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尚书”的演变,对于“尚书(台、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代名称地位秦、西汉前期尚书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与列卿间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西汉武帝尚书在中朝协助皇帝处理政条,倚仗皇权抉制丞榔东汉灵帝尚书台统辖朝廷主要政务,咸为新的政府中枢隋唐尚书省三省之一;负责政令执行宋代尚书省三省之一;无实际权力;实权掌握于“中书门下”清代尚书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A.始终是国家的法定官僚机构B.秦汉时期逐渐掌握政府实权C.隋唐时期成为政府决策中枢D.明清时期成为政府机要部门2、古代中国北方长

2、期是我国的经済中心,而南方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此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开发C.大运河开通助力南方发展D.国家统一利于江南社会发展3、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强了中

3、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水路运输开始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交通形式C.人工运河的修建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D.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4、唐太宗在论述民族关系时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据此推知,唐太宗时期( )A.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得以强化B.民族间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的有效治理5、马球发源于古代波斯,唐代打马球成为最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公元709年,大唐皇家马球队与吐蕃使团进行马球友谊对抗赛。唐玄宗在比赛中“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据此可

4、知,唐代( )A.域外文化成为主流B.体育运动的贵族化C.民族融合趋势明显D.社会风貌开放进取6、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7、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唐太宗时,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委派亲信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

5、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后来,又将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这些调整( )A.体现了执行与决策合并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8、唐太宗李世民选拔和任用人才不拘一格,他曾多次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手下,既有尉迟敬德这样出身敌营的将领,也有魏征这样的政敌旧仇,既有像马周这样的落魄文人,也有亲贵国戚长孙无忌。这表明,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 )A.科举制度的完善B.社会矛盾已经消除C.官僚体制的形成D.统治集团的开放性9、下表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755年至764年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频发B.安史之乱的影响C.均田制

6、遭到破坏D.疆域的不断缩小10、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三省体制受到削弱B.所封官吏不能履职C.皇权受到一定约束D.官吏任命全凭君意11、“(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12、佛教自其传入后便在中国不断发展,

7、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下列艺术成就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A.春秋莲鹤方壶B.多宝塔碑拓片C.甘肃嘉峪关墓砖片D.龙门石窟13、下图为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B.统治阶层重视科技C.科技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D.科技水平领先世界14、唐朝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的“租”“调”收税模式,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为主。材料表明两税法( )A.不再征收人丁税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抑制了土地兼并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5、东汉崔寔所著

8、四民月令中养马、牛等的畜牧业知识极少;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养牛、马、驴、骡、羊、猪等内容,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的比例约为79:21。这一变化可反映出当时( )A.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B.汉族生产方式影响扩大C.农业耕作方式日益进步D.种植业畜牧业协调发展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羁縻制度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唐朝建立之初,继承汉朝、隋朝管理边疆地区的经验,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东西南北条件较为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设置羁縻府州,有记载的最多时数量达800余个。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羁

9、縻府州之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在羁縻府州的周边积极开辟互市贸易、屯兵屯田,强化对边疆的统治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羁縻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羁縻府州政策进行评价。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2、答案:B解析:从“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时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开发发展,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对江南的开发有关,故B正确;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安史之乱后,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开

10、通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南朝时,国家分裂,故不利于江南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B。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

11、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A项正确;当时的水路运输并非是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时运河修建技术同世界的对比,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经济格局改变,排除D项。故选:A。4、答案:C解析:题干所示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有关言论记载“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边疆治理,C项正确;A项说法尽管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仅是唐太宗有关言论的记载,还不能说明“民族间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排除B项;D项中“实现了”说法欠妥,排除D项。故选:C。5、答案:

12、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起源于古代波斯的马球成为唐朝最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同时“大唐皇家马球队与吐蕃使团进行马球友谊对抗赛”,体现了唐代开放进取的社会风貌,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开放进取的社会风貌,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对于归附的突厥等少数民族部族采取集中安置、内部自治的羁縻政策,这一做法基本沿袭借鉴了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理念,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便利民族交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体现在典章制度、生产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材

13、料所述“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不符合这一主题,排除A项;唐末藩镇割据与中唐以来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膨胀等密切相关,排除B项;隋唐时期,黄河流域尤以中下游地区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开发”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C解析:唐太宗对三省的调整举措,明显削弱了尚书省的地位,加强了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使得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而此后的进一步调整最终将中书省的地位提高到门下省之上,由此可知,这种调整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C项正确;这些调整并未实现决策和执行合并,排除A项;调整前后都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排除B项;宰相权力依然存在,并未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C

14、。8、答案:D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选拔和任用人才不拘一格”,这说明统治者开放的用人策略有利于盛世局面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科举制的完善无关,排除A项;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官僚体制在秦朝时已经形成,排除C项。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763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造成了北方人口急剧减少,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0、答案:C解析:11、答案:B解析:12、答案:D解析:13、答案:A解析:唐代政府对刀枪等武器的严格管控,旨在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秩序,故选C项,排除B项;A项是表面现象,此做

15、法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材料并没有强调唐朝政府管控的范围,无法体现出对特殊地区的管控加强,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实行后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徭役征发也以“和雇”为主,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两税法的征收标准虽以资产为主,但也并未彻底取消按人丁纳税,排除A项;两税法不以人丁为主要标准进行征税,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财政困难,但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与四民月令相比,涉及畜牧业的内容增多,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对北方汉人的影响,反映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B项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