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复习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1.gif)
![血液学检验复习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2.gif)
![血液学检验复习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3.gif)
![血液学检验复习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4.gif)
![血液学检验复习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4f53cf5238337644d6f65684596f12a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考试复习题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考试复习题血液学检验部分人体内处理RBC的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肾脏; D 淋巴结2、下列各项是球形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区别点,但除外 A 表面和容积比减低; B 无中央淡染区; C 抵抗低渗盐水能力减低; D 变形能力增加3、引起渗透脆性增加的疾病是 A 缺铁性贫血; B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C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D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4、镰状细胞贫血通常为 A 小细胞,正色素性; B 小细胞,低色素性; C 正细胞,正色素性; D 正细胞,低色素性5、镰形细胞贫血病的机制是:血红蛋白肽链的6号位谷氨酸被置换成 A
2、链:赖氨酸; B 链:缬氨酸; C 链:缬氨酸; D 链:谷氨酰胺6、不符合HbC病表现的是 A HbC结晶; B 靶形红细胞; C 链6号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置换; D 在pH 8.6的醋酸纤维薄膜上电泳,HbC移动最快7、有助于诊断镰状细胞的电泳结果是 A HbA:40,HbS:35,HbF:5; B HbA:60,HbS:40,HbA2:2; C HbA:0,HbA2:5,HbF:95; D HbA:80,HbS:10,HbA2:108、不符合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特点的是 A 出血; B 血小板减少; C 血红蛋白尿; D 网织红细胞减少9、不符合溶血性贫血表现的是 A 高铁血红蛋白
3、血症; B 血红蛋白尿症; C 血红蛋白血症; D 触珠蛋白增加10、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是基于 A M:E(粒:红)比率; B Prussian蓝染色; C 红细胞指数; D 网织红细胞计数1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外周血涂片出现 A 靶形红细胞和Cabot环; B 毒性颗粒和Dhle小体; C Pappenheimer小体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D 裂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12、外周血涂片出现球形红细胞的疾病是 A Pelger-Huet畸形; B 恶性贫血;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13、网织红细胞增多常提示 A 炎症反应; B 肿瘤;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红细胞造
4、血14、14、不符合缺铁性贫血的特点的是 A 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 B 血小板计数增高,伴小血小板; C 总铁结合力(TIBC)减低; D RBC原卟啉增加15、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 A 血浆铁减低,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TIBC)增加; B 血浆铁减低,转铁蛋白减低,RBC卟啉正常; C 血浆铁减低,饱和度减低,TIBC减低; D 血浆铁减低,饱和度增加,TIBC减低16、测定贮存铁的检验项目是 A 血清转铁蛋白; B 血红蛋白; C 肌红蛋白; D 血清铁蛋白17、重型地中海贫血的缺陷发生在 A DNA合成; B Hgb结构; C 链合成; D Hgb磷酸化18、引起Hgb A2升高的
