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第3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_第1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第3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_第2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第3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_第3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第3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_第4页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第3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第三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第三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历史文献学分支学科包括传统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证学、辨伪学、辑佚学、避讳学、传注学,也包括新出现的史源学、年代学、编纂学、阅读学等。历史文献学的方法论体系就是由这些分支学科共同构建而成的。历史文献学分支学科包括传统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证学壹 目录学 贰版本学叁校勘学肆思考题和教学实践题壹 目录学 贰版本学叁校勘学肆思考题和教学实践题壹一 目录与目录学二 目录的类型目录学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壹一 二目录学三壹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目,即一部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指叙录,是

2、用以记述某一部书基本情况的简要文字,涉及书籍内容、作者生平、得失评价、版本流传与校勘整理经过等。 目录是图书文献发展的产物,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图书文献。 西汉成帝、哀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和七略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目录。目录学一 目录与目录学壹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录学一 目录与目录学壹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的学科。目录学的研究范围:目录学方法论,如图书文献分类、目录编制、图书著录等;目录学史,如目录的源流演变,目录的发展与社会政治以及学术演变的关系等;目录学理论,包括对古代丰富的目录学思想理论的研究和总结。古代目录学理论的重要文献:论著:南宋郑樵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

3、诚校雠通义序文:七录序、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所载序文等目录学一 目录与目录学壹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的学科。目录学一 目录与壹 历代的目录可以根据其编撰目的和著录范围分为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三大类别。1.综合目录 以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和某一类别的所有图书为著录对象而编制的目录,主要包括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地方志目录、丛书目录和联合目录。目录学二 目录的类型壹 历代的目录可以根据其编撰目的和著录范围分为综合目录、专壹 国家藏书目录,又称“官修目录”、“官书目录”或“官簿”,主要是指由官方主持编撰,以国家藏书为著录对象的书目。历史最早:刘向、刘歆父

4、子编撰的别录七略最高成就: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主要特点:形成以四部分类法为主流 能反映古代国家藏书状况目录学壹 国家藏书目录,又称“官修目录”、“官书目录”或“官簿壹 史志目录,主要是指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等记载图书文献及其发展历史的专篇,也包括一些国史和政书中的目录。 正史中七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和清史稿艺文志。 史志目录有两种类型: 一是通记本朝和前代之书,如汉志隋志等;另一是只记本朝之书,如明史艺文志和清史稿艺文志。 宋代开创了当代史志目录编撰先例,政书体史书首设目录专篇。目录学壹 史志目录,主要是指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等

5、记载图书文壹 私人藏书目录,是由私人编撰、反映私家藏书情况的目录。 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是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和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 共同特点是,分类方法与官方目录不同,内容上补充了官簿的不足。隋唐继有撰作宋代显著发展清代空前发达目录学壹 私人藏书目录,是由私人编撰、反映私家藏书情况的目录。壹 地方文献目录,是以某一地区相关的图书文献为著录对象而编制的目录。 方志目录,即方志中的艺文、经籍类,著录当地人物的著述,也属于地方文献目录。 丛书目录,是以丛书及其所收书籍为著录对象而编制的目录。 联合目录,是联合若干图书馆的藏书目录而编制的统一的目录目录学2.专科目录 专科目录是以某一专门学科的书籍为著录对

6、象编制而成的目录。 宗教目录,主要是佛道目录,属于专科目录中的一种。壹 地方文献目录,是以某一地区相关的图书文献为著录对象而壹3.特种目录,是根据特殊目的或特殊用途而编制的目录。主要包括: 推荐书目,也称“举要目录”“导读目录”,是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围绕一个专门目的,对有关文献加以选择并推荐给读者的一种书目。 禁毁书目,是因政治原因而遭销毁或禁止的某些书籍的目录。 阙书目录,又称“待访书目”,是用来搜求图书的目录。 鬻贩书目,是为推销图书而编制的一种书目。目录学壹3.特种目录,是根据特殊目的或特殊用途而编制的目录。目录学壹 引用书目,是将某一著作或注释之书中所引书籍加以汇编而成的目录。 版本

