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以下小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不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是,从题材上看都是。.这两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结合诗句分析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 点?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咏鹰(清)陈维杰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孤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释】匚陈维岚:清代词人、骈文作家,身世飘零,游食四方。
2、口堵:座,这里指山。口 风低:写鹰乘风低掠。匚轩举:意气飞扬。.请为这首词选择恰当的词牌名()A.沁园春B.声声慢C.水调歌头D.醉落魄.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寒山几堵”是背景,既写出秋山之肃杀,乂以夸张突出山峦之高峻。“秋空一碧无今古”起着为前二句拉宽气势、扩大气氛的作用。“醉袒貂裘”引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富有豪迈雄放又颇多洒脱的神态。“略记”一句是结上片,启承下片,由“鹰”化入人的镜头,即由物转为“我工.结合全词,分析“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两句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 感的?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第1页共32页 有物换星移、人世沧桑之感。52.
3、后两句写“烟笼十里堤”的“台城柳”,深刻地揭示了这样的哲理: o 53.自然无情人有情,本诗流露出诗人 的伤感情绪。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卜.列小题。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元)白朴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缉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 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遥望石冢崂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 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注金焦:金山,焦山。细宇:寺庙。铁瓮:北山前的一座古城。石冢:东晋高 官王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龙荒:荒漠之地。郭璞曾有“桑梓其翦为龙荒”之叹。 54.以下判断不正确
4、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念奴娇属于慢词。B.从题材看是怀古之作。C.题中“坡仙”即苏轼。D.本词的押韵并不规范。55.以下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落日”“残”渲染苍茫荒凉的气氛,寄寓历史沧桑感。B.以“几点”状沙鸥之小,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C. “天宝人杰”化用古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语。D.下阕运用典故,借郭璞的预言来慨叹生灵涂炭的历史。.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 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
5、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嵯。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 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注释:八公山:洲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泗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 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第10页共32页 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 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 面有愧色。.以下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
6、”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观水之战的情景。“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决然不同于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八声廿州(对 潇潇暮雨洒江天)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 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怀古诗2.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 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乌江亭
7、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 的规律不可违背。【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分类的把握能力。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每首都是四句诗,属于绝句,每句诗都是七个字,属于七言诗,所以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的题目都和乌江亭有关,都是通过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项羽的评价来抒 发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都属于怀古诗。.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的把握能力。题乌江亭的首句就直接说到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 的问题。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 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所以题乌江
8、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 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 东山再起。乌江亭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说明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 从而导致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而“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说到虽然第11页共32页 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所以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的 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D. A.“人间”句写人间尚有很多恶人、小人,在侵凌着正义和善良,所以“我”立志要像雄鹰搏 击狐兔一样,去惩奸除弊,表现出作
9、者嫉恶如仇,侧面流露出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的人生理想。“此际”句,直接表达出对鹰的喜爱,但“思的也是建功立业的才智之士,也是作者自己,借 物抒怀,侧面流露出想被英主贤大臣赏识、成认,从而得以一展大才,有所建树。【解析】3.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此题考查词牌知识,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 节奏与音律。分析本词,双调五十七字,仄韵,符合醉落魄词牌特点。应选D。.此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夸张”错,“寒山几堵”堵,量词,座,这里指山。没有使用夸张修辞。应选A。.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
10、技巧的能力。“人间多少闲狐兔”,闲狐兔其实是奸佞小人、恶人的代称。因为人间尚有很多的恶人、小 人,在侵凌着正义和善良,所以“我寝食难安,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去惩奸除弊, 还人间以公道。此句从侧面表达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是直抒胸臆,月黑沙黄,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 是特别地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着一“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 “此际偏思汝”有言外意,“思汝”,即“此际谁知我”,思的是鹰,思的是建功立业的才智之士, 其实也是思作者自己,这种思”也是作者的自我追求的表陈,寻求的思念的是被英主贤大臣 的认识、赏识、成认,
11、侧面流露出渴望被赏识,从而得以一展人才,有所建树。. 曲牌词牌第12页共32页. C.作者游湖,“写新诗吊古“,游苏堤寻芳林、断析畔沽酒,表达了作者要像古人一样纵情 山水;记林逋、要同这隐士一醉,寄托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6.此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正宫】为宫调,醉太平为曲牌,“柳梢青”为词牌,“西湖”为题目。.此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正宫】醉太平描写了作者与朋友们逛西湖的情景,“苏堤”“断桥孤山表现了他的 兴趣并不在歌吹热闹而偏向于怀占的幽情。最后以林逋自况、写景作结,神情毕现,表达了 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怀,而非“赏玩西湖兴致盎然 应选C。.