5、疾病是 A HbH病; B HbSC病; C轻型地中海贫血; D HbS病19、不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特点的是 A 全血细胞减少; B 网织红细胞增高; C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D 大红细胞指数20、50岁恶性贫血患者,最可能的检验结果是 A RBC2.51012/L,WBC12.5109/L,PLT250109/L; B RBC4.51012/L,WBC6.5109/L,PLT150109/L; C RBC3.01012/L,WBC5.0109/L,PLT750109/L; D RBC2.51012/L,WBC2.5109/L,PLT50109/L21、阻塞性肝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可见 A 裂
6、细胞; B 巨大细胞; C Howell-Jolly小体; D 小红细胞22、患者的有核红细胞为80个/100白细胞,多色素红细胞增多,其他最可能异常的参数是 A PLT增加; B MCV增加; C Hct增加; D RBC增加23、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患者,可能的结果是出现 A WBC左移; B 靶形红细胞; C 反应性淋巴细胞; D Pelger样细胞24、1岁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百分率范围是 A 16; B 2733; C 3558; D 507025、Chediak-Higashi综合征粒细胞形态学变化常见为 A 淡蓝色细胞质包涵体; B 巨大溶酶体颗粒; C 小的、深色颗粒和
7、核致密; D 核分叶减少26、必须与家族性Pelger-Huet畸形鉴别的疾病是 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 May-Hegglin畸形; C 幼稚粒细胞增生性左移; D G6PD缺乏症27、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产生的突发性利用呼吸氧增加,其最重要的生化反应产物是 A 过氧化氢和超氧离子; B 乳铁蛋白和NADPH氧化酶; C 细胞色素b和胶原酶; D 碱性磷酸酶和抗坏血酸28、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左移,偶见有核红细胞时,称为 A 全骨髓萎缩期; B 再生障碍期; C 红白细胞增多期; D 巨幼细胞增多期29、出现原单、幼单和单核细胞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 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轻微分
8、化型; B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C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D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3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频率高的年龄段是 A 115岁; B 2035岁; C 4560岁; D 6075岁31、31、M:E比率为10:1,最常见的疾病是 A 地中海贫血; B 白血病; C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D 骨髓纤维化32、Auer小体的特点是 A 由嗜苯胺蓝颗粒组成; B 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 C 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D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33、外周血涂片出现75原始细胞,苏丹黑B(SBB)和过氧化物酶(Px)染色均阳性,最可能疾病是 A 急性髓细胞白
9、血病(AML); B CML; C 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 D ALL34、在萘酚ASD醋酸(NASDA)酯酶+氟化钠反应中,添加氟化钠抑制阳性反应的细胞是 A 巨核细胞; B 单核细胞; C 红细胞; D 粒细胞35、患者外周血和骨髓涂片显示70原始细胞,苏丹黑B染色阴性,最可能诊断为 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B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6、AML的WHO分类特点是 A 至少30骨髓有核细胞为原始细胞; B 4个亚型AML的大多数患者有易位现象; C 各亚型包括FAB M0M7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D 各亚型包括所有已知的AML细胞
