 有氧呼吸产能 2 硫化细菌氧化还

10、原态S产能3 无氧呼吸产能 3 氢细菌氧化H2产能4 厌氧条件下发酵产能与发酵产物 4 铁细菌氧化亚铁产能5 无机能源微生物有氧、无氧呼吸6 脱氮硫杆菌7 还原力形成三 光能微生物光合磷酸化产能1 光合单位组成 2 光合细菌环式光合磷酸化产能3 光合细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形成还原力 4 蓝细菌放氧型光合磷酸化第二节 微生物耗能反应一 自养型微生物CO2同化 二 微生物细胞物质合成1 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2 还原性TCA循环同化CO2第三节 微生物特有的代谢一 微生物固氮 二 肽聚糖生物合成1 固氮微生物 1 C55Lipid-P糖基载体脂2 固氮生化过程 2糖基单体胞质内合成3

11、 固氮酶的基本性质 3二糖单元在C55Lipid-P上组装4肽聚糖链膜外延长与肽链交联三 青霉素合成1微生物次级代谢2青霉素生物合成3次级代谢的主要特点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自学)一 酶活性调节 二 分支合成途径调节1 变构调节 1 同功酶2 修饰调节 2 协同反馈抑制3 累积反馈抑制4 顺序反馈抑制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第一节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一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二 连续培养1 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2 细菌群体生长的数学表示式:比生长速率 G:倍增时间第二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一 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二 酵母菌的生长繁殖1 无性孢子繁殖 1无性繁殖和有性孢子繁殖2

12、 有性孢子繁殖 2酿酒酵母生活史3 菌丝的极性及顶端生长机制4 匍枝根霉、子囊菌的生活史第三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一 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二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第四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一 抗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二 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1 抗代谢物2 抗生素及作用机理3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第七章 病毒第一节 病毒粒子的性质一 病毒的形态结构1 腺病毒(Adenovirus) 3 T4噬菌体2 烟草花叶病毒(TMV) 4 有包膜病毒二 病毒的化学组成1 病毒核酸的多样性 2 病毒的蛋白质3 脂类与糖类第二节 噬菌体的复制一 T4噬菌体的复制过程 二 MS2噬菌体的复制三

13、X174噬菌体的复制 四 fd噬菌体非杀细胞增殖感染五 整合非增殖感染1 温和噬菌体的基本性质 2噬菌体裂解途径和溶源化途径转录调控第三节 动物病毒的复制一 动物细胞结构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二 无包膜DNA病毒Adenovirus复制三 有包膜DNA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复制 四 无包膜+ssRNA病毒Poliovirus复制五 有被膜ssRNA病毒Rabies virus复制 六 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复制七 动物病毒感染细胞可能产生的效应 八 包涵体第四节 病毒的非增殖感染一 缺损病毒1 干扰缺损病毒 2 卫星病毒3 整合的病毒基因组第五节 亚病毒因子一 卫星

14、RNA(satRNA) 二 类病毒(Viroid)三 朊病毒(Vivino)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与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因素一 微生物染色体基因组结构1 E.coli基因组结构 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基因组结构3 Methancoccus jannaschii基因组结构二 plasmid 三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第二节 微生物基因突变一 基因突变类型及其分离 二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第三节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一 细菌的接合作用二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1 转导的发现 2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3 双重溶

15、源化细胞与高频局限性转导三 细菌的遗传转化1 感受态细胞 2 自然遗传转化模型3 人工转化 4 电击转化第四节 真菌的遗传学特性一 酵母菌的接合型遗传 二 酵母菌的质粒三 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过程第五节 微生物育种一 诱变育种1 U.v和5-BU诱变方法 2 代谢控制育种营养缺陷型菌株,抗反馈调节菌株的筛选二 体内基因重组育种1 原生质体融合 2 酵母菌杂交育种第六节 微生物基因工程(遗传学重点讲授)一 微生物的研究成果与技术为基因工程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二 质粒和噬菌体克隆载体必须具备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三表达载体构建策略和必须具备的元件第七节 微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一 在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1细菌

16、的应急反应 2。信号传导和二组分调节系统3通过因子更换的调节二 转录后调控1 翻译其始的调控 2。稀有密码子和重叠基因调控3反义RNA调控 4。细菌蛋白质的分泌调控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二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 碳循环 2 氮循环3 硫循环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一 群落中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二 微生物群落三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四 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第三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一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1 生物降解 2 降解质粒3 重金属转化二 污水的微生物处理1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 2 好氧处理系统活性污泥曝气池法3

