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文献_第1页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文献_第2页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文献_第3页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文献_第4页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文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范文范例精心整理范文范例精心整理wordword完美格式惠州在全国的区位惠州在广东省的区位惠州在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惠州在全国的区位惠州在广东省的区位惠州在珠江三角洲的区位WTO使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区域 间的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市场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将导致市场、生 产和资源全球分布呈现新的局面。思考和研究惠州的发展,必须 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 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的综合质量和竞争力为目 标。2003年3月6日,惠州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惠城区、惠 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两区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 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

2、业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土地 面积11158平方公里。其中,除龙门县外,其余区县均位于珠江 三角洲经济区内。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为惠州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惠州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社会 经济模式使其逐步融入珠江三角洲发达城市的阵列,成为经济圈 中的重要经济发展极之一;而另一方面,周边城市的崛起已成为 惠州市二三产业发展的竞争对手。从长期发展看,惠州的经济要 适应区域经济乃至国际发展大趋势,进一步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如何抢占优势、强化区域优势地位,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建设目 标、模式,将直接决定惠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1、从区位看惠州地理区位惠州的地理区位惠州

3、市地处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部 沿海地区四个主要城市群之一的珠三角城市群的东翼,东经 113 51 115 28,北纬 22 24 - 23 57,是北回归线 上的一颗明珠。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地势北高 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 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I 韩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珠江三角洲平原北依白云山,南濒南海,主要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高明河及流溪河下游冲积形成的复合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南缘,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人口密集,文化发达,华

4、侨众多,历来是广东省对外 交往频繁的地区。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粤东沿海地区和粤北山区, 是东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平 原的东部,地属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 香港、东莞毗邻,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广州市。地理 空间的全方位开放与接触,使惠州在经济、人文、方言等方面都 体现较强的过渡性。方舆纪要称惠州“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梅之襟要, 壮广南之辅邑,大海横陈,群山拥后,诚岭南之名郡也。”惠州地理环境解析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北部多山地,有罗浮山、南昆山等名 山。中部、西部和沿江地带多为冲积平原,是惠州人口主要聚集 区。东部和南部为丘陵

5、、台地,粤东沿海连片的台地沿惠阳区至 汕头市潮阳区连片发育,成为惠州城区与南海之间的一道屏障。 因此,惠州未能像其它滨海城市一样在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 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惠州不能称为滨海城市。同时,因受沿海 台地的制约,惠州城市的发展焦点在中西部平原地区,即是东江 流域的平原地区。惠州地理环境解析交通区位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惠州素有“粤东门户”之称,交通 环境十分优越,是粤东南地区的交通要冲,现已初步形成公路、 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并存的基本骨架和初具规 模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1.2.1综合交通现状电卅再餐跻a芸现技用惠州市铁路交通现状图1.2.1综合交通现状电卅再餐跻a芸

6、现技用惠州市铁路交通现状图(1)公路公路是惠州市主要的交通方式,2000年全市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货运总量的96.4%和87.9%。公路主干线由惠深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国道 G205国道G324组成,次干线由省 道S119、省道S244等13条省道组成。至 2002年底,全市公路 通车里程7211.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27.55公里,一级公路 217.1公里,二级公路 749.2公里,三级公路 355.6公里,四级 公路5547.8公里,等外路 213.8公里;桥梁总计 1113座40123 延米,公路密度64.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所有乡镇已通公路, 1048个行政村中除2

7、个海岛村外均已通公路。正在建设中的惠河高速公路、 广惠高速公路预计 2003年底竣 工通车,这两条高速公路将与已建成的惠深高速公路、深汕高速 公路组成全市高速公路主骨架。另外,(东)莞惠(州)高速公路也在积极规划中。全市共拥有公路汽车客货运站场18个,其中等级站 14个,简易站场4个。其中惠州汽车客运站占地面积4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47平方米;博罗汽车站占地面积 13600平方米,建筑面 积5500平方米;惠东汽车站占地面积11062平方米,建筑面积4062平方米;惠阳汽车站占地面积 10050平方米,建筑面积5550 平方米;龙门汽车站占地面积 12611平方米,建筑面积5167平方

8、 米;大亚湾汽车站占地面积2263平方米,建筑面积1663平方米;南线客运中心占地面积 30000平方米;惠州火车西站汽车站占地 面积30000平方米;东平汽车站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江北汽车站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2)铁路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由东北向西南穿越惠州博罗县、惠 城区、惠阳区等县区市,境内通车里程 88.90公里,为国铁I级 单线,输送能力 1500万吨。京九铁路在惠州设有客货运站场7个,分别为陈江、惠州、惠州北、博罗东、 泰美、杨村、麻陂。惠澳(惠州港)铁路,引自京九铁路惠州站,经惠环、三栋、 永湖、惠阳至大亚湾的澳头镇,全长52公里,现已基本建成,预计2003年底正