7、目录,是以记录版本资料为主的目录,包括善本目录(以善本书籍为著录范围)、刻书目录(刻书机构记其所刻之书而编制的目录)。 个人著作目录,是以某一个人的全部著作或部分著作为著录对象而编制的目录。 目录之目录,是将各种目录之书按一定的方法汇集编撰,提供检索的工具书。目录学壹 引用书目,是将某一著作或注释之书中所引书籍加以汇编而壹 目录的体制主要包括篇目、提要和序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部完整规范的目录著作。1.目录的体制篇目 篇目是指篇名和书名。古人著述多不著篇名或书名,后人在整理时,根据需要,为前人的著述加上篇名或书名,即篇目。 篇目是目录的第一要素,是图书著录的首要内容,具有揭示图书内容结构

8、,便于检核,防止散佚,据以考订真伪、存佚,从事辑佚等作用。目录学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壹 目录的体制主要包括篇目、提要和序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壹提要 提要又称“叙录”“解题”,是关于一书的内容、价值、作者生平事迹、书籍流传整理情况的介绍性文字。叙录的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1)说明校勘情况(2)介绍作者情况附录,剪裁史传相关文字入叙录补传,旁采他书材料对史传加以补充辨误,根据史传记载纠正一般记载的错误(3)对书籍内容进行评价目录学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壹提要目录学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壹 通过撰写叙录对书籍的篇次内容、版本流传、校勘整理以及作者情况加以综合性介绍和评价的解题方式,

9、称“叙录体”。在叙录体的基础上,后来又产生了传录体和辑录体解题目录。传录体提要侧重于作者介绍而不涉及其他内容。辑录体由汇集诸家有关序跋文字而成。序文 目录中的序文,主要包括全书总序、大类(略、部)序和大类下各小类(种、类)序。 对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宗旨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录学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壹 通过撰写叙录对书籍的篇次内容、版本流传、校勘整理以及作壹目录学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2.目录的价值与功用第一,了解各时期图书典籍的基本面貌。第二,了解某一图书本身的情况。第三,粗知学术源流。第四,作为考辨古书的依据。第五,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壹目录学三 目录的体制、价值与功用

10、2.目录的价值与功用壹目录学 余嘉锡总结目录在考辨古书方面具有六种作用:(1)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2)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3)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4)因目录访求阙佚;(5)以目录考亡佚之书;(6)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2.目录的价值与功用第一,了解各时期图书典籍的基本面貌。第二,了解某一图书本身的情况。第三,粗知学术源流。第四,作为考辨古书的依据。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提出考核伪书八法,其首要的方法就是利用七略等目录文献。第五,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前代学者对此多有论述。壹目录学 余嘉锡总结目录在考辨古书方面具有六种作用:2.目贰一 版本与版本学二

11、版刻源流与版本种类版本学三 版本的鉴定与选择贰一 二版本学三贰 “版”(又作“板”)的本义是用于书写的木片,至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出现以后,则指用于上写刻字进而印刷的木板,即书版。 “本”的本义是树根,引申为作为校书或校写根据的原本,后也泛指书本。 宋代雕版印书盛行以后,“版本”一词被用来专指雕版印刷的书籍。 版本学在比勘异同、考校优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到清代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版本学一 版本与版本学贰 “版”(又作“板”)的本义是用于书写的木片,至唐代雕版贰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五代刻本:“九经印板”宋代刻本:“浙本”“蜀本” “闽本”或“建本”“麻沙本”辽金刻本:“平水本”元代刻本:“书院本”

12、或“某路儒学本”明代刻本:“南监本”“北监本”“三朝本” “经厂本”或“司礼监本”(“内府本”) “藩府刻本”清代刻本:“殿本”(“武英殿本”)“书局本” “局刻本”版本学二 版刻源流与版本种类贰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版本学二 版刻源流与版本种类贰 版本的鉴定与选择是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判定书籍刊刻年代、优劣真伪以及从事历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版本的鉴定 鉴定古籍版本,考订其刊刻时代,一般要从版式、行款、字体、墨色、纸张、牌记(包括内封面)、讳字、装帧、刻工、序跋、题识、藏章以及著录情况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判断。版式,即书版的样式,主要由版框、界行和版心组成。版本学

