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教案(人教版)大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1.gif)
![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教案(人教版)大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2.gif)
![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教案(人教版)大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3.gif)
![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教案(人教版)大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4.gif)
![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教案(人教版)大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01371c7a48d3994076fc11dec13375c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教案(人教版)大全第一篇:2017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大全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u教学内容:观察物体u教学要求:1、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u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u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
2、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u时安排:2时(机动1时左右)题: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时安排:一时教具使用: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u教学流程:u引入: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u自学
3、提示: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三:构建空间想象力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
4、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u当堂作业: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八的12题。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秋雨-刘刚博客u全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u板书设计:u后反思:题: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
5、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时安排:一时教具使用:小黑板、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u教学流程:u引入:上节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u自学提示:结合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独立或合作学习。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师抽
6、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构建空间想象力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完成练习八第3题。u当堂作业:完成练习八的部分练习题。u全总结:谈收获。u板书设计:u后反思:题: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教学难点: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
7、不同点。时安排:一时教具使用:小黑板、小正方体若干。u教学流程:u引入:导入新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u自学提示:利用手中的学具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动手操作,思维拓展。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1)用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
8、不同的方法)。(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也是(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u当堂作业:练习九46。u全总结:谈收获。u板书设计:u后反思: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一、单元教材简析: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9、。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
10、)表示事物(元素)。四、课时安排:数学广角2课时重复课前谈话骆老师很智慧,你知道吗?你怎么知道的?我的智慧表现在,我刚刚做了一件事,你们都知道我叫*了,可我还不了解你们对不对啊?可我用了一个小计策,一下子就知道每个孩子叫什么了,对不对*?*你看看,我智慧吧?为什么我能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叫上来呢?你知道吗?(生答)对了,你们写在纸上的名字就代表了你们每一个人,明白了吗?他是你们的符号,所有同学郑重的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轻轻的推到桌子上面,这样我就能看到你的名字,把你叫上来了。*,是吧?我们可以上课了吗?你们觉得自己聪明吗?刚才我们说了,骆老师怎么样?(智慧)那咱们聪明的人就和智慧的人搞些活动,看
11、看你更聪明,还是我更智慧,行吗?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看看智慧的人给你们带来什么? 多媒体出示:理发师的困惑 师读题意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父亲剃个头。”这时,理发师抬头一看,他很纳闷?你知道,他纳的是什么闷吗? 生答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提出了那么多纳闷的可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理发师到底为什么纳闷,好不好?多媒体出示:为什么只有三个人?被那个小姑娘猜中了,呵呵 为什么只有三个人啊?也没见谁出去啊? 生回答(两对父子,爷爷、爸爸、儿子)我似乎明白点了,可我还需要动作来配合。同学们,举起手来。 师演示:师傅,给我和父亲剃个
12、头。叔叔,给我和爸爸剃个头。这四个人怎样就变成三个人了?快把手举起了我看看。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手指头挪到一起了?(生:)说明这两个人是一个人?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这样他就是他的爷爷,他就是他的爸爸。我听明白了,孩子,你真了不起。我听明白了,第一个是因为有了动作,二还是因为感谢你们的语文老师,多好的一句话啊,那就是既又(板书)。 中间的这两个手指头合在一起,说明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早说呀,我不就明白了吗。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一组关联词让我们了解了这里面的关系,对不对?那理发师还应该纳闷吗?行了,理发师别纳闷了,我们的小朋友把问题已经给你解决了。理发师非常高兴,说,骆