9、式运营,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州至花都(广州北站)铁路也正在筹建中,同时国家计划 修建的沿海铁路也将自东而西贯穿惠州南部惠阳-大亚湾地区。(3)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莞惠轻轨和深惠轻轨将实现惠州与深圳、东莞及广州等城市轻轨的区 域对接,将市域惠城区、惠阳-大亚湾地区、博罗县城等区县纳入 珠三角轻轨交通体系。(4)航空惠州机场位于惠阳区平潭镇北部,距市区25公里,为军民两用机场,已开通北京、成都、南京、杭州、西安等国内航线,但 由于客源较少,现在各线路基本处于停运状态。(5)水运惠州拥有海岸线223.6公里,跨大亚湾和红海湾两个海区, 其中大亚湾

10、的建港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南方少有的天然深水良 港。至2001年底,全市沿海港口按“一港八区三点”的规划布局, 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 5个,80010000吨级泊位27个,年设 计吞吐能力超过1.2亿吨。惠州港于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 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为国家一类口岸,随着惠澳铁路的建成运 营,惠州港将成为京九铁路大陆桥最便捷的出海口。惠州市内河可通航航道 6条共394.7公里,其中东江为六级 航道,内河港口共拥有码头泊位44个:500吨级2个,300吨级30个,150吨级12个。1.2.2综合交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县、乡级公路基础差,等级低目前惠州市公路网按技术等级和行政等级划分,高

11、、次高等 级公路所占比例均较低。公路通行能力低,不能适应经济和交通发展的需要惠州市现有公路技术即路面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随着社 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量日益繁重,绝大多数公路已超饱和运 行,不能适应惠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公路混合交通、街道化问题严重惠州市现有的公路干线上汽车、摩托车、人力车、自行车等 快慢速车辆混合行驶,商业饭店聚集在公路两侧,公路街道化现 象日益严重,交通堵塞经常发生,给汽车行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致使公路运行质量交通服务水平大大下降,极大地妨碍了公路通 行能力的发挥。农村公路网连通度较低,结构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惠州市公路建设时大多没有经过规划,造成 各村

12、镇之间道路不畅,布局明显不合理。1.2.3中心城区交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1.2.3中心城区交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突出市区道路面积比例偏小近几年,市区机动车和交通流量增涨速度远远高于道路增涨 速度,车多和路少的矛盾突出,并且,预计机动车和交通流量高 速增长的势头仍将继续,形势十分严峻。路网结构不合理,环路不配套,过境交通压力大混合交通现象严重,道路通行能力差市区东湖西路、南坛东路、南门路、水门路、麦地路、鹅岭 北路、下角东路、环城西路机动车流量严重超标,而这些道路均 为混合交通道路,路面宽度多为20米左右,通行能力差,却担负 起市区交通枢纽的重任。社会公共停车场(库)等配套设施严重缺乏,车流

13、不畅,次 序混乱主要体现为停车场(库)数量少,车位少,分布不均匀;立 交桥、隧道、过街桥、交通标志和标线等交通设施不足。市区营运客车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为公交车线路分布不均,线路重复,站点过近;出 租车停靠站点设置数量少,且设置不规范、不合理。1.3经济区位(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边缘惠州市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边缘,与广东东翼地区和粤 北山区接壤。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连接粤东和福建、江西的 交通要冲,也是经济发展、产业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带。另外,惠 州也是除深圳以外距香港最近的一个中等城市,距香港陆路70多公里,水路47海里。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承接港深产业转移 的理想地区。CEPA勺前沿地

14、区随着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逐步深入, 货物、服务分阶段逐步实现自由贸易及投资的便利化,内地与香 港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全面发展。惠州作为CEPA中内地对港的前 沿地区,有着便利优先的优势。“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广东与周边省(区)在经 济上产生强烈的互补性,周边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资源,而粤港一体化崛起,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 场等方面的优势。广东与周边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 四川、云南、贵州八个省(区)进一步合作,构建泛珠江三角洲I 经济区。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特别是中国内 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合作

15、关系的安排,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成 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惠州所在的原珠江 三角洲I,将成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地区,这使惠州继而 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专栏:泛珠三角经济区2003年8月8日,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 州和广东九省区计委主任聚首广州,初步达成了共识: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区域内 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营造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 发展“多赢”格局。这一区域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 199.45万平 方公里,人口 4.46亿,占全国面积的 20.

