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名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1页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2页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3页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4页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病名医学知识中医病名医学知识妊娠肿胀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妊娠肿胀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概念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医宗金鉴:头身面目肿胀,小水短少者,属水气为病,故名曰子肿。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属湿气为病,故名曰子气。遍身俱肿,腹胀而喘,在六七个月时,名曰子满。两脚肿肤厚者,属湿,名曰皱脚;皮薄者属水,名曰脆脚。本病与妊娠有关,因孕而发,若孕前已有水肿,则不能单纯按本病诊治!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概念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金匮要略有“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沈氏女科辑要 “不外有形之水病,与无形之气病已” 中医

2、病名医学知识4金匮要略有“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病因病机水液如何进行代谢?肺、脾、肾子肿的主要机理: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主要分为:脾虚,肾虚,气滞中医病名医学知识5病因病机水液如何进行代谢?中医病名医学知识51 脾虚 素体脾虚,因孕更虚 脾虚聚湿 过食生冷,损伤脾阳 水湿停聚 忧思劳倦伤脾 流于四末 泛于肌肤水肿中医病名医学知识61 脾虚 素体脾虚,因孕更虚 2 肾虚 素体肾虚,孕后精血 下聚,碍肾阳敷布 不能化气行水 水聚泛溢水肿肾阳不布,关门不利膀胱气化失司中医病名医学知识72 肾虚 素体肾虚,孕后精血水肿肾阳不布,关门不利中3 气滞 素多忧郁,气机不畅

3、气滞湿停 孕后胎体渐长, 浊阴下滞 碍气机升降 溢于肌肤水肿中医病名医学知识83 气滞 素多忧郁,气机不畅 脾虚:脾气虚衰,水湿内停肾虚:肾阳虚衰,水湿不布气滞:气滞湿郁,水湿内停中医病名医学知识9脾虚:脾气虚衰,水湿内停中医病名医学知识9诊断1.病史:素体脾虚、肾虚、情志抑郁史;严重贫血、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等,多胎妊娠。2.症状:主要特征为浮肿,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开始由踝部肿起,渐延至小腿、大腿、外阴部、腹部甚至全身。警惕隐性水肿 (水肿不明显,但体重0.5Kg/周, 或 2.3Kg/月,可考虑隐性水肿。)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0诊断1.病史:素体脾虚、肾虚、情志抑郁史;严重贫

4、血、原发性高3.检查:双下肢对称性水肿。分为四度: I度 (+)足部及小腿有明显凹陷性水肿 II度 (+)水肿延及大腿 III度(+)水肿延及外阴及腹部 IV度(+)全身水肿或有腹水辅助检查:尿检查、血压、眼底检查、B超。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13.检查:双下肢对称性水肿。分为四度: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1鉴别诊断主要与内科水肿鉴别: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 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2鉴别诊断主要与内科水肿鉴别: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2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水病和气病: 病在有形之水,皮薄,色白光亮、按之凹陷即时难起; 病在无形之气,皮厚而色不变,随按随起。 辨病在脏腑: 在脾:四肢面目浮肿,皮薄光亮,伴

5、脾虚证; 在肾:面浮肢肿,下肢尤甚,伴肾虚证。治则:治病与安胎并举治法:运化水湿,佐以安胎 慎用温燥、寒凉、峻下、滑利之品。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3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水病和气病: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3脾虚型主证:妊娠数月,面浮肿,甚则遍身俱肿,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脘腹胀痛,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不振,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治疗原则:健脾除湿, 行水消肿 方药:白术散(白术、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4脾虚型主证:妊娠数月,面浮肿,甚则遍身俱肿,皮薄光亮,按之凹白术15g,茯苓25g,陈皮6g,大腹皮15g,生姜皮12g,泽泻15g,

6、防己12g,山药15g,扁豆20g,甘草6g。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5白术15g,茯苓25g,陈皮6g,大腹皮15g,生姜皮12g肾虚型主证:妊娠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头晕耳鸣,腰酸无力,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治疗原则: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6肾虚型主证:妊娠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头晕耳鸣真武汤加减。 熟附子9g,茯苓20g,白术15g,生姜10g,白芍15g,补骨脂15g,巴戟天15g,杜仲15g,菟丝子20g,续断15g,大枣4枚,甘草5g。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7真武汤加

7、减。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7气滞型主证:妊娠数月,肢体肿胀,始肿两足,渐及腿,皮色不变,压痕不显,头晕胀痛,胸肋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治疗原则:理气行滞,化湿消肿方药: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8气滞型主证:妊娠数月,肢体肿胀,始肿两足,渐及腿,中医病名医天仙藤20g,香附12 g,陈皮6g,生姜9g,台乌15g,苏叶12g,木瓜15g,冬瓜仁20g,桑叶15g,天麻15g,桑寄生15g,甘草5g。中医病名医学知识19天仙藤20g,香附12 g,陈皮6g,生姜9g,台乌15g,子晕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0子晕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0妊娠期出现