13、老师,替我奖励一下这些孩子们吧,想要这个奖励吗?看看理发师给同学们什么奖励?原来是一个活动:抢椅子玩过吗?会玩吗?想玩吗?咱现在就玩,行吗? 抢椅子要有椅子,还要有人。谁来贡献椅子? 谁想玩?(两个同学,两把椅子) 师:顺时针转,好吗?现在开始吧? 师:有问题吗?(生说,应该再加人)师:哦,两个人,两把椅子,每个人都能抢到椅子,没意思。 可以怎么办?加人或者减椅子,你们想加人还是减椅子? 师又叫了四个学生现在可以开始了吗?还有问题?你 说 人太多了,椅子太少。 师:刚才因为我激动,叫的人太多了。多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加(椅子),我们一会椅子,一会加人。那是不可能的。生: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
14、 师:多好的建议呀,和老师想的一样。 (猜拳游戏开始)现在可以玩抢椅子游戏了吗? 师讲游戏规则,游戏开始掌声欢送。现在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吧,赢了怎么样?这是一次很好的健身活动,并且这位同学勇夺金牌,抢椅子游戏的金牌,掌声呢?掌声送给谁啊?NO,NO,NO,要体现出咱们的大肚,来,你觉得掌声是送给谁的?就是送给你的?没关系,老师告诉你们,我们的游戏重在参与,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谁?参与的同学。上来参与游戏的所有同学,好,我们请刚才上来参加游戏的所有同学站起来,全体起立,接受大家的掌声。等等等等,还差一位呢?差一位,一共七位同学呢?不是,玩了两个游戏的,包括第一个猜拳游戏的也算。同学们,稍等一下,咱们
15、算一下。我是数学老师,知道吗? 玩猜拳游戏的几个人?4个,没错吧?师板书:4 玩抢椅子游戏的几个人?3个,4+3=7 还差一个没站起来的。 把手放下,看来同学们对我的话还不老信呢,这样吧,我取出一样东西,见过吗?它会说话吗?它很公正对吗?我们现在也不说是你对还是我对,我们用它做个试验,可以吗?我用这个圈代表玩抢椅子游戏的人,用这个圈代表猜拳游戏的人,如果这两个圈里的人加起来是6人,就是你对,是7人就是我对,行吗?不反悔了吗?那就开始。请玩了抢椅子游戏的人过来,请进来吧。3个人。 请玩了猜拳游戏的人过来,4个人。4+3,哎,怎么少一个人,那个人呢?你跑那里干什么? 生:她既玩了猜拳,又玩了抢椅子
16、。师:哎,说的有点道理。但是,我得看见事实啊,反正就是这个圈里有四个,这个圈里有3个,用事实来说话,让呼啦圈来说话。生自己行动让呼啦圈说话,反正这个圈里有4个,那个圈里有3个。让我们来看看。用英文来数,这个圈,再说另一个圈。师不必不如弟子吗,到咱班才知道4+3=6,我错了,我改。 还不同意,我照着你们说的改了,还不同意。那4+3=?怎么样得6?减一。4+3-1=6,没错吗,为什么减一呢?生:因为有一个人既玩了猜拳游戏又玩了抢椅子游戏,所以要减一。 我突然发现,刚才我们帮理发师解决问题不也用的这组关联词吗?感情这组关联词真的有用,谁是既玩了猜拳又玩了抢椅子游戏的人?师:感情你就是那个来回跑的人?
17、他就是玩了几个游戏的?扮演了几个角色的?所以他站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对不对?好了,把他减去了,就应该得6。好了,其他同学别动,你出来。就是你捣乱,减去了一,就应该得6,我们一起来数一遍。开始。(5个师:你们说的,减去了他就得6了,你看看。谁想说? 生:因为他玩了两个游戏,要算一个,所以要减一师:他说了一个词,公平。我们要把他减去,他就没了。公平吗?他能没了吗?那就要在他玩的两个游戏中留下一个,来代表他,对不对?在两个角色里,可以减去一个猜拳游戏的他,也可以减去一个抢椅子游戏的他,可是就不能减去他,那就杀人了,呵呵师:那我可要问了,孩子们,我忽然明白了,可是,他要是玩了三个游戏,那你认为减几合适
18、?要是玩了八个游戏呢?总而言之,要给他留下一个游戏,减去他多玩了的,重复的活动。谢谢你,小同学,这么有意思的一个位置,能让我们看看站在哪里吗?行吗?我们太好奇了,想看看。生展示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 生:数学二环师:掌声鼓励,掌声响起,我们把数学二环请到我们的黑板上,看看我们的作品怎么样?行吗?呼啦圈总这么扶着太累,我们聪明的人和智慧的人总有办法,要把呼啦圈的信息留在黑板上。伸出你的右手食指,我们一起来描绘。师用粉笔描出呼啦圈的位置。我们多智慧啊,把呼啦圈去掉了,数学二环却留到了黑板上。 谢谢你们,谢谢。我们多智慧啊,把数学二环的信息留到了 师皱眉等一下嘛别骄傲的太早了,我们留下的太少了,你看,
19、这两个圈差不多,那个是抢椅子游戏的圈?下次别忘了,把它写上就可以了。师板书师:圈的信息是有了,人的信息没了。那怎么办呢?出个主意吧。 生回答师:你的主意出的太好了,把名字贴在黑板上。 玩抢椅子的同学,过来,贴上。师:还让呼啦圈说话行吧?看看他们出圈没出圈?对不对?掌声 他们都贴对了,贴的有点乱,我整理一下,(师把中间贴的移到一边)贴的美一些。美了吗?你有什么问题? 师:让玩猜拳游戏的同学过来。不对,只来了三个同学,那一个呢?过来。 你怎么了?生:我已经贴过了,不能再贴第二次了。他在中间贴了一次就表示他参加了几个游戏?好聪明的同学,不过我要挑战,智慧的人要跟聪明的人挑战一下。这个名字,你既然参加
20、了两次游戏,必须要贴上去,怎么办?生贴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不许拿回去,必须贴上怎么办?出出主意吧,怎么办呢?谁来帮帮他?对什么对啊?你比他更厉害,藏哪去了?孩子们,你们真智慧。一个人可以扮演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也可以合二为一。谢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那么多的活动,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多媒体出示:重复师:现在有重复的现象吗?怎么样就有了?再填一个什么?(圆圈)听你的,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圈 重复了吗?没有 怎么样才能重复?用你的小手告诉我。哦,明白了,他们两个要交叉。跟我一起来推一推, 重复了,没有。再来推一次现在有重复了吗?在哪里?上来指一指在这里用哪个关联词来表示?说出来,既又 在
21、这里用哪个关联词来表示?只没 想不想继续来挑战?一起来看花名册里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花名册里的故事全班有多少人?你为什么不知道?生:不知道男生有多少人? 现在知道了吗?怎么算的?板书:19+17=36师:不同意,今天我们研究的是重复现象,用的是既又,圈是这样说的,看看,刚才这个式子里面有个减一,忘了减一了。师板书:-1怎么回事?我明白了,男生里头没有女生,女生里头没有男生,他们没有重复现象。我突然明白了。孩子,谢谢你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想听吗?孩子们,你们每一天的学习,都是浩瀚的数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学习问题,要关注他的条件,解决问题也
22、要关注他的条件,千万不能犯这样的错误,我学习了什么,就用什么知识去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样就要出天大的笑话了。是不是和这个例子一样了,他有重复的现象吗?他能减一吗?减二呢?社会小调查 给爸爸找位置这两个圈这样放合适吗?用小手告诉我怎么放?为什么要这样放?有一种爸爸既喝酒,又吸烟,要给这样的爸爸留个位置。师说统计要求爸爸在中间位置的同学起立你的爸爸吸烟吗?喝酒吗?那就是既吸烟又喝酒的爸爸 你的爸爸呢?这些同学的爸爸及吸烟又喝酒,是什么爸爸?坏爸爸 怎么说自己的爸爸是坏爸爸呢?你来说? 我们不是说坏爸爸,是说爸爸身上的坏毛病 这里的爸爸是:只吸烟,不喝酒 还有一种爸爸,只喝酒,不吸烟 还有人没站起来啊
23、?谁没站起来啊?你为什么不站起来呢? 板书:既不又不这样的爸爸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好爸爸,好什么好,这样的爸爸没位置了?好爸爸没位置了,加个小圆圈?加个大的。这个圈就代表咱班的爸爸们,好爸爸的位置在哪里?生指哇,多伟大啊,一下就指出来,这些空白位置都是好爸爸的位置,看起来好爸爸不是没有位置,好爸爸更自由有更多的好位置。希望圈里的爸爸们尽早的跳出圈,成为好爸爸。谢谢你们,让我明白了那么多的东西,谢谢你们帮助,让我完成了一项统计工作。孩子们,随着统计的结束,这节课也就是结束了。你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吗?重复NO,没有一节课的名字叫重复,重复也不是数学的概念,为什么没有这节课的概念呢?是因为你们可