16、78 %,人口的34.76 %。2002年9 省(区)国内生产总值 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 %。该区域被经济界 喻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承载力城市土地资源 承载力(国 内标准)(人口:千 万)土地资源 承载力(国 际标准)(人口:千 万)水资源承 载力(人口:千 万)最低底线综合承载力(国内标准) (人口:千万)最低底线综合承载力(国际标准) (人口:千万)广州1.781.071.011.01(水)1.01(水)深圳0.860.510.240.24(水)0.24 (水)珠海0.600.360.240.24(水)0.24 (水)惠州1.510.912.001.5

17、1 (土)0.91 (土)东完1.910.710.260.26(水)0.26 (水)中山0.340.200.240.24(水)0.20 (土)江门1.280.771.621.28( 土)0.77 (土)佛山1.020.610.400.40(水)0.40 (水)肇庆0.900.542.000.90( 土)0.54 (土)合计9.475.688.016.084.571.4生态区位生态结构根据珠江三角洲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状水系的自然格局 及城市群、城镇的分布特点,基于珠江三角洲区域与城乡生态环 境自然本底、资源环境条件及其承载能力,以珠江水系为主骨架,以山、林、江、田、海的自然因素为基础,确定区

18、域生态绿地系 统的主框架即主廊道体系为“两带三廊”:两带:即环珠江三角洲I北部连绵的山地森林(绿)带和南部广阔的海洋(蓝)带。三廊:即沿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两岸形成的生态廊 道。在“两带三廊”主廊道体系的基础上,建构由支流潭江、绥 江、增江及各水道的“蓝道”系统,以及组团隔离带、防护林带、 农田的“绿道”系统等构成的网状次廊道体系,加之各类点块状 的生态绿地,共同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树状网络型的 区域生态空间格局。1.4.2生态容量五普资料显示,珠三角人口密度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加 大,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而土地数量有限,人均土地远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人地关系较紧张。 全省至2

19、000年普查时,人均耕地 从0.60亩降为0.39亩;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为21 52立方米,但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 1/3 ,随着人口继续增长, 人口与资源环 境的关系会进一步紧张。而惠州在生态区位角度的比较优势相比 之下显得更为突出。当前制约着惠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最主要的因子是土地 资源和水资源,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譬如水环境、 大气环境的恶化等。(1) 土地容量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大城市土地资源开发比较较高,广州、深 圳等特大城市土地容量已接近饱和。东莞等新兴制造业城市也对 土地资源的消耗较大,土地容量已成为各城市下一步发展的重要 制约因素。惠州土地资源丰富,面积广阔,市域土地面

20、积11158平方公里,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土地面积为8863。占珠江三角洲总面积(26820平方公里)的1/3。2002年全市建成区面积为 94平 方公里。大量的土地资源与存量,为惠州未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 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水资源容量对于惠州而言,水资源限制最主要的就是量和质方面的限制, 而在惠州,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这部分水资源因为水质太差 而不能利用。因此,计算惠州水资源总量时,应该减去这部分因 污染而损失的水资源量。这样就把水资源质和量的计算统一起来, 避免了以前计算水资源时只考虑量而没有兼顾质的缺憾。根据珠江三角洲城

21、市群协调发展调研一一人居环境专题报告统计,惠州2000年水资源分布情况如下: 地表水160亿立方 米,地下水40亿立方米,另外,污染损失水资源量为零,合计 200亿立方米。因此,惠州水资源的承载力为2000万人。(3)综合生态容量从惠州城市承载力的限制因子看,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发展 的限制因子,而本地水资源丰富。因此,最低底线综合承载力为0.91千万人(国际标准)和1.51千万人(国内标准)。珠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带状拓展珠江三角洲东岸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珠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带状拓展珠江三角洲东岸城镇群体空间结构2.从空间看惠州宏观空间结构惠州所处的珠江三角洲I,由于广州、香港、深圳、珠海、东 莞、中山

22、、顺德、南海等城市的普遍发展,各城市的规模不断扩 张。随着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发 展能力普遍提高。在不断发展的城市之间,各种类型的建制镇或 新城区也获得发展。若干都市区逐渐形成。随着各城市在经济、 社会、文化等方面之间交换作用的形成,珠江三角洲成为一个大 型的城市地域复合体一一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内部地域空间以快速交通走廊为链接,包括快速轨 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等,城市空间以TOD (Transit 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进行拓展。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的东 部,依托铁路、轻轨等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路与珠江三角洲大 都市带的珠江出海口东岸其它城市联

23、系起来。同时,自跨入新世 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都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进行检讨与更新。 在空间拓展上,各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向海(南海)发展,例如 广州、佛山、东莞一一深圳等市均为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海外(也包括港澳地区)的经济 联系日益加强,对外交往的结果是海港日益成为货运重地,海洋 经济必然拉动惠州城市空间向大亚湾发展的态势,行政区划调整 将惠州城区向南拓展的事实已印证了这一趋势。如何合理规划城 市空间结构,实施滨海发展战略,是惠州急待解决的问题。由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可以 看出,城市建设用地以快速交通节点为生长点,沿交通走廊发展。这