17、厌氧处理系统 4 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Ames试验)第十章 微生物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第一节 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一 最早的生命形式原始生物 二 原始生物向原核生物进化三 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进化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测量指征一 能标示生物进化的指征分子 二 16SrRNA序列顺序与进化1 蛋白质、RNA、DNA是分子进化钟 三 寡核苷酸印迹2 16SrRNA(或18 SrRNA)是最佳的生物进化指征分子 四 三界(域)生物系统发育树第三节 细菌分类一 微生物分类的三项任务二 微生物分类单元与等级1 特有的种以下分类等级 2 属种亚种的命名三 细菌分类和伯杰氏手册1 伯杰氏鉴定细菌

18、学手册 2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特征和新技术一 分类鉴定特征1 表型特征 2 系统进化相关性特征二 微生物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1 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2 微生物细胞组分和代谢产物仪器分析3 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 4 计算机技术第五节 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总观一 真细菌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总观 二 古生菌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总观三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总观第十一章 感染与免疫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一 细菌的致病性毒力1 侵袭力 2 毒素二、病毒的致病性三、真菌的致病性第二节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一 生理屏帐 二 细胞因素三 体液因素第

19、三节 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一 抗原(Antigen)1 抗原的分子性质 2 抗原决定簇3 微生物的抗原结构二 抗体(Antibody)1 IgG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2 Ig的种类及功能三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1 不依赖TH的体液免疫 2 依赖TH的体液免疫四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1 T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的性质 2 抗原的加工与呈递细胞的功能3 TC细胞介导的杀细胞效应 4 TD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五 特异性免疫中传递、识别抗原决定基特异性免疫信息的三类功能分子mIg、TCR、MHC六 克隆选择与免疫耐受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一 免疫技术1 血清学反应 2 免疫标记技术二 免疫预防与生物

20、制品三、免疫技术的实际应用1、肝癌患者血清中会出现甲胎蛋白2、妇女妊娠检测3、吸毒者尿液中毒品免疫学检测4、免疫印迹法检测基因表达蛋白量教材名称:微生物学 (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沈萍 陈向东主编出版日期:2006年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奖情况: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使用情况:多数院校作为统编教材使用主要参考书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2th),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杨文博等主译,微生物生物学(8th),科学出版社,2001Madigan M.T., Martinko J.M., Parker J,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21、Prentice Hall Inc. 1997Prescott L.M., Harley J.P., Klein D.A., Microbiology(6th). McGraw Hill, 2005本大纲的特色(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方面改革的情况):根据使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参考如上几本主要的参考书,根据“少而精、突出重点和难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现代分子微生物学、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对“微生物学”教材中的15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如下课程内容结构:1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类群、细胞结构和功能作为重点章节讲授。为了和细胞生物学相关内容不重复,突出原核微生物细胞

22、结构和功能,对真核微生物则重点介绍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特有的结构和功能;非细胞生物病毒则作为独立一章重点讲授。2微生物的代谢作为重点章节讲授。主要讲授微生物能源物质、产能方式的多样性和耗能代谢的多样性。重点讲授微生物特有的无氧呼吸、无机能源物质氧化磷酸化、放氧和非放氧型光合磷酸化产能方式以及自养的代谢过程,并介绍微生物特有的次生代谢和固氮合成代谢。3微生物遗传作为重点章节讲授。为了和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操作原理等必修课相关内容不重复,则突出细菌的接合、转导、转化、酵母菌有性杂交、丝状真菌准性生殖等基因重组的相关内容;增加了微生物诱变育种实验方法及突变株的筛选方法;在这一章还讲授微生物在转录水平

23、的基因表达调控,并重点介绍微生物基因工程中的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构建的基本策略和方法。4真菌学是南开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学科中的一大特色。为弥补教材中真菌内容偏少的现象,重点讲授了真菌的形态、细胞结构与功能、生长繁殖尤其是有性生殖、杂交、准性生殖等基因重组方式相关内容。5把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纳入微生物进化和分类鉴定一章讲授。并增加了微生物是生物进化中先锋种类以及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进化总观和多样性等内容。6微生物生态学重点介绍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同微生物生理类群。7感染与免疫一章为了尽量和免疫学不重复,只重点讲授病原微生物致病因素中的侵袭力和毒素以及介导特异性免疫、传递抗原特异性免疫信

24、息的mIg、TCR和MHC三类相关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并介绍生物制品。8微生物工业和产品不作为独立章节讲授,而在其它章节作为微生物开发应用的实例介绍。经过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经多年授课实践和授课效果,该大纲有如下特色:1重点讲授微生物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2结合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作出的重大贡献,突出现代微生物学基本内容,并结合微生物学科的研究热点密切联系学科发展前沿。3突出资源微生物学的内容,介绍微生物开发应用成果.4.采用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5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自我命题写一篇微生物课程论文。作为学生主动学习、摄取知识的一种方式。

