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语文上册第单元第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精_第1页
级语文上册第单元第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精_第2页
级语文上册第单元第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精_第3页
级语文上册第单元第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精_第4页
级语文上册第单元第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级语文上册第单元第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精第一篇: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版)新人教版-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 导语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能把我们带入了银光素裹、白雪皑皑的冬的世界。想必在初冬季节,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经典美文济南的冬天,会有着别样的情调与韵味。下面就让我们追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一起去他的第二故乡济南走一遭,看看那里的冬天有着怎样独特的景致和魅力。二、 齐声朗读作者简介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三、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文意理解(读懂一篇) 2美段细

2、读(精读一段)四、文意理解读懂一篇伴随班得瑞的一曲舒缓愉悦的冬雪,师生合读全文,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一个词或短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 师生交流,明确:文意理解抓“温晴”1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的都是温暖晴和。2第2段是全景写城、写山,第3、4段写雪中的山色,第5段写温暖的水,所以它们都是在温晴的基调上来展开画面的,显出和谐一致的美感。五、美段细读精读一段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手中的妙笔,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曼妙绝伦的画卷,其中写得最传神、最具魅力的当推文章第三段。下面让我们进入美段细读环节。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第三段,思考:你认为能贯穿全

3、段的一个字是哪一个?明确: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妙小组合作:美段细读品味“妙”1朗读本段,体味一下:哪些字词亲切、自然,有助于表达真切的喜爱之情。(每组)2给这段文字描述的画面起一个诗意的名字。(内容之“妙”)(1、2组)3这段文字中动词用得妙,试举两例说明。(3、4组)4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5、6组)5说说你发现的这段文字表现手法一个美妙之处。(7、8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8分钟,推选发言人,组内试讲,准备全班展示。全班交流,依组讲解,余组补充,教师点拨。明确:1 呀、看吧、越发、全、吧、太。学生练读,展示。 2 小山雪霁雪后斜阳1 3.“顶”字写出了雪中小山的形态美,

4、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盖着、扣着、压在上面。“镶”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天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 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 给人以画面之感,化静为动。以小写大,诗意盎然,用小小花衣来写很大很大的小雪覆盖的山。5妙在多角度描写。从山上、山尖、山腰各个不同的部位写雪后初霁的小山之美。妙在化静为动。山们都穿上了那个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妙在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妙在段末点题。“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六、巧插背景,深挖主题以上我们抓住“妙”细品了第三段的内容之妙,动词之妙

5、,比喻之妙,手法之妙作者用他的种种妙笔为我们抒写了一个“温晴”的济南。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如此温晴?教师配乐朗诵以下背景资料:老舍一生历经坎坷,先后在八个城市生活过。据老舍夫人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特别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四年,是老舍整个人生历程中最为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美好时光。他称济南是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就写于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那时老舍刚从异国他乡回到祖国,或许济南让他在回国的那一刻有了家的最真切的感受,而且那是一段多么平和、安详的岁月啊!所以老舍会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这一方宝地上,倾注在济南的一山一水上。此时济南的温晴已经完

6、全融化在老舍的温情中了!下面,让我们伴随着班得瑞的一曲冬雪再次齐声诵读第三段,读出作者对济南冬天毫不掩饰的独特喜爱之情。整节课在师生配乐合读中结束教学反思:笔者认为,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必具备两点要素:教师的教学创意和学生的高效学习。而在这两个要素中,教师的教学创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本,学生的高效学习是关键。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巧选教学切入点;巧设问题情境;巧插背景深挖主题。一、 教学创意之巧选教学切入点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作为读者,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者要教给学生如何快速地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却需精心选择最佳切入 2 点。教学

7、的切入点,即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领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纲挈领、统领课堂的作用。一个好的切入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带动整节课顺利展开。本节课选择“文意理解抓温晴与美段细读品味妙”为切入点和核心任务。“温晴”一词是集中揭示中心,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是文章的神经中枢和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妙”字同样是能表达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关键字。二、 教学创意之巧设问题情境高效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好似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体现着“一线串珠”的作用,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教

8、师要善于通过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引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引发学生的课堂讨论,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本节课设计的两个“主问题”是:你认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或短语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能贯穿全段(第三段)的一个字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品味此字。抓“温晴”提挈全篇,抓“妙”字提挈全段。三、 教学创意之巧插背景深挖主题作品的背景资料适时穿插能引领学生深度文本,读懂,读透文本。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如此温晴?如此曼妙绝伦?赏析完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后,一句“为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探究原因时适时穿插老舍一生坎坷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老舍将自己对济南的