1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写新诗吊古”交代了作者与朋友游西湖的目的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酬醵是说在 苏堤上赏看芳花林树,在断桥桥边买来老酒”,游苏堤寻芳林、断桥畔沽酒,表达了作者要 像古人一样纵情山水;“孤山山下醉林逋的意思是“在孤山山下像林逋一般醉他个迷迷糊糊。遍身上洒满片片梨花 滴滴暮雨”,林逋是宋初著名隐士,以爱梅著称,隐居于西湖孤山。词人记林逋,要同这隐 士一醉,实际是寄托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咏史诗.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H.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解析】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两首诗歌,题目相同,体例相近。都是咏
13、怀贾谊其人,属于咏史诗。.此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 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这俩句突然急转,和前两句描写情景完全不一样,文帝如此虚心垂询, 推崇赞叹,实际上只是追问鬼神的本原问题,可以说是空谈至夜半,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 里通过强烈的比照,撕破了统治者丑恶的面纱,揭示了它们在“求贤过程中的真实面目。李 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由“一时课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可知,贾谊所献的“课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 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此题考杳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
14、情的能力。“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思是: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第13页共32页 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咏史 是为了讽今,贾谊收到重用自是他的幸事,诗人很容易联系自身,自己也身居高位,但“古 来何啻万公卿“,自己却没有贾谊幸运,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C. D.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都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却同中有异。越中览占先极力渲染昔 日之繁华,与结句所写今日之荒凉构成强烈的比照,发人深思;苏台览古着重写今日之 荒凉,荒凉所折射出的人事变化、兴废无常与旧苑荒台中自然景物的今古常新形成鲜明比照, 意味深长
15、。越中览占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 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解析】12.此题考杳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体裁上,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A.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B.体裁是五言绝句,题材是写景抒情诗;C.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写景抒情诗;D.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差距最大的是C项。应选C。.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比照,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尾句 写几只鹏鸿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假设无人的飞来飞去的画面,把盛衰的感慨蕴含其中, 风格含蓄蕴藉。苏台览古
16、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 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那么是借西 江明月由今溯古,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风格含蓄蕴藉。应选D。.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及写作技巧的能力。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比照,表现人事变化和 盛衰无常的主题。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 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两诗主题一致。但写法不完全相同。越中览古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 方后
17、的繁盛、威风,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尾句写几只鹏鸿第14页共32页 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假设无人的飞来飞去,与前面两句形成比照,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 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览占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那么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占。全诗着重 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杨柳新”“不胜春”写出当下的春景,勾引起诗人的无限 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 中的长夜之饮,都早已远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 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
18、所以其 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占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 巧,很有感染力。. B. D17.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 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 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 害。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 施展抱负。【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两首作品均为古体诗。不符合ACD (“
19、诗余”属于词)的体裁。 应选B。.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两首诗均使用了对偶和比喻,音韵和谐琅琅上II,生动形象,但无铺陈(铺开来写,极尽渲 染之能事)修辞,只是用五言句式精炼简洁质朴无华。应选D。.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 性格是“骁勇善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一上宾;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一 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表达于“素车”(凶、 丧事
20、所用之车),交待了送行地点一在易水岸边。第15页共32页 七、八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展示了送别场面,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依依不舍的哭 声感动了路人,可谓悲壮伤感。结尾两句“举坐同在嗟,叹气假设青云”写送别之人知晓这一去凶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泪落感 慨,为英雄志士这一去不复返而深深叹惋哀伤,使用“青云”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赞扬了荆 轲高贵的人格魅力。可见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 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2)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写荆轲和高渐离临别饮酒,并击筑高歌,饮酒尽兴自是助 长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气。“哀歌和渐离,谓假设
