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新华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ad0e29d6cbda8337c4a6aeafef6e13/f3ad0e29d6cbda8337c4a6aeafef6e131.gif)
![湖南省永州市新华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ad0e29d6cbda8337c4a6aeafef6e13/f3ad0e29d6cbda8337c4a6aeafef6e132.gif)
![湖南省永州市新华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ad0e29d6cbda8337c4a6aeafef6e13/f3ad0e29d6cbda8337c4a6aeafef6e133.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南省永州市新华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
2、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
3、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
4、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
5、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B. 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C. 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D. 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6、。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B. 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C. 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D. 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
7、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B. 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C. 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D. 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参考答案:1. B 2. B 3. A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
8、析。B项,“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有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由此可以知道“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陈望衡的观点。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误,选项范围扩大。根据第3段可知,应是“它对中国近代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9、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有误,该内容于文无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20分)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
10、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
11、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
12、,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
13、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
14、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
15、小花的哪些特点? (4分)_ 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6分)_ 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6分) 参考答案:17、CE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A项,以偏概全。“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错,后来作者见到小花小草后,“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后,就不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了。B项,曲解文意。作者引用“朝菌”、“蟪蛄”,目的是抒写人生的渺小与短暂。D项,分析行文思路错误。选取了三个场景,分别是巨大的银杏
16、树、崂山顶的小花和长白山林场的白头翁;但只有两个角度,即浩歌的境界与寂寞的境界。18、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8、9自然段,可以找到对应的信息。19、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小花顽强的生命力写出来了;“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中的“染”字用得非常生动,表达了作者见到这些顽强的生命时,
17、那种惊喜、感动的情感20、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本题的答案区间是第2、9、10自然段。浩歌的境界指像银杏树一样的那种气魄、恢宏、博大、顽强的生命形态,寂寞的境界指像小花小草一样的那种纤细、孱弱、微小的生命形态。二者的相同点是“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解析】略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生物发光的奥秘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
18、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绿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组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较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生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
19、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很度地粟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受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晦,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它全看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任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诚,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的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醉来参与,溶是一种
20、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光负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适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11、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具有意义的主动发光。B、 生物发光指的是生物在激发态
21、时因能量释放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D、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1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而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很容易释放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一个ATP和
22、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D、荧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参考答案:11、D(D根据全文最后一句。A根据第一段“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B根据第二段“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任而后者能级很高。” C根据第二段“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12、C(C根据第二段“一般地说,在激发
23、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诚,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 A根据第一段“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B根据第二段“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它全看清楚了”。D无中生有)13、D(D根据第二段“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A根据第二段“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B根据第一段“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C根据第二段“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醉来参与,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
24、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
25、:“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授予官职)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
26、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注】释菜,亦作“释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见于礼记月令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已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已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B.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C.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D.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
27、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和名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 博土,学位的一种,一般为最高一级的学位,唐有太学博士、太医博士、算学博士等。C. 谥,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称号。D. 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与国
28、子秘书学士辩论,表现突出且年龄最小,引起嫉妒,被人刺探行踪。B. 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之道上。C. 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D. 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13.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尝造同那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日:“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参考答案:10. B 11. B 12.