10、遗传学异常3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反复放血会引起 A 叶酸缺乏; B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C 缺铁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3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的特点是 A 数量增加,功能异常; B 数量正常,功能异常; C 数量和功能均减低; D 数量减少,功能异常39、骨髓纤维化患者异常红细胞形态的特点为 A 靶形红细胞; B 裂红细胞; C 泪滴形红细胞; D 卵圆形红细胞40、PV特点是 A 血浆量增加; B 全血细胞减少; C 氧饱和度减低; D 红细胞总量绝对增多41、相对红细胞增多症者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是 A 动脉氧饱和度降低; B 循环血浆量减少; C 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加
11、; D 骨髓红细胞造血增加42、PV外周血特点是 A 全髓细胞增多; B 全血细胞增多; C 全血细胞减少; D 全系增生4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可出现 A 髓系化生; B 红白细胞增多; C 骨髓纤维化; D 以上都是44、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涂片特点是出现 A 低色素小红细胞; B 细胞内包涵体; C 缗钱样细胞; D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45、多见于CML而不常见于AML的情况是 A 感染; B WBC20.0109/L; C 出血; D 脾肿大46、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是 A 浆细胞量增多; B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产生过多; C 能产生破骨细胞活化因子(OAF)和其他细胞因子;
12、D 以上都是47、常规凝血试验所用的抗凝剂是 A 草酸钠; B 枸橼酸钠; C 肝素; D 乙二胺四乙酸(EDTA)48、48、用于PT的试剂是 A 凝血酶活酶和氯化钠; B 凝血酶活酶和氯化钾; C 凝血酶活酶和钙; D 肌动蛋白和氯化钙49、PT和APTT均不能测出的凝血因子是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XIII50、改良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原理基于 A PT; B APTT; C 凝血酶时间; D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51、关于检测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检出早期降解产物; B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降低; C 用于评估凝血系统; D
13、测定最终降解产物52、在最佳浓度时,显示血小板聚集试验单相聚集曲线的试剂是 A 凝血酶; B 胶原; C 二磷酸腺苷(ADP); D 肾上腺素53、关于国际标准化比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采用国际灵敏度比率(ISR); B 标准化PT结果; C 标准化APTT结果; D 用于监测肝素治疗54、关于D二聚体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IC时水平减低; B 检测多肽A和B; C 检测碎片D和E; D 静脉血栓阴性预测值高55、用于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的血浆标本贮存条件是 A 加盖标本能贮存24h; B 4冷藏标本能贮存24h; C 4冷藏标本能贮存4h; D 必须在8h内完成检测5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14、性紫癜(TTP)的特点是 A PT延长; B 血小板聚集增加; C 血小板增多; D APTT延长57、血小板减少症常发生于 A 脾切除后; B 