21、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轲以哀歌应和,情之所至无拘无束旁假设无人。 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泗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自己虽然没有荆轲那样的壮士气节,但节操也是不同世俗的,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清高孤傲蔑视权贵,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贵者 虽自贵,视之假设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假设干钧”,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 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可见两首诗虽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属于就英雄之事赞英雄 之气;左思在压抑社会中,借助荆轲之人、之事、之节来礼赞低贱者,抒发自己渴求施展抱 负的情怀。
22、DD20.观点推陈出新。传统认识上,人们都是否认隋炀帝,认为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屡次南 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而本诗那么写出开挖运河的交通价值,一个“赖”字说明河运功能的 巨大。作者甚至用大禹治水之功来类比。关于赤壁之战,传统观点上,都充分肯定孙刘联合的战略,称赞周瑜和孔明巧借东风的智慧 形象,而本诗那么反弹琵琶,指出如果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用“锁二乔” 来揭示其失败的恶果。由此看来,两首诗都能辩证地多角度地认识史实,善于在史实中挖掘新的思想意义来启迪后 人,充分表达了咏史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解析】18.此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依据“汴河怀古”中
23、的“波”和“多”所押的韵一致,以及“赤壁”中的“朝”和“乔”所押的韵一致, 由此可知,这两首诗属于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而格律诗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另外,依据“汴河怀古”中的“尽道隋亡”可知,这首诗应在隋朝以后,依据“赤壁”中“周郎”“二 乔”等内容可知,这首诗应写于三国以后。第16页共32页 综合以上分析,这两首诗应产生于唐朝。应选D。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依据第一首诗的题目“汴河怀古”及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特别是后两句 “假设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其意思为“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 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作者以诗文的形式有意重提这
24、一教训,意在提醒当时的统治 者,不要走隋朝灭亡的老路,用意深刻;“赤壁”这首诗,作者借对历史遗迹及人物的思考,表达J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 酬的感慨,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特别是运用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 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假设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 争的结局。这里作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缢藉,极富理趣,寓意深刻。综上分析可知,这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理趣深邃”。应选D。此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第一首“汴河怀古”:诗中的“汴河指的是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名 为通济渠的大运河。并且“至今千里赖通
25、波“,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 阻。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认为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但当 时诗歌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因为隋炀帝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屡次南巡, 奢侈无度,终遭灭亡,所以这些诗歌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但作者在这里却一反常态。由 此可见,作者在这首诗中的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可谓“推陈出新工其次,第二首“赤壁”:对于赤壁之战,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场战役是孙刘联军共敌曹魏,加上 周瑜和诸葛亮巧借东风,最后吴胜曹败,但作者在这首诗中,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 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如果当时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
26、, 并且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作结,把战争的结果说的极其含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确 有“推陈出新”之处。综上所述,这两首诗都能够辩证看待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中提出富有新意的看法,给人以 深深的启发,这也正是咏史诗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价值所在。DA上阕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全词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 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 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下阕“念往昔”一句,承接上阕,由登 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U“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后文又 转入现实,结句I可到今天。首尾
27、圆合,结构谨严。第17页共32页【分析】2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首词的题目是金陵怀古,旨在抒怀,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 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属于抒怀诗。A.旷达词,旷达原指人的心胸开阔,举止无拘检。移之论词,那么指词的一种风格境界。这种 词风的代表人物是苏轼。本词更多的是感叹家国兴衰,不符合旷达词的词风。B.中调,词调体式之一。因其篇幅长短适中,故称中调,通常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 本词全篇101字,不符合中调篇幅,是长调。C.羁旅词是指客居异乡的人写的思乡诗,不符合怀古的主题。D.抒怀词,指抒发作者某种情感为目的