9、温情融化在济南的一山一水中。第二篇:七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春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春教材分析: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以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清新优美、口语化的语言。教学难点: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0、新课同学们,又到了柳絮飘飞的暮春时节。不知不觉,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的春天。对于我们家乡的春天,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对家乡春天的感受。)同学们的描述,使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去欣赏春天之美。(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图片。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水涨zhng起来散sn在草丛鸟巢cho撑chng伞应yng和h酝yn酿ning披着蓑su戴着笠l薄bo烟黄晕yn 抖擞su嘹lio亮赶趟tng儿宛wn转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

11、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2学生可能回答:1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写早春刚发芽的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写早春的草。“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草。小结

12、: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林斤澜春风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3、。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还是密、亮、绵长的。2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

14、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如:(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有破土而出之感,突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闹”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

15、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3)写野花,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杂花遍地,摇曳多姿,在春天的阳光下闪烁迷离的那种惹人喜爱的情态。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是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风中不断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其相似。作者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确是极传神的。(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

16、。“密密地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树木、小草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小结: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春的语言就简朴生动,秀雅清新。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17、(板书:美在语言)3 2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五、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六、作业: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动人心弦,。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这些名篇,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附板书:景物春美在语言 朱自清情感第三篇: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三峡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26三峡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

18、富其文学素养。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就是三峡的风光,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再次领略三峡的风光。作者链接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背景链接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 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瞿塘峡:长江从白帝城夔门到

19、巫山县大溪镇,横穿七岳山,形成瞿塘峡。全长约8千米,江面狭窄,最宽处不超过150米。巫峡:从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千米,是完整幽深的峡谷,有巫山十二峰,著名的神女峰即位于此。西陵峡:西陵峡西起巴东县的官渡口,东到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26公里。以宜昌市的西陵山得名,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沿江有巴东、秭归、宜昌3座城市。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如破水峡、兵书宝剑峡、白狗峡、镇山峡、米仓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等等。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阙(qu) 嶂(zhng) 曦(x) 涧(jin) 啸(x

20、io) 襄(xing) 御(y) 溯(s) 属(zh) 湍(tun) 读准节奏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点拨 重点字词1.自三峡七百里:从,由 2.略无阙处:毫(

21、无),一点儿 3.略无阙处:同“缺” 4.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 5.自非:如果 6.亭午夜分:正午 7.不见曦月:阳光 8.夏水襄陵:漫上山陵9.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10.或王命急宣:有时 11.虽乘奔御风:即使 12.虽乘奔御风:奔马;驾(车) 13.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14.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15.绝:极(高的)山峰 16.飞漱其间:冲刷 17.良多趣味:真,实在 18.林寒涧肃:寂静 19.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四字词语1.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3.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4.沿溯阻绝: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5.乘奔御

22、风:骑上快马,驾着疾风2 6.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7.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山高,草茂 9.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 10.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肃静 11.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1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当堂训练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第二课时出示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掌握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复习导入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意思是”中断” 2.一词多义 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

23、:消失 绝多生怪柏:极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 文本探究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3 【交流点拨】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

24、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语言赏析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交流点拨】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拓展延伸1.描写三峡的诗句:(1)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

25、2)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2.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

26、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2009年,三峡水库已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风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风 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1、2、3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7、。偌大( ) 刹那( ) 栅栏( ) 蜷曲( ) 倏忽( )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

28、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 ; 第2段: ; 第3段: ; 第4段: ; 第5段: ; 第6段: ; 第7段: ; 第8段: ;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1 文章先从 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 图。接下来,从 、 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 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 ,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 之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

29、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 写法?(正面烘托、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 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 “ ”、 “ ”、 “ ”、 “ ”,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

30、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 修辞手法,有何妙用?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1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

31、呢? 14.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 2 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课后学习15.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风 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2.

