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文化 (第3版) 朱筱新 李军 编著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纪时与历法 绚丽多姿的传统服饰 传统的家居和社会生活 目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纪时与历法 绚丽多姿的传统服饰 传统的家居和社会生活 目录内容提要 1.中国古代的纪时与历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反映了古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风貌。 2.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异彩纷呈,既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

2、社会生活,也是古代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3.家居和社会生活是展现社会精神风貌的重要方面。文明、友善、和谐是古人家居和社会生活的主旨。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内容提要 1.中国古代的纪时与历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纪时与历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纪时与历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古人的纪时,包括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最早采用干支记载年、月、日、时。 所谓干支,即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用于记载

3、时间的方法,是两者之间相互搭配。搭配时,天干与地支均按序依次搭配,从而搭配出60组不重复的干支,称为六十甲子表,亦称六十干支表。 60组干支,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齐备,且被用来纪年。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时辰与小时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为了安排每天的劳作和生活,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 十二时辰所对应的今天的小时: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小时: 231 13 35 57 79 911地支: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小时: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为了保

4、证每个时辰长度的准确性,古人采用了多种计时、测时的方法,并发明了一些专用的仪器或工具,如日晷、铜壶滴漏等。时辰与小时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纪月与历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古代社会多使用数字纪月,即一、二、三十二。每年的第一个月,又称岁首,亦称正月。秦朝因避始皇嬴政名讳,遂改正月为端月。 此外,古人也用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相配,称为“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除“ 月建”外,古人还用干支纪月。 中国历史上使用的历法,也称为农历、阴历、夏历。这种历法,既重视月相的盈亏变化,又兼顾寒暑

5、节气的变化,故属于“阴阳合历”。 春秋后期,在天文历法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还有“节气”。古人依据 “地心说”的原理,将太阳一年中运行的路线设想成一个封闭的圆圈,称为 “黄道”,又将“黄道”分作 24等份,从而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平均每隔14天左右,设置一个节气。 纪月与历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纪月与历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 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 西汉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议造汉历”,最终修订出 太初历。

6、 这部历法首次提出在没有中气的月份置闰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修订历法,尤其是确定一年的长度和置闰的时间,均要依据“黄道”,即根据太阳围绕地球旋转运行的周期来确定。每年的冬至日,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都要定时、定点观测太阳的位置,并与前一年观测的结果相对照,从而确定当年的时间长度是否与“黄道”相符。在此基础上,再修订第二年的历书,以确定大、小月和闰月,所以中国古代的历书,都是一年一修订的。纪月与历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纪年与年号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古代纪年,最早采用的是王号,即使用在位统治者的名号或谥号、庙号等称谓,从统治者即位的第一年起,逐年记载年代。

7、 从西汉开始,我国古代社会开始使用干支纪年,即按照六十干支表的顺序纪年, 每年用一个干支名称作为代称。这种纪年方法为后代沿用至今。今天虽然使用公历纪年, 但传统的农历依然使用干支纪年。 除干支纪年外,年号纪年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即以年号作为记载年代的依据,从确立年号的当年,即元年开始,逐年增加年数。 中国古代的纪时和历法,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还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虽然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主要采用公历纪时,但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农历等内容依然在沿袭使用,这也足以说明中国传统历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纪年与

8、年号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绚丽多姿的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绚丽多姿的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头衣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古代所说的“衣”,泛指从头到脚的全部装束。为了区别不同部位和作用的“衣”,人 们便常在“衣”前冠以一个词,如头衣、体衣、足衣等。 头衣,又称元衣,顾名思义,它是指覆盖在头上的装束,即帽子。它还有许多具体的 名称,如冠、冕、弁、帻等。 在中国古代社会,头衣被视为很神圣的装束,常代表一个人的尊严。按照礼仪制度的规定,凡成年男子必须戴冠。头衣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冕服与加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

9、程系列教材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在举行各种礼仪活动时,不仅要陈设相应的礼器,还须穿着与之相符的礼服,因而古时的礼服有许多形制和名称,如祭祀时着祭服、朝会时着朝服、行军礼时着戎服、婚嫁时着婚礼服、凶丧时着丧服等,从而与礼仪制度相配套,形成一套礼服制度。 自西周的统治者按照行礼的性质,将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后,“五礼”便成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列在“五礼”之首的“吉礼”,由于祭祀的是人们极为敬畏的鬼神,有利于被统治者利用作为其神化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工具,所以备受统治者的重视。 按照礼仪制度的规定,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但凡举行祭祀仪式就必须