28、的词,本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 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属于抒怀诗。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 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气氛,雄浑场面,境界苍凉。B “有典故化用”错误。“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属于化用诗句,而非典 故。C“动静结合”错误。“六朝旧事随流水”是作者的感慨,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 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是虚写,而寒烟衰草是实写。属于虚实结 合。D.是
29、对,词为艳科,的突破”错误。这首词在艺术上表达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 但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不过作者作词力戒此弊,为苏轼等士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 铺下了坚实的基础。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 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 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气氛。此时此景,登斯楼也,那么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 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同时,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T哩澄江似练”一句起,具体写了登临之所见
30、。“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 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如此箫条、苍凉的景色,如何不 引起作者的思绪翻腾呢?因此,作者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 入下片议论。第18页共32页 下阕“念往昔”一句,紧承上文,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 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外表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 恨相续”,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痛惜。作者对前朝往事的感慨,由“六朝旧事随流水一句作结。紧而转写现实“但寒烟衰草凝绿”, 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
31、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 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此结句无异于回到现实,对北宋当局给予警告。这又照应了 上阕的写实,起承转合,结构严谨。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 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属于抒怀诗。.宫调. C.下片开头两句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梦醒来回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无限,令人 留恋不已;接着遥想旧家,如今是处处寂寞,沓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 以上都是虚写,梦境与想象的现实形成比照,表达了时岁月沧桑的慨叹。最后三句为实写,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下片虚实结合,在想
32、象与现实的交替中,可见作者飘零的现状,深切表达出作者的悲凉与无 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分析】24.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人月圆”是这首元曲的题目,黄钟曲牌名所在的宫调,宫调属于曲子的音乐属性。.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寄托了诗人对于故国的美好祝愿”错,“青山故国”,意思是青山依旧,可是故国已被历史 的潮流卷走。抒发了深切的物是人非、家国破败之悲。选项曲解文意。应选C。.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作者从梦醒后写起。南边渡口的渔歌阵阵,惊醒了作者的 一场好梦,一个“惊”字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惆怅,可
33、见梦中场景令其流连不已。接着“画屏云 嶂”三句,既是再现梦中情景,同时也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画屏云嶂”,重峦叠嶂掩映于 云雾之间,恍假设身处画中。作者的思绪从梦中回到故乡,遥想“旧家”,如今应是“梧桐覆井, 杨柳藏门处处寂寞,沓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以上内容由写梦境到想 象“旧家情景,皆为虚写,梦境的美好家园与现今旧家的残破形成比照,作者内心的哀痛可 见一斑。末三句“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是实写,作者又无奈地回到现实,自己“闲身空老”, 无所作为,空待时光流逝,只能“孤篷听雨”,坐看“灯火江村作者孤身独坐,听雨打篷顶,第19页共32页【正宫】醉太平(元)曾瑞相邀士夫
34、,笑引奚奴。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吊古。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醯 麻,孤山山下醉林逋。洒梨花暮而。柳梢青西湖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空外笙箫,云间笑语,人在蓬莱。天香暗逐风回。正 十里、荷花盛开。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醉太平”是; “柳梢青”是。.比较这两篇,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游程相同,但游览西湖方式不同。.季节不同,恰印证西湖四时皆美。C.时代不同,但货玩西湖兴致盎然。D. “醉太平”结局遭雨,大煞风景。.“醉太平”一曲中的画线句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的志趣。请结合全曲,具体分析其情感 寄寓。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
35、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王安石一时谋议路施行,谯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注】何啻:犹何止,岂只。.从题材上看,以上两首诗都属于 诗。.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看法却不同。李商隐认为王安石认为.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的用意是 O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越中览古第2页共32页 飘忽间唯见远处点点渔火摇曳,显得寂寞悲凉。下片以作者夜间被渔歌惊梦作背景,将梦中的美好与当前的现实作比照,“当年梦”所指的是 对从前的幸福田园生活的追忆,“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那么是如今落魄的样子;闲身空老” 及以下两句,把作者对以往的追忆乂拉回到了
36、现实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虚实结合,比 照鲜明,在过去与现实的交织中透露出作者国破家残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读来动人心 肠。.怀古诗. C.前四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情的强烈的赞美之情。以一“爱” 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 很好奇。【分析】27.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题虽为题话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涪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借怀古抒发自 己的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作者在本诗中语句如“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我无二人才, 孰为来其间?
