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近年来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论文近年来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论文2001年历史研究第4期发表了蒋大椿先生题为当代中国 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的长篇论文,提出超越唯物 史观、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问题,认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 理存在严重理论缺陷,必须被超越。由此围绕着唯物史观引发了一 场理论争鸣。从总体上来看,学者们主要就蒋文中提出的“理论缺陷”如何界 定,怎样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 会历史发展规律”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认识等问题,提出了各自 的看法。一、怎样估量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在对唯物史观在理论缺陷的认识上,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是 “传统的?唯物
2、史观(指现行基本教科书阐发的)到底有没有缺陷, 如有,是谁造成的这一问题上。蒋大椿认为“传统的”唯物史观的理论核心及基本原理存在相当 多而且是严重的理论缺陷,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观念都有严重缺陷; 现在应当进行自我批判和对它“画句号” 了;它应当被超越,必须 超越而且可以超越。为此他提出了经过自己重新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历史观一一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1。吴英与庞卓恒认为蒋大椿提出的唯物史观的理论缺陷并不属于马 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而是来自充满教条主义的前苏联教科书;不 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正确性。经过对马恩著
3、作的深入解读,他们重新理解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含义,表示不同意蒋大椿对唯物史观的批评,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 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2。王锐生、马捷莎也认为“传统唯物史观”存在着蒋文所说的“缺 陷”,他们也认为这些缺陷属于苏联和“左”的路线版本的唯物史 观,并不是唯物史观本身的缺陷。改革开放20年,唯物史观研究已 经使这些缺陷基本不复存在,而蒋文对唯物史观的批评的出发点却 仍停留在二十多年前严重背离马克思文本的“传统唯物史观”,并 把它当作真正的唯物史观来批判,这是在拽历史旧账。其实“传统 唯物史观”所缺乏的实践、人与价值,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都可以找 到。蒋文提出的“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
4、的系统史观”,它的唯 物辩证、实践为基础、系统论思想三个特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都具备。所以,蒋文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否定、超越“唯物史观”是自相矛盾的3 (pp. 36)。与蒋大椿的一样,郭小凌认为“传统”唯物史观属于马克思主义 奠基人而不属于斯大林或苏联学者,不同意将“传统”唯物史观归 结为苏联舶来品,认为这低估了国内外学人的理论修养。但与其他 学者不同的是他认为现存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与一些辅助原理仍然 是一种有效的历史认识方法,当代生活本身仍然可以在唯物史观理 论框架内得到很好的解释4(p.13)。陈先达认为唯物史观自创立以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显示了不可 抗拒的说服力。在复杂多
5、变的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的 世界新格局,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深刻认识人 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因此唯物史 观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5。二、怎样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内 涵界定的差异以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理解。蒋大椿认为“传统”唯物史观将社会存在归结为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将社会意识归结为由 各种作品及其表现出来的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宗教的理论、 观点,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社会机构,还有科学、文学、艺术作品 等。因此,它所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
6、作用于社 会存在,实际上是,离开人及其实践活动,抽象思辨地议论二者的 关系,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认为社会存在应包括“物质经济环境因 素存在”、“政治环境因素存在”、“精神文化环境因素存在”三 个层面,社会意识就是人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反 映和生长着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在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作了这样 的界定后,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存在可以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也可以决定社会存在,当条件具备时,经过新的意识 支配下的社会实践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存在1(pp.911)。蒋大椿的这一观点得到张立达的认同,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两个概念的依存使两个概念都缺乏自身内涵与外延的明晰性
7、,由 此,两个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必然会导致它们关系的模糊性,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没法区分的7 (p. 6)。对于蒋大椿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内涵的界定,陈先达认为社会 存在不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社会意识不是个体的主观意识,而是社会的意识,是对人的实际生 活的反映与回声。当然社会意识也是一种存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这种存在不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用语,而是生活用语。它无 非表示意识不是虚无,不是非存在。社会意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存在于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内涵之中。这种以物质为载体的 存在方式并不改变它作为社会意识的本性。在两者关系上,
8、他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反对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视为为“死”的物决定“活”的人的思想5 (pp. 4041)。马捷莎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中的“存在”指的是“物质存在”。而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即“社会物质存在”。蒋文将 社会存在视为涵盖一切社会现象(包括思想观念)的范畴,也就失 去讨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前提。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者关系,马捷莎不同意蒋文的“相互决定”的观点。通过对“决 定”概念在哲学上内涵的界定,指出“决定”指第一性的、本原的 事物对第二性的、派生的事物所起的规约作用,而蒋大椿根本无法 说清二者谁为本原,谁为派生,从而