29、A 13. 孔颖达(或着“他”)曾去拜请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不礼遇他。等到他请教提出怀疑的问题,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后来太子稍微不遵守法度。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 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此题可通过结构分析来推断。古人为文有时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
30、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据此推断,如“已虽能,仍就;已虽多,仍就”“内外”等。故本题选B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博士”并非学位,是古化的学官名。皆为教授官。故本题选B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
31、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孔颖达并非被人刺探行踪而而是被人刺杀,只因受杨玄感保护而幸免。故本题选A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补充主语“孔颖达”或者“他”;“造”:“拜访”;“不之礼”:宾语前置,“不礼遇他”;“大畏服”:“非常敬畏佩服(他)”。第二句关键点:“法”:“遵
32、守法度”;“既”:“已经”;“面”:“当面”;“折”:“使折,批评”。【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
33、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他提出请教提出怀疑的问题,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
34、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
35、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
36、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
37、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
38、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洗沐:沐浴,此指官吏休假。汉制,官吏每五日例得休假。算:竹器。推毂:推举。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逋负:拖欠款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置驿马长安请郊,存诸故人 存:问候B贬秩为詹事 秩:官阶C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下:下等D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赍:携带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
39、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 为大王为此计者B闻人之善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3分)存诸故人,请酬宾客 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卒后家无余赀财A B C D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B郑当时以行侠仗义为自豪,解救了张羽,名声传扬在梁楚一带。他喜欢结交
40、朋友,常常夜以继日邀请拜谢宾客。C郑当时喜欢黄帝、老子的言论,仰慕年高有德的人;他年轻,官位卑微,但交游的朋友都是与他祖父同辈的人。D郑当时曾位列九卿,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门庭冷落。晚年,担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8翻译下列句子。(10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分)(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4分)参考答案:附:译文: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唯独郑君不服从诏令。高祖
41、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授官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郑庄自己把仗义行侠当作乐事,从危难中解救了张羽,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把驿马安放在长安四周的郊区,问候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不够周到。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的心情)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人都是祖父一辈的天下知名的人士。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评议武安侯田扮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做太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的客
42、人,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施行主人待客的礼节,以自己的高贵身份谦恭待人。郑庄廉洁,又不置办家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宾朋,而所馈送人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食物。每逢上朝,等到皇上空闲的时候,他没有不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觳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因此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郑庄外出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
43、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皇上之意,不敢太明言是非。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多有延迟亏欠。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揭发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代理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死在任上。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逐渐零落散去。等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太史公说:凭着郑庄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
44、,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前往拜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庄也是如此,可悲啊!6.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
45、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
46、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
47、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注释: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伊尹:商汤贤臣,曾做商汤的厨师;傅险,即“傅岩”,苦役犯人,后被武丁委以重任,商大治;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夷吾,即管仲;百里,即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仲尼,即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将他围困起来,几乎把他害死。 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
48、文。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志:记住、怀念B.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伐:夸耀C.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侪:世俗之人D.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要:总之1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侠客之义的一项是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A. B. C. D.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认为那些怀着君子之德,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的