3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1、2、3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偌大( ) 刹那( ) 栅栏( ) 蜷曲(参考答案:ru;ch;zh;qun;sh。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倏忽()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

33、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

34、第8段:老头、孩子。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4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参考答案:侧面烘托。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

35、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夸张

36、。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参考答案: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1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4.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

37、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课后学习15.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5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第五篇:七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课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斑羚飞渡教材分析斑羚飞渡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可以

38、从很多角度去解读,任何单一解读都是片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上却很容易走单一道路,有的引导学生把人类与斑羚作对比,揭示人性亮点的缺失,得出人类不如动物,要惩罚人类的结论;有的要求学生学习动物的伟大精神,就变成了单纯的思想教育;还有的脱离文本的解读,脱离学生的实际,肆意挖掘文章的深度。语文的语言魅力是语文这门学科较其他学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语文的文学高度又再次给了语文学科一个亮点,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再从斑羚面对困境表现出的行为动作中引申其意义: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遇到困境时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且,运用智慧采取脱离困境的方式,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从这个过程中往往又折射出了这些灾难中的

39、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 学生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龄中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渐渐加强,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逃生自救知识,因此,可以把学生置于本文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像推敲,这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品味语言和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参考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皮连尘主编) 学习目标l、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具体生动的描写。2、培养学生朗读及口头创作表达能力。3、感受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 教学重点、 难点l、理清故事情节

40、,理解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具体生动的描写。2、 感受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平等与可敬。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l、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词,熟悉课文。斑羚对峙蹿跳斑斓骚动娴熟悲怆对峙进退维谷飘渺眼花缭乱3、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学引课、激发情感有一对母女被困在雪山上,她们向直升飞机上的救援队呼救、招手,可是就找不到她们。这样等待下去,两个人都会死的,这时,母亲看着她奄奄一息,毅然用刀片割破手上的动脉,然后在雪地里来回地爬,爬成了一个大大的红“十”字,女儿被救援队救起,而这位母亲任凭女儿怎么呼唤,都再也没有醒来。(播放音乐示雪山画面)当人类遇到困境的时候,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且会用

41、智慧想出一些求生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事实上,动物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今天,我们就走进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去看一看。(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斑羚们陷入了一个怎样的困境?动画(伴随音乐)模拟斑羚遇到困境。教师解说: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 象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两座山峰相距六米左右:有七八十只斑羚被猎人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虽然斑羚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他们最多只能跳四米左右。就这样,斑羚们陷入了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困境。2、面对困境,斑羚们有哪些表现?三、品味语言,合作探究1、斑羚们是怎么“飞渡”的?(1)师生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看书本,用耳朵听,

42、用心去感受。(伴随音乐)读完后师生评点。(2)这段文字什么感动了你?(3)令人感动的“斑羚精神”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请用“”划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4)全班朗读第九段。(音乐伴奏)(5)再次感受动物世界极其悲怆的一幕。(伴随音乐,动画模拟“飞渡”教师解说:就在这时,斑羚们从各自的队伍里走出来,老斑羚用自己的身体给年轻的斑羚做桥墩,使年轻斑羚成功完成了飞渡,而自己却坠落到了悬崖下。2、“飞渡”的结局怎么样?(伴随音乐,动画模拟镰刀头羊的结局)教师解说: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帮助飞渡,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象一

43、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四、拓展学习,体验反思1、你能讲一个类似“斑羚精神”的生命故事与你的伙伴交流吗? (多媒出示)2、学生全班交流,师生点评。3、布置作业:搜集这样一些动人的生命故事,作为一次语文学习的成果展示。也可以把自己创作的故事寄到报刊杂志上去发表,或者寄给我们学校的江畔文学社,这里有“关注生命”的栏目。结束语同学们,学习了斑羚飞渡以后,我们知道,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一样有对生命的渴求,在生存道路上也会遇到一些困境,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在遇到险境时镇定下来,运用我们的智慧,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最后,我想用人与自然栏目的一句话结束这堂课:生命如此美丽,请

44、珍惜我们自己,也要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 谢谢! (伴随音乐,多媒体出示:请珍惜我们自己,也要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 斑羚飞渡简要说明:教学无定法,法随文章化,对我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种尝试和积累,每堂课都是不同的生命体验。面对斑羚飞渡这样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只是想用我的感动和思考去激起学生的感动和思考,把自己融入学生,以情动人,是这堂课的特色。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我积极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另一方面,我又想通过文本为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作一点努力,在品味语言中充分开展人文阅读,透过斑羚们面对绝境时表现出来的富有智慧、充

45、满合作精神的行动,让学生去感受生命尊严、平等与可敬。这堂课的关键是如何“进”“出”课文:一是怎样将学生引入有层次文本的阅读浅层的文本感知、语言品味和深层次意蕴的挖掘;二是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用生活本身去印证、追寻文本的价值。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简介: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本设计是第一课时,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感受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为第二课时深入领悟启示打

46、好基础。教学目标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相关的词语。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爸爸的话语中所包含的对我的期望。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着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