脾功能亢进时; C 急性失血后; D 造血干细胞增生增加时58、正常血小板粘附依赖于 A 纤维蛋白原; B 糖蛋白b; C 糖蛋白b、a复合物; D 钙59、典型von Willebrand病患者,出现检验结果正常的项目是 A 出血时间; 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C 血小板计数; D 因子:C和von Willebrand因子(VWF)水平60、Bernard-Soulier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为 A 胶原、ADP和 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
15、集正常; B 胶原、ADP和 肾上腺素血小板聚集正常,瑞斯托霉素聚集减低; C 肾上腺素和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正常,胶原和ADP聚集减低; D 肾上腺素、瑞斯托霉素和胶原血小板聚集正常,胶原和ADP血小板聚集减低61、TTP和DIC的鉴别是 A TTP者APTT正常,DIC者延长; B TTP者无裂红细胞,DIC者可出现; C TTP者血小板计数减低,DIC者正常; D TTP者PT延长,DIC者减低62、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常伴有 A 发热、血小板增多、贫血和肾功能衰竭; B 发热、粒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增多; C 大肠埃希菌O157:H7; D 白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增多63、63、常伴发神
16、经系统症状的疾病是 A HUS; B TTP; C ITP; D PTP64、能阻止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 血栓烷A2; B 血栓烷B2; C 前列环素; D 抗凝血酶65、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下列检验结果正常 A 凝血酶时间; B APTT; C PT; D 免疫法纤维蛋白浓度66、APTT延长,用乏因子血浆可纠正,而用乏因子血浆不能纠正,缺乏的是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67、典型血友病A的特点是 A 出血时间延长;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中至重度出血; D PT延长68、易发DIC的疾病是 A 腺癌; B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C 输血后紫癜(
17、PTP); D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69、因子缺乏常伴有 A 间歇性出血; B 鼻出血; C 血栓危险性降低; D 血栓危险性增加70、40岁妇女,检验结果如下:PT20s,APTT50s,凝血酶时间18s,最可能疾病是 A 因子缺乏症; B 因子缺乏症; C 因子缺乏症; D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71、在测定因子活性时,与患者血浆混合的是 A 正常人血浆; B 乏因子血浆; C 高浓度因子血浆; D 正常质控血浆72、患者检验结果如下:PT正常,APTT延长,出血时间增加,血小板计数正常,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异常,最可能疾病是 A 因子缺乏症; B DIC; C von Willeb
18、rand病; D 因子缺乏症73、会引起多个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是 A 遗传性凝血性疾病; B 严重肝病; C 异纤维蛋白原血症; D 狼疮性抗凝物质74、重症血友病A常见并发症是 A 关节积血; B 粘膜出血; C 手术时轻度出血; D 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75、抗凝血酶(AT)的特点是 A 由巨核细胞合成; B 由蛋白C活化; C 肝素的辅因子; D 病理性凝血抑制剂76、狼疮抗凝物质直接抑制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磷脂77、关于香豆素(华法令)的用途,正确的是 A 维生素B拮抗剂; B 不推荐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C 需以抗凝血酶作为辅因子; D 用APTT结果监测剂
