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伤寒论六经与方证思想及在临床中的运用浅谈伤寒论六经与方证思想及在临床中的运用引子学中医难否?成名医难否? 此事难知 -元王好古 医学实在易 -清陈修园引子学中医难否?成名医难否?疑问和困惑疑问和困惑中医临床的核心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经方体系规范与标准中医临床的核心阴阳脏腑?经方体系规范与标准学中医当从经方入手“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 -元朱丹溪“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清柯韵伯“医门之仲师,即儒家之宣圣。” -清陈修园学中医当从经方入手“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经方不流行的原因 不敢用 不想用不会用第一、二种人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第三种。 经方不流行的
2、原因 不敢用 入门:难?易? 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而使之茅塞如此,令学人如夜行歧路,莫之指归,不深可悯耶? -清柯韵伯伤寒论注自序 入门:难?易? 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筑基功夫:六经“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论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民国恽铁樵伤寒论研究六经研究的学说多达41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 筑基功夫:六经“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六经之争1.经络说 宋朱肱首次提出“六经”的概念,并指出:“治伤寒者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类证活人书卷一专设经络图
3、,示人经络循行之路以辨六经病症。如“足太阳膀膀胱之经,从目内毗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囚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其后清代汪琥等亦从此说,近代程门雪、现代刘渡舟及伤寒论教材均赞同此说。2.脏腑说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麻黄汤虽为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桂枝汤虽为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肺救肺之药也。”清高学山在伤寒尚论辨似中说:“足太阳与手太阴同治皮毛之合,则肺部所辖之胸中,原为太阴阳气之公署。” 何志雄、鲁福安继承了 “脏腑说”观点,认为六经病的病理变化是肺、心、胃、胆、脾、肝、肾等7个脏腑为基础的,而除此之外的病
4、变都是延伸的。六经之争1.经络说3.标本中气说 此说源于内经,后由张隐庵、陈修园、唐容川等发挥,用六气特点解释伤寒六经,故亦称“六气说”。如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刘渡舟指出:“讲求六经标、本、中气化学说时,首先要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4.形层说 清俞根初把人体分成六个层次,说明病邪浅深与进退:“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中脘,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并将胸腹部位亦分属六以利于辩证。5.八纲说 日喜多村直宽说:“本经无六经宇面,所谓
5、三阴三阳,不过假以标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因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细而析之,则邪在表而热实者,太阳也:邪在半表里而热实者,少阳也;邪入胃而热实者,阳明也。又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入胃而虚寒者,太阴也。”国内陈逊斋、胡希恕、冯世纶等亦从此说。而张琪等则反对此说,认为是认识上的倒退。3.标本中气说6.症候群说 此说受西医学理论影响,首先由陆渊雷提出:“太阳、阳明等六经之名,指热病之证候群,为汤液家所宗。” 50年代黄文东、金寿山、盛国荣、昌敦厚、何云鹤、孙宝楚等皆执此说。如黄文东曰:“所谓六经,就是太阳、阳
6、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就这六个病型的症候群,利用分经辨症,及其诊断方法,以鉴别表、里、寒、热、虚、实等种种轻重不同的情况,来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涩,以及针灸等种种不同的治法,这就是中医治疗伤寒的基本法则。”7.六病说 刘绍武认为:“在伤寒论的原著中找不到六经立论的有力依据。相反地倒有137个条文在谈病,这些条文明白地指出为太阳病、阳明病,况且各篇之标题就是称病而非经的,依照原著,称作六病在学习中反倒觉得明白畅晓,应用上敏捷方便。”并强调“经”与“病”的概念有本质区别:“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线路,虽无病,其存在依然;伤寒论的六病是病理的,是人为的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
7、则六病不复存在。”6.症候群说伤寒论的“误读” 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 -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伤寒论的“误读” 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正本清源医经六经经方房中、神仙正本清源医经六经经方房中、神仙素问热论六经观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
