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部分: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四部分: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学内容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重点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过程和目标;了解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掌握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内涵;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含义。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应用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深刻理解我国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重大意义。目 录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二、科学家的社会角色三、科技与经济、社会
2、的互动四、科技政策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当科学不再是单凭个人兴趣和爱好从事的工作,它就成为一种有特殊要求的职业(Professional)、成为一种社会建制(Institution),意味着它:它本身的内容不易为一般的公众所理解;它的经济价值不易为大众所理解;它要获得社会其他建制以及社会团体、部门、个人的支持,依靠他们提供的科学研究条件,同时科学应为这些部门、团体和个人服务。科学家在建制内有公认的行为规范、有共同的交流语言,相互协作、相互竞争,其工作也只有在科学组织内部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取决于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认知价值。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科学,科学就不再是
3、孤立的系统,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科学作为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推动生产力,是通过向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渗透,并通过科学管理使生产力结构更加合理化而实现的。另一方面,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通过教育、法律、政策等控制和制约使科学合目的地发展的(一)科学体制化的过程1。古希腊的科学和科学家2。中世纪的科学和科学家3。文艺复兴中的科学1 古希腊的科学和科学家(1)爱奥尼亚阶段(公元前6世纪)哲学家和智者泰利斯毕达哥拉斯学园(2)雅典时期(前480-前330)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2 中世纪的科学和科学家(1)穆斯林的科学A 阿拉伯文化的
4、中心在大马士革、巴格达、西班牙B 经商游牧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C 依附于王权和富商的科学家地位不稳定,D 科学极易遭受破坏。(2)中世纪后期欧洲国家的科学A 大学的组织方式。B 大学的课程设置C 学习方式的改变3 文艺复兴中的科学学者和艺术家达芬奇、丢勒。学者和工匠的结合航海者和冒险家以实践推动科学的发展(二)近代科学的体制化社会兴趣从文艺转向科学(默顿)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可以“娱人但不能谋利”平实的散文而不是华丽词藻受到推崇1642科学家成为社会的新宠艾萨克巴罗由希腊语教授转任卢卡西数学教授托马斯威利斯由神学转向医学私人实验室的出现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精密研究是科学活动的主
5、要内容和科学家的行为基础。17世纪,研究实验不仅是科学家们的研究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时兴的上流社交活动。上流社会的名人贵妇以能去听这些科学讲座和观看科学实验为荣。(戴维的笑气演示)出现了波义耳(贵族)、普利斯特列(牧师)等人的私人实验室。实验活动在形成一个科学共同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是崇尚经验方法的人交往的直接媒介,它给从事科学的人一个客观的标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共同体中。新型大学的诞生格雷山姆学院(非神职教师)以科学教育为主“学院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科学的发展”老牌大学也开设科学课程1583爱丁堡大学数学、自然哲学1619牛津大学萨维里几何学教席1621牛津大学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
6、萨维里天文学教席1663剑桥大学卢卡西数学教席1669牛津大学植物学教授1702剑桥大学化学教席1704剑桥大学天文学教席2 法国科学院的建立自发的科学家聚会国家支持的巴黎科学院(1666)职业科学家,带薪院士负责解决国家的难题最早科学分工及“研究生导师制”雏形。法国科学扩展到外省促成柏林科学院(1700)、俄“帝国科学院”(1725)的建立。3 十八世纪欧洲的科学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和发现但科学家的数量大大增加,在地域分布上广泛,科学间的国际交流频繁。伦敦皇家学会“时髦的堕落”。4 十九世纪的科学体制科学家人数剧烈增加科学研究的学院化大多数科学家以教授身份从事学术研究正规科学训练是从事科研和科
7、学教学的条件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的建立 1850英国有600技工学校(10万学生)1810 柏林大学、1861麻省理工(MIT)教学研究实验室的建立格拉斯哥大学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路德维希莱比锡生理学实验室李比希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研究生制度的建立洪堡教育改革柏林大学(1810)、哈佛大学(1825)工业实验室的出现1876爱迪生1889贝尔电话实验室19世纪的科学学会皇家学会的改组专业学会的出现科学促进会1822全德自然科学家和医生协会1831英国科学促进协会1848美国科学促进协会,1863美国科学院(三)现代科学成为重要的社会建制从小科学到大科学集体研究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式
8、科学发展按指数规律加速发展科学产业的形成独立知识产业部门的出现科学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科学和工业的合流1 科学家的行为动机非功利主义社会对科学家的企望社会对科学家行为动机的诱导内部动力:好奇心外部激励:科学奖励薪金和待遇差异对社会的贡献荣誉对科学本身的贡献2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是从科学家的价值观念派生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构成了科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征;支配着从事科学活动者的行为。 默顿认为有四种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合理的怀疑性。命之曰“科学的精神气质”。这些规范不断强化,内在化为科学家们的自觉行动,但也有一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如在法律、章程、条文中体现;在国家政府