19、量78、用于狼疮抗凝物筛查的试验是 A 凝血酶时间; B Russell蝰蛇毒稀释试验; C D二聚体检验; D FDP检验79、最适合采用活化蛋白C抵抗检验项目的是 A 出血性疾病; B 血栓性疾病; C 鼻出血; D 月经过多80、女性患者,无出血史,检验结果如下:APTT延长,患者和正常血浆1:1混合APTT试验,孵育前延长,孵育2h延长,最可能的疾病是 A 因子缺乏症; B 因子抑制物; C 狼疮抗凝物; D 蛋白C缺乏症81、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能激活 A 蛋白C; B 抗凝血酶; C 蛋白S; D 因子和因子82、82、用于监测华法令治疗的常用指标是 A INR; B APT
20、T; C TT; D 锯齿蛇毒凝血时间83、蛋白S协助蛋白C抑制的凝血因子是 A 因子和因子; B 因子a和因子a; C 因子和因子; D 因子和因子84、出现狼疮抗凝物会引起的异常变化是 A APTT减低/并发出血; B APTT延长/血栓形成; C APTT延长/血小板增多; D 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85、抗凝血酶缺乏常伴有 A 血小板增多; B 血栓形成; C 血小板减少; D 出血86、凝血酶时间延长和蛇毒凝血酶时间正常,提示 A 异纤维蛋白血症; B 低纤维蛋白血症; C 阿司匹林治疗; D 肝素治疗87、因子V Leiden促进血栓形成的原因是阻止 A 因子a灭活; B 因子活化;
21、 C 蛋白C活化; D 蛋白S活化88、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缺乏,会引起 A 间歇性出血增加; B 血栓危险性增加; C 血小板血栓形成减少; D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89、Bethesda方法用于测定 A 狼疮抗凝物滴度; B 因子抑制物滴度; C 因子 Leiden滴度; D 蛋白S缺乏90、水蛭素用于治疗 A DVT; B 出血; C TTP; D 血小板增多症91、锯齿蛇毒凝血时间用于监测 A 肝素治疗; B 华法令治疗; C 纤溶治疗; D 水蛭素治疗92、严重出血患者检验结果如下:PT和APTT延长,PLT100109/L;纤维蛋白原40mg/dL,推荐输注的血制品是 A
22、因子浓缩物; B 血小板; C 冷冻血浆; D 冷沉淀93、62岁女性,黄疸,检验结果如下:外周血涂片见大红细胞和靶形红细胞;血小板计数 335109/L,PT 25s(参考范围1014s),APTT 65s(参考范围28-36s),转氨酶增高(AST/ALT1),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增高。检验结果提示为 A 遗传性因子缺乏症; B DIC; C 肝硬化; D von Willebrand病94、采用浅蓝盖试管采集适量血液做PT和APTT测定,结果均增高,但前几日患者PT和APTT结果均正常,未服用肝素,对于异常结果应采取的进一步措施是 A 可直接报告全部结果; B 做混合试验; C 检查标本
23、中有无凝块; D 仅报告APTT结果95、需做PT的血浆标本已在4保存25h,检验结果是PT缩短,最可能原因是 A 因子缺乏; B 低温下因子激活; C 出现狼疮抑制物; D 存在因子抑制物96、50岁患者因右腿疼痛急诊入院,腿部呈现红肿热痛,疑为深静脉血栓,行肝素治疗,肝素治疗患者的监测方法是 A 检测APTT和血小板计数的基线值,每6h测定APTT直到达到治疗水平; B 肝素治疗后,每5天测定APTT,以调整治疗剂量; C 每天监测血小板计数值; D 每天监测PT,调整治疗剂量97、97、68岁女性,因头痛、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和虚弱急诊入院,4月前曾行胃癌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治疗,初步
24、诊断为肿瘤复发。检验结果如下:CBC:WBC 17.1109/L,RBC 2.291012/L,Hgb 81g/L,Hct 0.23,MCV 95.7fl,MCH 35.4pg,MCHC 350,PLT 48.0109/L,MPV11.2,血涂片分类:中性粒细胞分叶核79、杆状核3、淋巴细胞11、单核细胞6、嗜碱性粒细胞1,有核红细胞3个/100 WBC,红细胞明显大小不一,有红细胞碎片,PT、APTT和TT正常,手工血小板计数18109/L,尿液分析:pH5.0,蛋白质300mg/dL,红细胞60100个/L,管型10个/HPF(颗粒和透明),其他检验:肌酐3.1mg/dL,尿素39mg/d
25、L,触珠蛋白5.0mg/dL。根据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提示为 A ITP; B von Willebrand病; C TTP; D DIC98、30岁女性,有多次流产史,因右腿疼痛和肿胀而入院,家族史不明,检验结果如下:PT:14.5s(参考范围1113s),APTT:63.0s(参考范围2837s),凝血酶时间:12.0s(参考范围1015s),混合试验:孵育前和37孵育2h后57.0s,血小板中和试验:患者血浆+冷藏血小板:APTT 35.0s,患者血浆+生理盐水:APTT 59.0s,ELISA法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根据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提示为 A 因子抑制物; B 因子缺陷; C 抗心磷
