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优秀教案_第1页
《登飞来峰》优秀教案_第2页
《登飞来峰》优秀教案_第3页
《登飞来峰》优秀教案_第4页
《登飞来峰》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登飞来峰优秀教案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 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结果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课型:讲授 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 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以下内容) 他官至宰相,且屡屡任相,屡屡罢相; 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他坚持变法,虽然结果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他还是出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

2、“唐宋八大家”之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表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融入文本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闻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

3、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根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二二三二三二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五言:二三二一二二二一 【一般处境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均匀】 (三)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切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句: 导问: 1、按课本解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4、?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诞手法,极言塔高。】 2、第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句之间是何关系? (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掌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熟悉达成了确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世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

5、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持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 此时他在斟酌一个什么问题? 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务必“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方才头脑中的画面。 (同学们可难会察觉,当你睁开眼睛时,方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散了。所以,现在我们仍就闭

6、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学生举手发言) 二、画外文(写一写) 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 (完成后,请一、二位同学朗读) 融入文本六:内容拓展 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曾有一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老师边比较简析边板书。一个留神点:两首诗结果两句的异同) 课外作业 (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 (2)修改“言传构画”环节中自己所写的稿子。 要求:以本诗为根基,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自己可以酌情拟题。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

7、?(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古怪不古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评全诗。重点品评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领略地点,其次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概括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根基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由于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透露出来的? 点拨:哲理是从概括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动

8、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理应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参观风景,表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议论活动,边议论边板书 描写景物弥漫活力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

9、怀精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朝代)优良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千寻塔( )(指应天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诞)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10、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熟悉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

11、示,理解诗题,简介。(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邻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斟酌: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

12、、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由于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望见庐山的一片面,不成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斟酌: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13、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迟: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比较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引入新课 1、谁能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这首诗报告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透露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着同样道理的诗登飞来峰。 4、质疑: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14、5、哪个同学可以协助? 二、检查预习处境 1、出示古诗。 2、初读、正音 3、检查预习处境 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学识?还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读古诗 1、齐读 2、议论:如何读好这首诗? (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节奏) 3、师指导朗读,并范读。 4、学生试读 5、指名读(两三个) 6、学生评价朗读 7、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8、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9、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同学们,这首诗从外观上来看,是一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其实诗人是要借景来抒情,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师小结: 四、学生畅谈生活阅历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师小结:在社会生活和

15、思想修养方面,莫非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赏识图片,激情导入 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宏大的诗篇? 二、揣测诗人,品题目 (一)诗人登上飞来峰,推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

16、写到什么内容? 孔子曰:登高必赋。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当时年仅30岁,也是诗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被人们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 (二)诵读古诗,悟气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学生自由读,教师点拨,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三)走进文本,品意境 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其次句用了“闻说”高明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

17、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弥漫信仰。 三、以诗言志,悟哲理。 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猛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举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士气和决心) 总结:借“登飞来峰”一事,高明地借用飞来峰和千寻塔,有高明的参与联想,抒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与斗志,让我们重新会意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4、追寻古人,悦人

18、生。 诗人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让我们跟随诗人,赋诗一首: 杨柳依依风景幽,闻说九中学子秀。 不畏学习压力大,自缘榜上有爷名。 不畏课余时间紧,自缘中考轻闯关。 不畏学海深似苦,自缘身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缘壮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缘豪情在心头。 今日来此方得知,国之栋梁显壮志。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梦想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19、结果让我们携带行囊,追寻古人,一起诵读这首诗,来终止本课。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打定: 1、飞来峰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好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热爱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

20、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4、读题,解题。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邻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特别提防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

21、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畏缩。 遮:遮挡,遮住。 缘:由于、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阐明给同伴。 3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望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拦住远望的眼睛,只由于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查,掌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