9、的科技政策中体现;在科学家自身的行为中体现。(2)公有主义(Communism or Communality)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只享有优先权,而不是占有权。公开科学成果,反对保守秘密。谦逊在科学那里并不是美德,它可能延缓科学的发展。卡文迪许。发现与发明的区别。对公布发现的回报是引用者注明出处时给予的承认。(3)无私利性或诚实性 (Disinterestedness)应视观察实验为最高权威不许编造数据应避免片面性,克服学术上的偏爱和荣誉上的虚荣。伽罗瓦的悲剧 大人物/小人物科学成果要经受同行的严格审查同行评议重复实验论文审阅(4)合理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skepticism)无绝对权威
10、,也无永恒的真理,只有持之不断的批判态度。F培根、笛卡尔、爱因斯坦合理的怀疑,意味着科学对整个社会系统各个方面的批判态度。科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冲突,李森科事件、中国文革3 科学家的越轨行为越轨(misconduct)是指与群体或社会的相违背的行为。越轨在科学界中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在科学家社会化的过程中,科学家个人已经接受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但就象人类社会不能杜绝犯罪一样,科学界也不能杜绝越轨行为。默顿认为,社会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从文化上来说是合法的、正确的目标,如果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就会让人产生挫折和紧张感。这种挫折和紧张有可能使人越轨。科学
11、界的评价系统如果能保证科研工作者以合法手段达到正确目标,科研人员的工作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时,越轨行为就减少。然而,科学的评价系统并不能让人满意。科学的荣誉并不总是恰如其分地给予做出贡献者。(永居41席者及沾光效应)。(1)违反无私利性不规范公布科研成果通过新闻媒体或开发布会公开研究结果为保密而公布含糊的、假的中间成果误导同行非科学目的使用科学资源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利用实验室进行营利活动学术机构买卖文凭,乱封教授获取科学资源的恶性竞争一稿多投,化整为零地发表论文发明或发现权的恶性竞争(2)违反公有主义不尊重他人科研成果引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继续别人的思想研究不作任何交待不适当的科学保密成果不
12、发表仅供自己欣赏(卡文迪许)超时限保密研究原始资料无端占有他人成果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占有学生或其他科研人员的成果在没有参加的文章上署名(3)违反合理怀疑主义缺乏学术民主学霸、学伐学术刊物、讨论会不允许发表争鸣文章为伪科学张目为伪科学“科学鉴定”,如“水变油”的鉴定支持伪科学活动进行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研究无意义的研究:腚大小与智力的关系对永动机的研究或试图推翻进化论(4)违反诚实性伪造类作伪如伪造化石标本捏造数据、篡改数据、拼凑数据伪造辅证剽窃类作伪全剽窃、改写或剽写、部分剽窃假冒、虚报成果或奖励申报课题时虚报论文数,夸大科研能力伪造“自然科学一等奖”骗取荣誉(5)违反普遍主义非学术标准的学术资
13、源分布学术刊物刊发人情稿学术职位评聘、科研经费分配,课题审批中的政治、人情因素形而上学地对待科学名流轻信名人的科研能力拉名人在文中署名科学沙文主义及标签行为纳粹德国声称只有雅利安人才适宜科学研究用行政手段推行学说给科学理论贴标签(6)违反科技伦理道德实施与社会伦理相悖的研究克隆人实验731部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人体实验,公开别人的基因图谱实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的研究以色列人针对阿拉伯人的基因武器某些科研人员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施对自然环境有害的研究明知DDT有害环境,却仍进行DDT的应用推广没有任何防范的转基因研究4 科学家的社会化(1)科学家的职业特征*科学家对其专业化了的知识体系的
14、责任经过长期训练获得专业基本知识扩展知识传递知识应用方面的责任*研究领域的自主权*纯科学研究是一项非服务性的职业*科学家的职业报酬承认4 科学家的社会化(2)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内容个人目标与科学体制目标一致;掌握科学共同体基本“范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与他人协作将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内化为个人道德要求履行科学家的道德义务社会化的过程学习阶段贡献阶段指导阶段5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家不能绝对价值中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制止战争,捍卫和平(帕格沃什运动)普及科学和教育发展经济,服务社会进步拉瓦锡:化学与国家工业开尔文勋爵:通信产业李比希的农业化学三、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分层 科学共同体是具有共同
15、科学范式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家(1834)科学家成为职业角色科学家的精神气质科学家以增进知识,造福人类为目标共同的范式Paradigm是形成科学共同体的基础,公认的范式就是某一学科领域中被公认的科学成就。(1)范式提供了共同体成员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信念。相信其有优越性;(2)范式使共同体在科学交流时有共同的语言;(3)范式给出了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选择研究问题的标准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以此标准吸纳新成员;(4)范式给科学共同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5)范式为科学共同体培养下一代科学家提供了教育的内容;教科书(6)论文只有科学共同体培养下一代科学家才能看懂,自然形成了科学共同体与外行的界限。 在常规科
16、学时期,由于科学共同体为科学家的研究都建立在共同的假设之中的,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从事捍卫、说服、完善范式的研究,而不是去发明新的理论。(1)范式表明特别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如测量行星的位置和运行周期,测量物质的导电性、混合物的化合价等;(2)可直接同范式所预测相比较的事实。如广义相对论预测水星近日点扰动的预测,爱丁顿在日蚀发生时对光线在太阳强引力场中弯曲现象的观测;吴剑雄设计的旨在证明在弱引力场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等等。(3)为消除范式中理论含混不清的地方,使理论更定量化、更精确。如确定万有引力常数、确定天文单位等等。 常规科学时期对反常的现象和问题,一般置之不理。科学危机当反常(和异例)出