24、四个城市构成珠江三角洲东岸城市群(E-PRD East PearlRiver Delta )。现状E-PRD铁路和高速公路走廊构成“田字”型 的城镇群体结构。珠江三角洲东岸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模式田字型结构未来随着E-PRD内外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城 镇网络密度随之提高。快速交通走廊作为城镇之间的作用纽带也 将逐步完善,这对惠州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将产业较大影响, 更多的城镇联结在 E-PRD的高效城镇网络上。珠二环高速公路、 莞惠高速公路、以及惠城一惠阳城市快速路的建设使惠州更加紧 密地融入E-PRD城镇网络中。惠城、惠阳以及两者之间的陈江的 生长点将成为未来 E-PRD城镇网络上的

25、节点。随着 珠江三角洲东岸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模式田字型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镇群落空间形态惠州市域城镇空间表现为“一核三心六片七节点”的空间格 局。一核:惠州原城市中心区一惠城区,为全市的核心。 三心:惠阳市区(淡水镇、秋长镇、沙田镇) ;惠东县城(平山、大岭、白花);博罗县城(罗阳、义和)。 六区:南部核心城镇区一一以惠州市区、惠阳市区(含大亚湾)、惠东县城为核心,以石化、纺织、高新技术、物流等产业为主导;博西城镇密 集区以 G324和 东江为轴,以罗阳、 圆洲I石湾、长宁等 城镇为辐射中心,以 旅游业、制造业和园 艺业为主导;稔平半岛城 镇发展区一一以环岛 公路为联系,以稔山、 吉隆、黄埠、

26、巽寮等 城镇为依托,以旅游、 海产品养殖捕捞、鞋 业加工为主导;北部城镇发 型区一一以杨村、公 庄等城镇为中心,以 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 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 导;东部山区城 镇发展区一一以主要 交通线为联系轴,发 展旅游业和山区种养 业;惠州大亚湾产业带是以惠澳疏港大道为轴心,连接惠城区、惠阳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团 式城市群落。西北部山区城镇发展区一一发展山区休闲度假和旅游业。惠州大亚湾产业带是以惠澳疏港大道为轴心,连接惠城区、惠阳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团 式城市群落。七节点:除去将与核心城区融为一体的城镇外,市域空间上还将形成以稔山、吉隆、新墟、多祝、杨村、园洲I石湾为结点的中心

27、 城镇。核心城镇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分析惠州影响市域产业与城镇发展的核心城镇主要分布于南部的 惠城惠阳轴线上。这里是区域快速交通走廊的汇集区,是惠州与珠江三角经济发达区联系便捷的区域,也是也是珠江三角洲资 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向粤东、粤北辐射的重要区域。南海石化 等新兴大型项目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 发区、数码信息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集聚,都使这一轴线成为市 域经济与信息的“辐射源”,而这一轴线上的惠州市区、惠阳市区 (含大亚湾)、惠东县城及其周边城镇也必将成为市域对外来人口 和产业吸纳最多的地区,成为全市城镇体系的核心区域。惠州市域城镇体系中核心城镇的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动力机制

28、来源于产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策略引导等因素的驱动。长期 以来,惠州依托主要城镇,确立培育一大批中心城镇为骨干城镇, 围绕核心城镇实施集中城市化。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数码 信息产业园在核心城镇外围布局,为核心城镇提供经济支撑和就 业基地。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热潮吸引外来人口惠阳及 其南部地区集聚,推动城镇的规模化发展。广汕公路、深惠高速 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构成惠城、惠阳、惠东一体发展的城镇核心 区的快速联系路径。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惠州核心城镇空间 分布表现为由单核心向多核心、由点向轴向面(网络状)的演替 特点。城市建设规划历程惠州市总体规划于1977年开始由广东省建委派员协助编

29、制,1979年经省批准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惠州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递增较快,市区成为港、澳、台胞及外商投资的热点,社会经济、 城市建设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加上行政区划的变动,77年总体规划已期限将至,不能适应建设需要。按照城市规划编制 审批暂行办法,进行第二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987年6月至1988年三月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编写,1988年11月完成规划修编大纲,1989年完成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其后进行了在1992年批准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 划,1998年5月,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对1991年完成、199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

30、规划(1990-2010)进行修编。先后编制了几次惠州 大亚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早在惠州行政区划调整的 2002年,市 规划建设局就已按照市委、市政府“把握未来城市文明演变方向, 立足城市文明创新,研究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着手编制了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惠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惠州市 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项目。2003年3月,国务院批准惠州市所辖惠阳市撤市设区, 惠州从沿江城市变成了沿海城市,市区从419平方公里扩大到3平方公里。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如何整合资源和空间,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使江、河、湖、海、山、 泉、田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在高速发展中得到合理开发和