13、三 版本的鉴定与选择贰 版本的鉴定与选择是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判贰版式的常用术语 版框:又称“界栏”“边栏”,是指每一张印刷页四周的围线,围线的形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和四周双边等。 界行:又称“界格”,唐人称“边准”,指版面行与行之间的分界线。 版心:指版页的中心,即书页正中央比行略窄的一格,是一张印刷页对折的地方,又称“中缝”“书口”。 鱼尾:指刻于版心上方或上、下双方的鱼尾型标记。凡在上方有一个鱼尾的称“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鱼尾的称“双鱼尾”。上下两个鱼尾方向相对,称“对鱼尾”;方向相同称“顺鱼尾”。 鱼尾的作用是为了折页整齐,但不同的鱼尾形式成为版本学家鉴定版刻年代的

14、一个依据。版本学贰版式的常用术语版本学贰版式的常用术语书口:指从上鱼尾到上边栏、下鱼尾到下边栏的位置。 书口是空白的,称“白口”;书口正中有一条黑线,称“黑口”,又称“象鼻”;细黑线,称“小黑口”或“细黑口”;粗黑线,称“大黑口”或“阔黑口”。与鱼尾作用相同,书口上的这条线也是为了折叠、装订整齐,并便于检查。天头:指版面上栏到纸面上端的空白处,又称“书眉”。地脚:指版面下栏到纸面下端的空白处。书耳:又称“耳格”“耳子”,指有些版框外边左上角或右上角所刻长方形小格。书耳内一般刻写小题,如篇名简称、卷数或室名等。无论有无耳格,凡边栏左上角或右上角所刻文字,都称“耳题”。版本学贰版式的常用术语版本学

15、贰版式的常用术语行款:又称“行格”,指书中正文版面的行数与字数。行款记录方法: 以半页为计算单位,记作每半页(叶)行,行字,也有省去“每半页”三字的。 如各行所刻字数不等,则取其最多与最少数记之,另注 “不等”,如“行,行、字不等”,或“行,行至字”。 同一种书,不同时期由不同刻家刊刻,行款往往不同。版本学贰版式的常用术语版本学贰字体,即文字的书写风格。书籍刊刻先由专人用毛笔书写,再经工匠上板刊刻。字体在版本鉴定中作用重要,是“最主要而且最可靠的标尺”。 宋代:前期欧(阳询)体,后期流行颜(真卿)体,南宋以后,柳(公权)体字增多。建本以颜体为主,浙本以欧体为主,蜀本亦基本上以颜体为主。 元代:

16、大多数仿用赵(孟 )体。 明代:前期以赵体为主,中叶以后,正德、嘉靖时期,模仿南宋浙本,改为整齐的欧体。万历、崇祯时期,改为“方体字”,或称“宋体字”,又称“匠体字”。 清代:承用方体字,少数采用仿宋体(由方体字改成的长体,时称“硬体”)或手写体(康熙时出现的一种正楷书写体,时称“软体”)。版本学贰字体,即文字的书写风格。版本学贰 牌记:又称“书牌”“牌子”“木记”等,是刊刻者专用于出版物的一种标记,多记刻书地点、单位、校刻者名字、刊刻年月以及刻版特点等,是考察书籍刊刻时间的重要依据。 特点:没有固定位置,多刻于书籍目录、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处。 坊刻、私刻多用牌记,官刻罕用。 历代刻本中,元

17、刻本的牌记较为多见。 常见形式:印章式的长方形 作用:古时具有标明版权、防止盗版的作用, 现今原刊本上的牌记是鉴定版本的有力根据之一。版本学贰 牌记:又称“书牌”“牌子”“木记”等,是刊刻者专用于出贰明万历以后,牌记已不多用,而改用内封面。 内封面,也称“书名页”、“扉页”或“封内大题”,一般刊有作者、书名、刊刻者,也有兼记出版时间的,开卷即见,十分醒目。 牌记或内封面很容易被挖改、撤换和伪造,但由于牌记没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伪造者往往挖改不尽,留下破绽。版本学贰明万历以后,牌记已不多用,而改用内封面。版本学贰版本学讳字,是指古书上因避讳君主之名而采用的代字。 历史上各个朝代讳字不同,成为判断