49、侠士实有其值得称赞的品德,世人只称赞学士而嘲笑侠士是没有道理的。B.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即使有道仁人也会遭遇人生的困厄,更何况一般人呢。作者在这里实际是间接肯定了侠客之义的必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这里面也隐隐有其自身痛切的人生体验。C.本文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用儒、侠对比,“以术取宰相卿大夫”之辈、“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的闾巷人与侠士对比,贵族之侠与布衣之侠对比,通过层层对比,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D.豪强拉帮结派,互相勾结,依仗财势暴力欺凌孤独势弱的人,放纵欲望,自己满足取乐,这是游侠之士鄙视的。世俗之人却只看见侠士“时扦当世之文罔”的举动而不能明察他
50、们的真意,最终将他们与豪强之流视为同类加以嘲笑。参考答案:参考译文:诗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
51、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所谓朱诗人碧潭的。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独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
52、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
53、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钱伯城)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经常性的收入更可协助他们获得长期贷款以_ 现时
54、这段过渡时期。要查清国有企业现存财产状况,以防个别企业、个别人借改革之机_国家财产。方小义总是_ 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求学的大好时光。对待革命的进步期刊可以公开传抄复印,汇集出版,_宣传。.度过 鲸吞 抱怨 大肆 .渡过 侵吞 报怨 大事.度过 侵吞 抱怨 大事 .渡过 鲸吞 报怨 大肆参考答案:C度过,多用于时间方面。 侵吞:暗中大量侵占别人或公共的财物、土地。鲸吞:多用于比喻吞并土地。报怨: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大事:重大或重要的事;大力从事;大肆:无所顾忌地,多指做干事。8. 在文中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
55、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A. 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B. 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C. 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D. 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通顺、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顾及语段全部内容。可以考虑的角度很多,诸如话题是否一致,搭配是否恰当,顺序是否合理,音节是否和谐,等等。第处前句的落脚点是“纳西古城”,以“
56、古城”起句衔接自如流畅,又可作后句的主语;第处虽然“看见”的可以是“城门”也可以是“别具一格”,但是,后句说“上面镌刻着”,什么的“上面”,自然是“城门”而非“别具一格”。如此,判断出D项是正确选项。误选往往由于顾此失彼,或者没有找到切入点。【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纵观近几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题型无非是三种:嵌入题(也称“复位题”),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填上一句或几句话;排列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承接题,只给定上文(句),要考生选择与之衔接连贯的下文(句)。在熟悉题型的基础上掌握
57、“句式知识”“命题规律”“解题方法”等;平时多读些名家作品或时文中的精美语段,增强语感;要有整体意识,欣赏一段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意识地研究语句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语言风格等;要有文体意识,把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文字的各自表述顺序;要学会从陈述对象入手,通过梳理句子主干把握陈述主体,确定选句的角度。该题中考核嵌入题。9.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澳洲校园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澳大利亚国民对外来移民的恐慌情绪,墨尔本市长的发言人说,政府绝不容许执法“无人区”的出现。B. 两会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教育医疗”“反腐倡廉”“养老改革”
58、“环境治理”等话题。C. 凡涉及非法添加等严重违法行为,政府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正本清源,一査到底,并应举一反三,切实加强日常检查工作。D. 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农民选手朱之文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的歌唱事业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参考答案:C【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A项,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使用不当,此处应为“骇人听闻”;B项,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作谓语,后面不能跟宾语。此处使用错误。C项,正本清源: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形容彻底解决问题。使用正确。D项,师出
59、无名:出兵打仗而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件事缺乏正当理由。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故选C。10.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据中医师施孝文介绍,梅雨季节还未结束,不少市民已经 前往医疗机构咨询关于冬病夏治的事情了。过去五年间,中国快递市场的规模经历了一场疯狂增长,而国外快递巨头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后,国内快递业的转型已 。官兵们一直冒着酷暑坚持在消防车旁为群众取水,及时缓解了当地群众用水的 ,保证了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用水。A. 迫在眉睫 迫不及待 燃眉之急 B. 燃眉之急 迫在眉睫 迫不及待C. 迫不及待 迫在眉睫 燃眉之急 D. 迫不及待 燃眉之急 迫在眉睫参考答案:C【详
60、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迫不及待:急迫得不容等待;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非常紧迫的情况,名词性短语;迫在眉睫:睫,眼毛,比喻事情已经到了十分紧急的关头,形容词性短语。然后根据句中“前往”“转型已”“缓解”等词语判断应该依次填写“迫不及待”“迫在眉睫”“燃眉之急”。故选C。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化环境监测服务合同书
- 2025年度空调设备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项目合作及共同出资设立新公司合同
- 2025年度智能城市项目合同终止条件及违约责任约定
- 电力安全知识在办公环境中的普及与应用
- 现代办公空间中的绿色设计与低碳生活
- 现代人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促进健康交流
- 2025年度电商企业虚拟现实购物体验采购合同
- 用户行为与银行服务智能化发展研究
- 现代电梯控制系统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场景
- 中国氢内燃机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2024版)
- 《自然保护区划分》课件
- 2025年普通卷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铁路局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5年建筑施工春节节后复工复产工作专项方案
- 学校食堂餐厅管理者食堂安全考试题附答案
- 《商用车预见性巡航系统技术规范》
- 国旗班指挥刀训练动作要领
- 春季安全开学第一课
-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