47、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由钓你想到了哪个字?引导区分钓和钩,再书空写。)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教师用激情的语言,点出主题,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生字读音。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课件显示)分别指名读,纠正音。再齐读。识记字形。注意观察屏幕中的词语,粗体字都是本节课要学会的字,认真观察字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详细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

48、简练概括,并板书钓鱼放鱼启示)【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预习基础,让学生凭对课文的印象及语言的直觉感知,自由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品词析句,深入体验。感受我的依依不舍。1、品词。师:同学们,我愿意把这条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吗?(不愿意)文中写到放鱼的细节中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依依不舍)谁能读出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情感?(启发学生想其意,读出情)2、析句。屏幕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带着依依不舍之情,读这个句子。过渡: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还表现在哪些句子中,请迅速找出来。在学生汇报时相应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多读,多感悟

49、。如下:句一:引导:同学们,知道我在说出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舍不得,伤心)再引导学生读出句子包含的情感。句二:引导:你觉得这句话告诉你什么样的心情?(乞求,还是依依不舍)再启发学生读出情感。句三:引导: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带着这种感情读。师:急,文中人之所急,入情入境,这就是读书的境界。全班同学一起再读这句。引导品读这三句。感受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所包含的依依不舍。过渡:一句句,一声声,都是难舍之情。我为什么这样依依不舍?我的依依不舍有理由吗?从哪里找到我的依依不舍是有理由的?速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二)感受我为什么依依不舍1、理由一:分析理由一:这条鱼大,且漂亮。深入

50、读,体会作者那种惊喜自豪之情。再启发读出情感。理由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理由二:作者从来到湖边到钓到这条大鱼共花了多长时间。再去体会,去感悟这条鱼来之不易。理由三: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分析理由三:这条鱼带回家去也不会有人知晓。过渡。刚才同学们这么一说,这条鱼这么大,这条鱼那么来之不易,这条鱼带回家去也不会有人知道。难怪我会这样依依不舍。但纵有百般理由依依不舍,却又不得不舍,而且不得不舍的理由还只有一个,是为什么呢?(三)感受父亲的良苦用心启发学生找书中的句子说出原因。1、句一:引导分析原因之一:时间没到,不能违背规则。师:与捕捞开放相对的是禁渔期。老师这里收集到中国的

51、部分禁渔期。大屏幕出示资料:分别找三名学生读资料,并算算禁渔期有多长。【设计意图:适时补充课外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更深一步体会什么是禁渔期,感受资料中禁渔期之长,与文中捕捞鲈鱼开放时间只差两小时的时间对比,体会这两小时所包含的做人的道理。】师:刚才的资料可以看出,最短也是一个多月。禁渔期这么长,这深更半夜,最后短短两个小时,就有那么重要吗?和你的同学讨论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两个小时意味着诚实,守信,意味着良好的道德。师评价:是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这两个小时代表的就是同学们说的道德、品性。所以哪怕

52、是提前一分钟,也应该生说(把鱼放回去。)过渡:为了让我做到这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不容争辩)父亲不容争辩的态度表现在哪些句子中呢?2、句二:引导:句子中哪个字表达出了这种不容争辩的态度?(得)父亲态度这样坚决,不容许我讨价还价,这条大鲈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起来的,父亲这样做,是不是不讲理,不爱我的表现?启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父亲这样做恰恰是爱我的表现,他想让儿子从小就养成自学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品词析句,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加深认识。】情感升华,自学探究1、导读:为了自学遵守规则,父亲掷地有声地说生读孩子,

53、你得湖里去。为了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父亲不容争辩地说生读孩子,你得湖里去。11岁的儿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急切地问道生读爸爸,为什么?父亲心意已决,他平静地说生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毕竟才11岁,儿子哭闹着争辩着说生读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争辩着,哭出了声。2、拓展。就这样,我把大鱼放回了湖里。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舍弃了大鲈鱼,是否也得到了什么呢?屏幕出示:生自学后文,圈点批划。【设计意图:设计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板书设计13钓鱼的启示启示教学反思: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探索,

54、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千法万法,读是根本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思,为下节课深入感悟启示打好基础。动情的教学语言,为情感的深入推波助澜。这节课除了利用图片创设情景外,还精心设计了

55、过渡语言,以推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人物行为的感悟。如为了强化父亲的用意,老师这样引导读:为了自学遵守规则,父亲掷地有声地说生读:孩子,你得把鱼放回去。为了让11岁的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他不容争辩地说生读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想: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意在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注释较详,学生易懂。教学此文主要从诵读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突破重点、难点,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