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1“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该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C庄子D孟子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出现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3商鞅变法规定:“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这表明商鞅实行()A什伍连坐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4如表为孔子

2、的一些经济思想。由此可见,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治民观赋税观节俭观生态观诚信观货值观居敬行简敛从其薄宁简毋奢取物有节无信不立待贾而沽A天下为公B以民为本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A春秋争霸B变法运动C百家争鸣D战国兼并6战国七雄中,三个国家的特种部队最有名: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荀子认为,秦国的“锐士”最厉害。秦国“锐士”厉害主要得益于()A什伍连坐的实行B推行县制的结果C军功爵制的实行D秦人彪悍的民风7春秋时期北方的铜镜传至楚国,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铜镜后来居上,传播广远,甚至

3、在阿尔泰山西麓的古代遗址中发现了堪称标准的楚式四山镜。材料表明()A华夏观念认同B青铜冶炼发达C文化相互交流D丝绸之路贯通8老子认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又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即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在此,老子的主旨是强调A做事需讲智慧B做事需想后果C做人逆来顺受D做人不拘小节9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以温地置县后,先是任命狐溱为县大夫,继之者为阳处父,再后为郤至,接下来则是赵氏,四者并非亲属关系。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的萌生B王室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C宗法关系的瓦解D晋国已经取消了世官制度10

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井局面更加剧烈C成为礼别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床河明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11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谴责“以百姓为刍狗”为“不仁”,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一思想主张可以说明老子A希望统治者要顾及民众的力量B主张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C努力追求君民平等的理想社会D是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家12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

5、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诸多知名学者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各国地方官学兴盛B士人流动推动文化繁荣C新兴地主阶级崛起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13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庄子则说:“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据此可知,二者()A突出正己修身的重要B主张采用“圣人之治”C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D不满现实的社会动荡14孟子对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表示强烈反对,说他们是“暴君污吏”,高唱“善战者服上刑,连诸

6、侯者次之”。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义。由此可知,他们都()A批判君主制度束缚B力图重建社会秩序C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希望建立法治社会15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时间内容西周之前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西周和春秋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战国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漫画中国通史

7、故事材料二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治国主张儒家孔子实行“仁政”;民贵君轻道家老子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材料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材料二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治国主张”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表。请你结合所学在表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17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使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多辞谬说摇唇鼓舌,擅生

8、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失败),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这种做法)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韩非子)材料二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朱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仲尼虽圣,效之则颦。(李贽)(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待孔子的相同态度,并结合两人各自的主张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指出两人对孔子形象的不同认识,并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1B2B3C4B5C6C7C8A9A10D11A12B13A14B15B16(1)历史现象:百家争鸣(有错别字不得分)(2)以德治国孟子无为而治法家(有错别字不得分)(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答出任意两条即可)17(1)态度:反对孔子空谈无用的仁义礼教。说明: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严刑酷法,强调变法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