26、脂抗体; D 狼疮抗凝物99、患者APTT结果为50s(参考范围2737s),仪器出现delta核查报警,前天患者为35s,未接受肝素治疗,进一步应采取的措施是 A 检查遗传性因子缺乏的家族史; B 检查患者是否服用其他抗凝药物; C 做混合试验; D 做因子测定100、45岁妇女,主诉过去数周易发青肿和月经过多,在儿童期和扁桃腺切除术后没有大量出血史,家族史未明,检验结果如下:PT:45s(参考范围1113s),APTT:125s(参考范围2837s),凝血酶时间:14.0s(参考范围1015s),混合试验:PT40s,APTT90s,血小板计数和形态正常,肝功能正常。根据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
27、提示为 A 因子抑制物; B 因子抑制物; C 因子缺乏; D 狼疮抗凝物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 竹材重点知识1竹材及非木质材料作为原料的应用特点与局限A非木质原料应用中具有的优点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原料单一,对稳定产品质量有利,生产工艺易于控制;备料工段设备简单(竹材除外);工业生产中动力消耗较木质原料少(加工、干燥等)。B不利因素原料收获季节性强。为保证常年生产,工厂需储备8-9个月的原料,而该类原料体积蓬松,占用地面与空间很大,造成储存场地之困难;原料收购局限性强。非木质原料质地松散,造成收集与运输上的不便,为降低成本,收集半径一般不超过100公里;非木质原料储藏保管较难。非木质
28、原料所含糖类、淀粉及其它易分解的物质较木质材料高,易于虫蛀或产生霉变与腐烂(采取的措施:高密度打包储存,切段堆积储存,干燥后储存,喷洒药剂储存等,但增加了工序和成本);非木质原料含杂杂物多(蔗渣含20%以上的蔗髓,棉杆含残花和泥沙,芦苇有苇髓和叶鞘,稻壳含米坯等),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生产前应分离,增加了工序与成本;其它尚未解决的问题:棉杆皮韧性大,缠绕设备造成堵塞、起火;原料易水解,湿法生产中造成的污染大;稻壳板硬度大,对刀具磨损十分严重等,目前尚无参考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克服。2.分布概况: 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中国竹类资源分为四个区:黄河-长江竹区、长江-南岭竹区、华南竹区、西南高山竹区。
29、3地下茎:竹类植物在土中横向生长的茎部,有明显的分节,节上生根,节侧有芽,可萌发而为新的地下茎或发笋出土成竹,俗称竹鞭,亦名鞭茎。因竹种不同,地下茎有下列三种类型:单轴型、合轴型、复轴型。4.竹秆:竹秆是竹子的主题部分,分为秆柄、秆基和秆茎三部分。1)秆柄:竹秆的最下部分,与竹鞭或母竹的秆基相连,细小、短缩、不生根,俗称螺丝钉或龙眼鸡头,是竹子地上和地下系统连接输导的枢纽。2)秆基:竹秆的入土生根部分,由数节至10数节组成,节间短缩而粗大。秆基各节密集生根,称为竹根,形成竹株独立根系。秆基、秆柄和竹根合称为竹蔸。3)秆茎:竹秆的地上部分,端正通直,一般形圆而中空有节,上部分枝着叶。每节有两环,
30、下环为箨环,又叫鞘环,是竹箨脱落后留下的环痕;上环为秆环,是居间分生组织停止生长后留下的环痕。两环之间称为节内,两节之间称为节间。相邻两节间有一木质横隔,称为节隔,着生于节内。竹秆的节、节间形状和节间长度因竹种而有变化。5.竹子各部位之间的关系 竹连鞭,鞭生芽,芽孕笋,笋长竹,竹又养鞭,循环增殖,互为因果,鞭竹息息相关的统一有机整体。6竹林的采伐竹林采伐时必须做到“采育兼顾”,才能达到竹林永续利用、资源永不枯竭之目的。正确确定伐竹年龄、采伐强度、采伐季节、采伐方法四个技术环节是竹林采伐的关键所在。7.采伐竹龄:竹林为异龄林,一般只能采取龄级择伐方式,根据竹类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竹笋成竹后,秆形
31、生长基本结束,体积不再有变化,但材质生长仍在进行,密度和力学强度仍在增长和变化,根据其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材质增进期,材质稳定期和材质下降期。竹子的采伐年龄最好在竹材材质稳定期,遵循“存三(度)砍四(度)不留七(度)”的原则。8.伐竹季节:春栽夏劈秋冬伐。 一般竹林应该在冬季采伐,应在出笋当年的晚秋或冬季(小年春前)。花年竹林,应砍伐竹叶发黄、即将换叶的小年竹,而不应砍伐竹叶茂密正在孵笋的大年竹;丛生竹林,一般夏秋季节出笋,采伐季节选在晚秋或早春,使新竹能发枝展叶。 原因:a.该季节竹子处于休眠状态,竹液流动慢,同化作用较弱; b.可溶性物质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储存,竹材力学性质好,不易虫蛀