17、现越来越多,甚至攻击范式基本原则时,常规科学就陷入危机之中。集体不安科学共同体的分化向新范式转化科学共同体的转变不是依靠旧范式的拥护者的转变完成的。 新范式将出现时总是面临更多的问题。 美的考虑有时对接受理论是决定性的。新范式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1 优先权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优先权,主要是指科学家对某一科学发现的所有权,这是荣誉性的、象征性的,但这表达了科学界同行对其角色表现的承认。优先权之争的实质 优先权之争是科学建制目标与科学规范相互作用的结果。优先权争夺的是隐藏在科学荣誉背后的社会承认。优先权的分享没有第二名,“赢者通吃”。多重独立发现的分享国家民族之争专利优
18、先权的形式 各种层次的荣誉命名 鸣谢2 奖励的准则普遍主义一个运转良好的科学奖励系统应该是普遍主义的,即科学家的被承认应仅以其科学产出,而禁止人们按知识生产者的性别、出身、地位、名望、政治态度等价值标准作为附加条件来评价他所提供的科研成果。一旦应该得到的承认没有得到时,科学家们对承认的潜在渴望就会显露出来。 马太效应:“因为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 科学中的马太效应指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他们贡献不成比例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受惠者),而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得到了与他们贡献相比也不相称的荣誉和奖励(受害者)。承认产出高低高低竞
19、争者受害者受惠者旁观者科学界金字塔社会分层谁得到更多的社会承认,就在科学系统的社会结构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居低位者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必须不断靠能够表现其科学能力的知识产品同科学的社会承认相交换。科学的社会分层形成一个严格选择和淘汰的社会过程,最后呈现出越到高层人数越少的金字塔结构。科学界的金字塔结构资料来源: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6800: 自称的科学工作者4300 :载入科技人员登记册的科学家2600: 列入美国男女科学家的科学家2400:获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13:美国科学院院士1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奖励的功能奖励对科学家履行其职能、不断作出杰出表现具有激励作用。奖励增加科学家的知名度,为其他科学
20、家建立角色模式。奖励有助于研究资源的最佳配置。奖励有助于研究成果迅速扩散。与重要研究成果相联系的奖励有助于增加授予机构的声望和知名度。科学精英科学界存在优势累积效应。社会经济出身多出身于中等或高等专业阶层家庭宗教出身宗教传统影响获奖者的分布(犹太人、耶酥教、天主教)大学教育集中在少数名牌学校较早开始其专业生涯师徒相承模式人们在科学界的地位,主要由成就取得,而不是天赋所致。但升入上层的过程中,存在一种优势累积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形成、维持或修饰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结构。在科学领域中,当某些人或团体一再地获得有利条件和奖励时,优势就累积起来。这些有利条件和获奖使优势获得者越来越快地成长,相反却使未获得
21、者越来越贫乏。无论按照什么标准来分配的利条件和奖励,不管是根据天赋还是根据才能,这一过程促进了精英的形成而且最终产生了等级森严的分层制度。科学的社会过程:交流、合作、竞争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论是科学家个人的活动,还是科学共同体的运行,都是一个社会过程,是科学社会系统有连续性的交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动态状况,它包括科学交流、科学合作、科学竞争。科学交流科学交流是影响科学家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科学情报的出版、机构、机遇、学会活动和传统的总和。科学交流的必要性:科学知识的公有性要求研究者把个人成就贡献给社会。每一个成果都应该通过相互批评(交流),得到修正和澄清。科学交流的非正式过程科学家之间在从事
22、研究领域的直接对话科学人员参观同行的实验室、科学技术展览科学家对同行作论文演讲报告科研人员之间交换书信、出版物或其他资料科研人员研究或研制成果发表前的准备工作约有1/3的信息来源于非正式渠道最短时间间隔,获取信息快速且量大高度针对性声情并茂,易激发灵感。科学交流的正式过程科学文献与知识总量增长马太效应知识老化“半生期”科学交流的功能传播、推广最新的科技情报促进、激发新的科学创造作为评价学术单位的成绩和效益的标准科学交流可以检验科学人员的科学态度科学交流的形式书信书籍学术杂志学术协会科学普及人才流动科学合作科学活动的专业化分工,需要不同能级的科学人员、科学辅助人员的合作。这一方面是科学分工越来越
23、细,另一方面是科学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科学职业化,法国拿破仑时代,开始合作论文。单独的个人活动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进入科学合作时代。合作是科学劳动的本质。(Marx)合作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合作能够提高科学生产率合作能够提高研究质量合作有利于科技人才的成长合作的动机满足各自需要的合作在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方面的合作为满足特殊需要(如跨学科、多学科研究)而进行的合作为满足个人承认的需要的合作为提高科研效率的合作1746年大英百科全书只由2名科学家撰写,到1976年,已有10000名科学家参与其中。新的合作形式科研生产联合体科学城科学、技术、经济、教育的合作科学的国际合作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的气候与海洋自然
24、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合作STS研究科学竞争竞争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优先权之争非常普遍国家规模的竞争1983“星球大战计划”、日本“振兴科学技术大纲”、欧洲“尤里卡计划”,中国863计划。知识产权制度现代在社会层面上对科学知识贡献予以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指精神创造的无形非物质财产的所有权,即知识财产的所有权。美国国家专利局的大门前,镌刻着林肯关于专利制度的一句名言:“给天才之火注入权益之油”。百余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知识产权是科学激励的最有效、最具权威的手段。知识产权的内容及形成根据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下列知识财产的
25、权利:文学、艺术和科学;表演艺术家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业名称和标志;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总之,知识产权涉及到人类一切智力创造的成果。知识产权是随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历史地产生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3)、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1886)、关于商标注册的马德里公约(1891)、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保护海牙协定(1925)、世界版权公约(1952)等等。知识产权的特点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知识产权制度对科学活动的意义竞争能激发科学群体或个人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