31、保护,延 续城市的文脉,成为惠州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惠州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惠州市规划建设局打 破传统的规划编制模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分三步进行。首先邀 请广东省社科院的专家先行开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在 珠江三角洲I、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给惠州准确定位。希望在此基 础上编制城市发展大概念规划;最后才进行常规的总体规划编制,使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此外,还先后编制了惠 州城市形象设计规划、惠州市政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惠州 西一大亚湾地区发展规划、惠州市区城市雕塑规划、惠州市 区广告布局规划等许多规划项目。完善了西湖综合整治规划, 完成了江北新区建设方案调整、江北滨江公园开

32、发等一系列设计 方案的调整。建设历程一一从“西湖”走向“大亚湾”(1)西湖东江历史上惠州一直是依托西湖和东江发展,长时间以来城市沿 东江南岸围绕西湖发展,重点是桥东、桥西两个片区,也是惠城 中心区。1989年完成的惠州城市总体规划使惠州发展跨越了东江 和新开河,城市行政中心北移到江北南区,形成了惠城现在“两 江四岸”的风貌特征。(2)惠州一大亚湾惠阳撤市设区报告已经国务院批准,这样,惠州市区就由目 前沿江的惠城区变成了延伸到大亚湾的沿海城区,惠州的城市发律餐山鼻冷/炉区产前口赭炉叵n.-49-aa肝*-鼻虚整餐律餐山鼻冷/炉区产前口赭炉叵n.-49-aa肝*-鼻虚整餐惠州土地利用现状图惠深高速

33、(连惠河高速)与深汕高速、广惠高速等三条高速 公路正好成三角形将这一片区域围起来,几乎正是大惠州城区的 外环路,而从惠州火车站延伸连接京九铁路和惠州港的惠澳铁路 今年也将正式通车营运,使惠州港成为京九铁路最近的出海口。我国最大合资企业中海壳牌南海石化今年正式动工建设后, 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也进入启动期,相关下游产业也开始招商,可 以说惠州两个城区的发展框架已经搭好。正因这种发展构架极需要在城市建设中的协调和统一,而此 前惠城区与惠阳市、大亚湾区虽然在经济发展思路上一致,但在 城建上、特别是公共设施上,各自为政,比如惠阳与大亚湾以一 条路分界,互相穿插,建设中矛盾时有发生,比如惠阳陆线不靠 海却管

34、海,大亚湾区临海却不管海惠阳与大亚湾合二为一后,避免了行政上造成的城建多头管 理,土地、水资源就可统筹安排、合理调度。因此国务院批复下 来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惠阳区总体规划制订工作,同时撤市设 区对大亚湾地区的石化工业发展布局也是很有利的,下游产业发 展多了不少空间。空间演化过程分析一一从“各自为政”走向“整体协调”(1)单极核心空间形态模式:模式特点:时序判断:单核扩散模式1995年以前隐性多核模式近期双核模式三核网络扩散模式中期远期惠州市核心城镇空间演替示意图(资料来源:惠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惠州市现辖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代管惠阳市, 还设立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开

35、发区两个国家级 开发区。全市现有 85个乡镇、1066个村。惠州市人民政府驻惠 城区,市区规划面积 419空间形态模式:模式特点:时序判断:单核扩散模式1995年以前隐性多核模式近期双核模式三核网络扩散模式中期远期惠州市核心城镇空间演替示意图(资料来源:惠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通的中心。(2)隐形多核98年以后,惠州经济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随着南海 石化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就绪,南海石化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 阶段。惠澳铁路的建成,规划期内,莞惠高速、广惠高速、沿海 高速、数码信息产业园、以南海石化为龙头的石化工业区等一批 重大项目的建设,都会为惠州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活 力,是惠

36、州发展的又一历史性机遇。惠阳,惠东、博罗等发展迅 速,成为潜在的新的城市发展核心。(3)整体协调早在10年前,“大惠州”建设构想已提了出来,惠州也一直 将大亚湾当作龙头来建设,有关部门先后编制了几次惠州-大 亚湾规划。如今,当年的构想将因惠州区划的调整而变为现实。 惠阳撤市设区不但使惠州从沿江城市变成沿海城市,更重要的还 是可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使区域性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大 惠州”需要的是寻求规划、道路、市政设施、居住环境、文化休 闲服务等方面整体协调发展,实现新的飞跃。城市建设(1)城市建设现状城市环境建设近几年来,惠州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按照“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37、的原则,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面 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 进,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和谐统一, 使全市整体形象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惠州市区绿地面积达3 9 4. 7 9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 7 . 5 %,绿地率达4 2 . 3 %。实施道路 绿化1 5 . 5公里,景区改造1 . 0 5公顷,山、地、林相改造 1 1 0 0亩,基本实现了 “修一路绿一路”和“一路一景”的目标。惠城区和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3。多公里的 绿色长廊已经形成。如今的惠州市区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 绿意盎

