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程目标学法指导1感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对“力”的赞美,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把握红烛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3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明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意境,学习象征手法。4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学习浪漫主义手法。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2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含意和表达效果。3结合诗句内容,从物象与情感的关系入手,分析诗歌的结构。预习 语言构建与运用作者简介20世纪的文化巨人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省乐山县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
2、6年开始白话新诗创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资料助读他与成仿吾、田寿昌、郁达夫、张资平等人于1921年6月下旬成立创造社,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出版的诗集有女神(1921)、瓶(1927)、前茅(1928)、战声(1938)等。其他作品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其中诗集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继鲁迅之后,郭沫若成为中国进步文学的又一面旗帜。真名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
3、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苦难造就的诗人王昌耀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中国优秀的民族诗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1950年参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曾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8年被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
4、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革命思想的健儿雪莱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5、。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红烛: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
6、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一方面,他在观照和揣度外部的世界(当然他自己正
7、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致云雀: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期间,正值英国圈地运动时期。18世纪初,英国实行圈地运动,虽然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但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迫使农民失去了土地,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从这两部分背景中我们能够了解,作者在移居意大利之前,英国传统的神学理论束缚了他的思想,而英国当时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作者写下这篇致云雀,表达了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思想感情。字音识记基础梳理lzhjilxiomoxixishlxnlnch颂诵蜡腊砾烁蔚慰词语积累瞻前顾后:看看前
8、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侧耳倾听:侧转头部,使一边的耳朵向前边歪斜。形容认真地听。【选词填空】(1)善于集中,就是权衡得失,当机立断,选择其中较好的一面,否则_,议而不决,就会丧失时机,酿成大错。(2)在参观玉松汝瓷时正好赶上了目睹汝瓷出窑的难得机会,汝瓷开片声引得众人_,有人忍不住吟出了杜甫的诗句。瞻前顾后侧耳倾听词语辨析(1)慰藉抚慰在艰难的情形下,在_灾民的同时,也要稳定当前的社会秩序。爱心像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_。抚慰慰藉辨析都有“安慰”的意思。“慰藉”是自我心理的情感填补,“抚慰”是帮助别人反省或振作。(2)摈弃摈除
9、春节将近,提倡移风易俗_陈规陋习,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新时代基层好干部,首先_旧思想、旧观念,走在群众的前面。摈除摈弃辨析都有“抛弃”的意思。“摈弃”指“抛弃”,所支配的对象多是私心、杂念、想法和心思等抽象的心理感受。“摈除”除了有“抛弃”之意外,还有“排除”的意思;所支配的对象多是行为、习惯、规矩、制度和嗜好等具体或抽象的事物。(3)酣畅淋漓痛快淋漓他随即集合官兵伙夫,_地讲了一番反对帝制的道理。毛泽东_地抒发了对杨开慧的无限思念和深情礼赞。读了这封信,我们了解了杨开慧的高尚人格和英勇不屈的革命事迹。痛快淋漓酣畅淋漓辨析都有“非常畅快”的意思。“酣畅淋漓”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
10、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痛快淋漓”则强调心情。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整体感知主旨探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想通过这首诗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文本特色1直抒胸臆,激情澎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诗歌中就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读这样的诗,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就站在面前,他的火热赤诚
11、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感染了。2意象丰富,气势雄浑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涉及了白云、北冰洋、洪涛、我、力等意象,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具有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的特点。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涤荡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红烛结构图解主旨探微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感情,凸现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文本特色1象征手法的运用红烛是诗人的心声吐露,“红烛”这一意象是诗人的人格化身,因其勇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在现代新诗史上成为著名的“红烛精
12、神”。2诗歌的结构美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二者密切配合成为诗,内在的情感也是在不断转化和调节,最终归于恒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峨日朵雪峰之侧结构图解主旨探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等,它们
13、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文本特色1起句凝练“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14、。2“特写镜头”的运用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主旨探微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文本特色1优美的语言恰到好处的修辞诗中的许多修辞使意象更加立体,使语言更加优美,这也是雪莱才华的体现。(1)拟人。云雀被拟人化:“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
15、倾吐你的衷心。”雨水和花也被拟人化。(2)明喻。雪莱用了四节诗把云雀比喻成一位隐身的诗人、一位高贵的少女、一只金色的萤火虫、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3)暗喻。云雀的歌声被比喻成春霖洒落的声息。(4)移情。“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2整齐的形式体现了深厚的内涵雪莱在这首诗中采用了五行一节的形式,每节都有押韵,使每节的末句都流露出极强的感情。【任务一】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涵与形式特征。活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任务探究提示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
16、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声声号角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以及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活动2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对“力”的赞美?【答案】诗人从景物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是这首诗歌思想意义之所在,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断的毁坏,不断的
17、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串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在由大海奔腾的洪涛引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描绘出大海白云的景象和洪涛浪滚的声音,可是诗人意犹未尽,最终还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是为了表明:无论绘画、舞蹈、音乐,还是诗歌,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活动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如何表现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的?【答案
18、】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为“趁时晴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晴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尽管诗行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章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看着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在激动昂奋的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海涛的节奏”。【任务二】体会红烛中的幻想和情绪渲染,用抒情的感叹词与优美的
19、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活动1红烛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提示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活动2红烛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 【