26、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提高研究效率。科研成果是高度脑力活动的产物,具有独创性,而且具有近期的或远期的、可能的和现实的价值,但由于科学知识的累积性要求人们公布科学发现,而专利是对公开发明的补偿。1474年威尼斯首先实施专利法(专卖特权),1624年英国制定的独占条例,被自然数为“专利之母”。现在对技术权益的保护主要通过专利来实现。1984年5月中国专利法诞生。专利制度与科学的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并不冲突。专利制度要求申请人将其发明创造完整地、充分在公开,一方面可使发明早日得到公开,避免重复发现,另一方面可以打破技术保密、技术封锁,促进科技交流。另外,科学界大力表彰无私奉献者,专利权可以由发明人自
27、己处置。故提倡“无私利性”并不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通过市场实现知识的价值1420年航海家、葡萄牙王子亨利在葡萄牙南部的萨吉雷斯,建立了带近现代科技开发性质的、最早的多学科研究机构。这是第一家以开辟更为赢利的海上贸易路线为动机的研究机构,围绕航海技术,进行数学、天文学、船舶制造、制图术、航海术、粮食和饮用水仓储等广泛的研究活动。这一研究机构为后人提供了把科学探索与商业应用结合起来、围绕应用性目标组织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先例。虽然1718世纪意、英、法出现的一些学会,以强烈的功利主义目的组织多学科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把科学的发展作为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手段加以对待,承认知识产权的法令也先后颁布,
28、但并没有真正建立科学与商业应用的联系。到19世纪,先在德国,尔后在美国,政府、企业、院校共同支撑的以私人投资为主的科技成果开发和应用体制逐步建立起来。6C与VCD事件的启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正在全世界建立一座专利壁垒,在我国实施“专利圈地”战略。自1985年我国实行专利法至2000年,外企在华申请专利达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在移动通讯、信息存储、无线传输、光学等高科技领域,外国专利申请量达90%以上。这些专利壁垒迫使我国企业花费巨额资金购买专利使用权,因而大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2000年前,产业技术领域我国每年的PCT(
29、国际专利申请)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2000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8316件,不及美、日一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则是长期实行与经济相脱节的科研立项、鉴定、评价、奖励制度造成的专利意识淡薄。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3万多项,除10%左右申请专利外,其余通过发表论文、成果鉴定等形式公布于众,让世界无偿共享。1985年以来我国专利局累计受理国内专利38万件,其中向国外申请专利不足4000件,这意味着99%的发明专利可以在中国以外地区无偿使用。面对WTO的专利战略:提高思想认识,把发展专利放到国家战略高度。制定面向新世纪的专
30、利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工作。把专利知识产权制度纳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中。为实施专利战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三、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1 悲观主义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奥威尔:1984年罗马俱尔部:增长的极限2 乐观主义卡恩:大过渡理论贝尔:后工业社会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大趋势3 现实主义卢梭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在其新大西岛中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图景时,把科学看成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哲学家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曾颂扬科学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手段。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早期的康帕内拉和后来的欧文、傅立叶、圣西门等人,在构思各种乌托邦时,也把科
31、学当成是拯救人类世界的重要力量。他们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1749年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认为科学不仅不能敦化风俗,而且伤风败俗,因此,科学是人类的祸患、道德的敌人。“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人类地平线上升起,德行就消逝了,人们的灵魂随着科学和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卢梭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从人类的罪恶中产生的:“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论辩术诞生于野心、仇恨、诌媚和谎言;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 而科学诞生后又滋生了更大的罪恶,如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等,因此卢梭赞美“幸福的无知”,怀念“贫穷与蒙昧的时代”。奥威尔1984年乔治奥威尔的1984年是公认的较有影响的预测社会前景
32、的政治预言小说。1984年定成于1946年,1949年出版又马上成为畅销书。奥威尔预言,1984年世界上将由所谓的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这三个超级大国控制。小说着重描绘了大洋国伦敦地区的状况,这是一个官僚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完全丧失了个性和自由,变成“哑巴大众”,他们的行为受“电幕”和思想警察的监视。在这个国家的最高层,有一个绝对正确的、至高无上的“老大哥”。他领导由少数人组成的“核心党”,“核心党”的口号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小说描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这个世界配备着双向电视屏幕、抹杀真理的“记忆空间”和刑具,人们相互揭发、彼此仇恨、互相出卖。在这个