38、然的景象,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大亮点.惠州市继2000年 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 0 0 1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后,2 0 0 3年又 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一工业园区建设仲恺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高新区的“五 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各种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环境优良。高 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等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作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工业园的 响水河工业园,去年以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园区面积扩大到 4.98平方公里,职工人数已达1万人,2000年的工业产值比上年 增长

39、2.7倍。今日的大亚湾,早已告别了昔日的荒凉与寂寞,在 这片26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大小建设工地,如火如荼,一片沸 腾。两个城区之间,有48公里长的惠澳大道连接, 直通惠州港的 惠澳大道当初设计就宽达 120米,经调整将建成为一条平均宽2公里的数码工业走廊,目前数码工业园正分南北两区建设中。(2)现状建设问题相对于新区的快速建设,旧城区建筑新旧夹杂混乱,缺 乏统一,环境质量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行政区划调整前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各自为政现象在短 时间内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为城区之间的整合带来困难。(3)城市发展方向惠城城区根据惠州城市总体规划 (1989 ),惠城城市发展方向为向 北跨江发展和向东

40、发展。在“大惠州”概念指引之下,为加强惠 澳联系,惠州大亚湾产业带规划以惠澳疏港大道为轴线,连接惠 城区、惠阳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组团式城市群落。惠州市区(惠城)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确定近期建设 重点区域包括:江北南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码工业 园、新开河两岸、河南岸片区,建设重点以新建为主。由此可见 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惠城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是以惠澳大道为主 轴向南发展。惠阳城区撤市建区之后,由一个县级市转变为大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 团,城市建设和发展定位在大亚湾后勤基地和滨海城市的明珠上。 区规划部门在重新编制全区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一心两轴”的 构想,即以城区为

41、核心、东西发展轴为两轴来布局全区整体发展 空间。即以淡水中心区为核心,以惠澳大道为东轴线,定位为东 发展轴,包括沙田、淡水、三和、永湖、南连中海壳牌南海石化 项目工业区,北接惠城区数码工业城,引入和发展石化中下游产 业和高科技数码产业,带动良井、平潭两镇的同步发展;以秋长 至新土于的城市主干道为西轴线,定位为西发展轴,南连淡水中心 区,北接惠城区陈江镇,西临深圳、东莞。总体上形成以淡水中 心区为经济核心,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导,两轴以承接深圳、 东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建设高档次的工业园区为载体,促 进产业布局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从而加快全区的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2.3.5城市特色(1)

42、山水丽城名山秀水惠州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素有“粤东重镇”、“岭 南名郡”之誉。市区及各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甚多山、水、林、湖、泉、洞、瀑、海岸、岛屿等应有尽有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于一身。惠州风光秀丽,拥有众多风景名胜,有省级、国家级风 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 6处,如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博罗县 罗浮山;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I”之称的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 古田自然保护区,山青水秀的惠东县九龙峰,更有大亚湾、巽寮 湾、长沙湾等天然优良的海滨渡假村。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香港、深圳的主要水源。惠州拥有海洋 面积4 5 0 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 2 3 . 6公里,

43、是广东的 海洋大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水融城惠州西湖风景秀丽,形成“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特有的 风貌。西湖风景区由西湖景区、红花湖景区和金山湖景区组成。 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古人有云:“中国西湖三 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湖有 36个,“唯杭、 颖、惠可媲美”。宋杨万里有“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 的诗句。宋绍圣元年(公元 1049年),中国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惠 州,对惠州西湖高度赞扬,并资助建设西湖,曾留下许多美丽的 传说和感人的诗章。此后历代不断新建、修建名胜,西湖越来越 绚丽多姿,市区“山川秀邃,五湖环城,浮洲四起,景色宜人”,形成“半城山

44、色半城湖”的秀丽图景。惠州西湖自然布局甚佳, 宋代惠州府志已有五湖六桥八 景”的记实,惠州西湖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 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享有芒萝西子”的美誉。西湖景观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有些已随时代前进而湮没,有些刚因人事活动而改观。早在宋代,惠州西湖已 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说,随着年代变迁,景点各有增减,曾发 展为十六景和二十四景,时至今日,后人在归总前人景列的基础 上发展为“五湖、六桥、十四景”,主要有:苏堤玩月、孤山苏迹、 玉塔微澜、留丹点翠、芳华秋艳、花港观鱼、花洲话雨、红棉春 醉、西新避暑、荔浦风清、南苑绿絮、飞鹅揽胜、丰山浩气、象