9、动摇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这个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础6(pp.1112)。王锐生同样反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他认为蒋大椿实 际上是把社会本体论上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认识论上的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相混淆了。在 社会领域中,创新的事物(存在)虽然以行为者的创新观念为前提, 但这个观念的根源仍然是来自实践、现实。因此反映客观世界的人 的意识又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道理,并不能证明社会意识普遍地决 定社会存在3 (pp. 78)。吴英、庞卓恒认为蒋大椿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原理等同于“生活环境决定社会心理”,将文化“精英”置于能够 超越“社会存
10、在”、并能“超越”地“创造世界”的地位,这并不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而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第一条和第三条批判过的旧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 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生活决定意识”、“实践决定 意识”。观念、意识对于生活、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即前者有 可能反过来对后者产生促进或促退的作用。但是,这反作用是以后 者对前者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人们的意识或观念如果比较全面而 深刻地反映生活或实践,就必然反过来对生活或实践起促进作用; 如果片面而肤浅地反映,就必然起促退作用2 (pp. 46)。三、怎样理解生产
11、力与生产关系蒋大椿认为以往的生产力是一个涵义不一的混乱概念,无论是二 要素说、三要素说,还是现在人们将它理解成为一个系统等,它已 经成为经过人的思辨将各种因素集合成为思想中的一个抽象概念, 它对于实际历史进程不会起什么作用。蒋大椿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这一规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根本不存在,找不出任何一条历史 事实来支持它,纯粹是一种思辨的思维运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 提供了新生产关系出现的可能,在某些地区却并未出现新的生产关 系。另外的地区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但却并非是生产力自动决定 的结果,而是生产力要素以外的力量即逐步形成的当时社会支配力 量的经济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由于社会支配力量面临的
12、具体条件 不同,尽管是在同一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提供的、条件基础上,他们的 经济、政治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社会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1(pp. 89)。蒋大椿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的这段论述,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对生产力概念的批判,二是认为新的生产关系必须通过生产力 以外的中介力量来产生,三是认为在生产力一定发展基础上,所产 生的生产关系是多样的。学者们正是针对这三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生产力的理解,马捷莎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利用和保 护自然的能力,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越强,生产力水平 越高。生产力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力,它是沟通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桥梁,是人类实践活动水平的指示器6 (
13、p.12)。吴英、庞卓恒强调,蒋大椿所批判的生产力概念,实际上还是来 自教条主义的苏联唯物史观,即生产力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包括 生产工具)两要素或者再加上劳动对象一共三种要素构成,虽然肯 定劳动者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但在实际论证中却常常把生产工具 作为衡量“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基本标志;认为唯物史观所指 的生产力不是“三要素”或“两要素”的化合物,而是劳动者个人 或群体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多种生产要素制造产品的能力,因此不能 用生产工具来衡量其发展程度或水平,而应像马克思那样用工作效 率、劳动生产率、产量、总产品之类的“尺度”来衡量生产力的高 低;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生产力”就再也不会是
14、“涵义不 一的混乱概念”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也不再是“找不出 任何一条历史事实来支持”的无稽之谈了。例如当劳动者的生产能 力发展到能够提供相当的剩余产品,足以供养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 动而专门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阶级、但又不足以冲破自然经济局限 时,就必然产生马克思说的那种以“人的依附关系”为共同特征的 生产关系,包括“家长制的关系,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和行会制 度”等等生产关系;一旦生产能力发展到拥有更多的剩余产品,足 以冲破自然经济局限而且能够普遍实行商品交换时,就必然产生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生产关系,其中包括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一切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生产关
15、系2 (pp. 610)。王锐生认为蒋文把生产力当作经济过程的生产要素来分解开,然 后分别论证作为“物”的劳动资料和作为“劳动力”的劳动者都不 能决定生产关系,这根本不是在讨论人的活动的历史规律。其实在 唯物史观看来,生产力并非单纯是什么“物”的因素,而是人的实 践活动的既得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和实践能力的结果3(p.8)。关于蒋大椿认为的新的生产关系必须通过生产力以外的“社会支 配力量”的经济实践活动这一中介力量来产生的观点,得到了张立 达和周祥森的认同。认为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内在的包括生产力) 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和历史的变革规定了某种可能性和限定性,但 生产力不可能赋予人们下一步活动的意志
16、和动机,不可能脱离各种 中介和外部条件来发生作用7 (p. 10)。认为如果不经过作为社 会历史主体的人的社会实践,生产力水平再高,生产关系和经济的 社会形态都不会自动地、必然地发生任何的根本性变革;而经过人 们的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以革命方式进行的社会政治 实践活动,生产关系和经济的社会形态可以不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甚至是大跨度跳跃式的根本性变革8(p.87)。陈先达、王锐生虽然不同意蒋大椿认为的新的生产关系必须通社 会支配力量的经济实践活动来产生,但他们也强调新生产关系产生 所必需的中介力量一一利益。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科 学规律揭示的是两者本质的必
17、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无人参与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自我运动,而是一定的人群(阶级或集团)为 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定条件下的选择5 (pp. 3940)。二者的 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利益这个环节来实现。正是利益之神帮助生产 力获得了与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3(p.8)。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作用的中介,不管是社会支配力量的 实践活动创造还是生利益之神的帮助,它们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 怎样的,都需要明确。吴英、庞卓恒对原始社会末新生产关系的产 生的论述可以作为是一种回答: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产生了剩余,还产生了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职能;在既有剩余而又剩余不多的情况 下,必然产生出一个人数不多的、脱离直接生