20、答案】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可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诗人自己的人生宗旨。本诗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与“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求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3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你简要分析。【答案】闻一多在诗中形
21、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使得全诗充满了张力。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写“灰心”与“创造”不公平的因果关系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任务三】体味“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感受峨日朵雪峰之侧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活动1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的壮丽景象
22、的?这样描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提示(1)诗人先以一个绵密奇崛的长句,描写太阳彷徨许久终于向一片山海跃入的景象,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了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2)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不仅产生了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了一种紧张。活动2试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一意象的作用。【答案】这是诗人精心雕琢的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
23、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这一处描写与前一诗节的宏阔和“嚣鸣”相对照,“可怜”这个词语,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妄,而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的是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活动3试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的含意。【答案】“雪峰”象征着生命与人生,是诗人生命的缩影与投射。“太阳”代表所谓的“真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去原来的高度,要跃入“山海”。“蜘蛛”是物质世界极为普通的生灵,却能“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说明真正强大、
24、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心灵。【任务四】理解云雀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欣赏雪莱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活动1致云雀一诗中云雀这一意象象征了什么?提示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充满魅力,承载了“对同类的爱”,是“对痛苦的绝缘”,是对生命世界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和追求。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活动2致云雀一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举例分析。【答案】全诗
25、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大量的比喻、对比,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诗人灵活运用比喻,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云雀自由飞翔,四处挥洒着希望,“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云雀虽然自在欢乐,但又将人间疾苦尽收眼中;云雀像高贵的少女,使深闺溢出甜美的爱情歌曲;云雀又像萤火虫,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传播着光亮诗歌最后几个小节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凡人和云雀作对比,也可以说是将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作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过云雀。活动3 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
26、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答案】观点一:云雀代表诗人本身。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观点二: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观点三:云雀代表18世纪中期反神权的人士,而云雀的鸣叫代表无神论的思想,而诗人也是这一思想的赞同者,愿意倾听,诗人认为不能用神来麻痹人民,而要人民享
27、受更多的自由权利。【答案】A【解析】B.“闺阁”的“闺”读gu,阴荫。C.“露怯”的“露”读lu。D.红虹。随堂小练【答案】B【解析】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多指文艺作品中刻画人物或抒发感情很充分。本处应为“淋漓尽致”。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这里望文生义,误以为是真正的瓜田和李下。奔走呼号:一边奔跑,一边喊叫,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有时也用以形容对反动势力的极端愤慨、不屈服。与句子中“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的语境不符
28、,应为“拍案叫绝”。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西班牙人民发起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诗人鼓动劳动人民要认识自己的力量,起来改变自己的奴隶处境。B在印度设立中国图书编辑部,旨在加强中印两国出版领域务实合作,编辑出版更多高质量的中国图书,提高印度各界对中国的了解。C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D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答案】A【解析】B.搭配不当,“提高”不能与“了解”搭配,应把“提高”改为“增进”。C.
29、不合逻辑,“因而”强加因果。D.成分残缺,应在“突进”后加“的精神”。4下列选项中,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在阳光下,周围的远山就像被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把鹅毛似的飞絮漫天漫地地洒下来。A蓝湛湛的天空像空阔安静的大海一样,没有一丝云彩。空气湿润润的,让人呼吸起来感到格外清新爽快。B成群的灰雀不时像一片乌云似的从玉米地里腾空而起,又像冰雹似的纷纷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百灵鸟在割过的草地上空低飞盘旋。C潮湿的树林缄默无声,轻绡似的雾里,远远传来羊群的铃声,呜呜咽咽的,好像从它们心灵深处发出来的。D河面足有一里多宽。浪涛一个跟着一个,雪崩似的重叠起来,卷起巨大的旋涡
30、,狂怒地冲击着堤岸,发出哇哇的响声。【答案】A【解析】语段文字描写暮春景色,基调欢快喜悦,清新浪漫。B、C项情感抑郁、惆怅。D.情感激昂、愤怒。四个选项中只有A的基调与之相符。5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的开阔眼界。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白云与太平洋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31、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答案】A【解析】“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不是“通感”手法。拓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1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战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他心中的怒火。他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素材积累他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他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他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
32、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他发表的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生命最后的奏唱。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适用话题】可用于“爱国”“责任”“家国情怀”等写作话题。2雪莱,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抒情诗的典范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却从来不高高在上,一生都在追求平等与自由,对穷苦人民充满怜悯。他在政治生活中也反对暴政和迷信,倡导的是新式的革命,提倡尊重自然,愿意为实现全民族自由而不断奋斗。马克思评价雪莱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而且
33、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雪莱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笔,极力地为人们争取一个公平自由的“新世界”。雪莱死后被安葬在塞斯乌斯的金字塔旁的新教徒公墓,墓碑上刻着诗人的姓名:珀西比希雪莱,他的姓名底下还刻有这样两个拉丁词:众心之心。他实现了自身价值,但这不是他居功自傲,而是人们赋予他的最高荣誉“众心之心”。【适用话题】可用于“自由与平等”“人生追求”“斗士”等写作话题。现代诗歌意象考点链接现代诗歌的意象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本课中的四首诗歌都大量运用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致云雀中的“似银色星光的利箭”“明月”“清辉”“霓虹似的彩霞”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对表达诗人情感起
34、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地鉴赏诗歌意象是读懂诗歌的重要方法。同时,鉴赏诗歌意象也是高考考查的考点之一。聚焦高考典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蕙的风汪静之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底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选自蕙的风)这首抒情诗以“蕙”为描写对象,通读全诗,试分析“蕙”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答案】诗中的“蕙”是一种香草,作者用它来象征美丽的少女,抒写了“伊”与“蝶儿”的美好爱情。爱情在这里被表达得至真至纯,没有半点遮掩和扭捏。“伊”因为爱而放出“幽香”,“蝶儿”因为爱而闻香而至,二者的行为单纯而直接,是人类最纯净的爱情。诗歌意象的自然化,将人的感情融入大自然中。【解析】蕙的风所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对他的情人深深的思念却又不能相逢的惆怅情感。该诗充分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给人以感官冲击力,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描绘更是平添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诗作运用象征的手法,明里是写花,暗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