33、世界里,“所谓的自由可以说就是2加2等于4的自由”,“但是统治阶级可以宣布2加2等于5,你就不得不相信它。他们的哲学不仅不言而喻地否认经验的有效性,而且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常识成了一切异端的异端”。这样的世界是一个“恶魔般斗争和背信的残忍的世界,一个强制、堕落和把整批屠杀当作示众场面的世界”。 小说出版后,人们从科技的角度分析了这样一个时代来临的可能性。奥威尔“为未来所勾画的图景,和今天的现实贴切到令人惊叹而又不安的程度”。 光明日报(2001年11月2日C1版)介绍在“911事件”后,脸谱识别技术备受青睐。VISONICS的技术能逐点分析每个人面部80个测点的几何数据,如鼻子的宽度、太阳穴的
34、位置、视网膜的特点等,只要获得14个测点的数据,就可以构勒出某个人独特的面部数码图片,将这个人的面部特点与数据库的资料进行对照,就容易查出此人的身份。只要有足够多的摄像机,就可以监视每个人的生活。英国目前共有250万部摄像机监视国人。起因是公众对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活动感到担忧,1994年在伦敦金融区安了8部摄像机,1994年两个10岁男孩绑架2岁儿童的画面被播放后,震憾了全国,公众要求在公共场所安装更多的闭路电视摄像机(简称CCTV),现在,英国许多地方都处在摄像机的监视下。但如何看待摄像机对个人隐私的侵害,争议很大。一方认为可以防止犯罪;但另一方认为监视对犯罪下降并不直接关联,更可怕的是它对
35、公民信念的破坏,如美国 “任何人的机会都不应因他的背景或他以往的表现而受到限制。”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性学术团体,由意大利奥雷里欧佩切伊和英国亚历山大金建议于1968年4月成立的,其宗旨是“忠实和深刻地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为人类在与现实进行搏斗中采取和实施新的战略和措施提供帮助”。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这是“罗马俱乐部”以美国学者米都斯为首的一些学者关于人类困境提出的研究报告。他们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通过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五种因素的定量研究发现,这五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按指数增长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倍增,会变得
36、非常巨大。但人类所处的地球则是一个“有限的世界”,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 他们指出,如果维持现在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由于世界性的粮食短缺、资源耗竭或环境严重污染等因素中的任何因素之一,都会导致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事实上,这种“增长阶段不可能再继续一百年”。为了防止此种后果发生,他们提出了“零增长”的出路,即停止增长“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所谓的全球均衡状态实际上是以人口和资本基本上稳定不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逐步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零增长方案”。增长的极限的内容(1)科技无政府主义罗马
37、俱乐部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不仅给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而且社会的组织制度与科技进步不协调,也是人类陷入困境的根源之一。科技一方面促进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超系统”,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却被划分为小的利益集团,为谋取求自身的发展和独立性,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就使得科技无计划、无节制、甚至无目的地发展,给人类造成困境。(2)制约人类命运的五大因素:人口。人口按指数增长。165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学、公共卫生技术、粮食生产和分配的新方法出现,全世界人均寿命由30岁提高到50岁,导致全世界人口急剧上升。1650年5亿,年增03%;1970年36亿,年增
38、21%;按这个速度,世界人口33年就要翻一番。经济。世界工业的产量,如以1963年产量为参照系,那么1963到1968的平均增长率为7%,人均年增5%,但实际上是富国越富,穷国越穷,贫富差距拉大。粮食。人口的增长决定着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按指数增长。为增加粮食,就需追加投资,但土地总量有限,粮食短缺问题严重。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资源消费量的增长指数曲线增长是由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正反馈环路推动的,而这导致资源耗竭的危险。污染。污染比人口的增长还要快。污染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有关。(3)全球均衡状态对增长的极限的评价(1)增长的极限据以成立的全球系统动力学模型只纳入有限的几个变量,不足以说明复杂的世
39、界发展进程,模型不具有普遍意义;(2)增长的极限没有充分估计到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乐观前景。(3)报告忽略了各种资源开发与再开发的可能性;(4)“技术统治论”色彩太浓,没有考虑到人活动的能动作用。(5)报告提出“全球性”概念,但没有注意区域的特殊性。应对不同地区采取具体研究。对零增长模型的批评(1)用大灾难和世界末日的神话,来代替那些经济无限增长和进步的神话,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报告揭露了盲目追求增长而不顾社会后果的行为,使人们意识到经济盲目增长的代价。虽然其结论不那么令人信服。(2)维持全球均衡的措施,只能推迟“世界末日”的到来,而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3)主张零增长的方案将大
40、大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而且让一切保持现状,会降低社会的效率,使之成为僵化的社会。(4)零增长的主张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愿意使经济增长降为零。“公地危机”。(5)可以有乐观的前景。人类处于转折点1972年出版的人类处于转折点,是对增长的极限的批评的回应,修正了某些观点,特别是提出了“有组织增长”的概念。运用多层次等级制的系统理论,展望未来。梅萨罗维克等人认为,在现时代这种高度动态和不稳定的状态下,人类所作出的决定上的延误,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为此人类必须预先设想好各种可供选择的、合乎逻辑的未来可能的情境。 (1)提出有组织有增长。自然界中存在的指数增长(无差异增长
41、)和有组织增长(有差异增长)两大增长类型。要求人们在面临选择时作出正确的决策。人类处于转折点。(2)世界系统的多层次模型整个世界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集合体。物理层、生态层、技术层、人口经济层、集团层、个人层等六个层次混合构成了一个阶梯式结构,最后构成了一个描述现实世界的完整单元。这种模型建立于地区多样性基础上,对于世界系统的多层次描述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条件。考察世界时,必须考虑各地区在文化、经济方面存在的差异;灾难可能地世界的某一地区发生,但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些灾难将使全世界受影响;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起来采取适当行动,才可能解决这些灾难;只有通过均衡的、有差异的增长,才有可能实施一种全球