10、穿着祭服(亦称吉服),其中帝王和贵族的吉服是冕服。 冕服的颜色为:上衣玄色 (黑色),象征着天;下衣为裳,黄色,象征着地。 冕服上绘有12种花纹,称为十二章。 冕服与加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冕服与加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因祭祀对象的不同和等级制度的制约,冕服也有高下之分,可分为衮冕、冕、毳冕、希冕、玄冕“五冕”。 衮冕的冕冠由冠 (或称通天冠)和冕板、冕旒等组成 (见图2-22)。冕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外面用外黑内 红的丝帛包裹。冕板呈前低后高状,架在通天冠之上。冕板前后两个短边各置12旒,共24旒。每旒是用红、青、黑、白、黄五色丝编织成的丝绳。每根丝绳上

11、穿连12颗五种颜色的玉珠,每颗玉间相隔一寸。衮冕的冕旒共有288颗玉珠。 其他四种冕的形制与衮冕相同,只是旒的数量不同。其中, 冕的冕旒前后比衮冕各少3旒,为9旒;毳冕的冕旒 比冕再少2旒,为前后各7旒;希冕比毳冕又少2旒,为前后各5旒;玄冕再比希冕少2旒,为前后各3旒。冕服与加冕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古人的上衣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古人的上衣亦分内外,贴身穿着的衣服,称作私衣、衷(中)衣、汗衣、内衣、亵衣、汗衫等。在古人的内衣中,还有兴起于宋代的抹胸和裹肚。 古人的外衣不仅款式多样,名目繁多,还有长短之分。短上衣统称襦,除襦外,古人还有一些形制、用途各异的短外衣

12、,如衫、衫子、半臂、半袖、背子、背心等。 古人穿着的长外衣,主要有袍、襺、裘等。古代达官贵人制作上衣的材料,主要是各种丝织物,如绢、帛、绫、缎等。至于普通百姓,通常穿着的是 “褐”或“布”。 帔,亦作霞帔,后代又称作披帛,是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之处的长彩 (画)帛。明朝以后,披帛已成为妇女的一种礼服。明朝时的披帛还用于婚嫁服饰。 云肩,也是古代女子用于遮蔽肩部的一种服饰,是环绕颈下, 围于胸、肩、背之间的帛,类似今天的披肩 。 古人的上衣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古人的下衣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将上衣统称为“衣”,下衣则统称为“裳”。“衣裳”一词,实际

13、上是上衣和下衣的合称,即指今天的衣裤。下衣还有一些具体的服装名称,如绔、裈等。 裳,古时又写作“常”,也就是裙, 即连接多幅帛而成的下衣。裙一般长至脚踝。 绔,亦作袴,是裤的异体字,也称胫衣,即下身穿着在 外的服装。 裈,也是绔的一种。它与今天的裤比较相似,但十分宽大。穿着时,需要缅裆。古人的下衣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古人的足衣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古时所称的“足衣”有内外之分,既指鞋,又包括袜。 汉代以前的鞋称为 “屦”,是用丝、麻、草或皮等材料制成的。 古代的屦和履除帮和底外,还有绚,即屦头的装饰,如翘鼻状。其上有孔,可以穿系鞋带。 丝制作的屦,不能踩泥,且屦

14、底不经磨,于是,人们又在屦底加一层木底。加上一层木底的屦,就称为舄。 大约在汉代,舄又发展、演变成屐。屐,即木屐,其形制与今人的木拖鞋很相似。 作为足的“内衣”的袜子,至迟出现在周代,最早称为“角袜”。 因为袜子是穿在脚上的,接触的是人体最末端的部位,所以后人常称浅薄之才为“末才”。古时的袜子需用线或带系在脚脖上,袜线很短,没有其他用途,所以,古时又称一无所长的人为“袜线”。古人的足衣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的服饰,不仅方便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还因其特有的形制和功能,往往也被人们赋予新的内涵,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渐形成了一种基