45、 岭飞云等。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 散地。东江、西枝江蜿蜒穿过城区,与西湖山水一起构筑起城市 与山水相互融合的特征。(2)历史名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 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 8 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 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 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 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 献殊多。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近现代著名的有:中

46、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18951931年,惠城区三栋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家、 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1877 1925年,惠阳市陈江镇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新四军军 长叶挺(1896 1946年,惠阳市秋长镇人);还有马来西亚的 传奇人物,开发吉隆坡的先驱叶亚来(1837 1885年,惠阳市秋长镇人)。文物古迹惠州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 物古迹较多,虽因战乱频繁、屡遭破坏,但仍幸存不少有价值的 古代建筑、墓葬、寺观、革命遗址、古城堡、金玉陶瓷、碑文石 刻等。北宋时候,大文豪苏东坡谪惠三年,资助修筑桥堤,题天 庆观、修

47、永福寺、作放生池;葬侍妾王朝云于孤山,建六如亭, 给后地增添不少古迹。正所谓“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 州”,“难工破渡,文明一播”,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推动了经济文 化的发展。而历代又不断修建、新建名胜,留下不少诗画印章和 碑刻文物。惠州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惠州人民富有光荣的革 命传统。为了纪念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保留了不少革命起义遗 址、历史名人故居等革命胜地,以供后人敬仰和凭吊。因此,惠 州有着丰富的名胜古迹。(3)数码E城“惠州电子e城(以下简称“ e城”)是一种公用的、大容 量的互动式信息网络应用系统,也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

48、平台和 公共信息平台。该系统集计算机互动式触摸查询技术、Internet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和金融结算技术为一体,在惠州市主要交通 枢纽、旅游景点、宾馆酒楼、商业网点、工业区以及居民小区、 公共汽车站、公共电话亭等处放置(首期 100台)双屏触摸屏多 媒体服务终端和 LED超亮真彩大屏幕墙显示器作为系统信息终 端,形成惠州城市街道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各个终端又可通过无 线宽带网络(LMDS、电信网络或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连接到系统 管理监控中心。通过管理中心对惠州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动 态更新和自制部分节目,终端机可不间断、全方位地提供有关惠州行政、商业、教育、卫生、医疗、保险、旅游、交通等领域的

49、 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新闻、娱乐等节目。不论是e城终端的用户,还是互联网其他用户,只要登陆“ e城”就能轻松地在“网上惠 州”漫步,了解惠州的方方面面,享受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公众 可以在信息终端上直接访问Chinanet或者Internet 和收发E-mail等。当有重大体育赛事和节日活动时,还能够在特定的大屏幕显示器上进行转播。3.从文化看惠州惠州历史上就被称为“鹅城”3.1城市历史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1990年在市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今为 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 古窟址等古遗址 28处,年代最久远 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

50、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 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1)岭南名郡,粤东重镇 公元前214年至公元1949年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傅罗县;到隋 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 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 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 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2)分分合合,情系东江一一 1949年至1978年

5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东南的行政区域作了多次重大调 整,位居其中的惠州也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每次调整都显现了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内力。从1949年的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到 1950年改为东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6年至1976年惠阳专区的两设一撤,惠州的城市等级也由公署变为镇,再由镇变为专区,几经沉浮。在这一行政区划反复变动的时期,惠州始终围绕东江,与东江流域的城镇组合在一起。专栏:建国后惠州行政区划调整概述1949年8月,设立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改为东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惠州,辖惠阳、博罗、增城、龙门、紫金、河源、连平、和平、 龙川、海丰、陆丰11县。1951年9月,又增辖

52、新丰县。1952年12月撤销 东江专区。所辖县分别划入粤东、粤北和粤中三个行政区。划归粤东行政区 辖的有惠阳(当时尚未有惠东县,惠东由惠阳所辖)、陆丰、海丰、龙川、 河源、紫金6县,行署驻潮安;划归粤中行政区辖的有博罗、龙门、增城 3 县,行署驻江门;划归粤北行政区辖的有和平、连平、新丰等县,行署驻韶 关。1956年2月设惠阳专区,管辖原东江专区初期所辖的11县,并增辖宝安、东莞县共13县。1958年4月,又从惠阳县分立惠东县和惠州市(县级 市,现在的惠城区)。1958年11月撤销惠阳专区,1959年1月又将惠东县 和惠州市(小市)撤销,并回惠阳县;将龙门县撤销,并入增城县;将和平 县撤销,并