24、能还听不懂,因为你们还太小,六年以后你们会和他在高中的学习中见面,那时候他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想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那时候他的名字他叫:集合叫什么?集合虽然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可是你却认识了他张的这个样子,快用小手告诉我们长得什么样子?对了,对了,把手放下。这节课有什么感受吗?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
25、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千米。 特快列车小时约行千米。(1)人骑自行车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练一练:184= 243= 252= 146= ( 2) 特快列车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 2380= 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
26、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三、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第48页6-9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2、笔算2412= 4459= 6352= 说一说
27、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小时,火车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 290 1 45 -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
28、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0
29、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5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笔算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二、练习内容:1、判断并改错。134 152 246 16 23 34 -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2、笔算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三、解决问题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
30、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5)书上练习七第8题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五、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练习七第10、题第四课时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教学目
31、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2、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2、笔算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2、特快列车小时可
32、行160千米。普通列车小时可行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 160 30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0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
33、630=3180 106 30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第五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34、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二、探究新知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1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可以写成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2、速度、
35、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辆汽车的速度是千米时,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三、巩固新知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5、练习八第8、9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第六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
36、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
37、什么?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38、 10545 (1055)(455)= (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三、巩固新知1、书上练习九的1、2、3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59页4、5第七课时 乘法估算(例5)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掌握乘
39、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让学生尽
40、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三、巩固新知 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1800米 1200米 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41、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4、第62页的5、6、7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4、初步获
42、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
43、,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84=25160=404=2540=204=251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712=2624=1724=2612=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
44、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三、巩固新知1、书上练习九的1、2、3。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59页4、5。第六课时课题:乘法估算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教学目
45、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1
46、)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三、巩固新知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他从操场这头走到
47、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1800米 1200米 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4、第62页的5、6、7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第五篇: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为三节。第一节先讲口算除法,包括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和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因此,本教材把