15、于服饰特征的服饰文化, 且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从而又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古人上衣的领子样式有两种:一是交领,即左右衣领在胸前相交。二是直领,即左右衣领在胸前不相交,而是自然下垂,多穿着于闲暇之时,属于休闲类服装。 汉族服装的交领方式,是右衽,亦称右掩, 即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古时,人们穿着交领服装时,由于尚无纽扣,只能在衣装外面再系带,以固定衣襟, 防止衣襟散开。 衣领和袖子是衣服的两个重要部分,均处在服装重要的位置上。领和袖要正,才能舒展、灵活,使人穿着舒适,活动自如,并给人以端正、大方的印象。因此, “领袖”一词,便借指为人表率者。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服饰文化

16、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古人的服装从外表看是没有口袋的,即没有兜,这与古代人们的生活习俗有关。古人穿着交领服时,须在腰间系带,这样,在衣襟相交后的腹部上方,就 出现一个“口袋”,可以盛放一些体积相对较小、较轻的物品,即“怀揣”。 能放入肘后口袋的物品,肯定都是细小、轻便之物,由此引申出“袖珍”一词。 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着和装饰,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更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象征。中国古代绚丽多彩的服饰,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风采。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传统的家居和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

17、程系列教材传统的家居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席地而坐”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在魏晋以前,人们的居家生活条件比较简单。古人的居室内虽有几、案等家具,但由于那时还没有专用的坐具,人们在室内只能坐在地上。周礼春官司几筵贾公彦疏:“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 筵和席在当时都作为坐卧用具,两者因此常常合用。古时,每逢亲朋好友登门拜 访,主人经常要铺设筵席,上面陈放酒器、 菜肴,摆设酒宴盛情款待来访者。因此,筵、席合用,又专指酒宴, 即后世的宴席。酒宴结束后,再将筵和席撤去,故又称“撤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誉,在许多生活细节中,都有与之配

18、套的礼仪制度和习俗。“跣足入室”,就是那时走亲访友时的一项基本礼节。 “席地而坐”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席地而坐”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进入室内后,席就是当时最常用的坐具,于是便有“席地而坐”之说。古人的“席地而坐”还十分讲究坐的姿势。跽、踞就是先秦时期最常见的表示敬重对方的坐姿。这两种坐姿都是两膝着席,臀部不着席,实际就是跪的姿势。 魏晋以后,由于居家生活中有了专门的坐具,人们“席地而坐”的习俗逐渐改变,但这种用语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直沿用。直至今日,人们还经常使用这个词汇,只是坐的方式和姿势均与秦汉以前大相径庭。“席地而坐”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坐席与主席

19、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素来“热情好客”。注重礼仪、文明待客, 已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统。 根据礼仪制度的规定,每逢亲朋好友来访,主人家不仅要迎来送往,还要热情款待。主人要在客人落座和宴饮前,精心安排在场每一位人士的坐席位置,由此而产生了有关座次的规定。 古人在安排主宾的坐席时,需要依据在场每个人的不同身份、地位或年龄,选择恰当的位置朝向,安排坐席,以此突出长者、尊者的地位,表示对长者、尊者的尊敬。同时, 也使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坐席位置都“恰如其分”,以体现 “长幼尊卑有序”“主次有别”的原则。 按照礼仪制度的规定,座次又因场所

20、不同而分为室内和堂内两种排定方法。 坐席与主席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坐席与主席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堂的朝向为南向,堂内南向 (面朝南)亮而北向 (面朝北)暗,因此,堂内的座次以南向为尊,西向次之,东向又次之,北向位卑。 堂的后面是室,与堂之间有户相通。室一般是主人居住或家庭内部活动的主要场所。室内的四个墙角中,西南隅奥是室内的祭祀之所,所以“奥”在四个墙角中地位最尊。因此,室内的座次,以东向 (指面朝东)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位卑。 无论是堂内还是室内,在坐席的位置即座次中,位尊之座是所有位置的坐席的中心。在这个坐席入座的人士,自然成为在其他席位上的人

21、士共同尊敬和拥戴的对象。不过,在交谈、宴饮等活动中,还有一位起着组织、协调作用的人士,实际也就是活动的主持者,在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士中,他居于核心的地位,被称为“主席”或“主座”。近代以来,“主席”之称逐渐成为领导者的代称。坐席与主席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册封与封册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凡帝王祭告天地宗庙,选立后妃和任命诸王大臣,或向异姓王、宗族、嫔妃授予爵位及名号时,均要举行一套相应的典礼仪式,由此而形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即“册封”,或称“册命”、策命。 在举行册封典礼仪式时,册作为赐赠名号、爵位等的文书凭证, 故称封册,亦称册书。 册封制度延续至西周时期,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