53、入连平县。同时将惠阳、博罗、宝安、东莞、增城5县划入佛山专区;将紫金、海丰、陆丰 3县划入汕头专区;将龙川、连平(1960年9 月将连平县改为和平县,1962年12月分立和平、连平两县),河源 3县划 入韶关专区。1963年6月恢复惠阳专区,管辖惠阳、博罗、宝安、东莞、 增城、龙门、河源、连平、和平、龙川、紫金 11县。1964年11月,恢复 惠州市(原小市,县级市,即现在的惠城区);1965年6月恢复惠东县。至此,惠阳专区辖 1市,12县。1966-1976年惠州行政区域较稳定,1970 年10月惠阳专区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1月将前惠阳地区所辖的增城县和 龙门县划入广州市。1978年前,

54、惠阳地区辖1市11县,地区行署驻惠州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79年3月宝安县从惠阳地区分出成立深圳市,建立特区。9年后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惠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惠阳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一分为四设立惠州、东莞、河源和汕尾四个地级市。(3)初开国门,两个市场一一 1978年至1987年1978中国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开放,国门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海外琳琅满目的市场商品,对惠州而言, 当时的香港就是那比邻的海外。面对充足物质的冲击,凭借与香 港一衣带水的天然关系,一场 两个市场”之间的巨大商机浮上了 大亚湾的海面,一场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地下商品交易便应运而

55、生。(4)热浪大亚湾 1987年至1993年1 9 8 7年的秋天,以大亚湾港口为依托,开发淡水澳头 广阔的地区,形成大亚湾畔新兴海滨工业、旅游城市,成为惠州 发展的龙头,以大项目为目标,实施惠州跨越式的发展战略。”淡澳开发区的建设逐步演化成继海南和北海后中国最热的投资 新地区。于是从1 9 8 7年第一次淡澳开发会议起至1 9 9 3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淡澳开发变为大亚湾开发(1992 年成立了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仅9 .8平方公里)。这一时期,大亚湾地区大项目”蜂涌而至,大亚湾风云”变幻,成为南中国 的投资热点,其汹涌之势盖过深圳。大亚湾热仅仅一年多时间, 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出台。金融

56、的监管,使这片温度极高的开 热土迅速冷却,1993年6月宏观调控的惠州,尤其是是大亚湾, 陷入了无奈的境地。(5)务实新惠外I 1993年至今在大亚湾开发热潮退却之后,惠州人深刻地认识到前两个阶 段的经验教训,把相当的精力用在打牢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其间 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瞩目的成绩。主要是一方面外向带动,兴办东江流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资料来源:广东东江流域文化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展望人文地理,东江流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资料来源:广东东江流域文化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展望人文地理,1998)等几个大型企业集团,并接受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上市融 资,从中探索了企业发展新路子,全市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

57、3.2城市文化惠州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其沉重的历史人文背 景和鲜明的现代非理性的商业心理。惠州历史以来的长期定位是 沿海军事重地和沿海的山区农业地区,并非纯粹的沿海文化,实 际上是近在大海而远离海洋文化的、实际意义上的大陆山区的、 自给自足的十分典型的社会环境,其深层的因素是与东江流经惠 州中心区后,突然朝西投奔广州珠江的怀抱,未流向南海有密切 的关系。3.2.1城市文化的缩影一一三东文化3.2.1城市文化的缩影一一三东文化大文豪苏东坡在贬官寓惠期间多游于湖山之间,并开凿西湖,赋诗作文,与当地民间交往密切,为惠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对惠州城市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苏东坡在惠州居住了两年

58、多,写下 诗文书信570多首(篇),筑桥修路,为惠州这个历史名城增色添 彩,留下不少人文遗迹。同时,苏东坡创造并强化的惠州重学崇 文的传统,至今仍潜流在惠州人的文化血脉中,影响着惠州的民俗民风。东江文化一一刻苦耐劳,自立自强东江文化,是指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东江客家先民,是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 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 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 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 的淳朴民风。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

59、 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 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 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 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 不少杰出人物。同时,作为东江文化特色鲜明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 熟、香”,具有下油重,口味偏咸,用的酱料较为简单,反映客 家人勤俭节约的习惯。东征文化一一勇于开拓,拼搏进取军事和战争是惠州地域文化的一大景观。东征文化,是东江 人民在多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英雄史迹的缩影。东征战斗中,涌现 出的英烈,更是无数英雄先驱的代表。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东征攻打惠州,讨

60、伐军阀陈炯明。惠州之战胜利,标志着东征的决定性胜利。同时,也体现了惠州 在粤东重要的战略地位。惠州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惠州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为了纪念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保留了不少革命起义遗址、历史 名人故居等革命胜地,为城市文化增添了尚武而矜的气节。更是 这种历史精神,长期激励惠州人民勇于开拓、拼搏进取、奋发向 上。.2.2城市文化的特质 多元性多元性是惠州城市文化较为显著的特色。“粤东通衢”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陆交通,悠久的历史和长期居于东江流域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居民来源的多样性,使惠州的文 化呈现多元性。不同文化一一本土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 客家文化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