48、口算除法单社设一节。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第二节重点讲笔算除法。第一段讲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重点。学生掌握了用两位数除,用三位数除就比较容易掌握。学好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掌握试商的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本单元所采用的用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主要是使学生学会把除数个位上的数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是与他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遇到商大了或者小了,能够较快的加以调整。为了突出解决试商的方法,教材是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编排的,先教学数目比较小、商是一位数的;再教学数目比较大、商是二、三位数的。第三节讲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
49、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除法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课时划分:13课时口算除法 2课时左右 笔算除法 10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1三、练习:1、口算下面各
50、题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4020 6030 36060420709030 54060 63070 180202、书后:(P801、2、3、4、5)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附板书设计:出示例1 (1)8020 如何计算? (2)列式:1203012040 15050 16080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第二课时课题:口算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练习,
51、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练习口算301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1、口算。(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1、口算:6020 12030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
52、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练一练(2)出示: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
53、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5分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2题。 逐题分析错的原因。4、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商的正确书写位置。5、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列式计算。6、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三课时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
54、的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1、( )里最大能填几?30( )2、在里填上或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9120 8440 19820 21530二、探究新知- 7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2、练习:书后2、3。四、总结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附板书设计:出示例2 (1)8421= (2)19639=51小结:用“四舍”或“
55、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第四课时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16题。 教学目标: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难点: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
56、小结:在笔算除法时,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想这个整十数乘几,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和用几来试商。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的第2题。- 9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14026=510(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225
57、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三、巩固练习1、在( )里最大能填几?15( )15( )2、计算:40515 19224 72826 49614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五、作业:86页2、3、4。 附板书设计:笔算除法 14026=510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11立解答。练习后,教师讲评,交流解答思路。8、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七课时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2、巩固除法的估
58、算及验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二、新授:1、出示例4:(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57618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
59、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3(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3、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 (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4、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60、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 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5、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6、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 (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7、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8、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九课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