25、补充说明:院(系)主管领导意见: 签字:院(系)学术委员会意见: 签字: 南开大学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Experiments of Microbiology 课 号: 1060010400 所 属 院: 生命科学学院 日 期: 2008 年 11 月 20 日 填表说明“预备知识”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学习需要先修的课程和知识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一栏要求写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对培养人才起的作用。“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主要填写:列出主要章节的标题在每个标题下写出主要内容的细目各章节分配的教学时数各教学环节(习题、实验、课堂讨论、写作

26、、社会调查、测验、考试)的内容和时数。4、“补充说明”一栏写明需要说明的问题以及执行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建议。周学时4总学时32 学分1教学对象(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本课程适用于正在修读“普通微生物学”基础课的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各级本科生;生物制药专业、环境生物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等本科专业基础微生物实验教学。预备知识:要求上此课的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微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实验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课又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微生物学实验以其独特的实验方法

27、和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手段,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为生命科学院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有关微生物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微生物基础理论的理解;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科学素养。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最关键核心的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和方法、微生物纯种分离的技术和方法、微生物培养技术和方法、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生物学性质分析的技术和方法等。通过自我设计、选作实验或综合性实验、训练学生

28、独立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独立完成实验,课后认真总结实验结果及书写实验报告。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实验课共设置十个实验项目,根据实验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实验项目一至实验项目七涵盖4个基础性实验项目,3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共28学时;实验项目八至实验项目十为自选、设计综合实验项目,每个学生必须选择1个项目,只计4学时,主要利用课外时间。一、基础性实验内容:实验项目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4学时) 实验内容:细菌简单染色;细菌革兰氏染色;牙垢简单染色;细菌三种基本形态观察。 实验技术:

29、无菌操作制片技术、染色技术、油浸物镜显微观察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微生物培养箱、冰箱。实验项目二:细菌的芽孢、荚膜和鞭毛染色与形态观察(4学时) 实验内容:细菌的特殊结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特殊结构形态观察;制作悬滴片观察鞭毛细菌的运动。 实验技术:芽孢、荚膜、鞭毛的染色技术、油浸物镜观察技术、悬滴片制作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微生物培养箱、冰箱。实验项目三:微生物测微技术与计数(3学时) 和T4噬菌体裂解液的效价测定(演示)(1学时) 实验内容:测量球菌、杆菌大小;检测酵母菌悬浮液中酵母细胞的数量; 以及噬菌体T4裂解液的制备;效价测定。 实验技术:测微尺使用技术、血球计数板

30、使用技术; 和双层平板制备技术、分光光度计使用技术、噬菌斑计数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测微尺、血球计数板与计数器;微生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恒温振荡摇床、离心机、分光光度计 、冰箱、移液枪实验项目四:丝状真菌和放线菌小室培养与形态观察(3学时) 和环境微生物的检测(1学时) 实验内容:青霉、曲霉、放线菌5406小室培养;黑根霉假根培养、丝状真菌、放线菌天然形态结构显微镜观察;检测环境空气和体表微生物 实验技术:小室培养技术、丝状真菌、放线菌天然形态结构显微观察技术、生物绘图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微生物培养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二、综合性实验内容: (将以下三个实验项目作为一个

31、大的综合性实验来组织教学)实验项目五: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4学时) 实验内容:细菌、放线菌、霉菌固体培养基制备与灭菌;无菌水制备与灭菌;培养皿等玻璃器皿灭菌。 实验技术:湿热灭菌、干热灭菌技术;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制备技术;营养琼脂斜面制备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自动灭菌系统、微生物培养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移液枪。实验项目六: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4学时)实验内容:学习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微生物的方法;采用10倍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霉菌;三种菌落形态观察、识别与比较;菌落转接斜面、纯种培养、保存。实验技术:营养琼脂平板制备技术,用10倍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纯种技术, 平板划

32、线分离技术。主要仪器设备:微生物培养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移液枪。实验项目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生理生化反应(4学时) 实验内容:Glu、Lac发酵培养基,M.R,Vp,吲哚,H2S产生实验培养基制备灭菌;“+”、“”结果对照菌种接种、摇床培养、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实验技术:鉴别性液体培养基设计制备技术、检测目的产物特异性试剂选择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自动灭菌系统、微生物培养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加样枪。三、研究创新性实验内容:(每2-4人一组,自我设计、综合、开放实验、选作一项)实验项目八:不同环境水体中的细菌学检查细菌总数测定(4学时)实验项目九:产蛋白酶和淀粉酶芽孢杆菌的分离和活力检

33、测(4学时)实验项目十:微生物多糖黄原胶的摇瓶发酵和提取(4学时)教材名称:微生物学实验作者:杨文博等出版日期:2004年9月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获奖情况:该教材获得南开大学“20042006”年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使用情况:用作微生物基础实验课、微生物综合实验课及分子微生物实验课的教材。主要参考书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沈萍、陈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2版),黄秀梨、辛明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生物学基础实验教程(第3版),滕利荣、孟庆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本大纲的特色(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方面改革的情况):一、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我们根据本学科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