42、的解决方案;拖延战术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我们需要制定一项生存战略。(3)寻找有机增长之路 梅萨罗维克认为现代世界的危机是人为的,可以通过观念的转变来获得社会的有机增长。主要体现为“全球伦理学”。必须发展一种世界意识。每一个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必须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新道德。以节约和积储为荣;必须发展一种对自然的新态度。同自然协调而不是征服自然;必须发展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感情,并准备拿自己的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不能只顾追求自己这一代人最大的满足和享受。 当然,梅萨罗维克等人的主张是很难付诸实践的 乐观主义:卡恩的大过渡理论美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卡思的著作今后二百年,可以作为乐观主义观点的代
43、表。这本著作的核心思想是“大过渡理论”。卡恩相信,每个国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经济进步的道路,这一过程以“前工业阶段”为起点,以“后工业阶段”为终点。在长达400年的“大过渡”中,即从1800年前后到2200年前后,大多数国家将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完成经济发展的任务。他承认当前世界上粮食与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潜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认为“零增长”论者夸大了这些危机,忽视了我们周围的自然界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如海洋、深层地质、宇宙太空等),忽视了对已开发的资源、能源的“深加工”,还忽视了“节流”和“修旧利废”。他认为,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过度开发自然,确实造成了人和自然环境尖锐对立的全球性问题
44、,但依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建立比较完善的工艺流程)能补偿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生产的不断增长能够为更多的生产进一步提供潜力。地球上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源供经济不断发展之需。在人类面前处处存在着生长点,人类有充分的时间发展新的科学技术。而依靠新的技术和资源能够增加生产,保护并改善环境。他还认为,在最终不超过300亿人口的情况下,只要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今后的经济生活就会高于现时的水平,所以不存在自然因素的限制。他认为人类面临的问题并不足虑,人们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进一步的开发和技术进步来解决这些问题,人类环境的前景是美好的。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59年第一次使用“后工业社会”的
45、概念,到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全面地阐述了他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前工业社会(包括渔猎社会和农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1945年到1950年是后工业社会象征性的出生年代,其主要标志是:1945年原子弹和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7年维纳提出控制论;因此,后工业社会这一新社会形态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中轴原理”、“中轴结构”是贝尔“后工业社会论”中的新原理、新概念。 “中轴原理”认为,社会的结构不是由社会现实,而是由概念性图式反映出来的;在概念性图式中,以社会的某一因素为轴心来说明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构造社
46、会的模型。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是以生产中可使用的知识为中轴原理来刻画社会变迁的。他说:“在后工业社会里,中轴体制是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 “理论知识正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战略资源。” 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将大幅度增加投入的产出率。提高产量和工资,降低成本和价格,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缩小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机制。所谓“中轴结构”,就是社会结构中作为其它结构的中心、被其它结构所环绕的那种组织结构。“后工业社会论”断言,掌握着科学技术知识的大学、研究机构和知识部门就是社会的中轴结构。贝尔是典型的科学决定论者。在他看来,当前西方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社会关系、权力结构、价值观念
47、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其根源出自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 贝尔认为:知识阶级将日益取代工人阶级而起到社会先锋作用,他们不但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也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政治力量。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一书,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大约公元前8000年开始的农业革命,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了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这几乎延续了一万年左右。第二次浪潮是200多年前发生的“工业革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