8、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也称“子晕”。 子晕有轻重之分,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症。及时治疗子晕是预防子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 妊娠眩晕往往是妊娠痫证的先兆,要引起重视!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1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为“妊妊娠中晚期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二 病因病机主要机理: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病因病机: 内在因素体质因素孕后精血下注养胎脏气本虚气郁犯脾,脾虚湿聚,化为痰浊,肝阳挟痰浊上扰清窍 阴分不足,阴不潜阳,肝阳化火生风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2妊娠中晚期胎体渐大,二 病因病机主要机理:阴血不足,肝阳上孕后的生理改变体虚

9、:阴虚 脾虚 气血虚精血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不足髓海失养妊娠眩晕常见证型:阴虚肝旺、脾虚肝旺、气血虚弱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3孕后的生理改变体虚:阴虚 脾虚 气血虚精血不足气血不诊断病史:严重贫血、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双胎、羊水过多等。临床表现:头晕目眩为主证,重症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出现头痛、耳鸣、视物模糊、浮肿胸闷、心烦呕恶等,为先兆子痫,重视。检查:血压、尿蛋白、眼底检查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4诊断病史:严重贫血、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双胎、羊辨证论治子晕 辨证时要根据眩晕的特点和程度、兼证和舌脉分辨肝肾阴虚、气郁痰滞、气血虚弱等证型,指导治疗。妊娠眩晕的重证常是子痫的先兆征治

10、疗大法以平肝潜阳为主,或佐以滋阴潜降,或理气化痰,或益气养血等法。忌用辛散温燥之品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5辨证论治子晕 辨证时要根据眩晕的特点和程度、兼证和舌脉分辨中医病名医学知识培训课件辨证论治子晕 脾虚肝旺 证候特点:妊娠中晚期,头晕头重目眩+脾虚湿困证(胸闷心烦,呕逆泛恶,面浮肢肿,倦怠嗜睡 ) +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湿,平肝潜阳。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10g,半夏6g,天麻10g,陈皮6g,茯苓10g,甘草6g,蔓荆子15g。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7辨证论治子晕 脾虚肝旺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7辨证论治子晕气血虚弱 证候特点:妊娠中晚期,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少寐多梦,神疲乏力

11、,气短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8辨证论治子晕气血虚弱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8子痫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9子痫中医病名医学知识29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子痫,也称“子冒”、“妊娠痫证” 。时间:妊娠晚期、临产时、产后24小时至5天内。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0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突然发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诸病源候论首提“子痫”的病名,并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妊娠而发者,闷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 万

12、氏女科“子痫乃气虚夹痰夹火症也。” 沈氏女科辑要“一曰阴亏,二为气滞,三为痰饮”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1诸病源候论首提“子痫”的病名,并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子痫、肝风内动 素体阴虚,孕后精血养胎,肾精益亏,肝血愈虚。血不荣筋,肝风内动,精不养神,心火偏亢,风火相煽,神志昏冒,遂发子痫。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2子痫、肝风内动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2、痰火上扰 孕妇素体阴虚,孕后阴血下聚养胎,阴虚尤甚,阴虚热盛,灼其津液,炼液成痰,痰热互结;或肝阳偏亢,气郁痰滞,蕴而化火,痰火交炽;或孕妇脾虚湿盛,聚液成痰,郁久化热,以致痰火上蒙清窍,神志昏冒,发为子痫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3、痰火上扰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3诊断 病

13、史 详细询问患者于孕前及妊娠周前有无高血压、蛋白尿和(或)水肿及抽搐等征象;既往病史中有无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及糖尿病等;有无家族史。此次妊娠经过,出现异常现象的时间。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4诊断 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于孕前及妊娠周前有无高血压、蛋白诊断症状概念,或有先兆子痫的表现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5诊断症状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5诊断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 肝、肾功能测定 眼底检查 其他检验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6诊断实验室检查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6辨证论治 肝风内动 证候特点:妊娠后期,颜面潮红,心悸烦躁,突发四肢抽搐,甚至昏不知人,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14、羚羊角(先煎)15g,钩藤15g,桑叶15g,菊花15g,竹茹9g,贝母15g,生地黄15g,白芍15g,茯神30g,甘草5g,桑寄生15g,菟丝子20g。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7辨证论治 肝风内动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7辨证论治 痰火上扰 证候特点:妊娠晚期或正值分娩时,卒然昏不知人,四肢抽搐,气粗痰呜,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豁痰,开窍。 方药:牛黄清心丸加减。 牛黄6g,朱砂6g,黄连9g,黄芩15g,栀子仁12g,郁金12 g,桑叶15 g,菊花15 g,钩藤15g,竹茹12g,茯神15g。 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8辨证论治 痰火上扰中医病名医学知识38老中医经验哈荔田钩藤方为基础方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