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唐诗三首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称“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残酷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担忧,时时处处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知人论诗石壕吏杜甫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

2、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文体知识石壕(ho)吏(l) 邺(y) 逾 (y) 戍 (sh) 老妪 (y) 急应(yng)河阳役(y)晨炊(chu) 幽咽(y)古今异义1.老翁逾墙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步行2.天明登前途 古义:前面的路 今义:今后的发展状况3.出入无完裙 古义:衣服 今义:裙子读准字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

3、/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读准节奏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得又是多么悲苦!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家里再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

4、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1.通读课文,说说“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阅读全文,可用哪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问题探究“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社

5、会的黑暗。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横行叫嚣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苦”。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苟活无奈:存者且偷生;生活困窘:出入无完裙;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独”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已被带走。照应开头,收束全篇;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结构赏析第一段:投石壕村第二段:老妇苦述第三段:老妇应役第四段:作别老翁石壕吏发展结局高潮开端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样看待这个说法?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拓展延伸石壕吏: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6、,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_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内室是何人?一定还有人!那也得去一个人!(1)寓褒贬于叙事。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但却通过叙事抒发了感情,表达了心中的愤慨。(2)精炼概括,前后照应。开头和结尾很简练,重点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艺术特点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

7、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 “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课堂小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其特点是: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三、五、九言。文体知识怒 号(ho) 三重( chng )茅挂罥(jun)长(chng)林梢 飘转(zhun)沉塘坳(o)俄顷(qng) 布衾(qn) 丧(sng)乱 广厦(sh)庇(b)

8、护 突兀(w)见(xin)此屋读准字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准节奏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

9、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飞转落在深塘的水边。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惨状。心苦痛惜秋深虚数,泛指多纷纷下坠,散落江边的地方飘悠飞转飞得高的茅草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

10、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群童偷茅-焦急无奈动词,做公开,与”对面”呼应口干 一叹苍天无情,茅屋被风吹破。 二叹顽童幼稚,不明诗人痛苦;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第二节赏析: 1、,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2、群童为何抱茅?

11、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被子盖了多年,又硬又冷,像铁板似的,娇惯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

12、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间断。自从安史之乱之后,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捱到天亮呢?破屋漏雨 自我反思 自我哀怜第三节赏析: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破屋漏雨 自我反思 自我哀怜“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 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

13、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广泛地遮蔽得到怎么,哪里宽敞的大屋都安稳茅屋同”现”,出现祈求广厦-心怀天下 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关心民生疾苦 忧国忧民 心怀天下 或:广厦万间推己及人,祈求广厦 ,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济世情怀,这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自我哀怜秋风破屋心苦

14、痛惜群童偷茅破屋漏雨祈求广厦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说说各节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寓情于事议论抒情现实 理想自己寒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以小见大焦灼无奈结构赏析 卖炭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知人论诗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

15、;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了解背景两鬓(bn)苍苍 辗(nin)冰辙(zh)翩翩两骑(j) 敕(ch)-皇帝的命令 叱(ch)牛 驱将(jing) 系(j)-“结、扣”之意读准字音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16、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读准节奏2. 归纳诗歌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a.“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b.“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c.“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更显出其年老与劳苦。3. 理解诗歌主题,把握作者的情感。 卖炭翁一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