48、展,但却造成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社会生活的全面商品化趋向、通货膨胀、失业、帝国主义战争等弊端,因此第二次浪潮已处于“严重危机”中。自20世纪60年命后期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第三次浪潮波涛汹涌而来。美国已开始进入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和现代文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人类社会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总之,托夫勒把全部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三次浪潮、三个社会、三种文明。四大新兴工业构成第三次浪潮的技术基础(l)微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微型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家庭,它将改变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家庭结构;(2)宇航工业,它将使人类的生产活动超出了地球的范围;(3)海洋工业,将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49、、矿物和药物资源和廉价的能源;(4)遗传工程,将培育新的高产作物品种,以提高世界的食品供应量。他认为,这四个新兴工业群同新的能源基础(太阳能、地热发电、海洋动力发电等)相结合,就会产生一股史无前例的革新洪流。 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这是一个以电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和生物遗传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技术群的社会;非群体化趋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息的传播方式都趋于多样化、小型化和个人化;提出新的行为规则。针对第二次浪潮所谓的同步化、标准化、好大狂、严格守时、按计划干活等行为规范,提出非同步化、非标准化,多元化、分散经营等一系列新的行为规范;提倡新的、非线性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建立
50、系统观、整体观,创立“全球意识” 。他认为,在第一次浪潮的农业社会里,主要的财产是土地;在第二次浪潮的工业社会里,主要的财产是机器、厂房;在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里,主要的财产是信息。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无形的、却有无限潜力的财产形式,因而在信息社会里财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决策权、管理权。支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不一定是“拥有”生产资料的人,而是掌握了管理手段和决策权的经理。决策权和管理权比所有权变得更重要,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无足轻重了。奈斯比特“大趋势”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1962年出版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该书研究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
51、会的信息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把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美国未来发展趋势归纳成十个方向;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变成信息社会。从传统的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转变;从一国经济向世界经济的转变;从短期观念向长期观念的转变;从集中到分散的转变;从依赖集体到依靠自己的转变;从代议制民主到共同参与民主制的转变;从单调的非此即彼的生活方式向多种选择机会的转变。 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始于19561957年。世界上有两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工业时代的结束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一是1956年美国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二是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展现了信息革命全球化的前景。
52、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首先,“信息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的信息知识。 其次,“必须创造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理论”。 第三,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们的时间观念也要发生变化。“在农业社会阶段,在时间观念上人们习惯于向过去看;农民根据过去的经验从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性是注意现在:出货、完工、就事论事、最低限度的目标等等”。“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性是将来” 现实主义从现实出发持谨慎态度的乐观主义。可以代表这种观点的,有综观世界全局和回答未来挑战等著作。综观一书是著名环境和人口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主编的一本报告文集。这本书的前言指出:“这份报
53、告的基调既不打算写成乐观的,也不准备写成悲观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乐观主义或者不适当的悲观主义都不能为制订政策提供坚实的依据。现实主义才是正确的”。这本书运用详尽的材料,对世界各国在处理全球性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败进行了综合性的、多学科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试图衡量各国在实现长久维持的目标上所取得的进展,并弄清在某个特定的问题上,为什么有些国家就比其他国家解决得好”,其目的是为了“设法编出一本供决策人物参考的报告”,“使读者意识到需要重新安排重点先后顺序和用新的方式评价人类前景的改善”。他们认为,世界明天的好坏,并不是命运往定的,也不是科学技术的本性决定的,而取决于人类今后20年左右作出的决策是否明智。
54、这种观点比起前两种观点,显然更为可取。回答一书是由博特金等人编写的罗马俱乐部的另一本报告,原名学无止境。它一反过去增长的极限所提出的外部极限理论,而代之以有发展潜力的“内部界限”理论。“同外部极限理论截然相反的是,内部界限在我们自身中存在井孕育着无可比拟的发展潜力”,这个发展潜力就是“人类依然拥有”的“没有束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来帮助人类摆脱它的困境”、因此,“必须把目标放在开发人们潜在的、处在心灵最深处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面,以便使事态的发展最终能得到控制。”他们从强调物的增长极限到提倡人的学无止境,正视而不回避矛盾。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开发人的创造能力
55、、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显然是巨大的进步。四、科技政策“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这些名言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但是,科学技术并不能完全凭借自身发展规律而得到发展和进步。社会的组织系统及其政策对科学技术的干预是巨大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活动日益系统化、社会化和全球化的1世纪,科学技术活动不是与世隔绝的孤立系统。 纵观二战后半个世纪各国,特别是有代表性国家科技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的科技政策来源于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分析判断和把握:正确的科技政策推动了科