37、 “,直白质朴,明白如话。应选C。.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在首二句“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以一爱字来说明陶 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说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作者觉得陶渊明的文思 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三、四句提到诗人韦应物,“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用一怪字来 表达自己对韦应物的诗才感到很好奇,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作者在前四句直抒 胸臆,表达了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情的强烈的赞美之情。. D. A.首联视角由近及远,颔联由眼前想到历史遗迹,颈联由峡中船只船夫想到巴人艰难的生 活,尾联想到神话。本诗的“望”由实而虚,抒发出作者对历史
38、兴废、人世更迭的感慨以及对此中百姓生活的关怀 与同情。【解析】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结合标题“松滋渡望峡中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是羁旅诗;第20页共32页 诗歌一二两联选取了“渡头”“轻雨,“寒梅”“云”“草”等意象,属于写景诗;三四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写身临楚地而回忆楚国旧事,极写小洲.上青草生 长繁茂,以致模糊了诗人的视线。诗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追叙史事,而是以山川为见证,抒 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本诗也属于怀古诗。应选D。.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溶溶雪水,喻指轻雨越下越大”错。“云际溶溶雪水来”是指天边白云流动,好像雪花化水 泻下来。C.“说明
39、作者移步换景”错误。首句写作者站在松滋渡,第二句写作者望向无边的天际,并没 有移步换景。D.“描绘出寒梅花瓣如雨飘下的情景”错误。“渡头轻雨洒寒梅”,诗人眼前所见的是微微冷雨 洒在凌寒的梅花上。应选A。.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诗人望眼前之景,看着微雨洒落在寒梅上,远眺 白云在空中流动,视线由近及远;颔联”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黑有秦灰”,诗人身临楚地而回忆楚国旧事,极写小洲上的青草 生长繁茂,以至模糊了诗人的视线,因景生发对楚国旧事之感,以山川为证,抒发了对历史 兴亡的无限感慨。颈联”船从鸟道回”从“望”中着墨,以船夫的艰辛和三
40、峡的迂回曲折写百姓之苦。尾联“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作者因遥望而生联想,由巫山十二峰和永安宫,想 到巫山神女和刘备托孤。所以本诗的由“望”而起,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时百姓苦难的同情。. D. C.李诗表达了对于唐代繁盛的留恋以及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惋惜与悲伤。本词作者远眺明陵, 感慨明朝衰亡,借古伤今,流露出对清王室命运的担忧和哀叹。【分析】33.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长调,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字数在91字以上。本词共120个字。A.如梦令34个字。B.破阵子62个字。C.苏幕遮62个字。D.八声甘州97个字。第21页共32页 应选Do.
4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能力。C.“看到远处的金粟山,感伤唐代的盛衰”错误,“涛生金粟”是说波涛在阳光的照耀F如同金 粟;作者王鹏运为清末词人,他遥望明陵,感慨的是明朝的盛衰.应选C。.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登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谓夕阳纵好,可惜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其中 寓有诗人多少既赞赏而又惋惜的感情!时至晚唐,中兴无望,诗人处于这样的时代,不由慨 然兴叹!登场台山绝顶望明陵写作者登上场台山山顶纵目远眺,看到明陵树影悠悠,天空低密, 沧桑感油然而生,作者怀古伤今,在感慨明朝的盛衰的同时,想到清王朝的现状,内心充满 担忧哀叹。.律诗. C.书愤陆游通过
42、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说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 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分析】36.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律诗是近体诗一种。格律严密。源于南朝,盛于盛唐。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 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律诗 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那么称排律或长律。这两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联八句组成,颔联、 颈联对仗规整,格律清楚,所以是典型的律诗。.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
43、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 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 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 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此句情 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无奈。应选C。.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 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 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说明自己恢复中原
44、之志亦将“名世诗第22页共32页 人在现实里找不到抚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 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所以此诗尾联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 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 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资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 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乾 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 怀诸葛克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
45、、六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 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望雁思归. D.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1)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 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2)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 之情。(3)化用诗句,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 二字,指逝去的时间。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 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解析】39.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的能力。“云边雁断胡天月”,描绘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 从遥远的北
46、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画面借 “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 得的深切痛苦之情。所以这幅图画可命名为“望雁思归图.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的能力。D. “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错。正确理解是: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 武帝的追悼。应选D。.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理解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意思。“茂陵”借代汉武帝陵,代指 苏武归汉时武帝己死。“封侯”是说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用“茂 陵,,“秋波,,等哀景衬托
47、苏武的伤感之情逝川,,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句,指逝去的时间。尾联的意思是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但武帝 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 已经逝去的先皇。该联抒写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 的感情。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第23页共32页 的需要。. B.两首作品都表现了辛弃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和钦佩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当世难觅孙权,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 含着对苟且偷安、亳
48、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 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夸赞孙权少年英雄, 统帅千军万马,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下与曹刘形成鼎立之势,渴望金戈铁马、光复神州的报国 豪情。【解析】4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说法错误。神州指中原地区。“神州”与“望中” 意义相同,都指中原地区。应选B。.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两处用典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点。 作答此题,需要指出典故的出处,然后分析表
49、情达意上的异同点。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都用了孙权的典故。相同点: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当年孙权 在青年时代,已带着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 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己。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 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 英雄。这两句都表现了辛弃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和钦佩之情。不同点:本词,“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意思