32、; c.冬季,林地中主要害虫处于越冬状态,不会对采伐后的竹林造成伤害; d.该季节新竹尚未发出,可避免采伐时造成损伤。9.竹材的储藏与保管具体要求:1)按照不同质量分类保管;2)按照规格大小,分别存放;3)先进先出,推陈出新;4)防虫防蛀,喷熏药物。10.竹材的缺陷及其发生规律:1)虫蛀和霉腐一般发生规律如下:a.竹黄较竹青严重;b.6-7年生竹材较轻,3-5年生以下较重;c.冬季采伐的较轻,秋季次之,春季采伐的较重;e.山地生长的较平地生长的轻;f.通风透光储藏遭受损害的较少,阴暗不透风的则多。11.竹壁:竹秆圆筒状的外壳。一般根部最厚,至上部递减,自内向外分为竹青、竹肉和竹黄三个部分。 1
33、2.影响竹材密度的因素:竹种:与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分布在气温较低、雨量较少的北部地区的竹材(如刚竹)密度较大,反之,则密度较小。竹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密度不断的提高和变化(因竹材细胞壁和内容物是随竹龄的增加而逐渐充实和变化的),可根据其规律性作为确定竹材合理采伐年龄的理论依据之一。立地条件:气候温暖多湿,土壤深厚肥沃的条件下生长好,竹竿粗大,但组织疏松,维管束密度小,从而密度小,反之密度大。竹秆部位:同一竹种,自基部至稍部,密度逐渐增大,同一高度上,竹壁外侧高于内侧,有节部分大于无节部分。13竹材特性竹材与木材相比,具有强度高、韧性大,刚性好、易加工等特点,使竹材具有多种多样的用途,但这
34、些特性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其优越性的发挥,竹材的基本特性如下:1)易加工,用途广泛:剖篾、编织、弯曲成型、易染色漂白、原竹利用等;2)直径小,壁薄中空,具有尖削度:强重比高,适于原竹利用,但不能像木材一样直接进行锯切、刨切和旋切,经过一定的措施可以获得高得率的旋切竹单板和纹理美观的刨切竹薄木;3)结构不均匀:给加工利用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如竹青、竹黄对胶粘剂的湿润、胶合性能几乎为零,而竹肉则有良好的胶合性能;4)各向异性明显:主要表现在纵向强度大,横向强度小,容易产生劈裂5)易虫蛀、腐朽和霉变:竹材比木材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造成;6)运输费用大,难以长期保存:壁薄中空,体积大,车辆实际装载量小,不
35、宜长距离运输;易虫蛀、腐朽和霉变,不宜长时间保存;砍伐季节性强,规模化生产与原竹供应之间矛盾较为突出。14. 竹材人造板的构成原则:以克服竹材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使竹材人造板具有幅面大且不变形、不开裂等特点为出发点的,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对称原则:对称中心平面两侧的对应层,竹种、厚度、层数、纤维方向、含水率、制造方法相互对应。奇数性原则:主要针对非定向结构的多层人造板15.竹材人造板的结构特性:1)结构的对称性:尽可能的克服各向异性2)强度的均齐性:材料在各个方向强度大小的差异,以均齐系数表达(竹纤维板、碎料板趋于1)。 3)材质的均匀性:能提高板材外观质量,也可减少应力集中造成的破坏。(板
36、材优于竹材,结构单元越小的板材均匀性越好).16.胶层厚度:不产生缺胶的情况下,越薄越好(2050微米)?1)薄胶层变形需要的应力比厚胶层大2)随着胶层厚度的增加,流动或蠕变的几率增大3)胶层越厚,由膨胀差而引起界面的内应力与热应力大4)坚硬的胶粘剂,胶合界面在弯曲应力的作用下,薄胶层断裂强度高5)胶层越厚,气泡或其他缺陷数量增加,早期破坏几率增加17. 竹材胶合板:是将竹材经过高温软化展平成竹片毛坯,再以科学的、比较简便的、连续化的加工方法和尽可能少改变竹材厚度和宽度的结合形式获得最大厚度和宽度的竹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胶粘剂用量,从而生产出保持竹材特性的强度高、刚性好、耐磨损的工程
37、结构用竹材人造板。竹材的高温软化-展平是该项工艺的主要特征。A原竹截断截断:先去斜头;由基至稍,分段截取;截弯存直,提高等级;留足余量。B竹片软化的目的:将半圆形的竹筒展平,则竹筒的外表面受压应力,内表面受拉应力,其应力大小为:=ES/2r减小E值是减小竹材展平时反向应力的有效手段,从而可以减少展平时竹材内表面的裂缝的宽度和深度。减小竹材弹性模量的方法和措施统称为竹材软化。C.软化方法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提高竹筒含水率和温度是提高竹材本身塑性、减小竹材弹性模量,从而达到减小展开过程中方向弯曲时拉伸应力的有效措施。D.刨削加工目的:1)去青去黄,改善竹材表面性能,提高胶粘效果; 2)使竹片全