56、学技术的大发展,进而综合国力、竞争力得到提高。日本年的技术立国,美国的科学优势保持着其强国地位等等,都是例证。(一)什么是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指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国家或地区用来指导和管理科技活动,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法律、法规、措施。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明确任务、选择优先发展领域,确定发展战略,并对有关国家利益的科技活动给予投资。它包括几个方面:科技资源(科研人员、科研投入、科技装备、信息资源等)配置、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科技体制(组织结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国际科技交流及其相应的国家法律、部门法规、各种条例。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着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各国的科技政
57、策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又是不一样和发展变化的,它既受到本国发展变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时代特征。(二)科技政策的发展国家介入科技领域,以政策方式管理科学技术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为了在军事上打败欧洲封建势力,拿破仑创建了以炮兵和土木工程为基干专业的综合工科学院(1796)。法国综合工科学院是政府与学术界关系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的大学大都由教会主持。法国的成功影响到英国和德国,19世纪初期这两个国家的政策开始推进大学里科学讲座教师的职业化和科学技术教育机构的独立化。到19世纪后期,在市场和国家的合力的作用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开始作为一种职业在西方社会得到了承
58、认。英国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跃进和法国大革命引发的国家科学的振兴,使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随之而来的是基于这种认识的行动,即这些国家的政府采取了象创建国立研究所、补助学术团体、完善科技教育机构等支援科学技术事业的措施。专门的国家科技行政体制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才问世。世界最早的国家科技行政机构英国的科学技术部和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都成立于一战中期的1916年,两者都是为促进军事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而设立的,特别是后者的作用作为政府对科技活动进行组织的尝试为美国在年代经济大危机和年代二战中实行国家科技总动员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年代为打破笼罩西方世界的经
59、济危机,美国设立了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试图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失业问题,国家资源委员会发表的报告研究国家的资源第一次把科学技术放在国家的政策框架中加以评述。第二次大战爆发后的1940年美国政府设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执行武器开发的协调和援助工作,第二年在这个委员会的下面设置了以西屋电气公司工程师布什为局长的科学研究开发局,政府的科研经费主要通过这个局以委托研究合同的方式流入大学和企业。这个局另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是直接介入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该局在年月向总统提交的报告科学没有边界的前沿则成了美国战后科技政策的思维起点。而曼哈顿工程,不论其组织形式还是作为其结果的原子弹都使国家与科学的关系发生
60、了深刻的改变,并形成开了战后国家组织大规模科研项目的先河。和布什报告一起构成美国科技政策理论框架的另一份是以斯德尔曼为主席的美国总统科学研究委员会发表的题为科学与公共政策的报告。报告在指出基础科学研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的同时,更进一步强调国家科技政策的综合性和国家在各种研究活动的协调作用。这两份报告都建议设立由国家统一掌管的科学基金以有效地推进国家科技政策的实施,这个建议经过长达年的争论,终于于年付诸实践,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问世。其他主要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也大多在二战期间起步,在战后得到强化的。二战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强化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的直接原因就是在提高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双重意义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医学统计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食品贮藏与保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结构力学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复变函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智慧高速解决方案
- 沈阳理工大学《审计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18年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英雄》13
- 沈阳理工大学《化工工艺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产品仿生学应用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海珠区法院判决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案例
- 我的家乡瓮安课件
- 沥青路面结构图设计课件
- 水的净化(上课用) 完整版PPT
-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 幼教优质课比赛评分表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培训
- 血液透析中心各项制度
- 中级汉语练习题(一)
- 物资交旧领新管理办法
- 监控系统培训记录表(一)
- 小清新个人简历求职动态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