50、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着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 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 如孙仲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 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 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 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发奋 图强的时代的呼声。故外表上夸赞孙权少年英雄,统帅千军万马,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下与曹 刘形成鼎立之势,实是表
51、达辛弃疾渴望金戈铁马、光复神州的报国豪情。第24页共32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历经千古的江 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 不复存在。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 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可惜当年的英雄所 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作者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与缅怀,羡慕的是他们能够 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 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长调. D.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
52、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 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通过描写周瑜 的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词人由历史回到现实,由凭吊 周郎而联想到自身。这里词人不但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而且也发出了自己虚掷年华的无 限悲叹。【解析】44.此题考查把握词的基础知识的能力。词的基础知识包括这样几个内容:一、词的起源:源于隋朝“燕乐”,成于唐代,而兴于宋。 最早的词大都合乐歌唱。二、词的别称:曲、曲子词、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三、词 的体式:按字数分三类: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
53、上)。四、词牌:指 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那么。念奴娇赤 壁怀古一共100字,因此属于长调。.此题考查把握词的风格的能力。D项,“清新自然”不属于此词的风格,宋词按风格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和豪放派两大 类。本词属豪放词,分析内容可知,词人借滚滚滔滔的长江之水的永恒,引出“千古风流人 物”来,并用“浪淘尽”来描写“千占风流人物随着历史的开展变迁而消逝。词人由眼前滚滚 江水想到过去的英雄人物,这样,不但将读者带回历史长河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思索,而 且表现出宏伟的气魄,激越的感情,并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词人
54、抓住了富有动感的“崩”、“裂”、“卷”几个动词,并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 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象,这样,不但为描写英雄人物营造了气势磅礴的环境,而且提 高词的审美境界,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词的气势之美。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 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应选D。.此题考查对诗词情感手法的能力。本词的情感主要表达在下阕中,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下阕着重第25页共32页 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 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 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
55、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发奋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 雄豪迈木色。再细读本词,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 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普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苏轼从 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词 人由历史回到现实,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语句上说,是一 句倒装句,它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华发”即花发,花白的头发,喻指年龄大了。 意思是说,周瑜那么年轻就完成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我虽有抱负和才能,却未能施展, 岁月蹉总它,花发早生。这里词人不但言生命短促,人生无
56、常,而且也发出了自己虚掷年华的 无限悲叹。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 以他在觉察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 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沉着、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 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 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开展规 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异。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怀古咏史诗. B. (1)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
57、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 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2)王诗好。王诗冷 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己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 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3)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 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挖苦之意,在批评、惋惜、挖苦之余乂说明“败不馁”的道 理,颇有积极意义。(4)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 的悲剧。而第二首那么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言之成理即可。)【解析】47.此题是时文学常识的
58、考查。应对此类为题,考生平时要多积累,积累时要先理 解再识记,并且要及时梳理,使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 脉络。此题涉及诗歌的分类,根据诗歌的题材,诗歌可分为=1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 感怀诗;口怀古咏史诗;匚边塞征战诗等。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第26页共32页 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 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 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
59、善于得人、用人。所以是怀古咏史诗。.此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 考杳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 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B项,“虽然兵败自刎,仍旧算得上真正的男儿”错误。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着忍耻,才 是男儿。意思是: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 应选B。.此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题目要求比较杜诗和王诗哪一首写得更好,那么考生 首先要理解两首诗的内容,然后从内容主旨、语言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杜作首句直截了当
60、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 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 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 男子汉” 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新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 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 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 欣货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 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汽车4S店促销员销售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咨询服务合同4篇
- 二手住宅买卖合同(海南版2024)
- 专利技术成果实施许可合同(2024版)版B版
- 2025年度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出资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危险品运输合同框架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活体活体领养援助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彩钢复合板制造与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艺术衍生品设计制作服务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平台安全保障合同
-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问题探究的文献综述5800字】
- 节前停工停产与节后复工复产安全注意事项课件
- 设备管理绩效考核细则
-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直属企业2023年招聘笔试上岸历年典型考题与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正式版)SJT 11449-2024 集中空调电子计费信息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300题及答案
- 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 消化系统疾病的负性情绪与心理护理
-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戏剧类(含答案)
- 协会监事会工作报告大全(12篇)
- WS-T 813-2023 手术部位标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