38、长上具有同一厚度,以获得较高胶粘性能和较小的厚度偏差。E.竹片干燥: 实践证明,使用PF时,竹片的含水率应低于8%,而使用UF时,应小于12%,才能获得理想的胶合强度。预干燥:目的为了提高竹片的干燥效率,主要设备是高效螺旋燃烧炉竹片干燥窑,干燥周期较长,一般10-12小时,终含水率由35-50%降至12-15%。定型干燥:因竹片是由圆弧状经水煮、高温软化、展平而成平直状,但在自然状态中仍具有较大的弹性恢复力,故需采用加压的干燥和设备。F组坯:将面、背板竹片和涂过胶的芯板竹片组合成板坯的过程成为组坯。1)板坯厚度的确定:s=100s合/(100-)式中:s为板坯厚度(各层竹片厚度之和,mm),s
39、合为竹材胶合板厚度(mm),为板坯热压时的压缩率(%)。板坯的压缩率与热压时的温度、压力和竹材的产地、竹龄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温度为140-145,单位压力为3.0-3.5Mpa时,板坯的压缩率为13.0%-16.0%。2)组坯操作注意事项:a. 面、背板竹片应预先区分好。b.组坯时芯板与面、背板竹片纤维方向应互相垂直。面板与背板竹片组坯时,竹青面朝外,竹黄面朝内;芯板竹片组坯时,为防止竹材胶合板由于结构不对称而产生变形,应将每张竹片的竹青、竹黄的朝向依次交替排列。c.竹片厚度较大,宽度较小(平均100毫米左右),涂胶量不大,因而其吸水膨胀值(绝对值)不大,故芯板组坯时不必留有吸水膨胀后的间隙
40、,只需将竹片涂胶后紧靠排列即可。d.组坯时面、背板及芯板竹片组成的板坯要做到“一边一角一头”平齐,可为锯边工序提供纵边和横边两个基准面。G热压胶合1)工艺过程:竹片涂胶以后组成板坯,经过加温加压使胶粘剂固化,胶合成竹材胶合板的过程称为热压胶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可压力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A第一阶段:从放第一张板坯进入热压板至全部热压板闭和并达到要求的单位压力,称为自由加热期。B第二阶段:从热压板内的板坯达到要求的单位压力至降压开始,称为压力保持期;C第三阶段:从热压板的板坯降压开始到热压板全部张开,称为降压期。在降压期,因压力降低,板坯中的水蒸气急剧向外溢散,同时呈过热
41、状态的水也很快变为水蒸气,因此产生板坯内外压力不平衡的现象,降压越快,压力不平衡就越大,严重的可使胶层剥离,即“鼓泡”,层数越多,鼓泡现象越多。所以降压时务必缓慢进行,应在板坯内外的压力基本保持平衡的状态下进行,为防止“鼓泡”现象的发生,通常要求实行三段降压,即:由工作压力降至“平衡压力”(即与板坯内部蒸汽压力保持平衡的外部压力,PF胶一般为0.3-0.4Mpa,这一阶段的降压速度可以快一点,一般3层板掌握在10-15s内完成);由“平衡压力”降至零,该阶段易发生鼓泡或“脱胶”,降压速度要缓慢,要求降压速度与水蒸气从板坯中排除的速度相适应,一般3层板约在30-50s内完成,多层板应适当延长;由零到热压板完全张开,该段可打开阀门,以最大速度卸载,使热压板张开。应注意的是压机最下面一个工作间隔中的板坯,在表显示为零的时候,实际上还承受着所有热压板自重的压力,因此压板张开要适当放慢速度,以防“鼓泡”。2)影响胶合质量的因素:A.压力的影响:压力过大,重者压溃被胶合的材料,破坏其自身的结构,轻者加大了热压时的压缩百分率,增大了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三方验收合同范本
- 通乡公路施工合同范本
- 工程结算审计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Module2FantasyLiterature单元知识滚动练含解析外研版选修6
- 社交技能在孩子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性
- 现代人的健康管理科学饮食对抗亚健康
- 现代办公家具的工业设计技术交底探讨
- 社区居民楼宇消防设施提升改造工程
- 社交网络中的广告信息传播策略研究
- 2025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试题(附答案)
-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居间合同标准范本
- 电气控制技术项目化教程 第2版 课件 项目1、2 低压电器的选用与维修、电动机直接控制电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专题培训
- 浅谈压力容器产品监督检验工作要点
- 食品分析实验讲义(1)
- 泥炭生化复合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软件公司K3渠道招募制度
- 药店医保培训记录.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