18、产劳动而专事履行公 共职能的特殊阶级;他们既是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公仆”,同时 又逐渐利用手中特权变成“主人”一一剥削者和压迫者。也就是说 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的变化以及社会公共职能的变化, 引起阶级关系和利益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关系2 (pp.10 11)。至于蒋大椿所认为在生产力一定发展基础上,由于社会支配力量 面临的具体条件不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社会 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产生的生产关系必是多样的。这一观点在 张立达的论述中也得到了认可。张立达认为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内 在的包括生产力)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和历史的变革规定了某种可 能性和限定性,但是只有人的现
19、实选择才能将这种可能性和限定性 转变为现实性;一切规律都只是人的实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能性和 趋向性。在生产力的限定空间之内,人的选择不总是必然和唯一的 7 (p. 9)。其他学者虽不同意蒋大椿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否定,但 对生产关系的的具体形态的多样性这一观点还是承认的。王锐生认为马克思揭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规律不是某一历史事件 的具体规律,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从大趋势上看,它是 不能被否定的。这一社会历史规律只是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并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因此它只是一种“统计决定 论”3(p. 7)。马捷莎认为蒋大椿混淆了人类活动与活动规律的主客观区别,将 活动的选择
20、性与规律的客观性绝对对立了。虽然由于人的选择,历 史的结果不是千篇一律的,但人的选择不是任意的,它是在客观所 给予的条件下选择。历史是在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空间中展开的, 这个历史空间是被客观、必然性所限定的。在这个历史空间中,究 竟什么样的可能性最终能变为现实性,则取决于人们的选择性。在 这个意义上,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而不是严格的因果规律6 (p.11)。王也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必然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精 确性”,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意识的,人的历史活动是受人 的意识支配的活动。它主要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而历史发 展的道路多种多样,偶然性的天地十分广阔,具体的历史活动中不
21、存在这样必然性9(p.21)。吴英、庞卓恒则认为从实际的历史过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主要是决定生产关系的一般特征,而不是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以至 上层建筑的具体形态或具体特征。这不同的具体形态不能说是由生 产水平直接决定的,而是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一样:“人们所 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 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和国家等 等的具体形态是在“生产力总和”决定的大框架之下,“从一定的 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可以更具体地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特 定的人群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 合方式决定的2(p.19)。四、
22、怎样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蒋大椿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遍 规律难以成立。他认为整个人类历史共同的基本规律只有一条:即 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时 快时慢的不断推动着物质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规律 起作用的结果并不会自动必然地决定出某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 人们的社会形式是在物质生产实践提供的现实基础上,由社会支配 力量的经济、政治实践活动创造的。由于社会支配力量面临的具体 条件不同,尽管是在同一类型的物质生产实践提供的基础上,他们 的经济、政治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社会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这是 一个具有规律性和人们选择创造活动相统
23、一的极为复杂的实际发展 过程1 (p.18)。吴英、庞卓恒认为教条式的唯物史观阐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规律,正像它阐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一样,确实有 严重缺陷,主要是它把生产关系单纯归结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而且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等同于经济基础;再把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归纳为原始公社所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一共产主义这样“五种基本生产关系”,进而把社会历史发 展规律归结为“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迭的规律”。这样一套教条式 的“历史发展规律”现在确实越来越难以令人信服。当今的世界历 史进程和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研究成果促使我们去对人类历史发 展规律从新认识2(p.13)。吴英、庞卓恒进一步考证了马克思 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界说,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历 史发展规律实际上是指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必然相应的推动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以及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 12710-2024焦化安全规范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的折射、透镜》章末测试卷带答案
- 多功能会议室系统建议方案
- 主要领导在2025新年工作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 第十四章光的干涉作业
- 高一化学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讲离子反应练习题
- 2024届河南省非凡吉创联盟高考化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的地球中4地球的结构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 2024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书愤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第二章 运营管理战略
- 《三本白皮书》全文内容及应知应会知识点
- 专题14 思想方法专题:线段与角计算中的思想方法压轴题四种模型全攻略(解析版)
- 医院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制度(4篇)
- 港口与港口工程概论
- 《念珠菌感染的治疗》课件
- 门店装修设计手册
- 考研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408)研究生考试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 2024护理个人年终总结
- 海南省申论真题2020年(县级及以上)
-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山东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