18、版刻时代一项可参考的依据。 熟悉并掌握历史上,尤其是唐以后历代皇帝的名讳,是古籍鉴定工作的基本条件,对判断刊刻时代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贰版本学讳字,是指古书上因避讳君主之名而采用的代字。贰装帧形式,是指书籍的外部形式。 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经历了从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最后到线装的发展过程,不同的装帧形式,可以为古籍版本的鉴定提供有用的信息。 从唐代到清代,各时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十分清楚,但早期的装订形式如蝴蝶装或包背装由于年代久远,糨糊受潮失效,往往被改成了线装,鉴定时须加注意。版本学贰装帧形式,是指书籍的外部形式。版本学贰卷轴装,又称“卷子装”:唐代较多使用。将写页或印刷页一张张粘连起

19、来形成一个长卷,再以一根木棒作轴,以便舒卷。依照古代书写方式,卷轴都在卷子的左端(卷末),从左向右卷成一束,编成一卷。卷的长短不一,主要根据文字多少而定。右端卷子卷束后在最外层,容易磨损。版本学贰卷轴装,又称“卷子装”:唐代较多使用。版本学贰“褾”(裱),又称包头:在卷子右端有文字部分的前面,接一段纸,或衬以绫、帛等丝织品,起保护作用的衬绫卷首。“褾带”:包头前端中央用以捆扎整个卷子而置的丝带或丝绳。“牙签”:卷束好平放到书架上的卷子,上端朝里下端朝外,为检索方便在卷轴下端悬挂的写有书名和卷次的签。“别子”:卷轴装系在褾处带子末端上的插销式骨制品,以防止捆束松脱。版本学贰“褾”(裱),又称包头

20、:在卷子右端有文字部分的前面,接一段贰经折装: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形式。在卷子的两端各施以夹板,然后按照夹板的大小将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形成一个以夹板为封底和封面的书册形式。佛经大都采用这种装订形式,被称为“经折装”。比卷轴装更便于翻检阅读。版本学贰经折装: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形式。版本学贰蝴蝶装:五代到宋朝盛行。结合雕版印刷一页一版的特点,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在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所成。以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而得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版本学贰蝴蝶装:五代到宋朝盛行。版本学贰包背

21、装:南宋后期出现,流行于元代,直到明中叶。将书页有字的一面从中缝向外对折,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到书背上,方法与蝴蝶装正相反。将折叠好的书页在边栏外空白处打上两三个小孔,用纸捻穿订牢固,然后包以书衣。避免了蝴蝶装读一页翻两页,版心折缝粘结不牢固的缺点,是古书装帧形式上的又一个重要进步。版本学贰包背装:南宋后期出现,流行于元代,直到明中叶。版本学贰线装:明代中期出现,明中期以后直到清代书籍刻本的基本装帧形式。折页方法与包背装相同,不同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的书衣,而是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的前后,然后在书脑(书页打孔穿订的一边叫“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故称“线装”。线装有一定规格,

22、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线装比包背装结实,不易脱落,可重新装订,整旧如新。版本学贰线装:明代中期出现,明中期以后直到清代书籍刻本的基本装帧形贰刻工,是雕刻书版的工匠。 不少古代书籍在版心的下方和一卷之末刻有刻工的姓名,为版本鉴别工作提供了一项有利条件。在版本鉴定中,不能单凭刻工这一点进行判断,还需要结合其他的证据。 此外,古籍正文前后的序跋文字,古籍收藏家、研究者、鉴赏家在古书上题写的评语(即题识,也叫“识语”“题跋”),藏书家在自己所藏书籍的卷首或卷内钤盖的印章(即藏印),在古书版本的鉴定中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版本学贰刻工,是雕刻书版的工匠。版本学贰 著录,就是根据历代各种目录,尤其是版本目录所著录的情况来判断版本的年代。 版本目录不仅记载书名、卷数、册数、作者、版本,还往往兼记牌记、刻工、讳字、版式、字体、版框高低、用纸、序跋、藏印等情况,对于鉴定版本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版本学贰 著录,就是根据历代各种目录,尤其是版本目录所著录的情况贰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出现,元明清时期渐增。 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本在版式、排印、字体、笔画、墨色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如字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