8、,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素问热论六经观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陆渊雷的观点热论与本论不同,约之得三端:热论一日传一经,六日遍六经,周而复始,故七日复为太阳。本论则六七日传一经,一再传后,或愈或死,绝不周环,异一也。热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绝无例外。本论则太阳传少阳,少阳
9、传阳明,有太阳径传阳明者,绝无阳明反传少阳者,异二也。热论之三阳经,在本论皆为太阳证,其三阴经,在本论皆为阳明承气证,而本论之少阳与三阴,为热论所不言,异三也。 热论所说传变之型,不特异于本论,亦为临床所不见。 -民国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卷一陆渊雷的观点热论与本论不同,约之得三端:六经概念不同灵枢 经脉篇三阴是指: 足太阴脾、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手少阴心; 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三阳是指: 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这里的六经(三阴三阳)实质是指五脏六腑(六脏六腑)及其十二经络。六经概念不同灵枢 经脉篇 伤寒的六经概念,不是脏腑经络概念,而是八纲概
10、念,实为六经病提纲:三阳病是指: 太阳病即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 其证为在表的阳证,此之太阳不同于足太阳膀胱,更不同于手太阳小肠; 阳明病即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其证为在里的阳证,虽有阳明名,但不同于足阳明胃(脏腑经络足阳明有胃家虚,这里但为胃家实),亦不同于手阳明大肠。; 少阳病即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其证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虽有少阳名,但不同于足少阳胆,也不同于手少阳三焦; 伤寒的六经概念,不是脏腑经络概念,而是八纲概念,实为三阴病是指: 太阴病即第275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
11、胸下结硬。” 其证为在里的阴证,虽有太阴之名,但不同于足太阴脾,也不同于手太阴肺; 少阴病即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其证为在表的阴证,虽有少阴名,但不同于足少阴肾,也不同于手少阴心; 厥阴病即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证为在半表半里的阴证,虽有厥阴名,但不同于足厥阴肝,也不同于少厥阴心包。三阴病是指:传变不同素问热论篇所载,是根据脏腑功能及经络运行来论述。伤寒论对疾病的传变,只是讲病位表里相传,即由表传半表半里传里,或由表传里,或由半表半里传里,或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不是讲脏腑、经络运行传变。传变不同素
12、问热论篇所载,是根据脏腑功能及经络运行来论述治则不同素问热论篇:“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即笼统谓三阳病用汗法,三阴病则用泄法,强调三日为期。伤寒论强调病在表,即属太阳、少阴者可汗,且不论几日;病属少阳治用和解;病属阳明治用清热(吐、清、下);病属少阴治用温阳发汗;病属太阴治用温里;病属厥阴治用温阳和解(温下清上)。这里可知,伤寒的少阳、阳明忌用汗法;太阴、厥阴忌用汗法、泄法;而内经的三阳三阴皆用汗泄法。治则不同素问热论篇:“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通其中医临证思维解构内经体系:理法方药经方体系:六经方证中医临证思维
13、解构内经体系:理法方药人类的本能: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问题=简单问题+简单问题+医学问题=复杂问题人类的本能: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问题=简单问题+简单问题+早期诊治疾病:经验单证:单药复合证:基本方复杂病:合方部位症状药方早期诊治疾病:经验部位症状药方内经的诊治体系病因部位症状病性药方1.外感2.内伤3.内外因联合阴阳(虚、实、寒、热)对应各部虚实寒热主药内经的病性是综合了病因、部位(不同于伤寒论抽象的部位)、症状(不同于伤寒论抽象的特征症状)得出的病性(与伤寒论病性相同)。治法(热则寒之、寒则温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内经的诊治体系病因部位症状病性药方1.外感阴阳对应各部虚实寒内经虽然没有给出具
14、体药方,但是, 内经有完整的治法,因此即使没有药方,等于给出了药方;重要的是内经给出了从病因到治法的完整链条;尤其是,内经对于病因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对于病因、病机、生理、病理的研究完整而深刻。因此。内经影响了此后的医学,金元以来的时方无疑属于内经体系,历代以内经解伤寒的医家也试图融合此二者。内经虽然没有给出具体药方,但是, 内经有完整的治法,仲景为何不采用内经体系从两种学术的年代先后来看,内经在前,伤寒论在后,根据一般学术发展的时间先后关系,在后的伤寒论应该是对内经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倒退。伤寒论为何不采用内经的方法而要另外创立一套呢?只能有一个解释,张仲景看到了内经方法的问题和不足。那内经不
15、足在哪里呢?内经那种与病因相关的诊疗法,必须依靠症状去推测,一来复杂,二来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可能这是张仲景要做改进的原因。仲景为何不采用内经体系从两种学术的年代先后来看,内经在前,伤伤寒论的诊治体系部位症状治法病性 三部阴阳虚实寒热性质热则寒之寒则温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寒热性质证状药方温热寒凉 (相反) 六经病 隐含伤寒论在内经基础上,对疾病的部位抽象为三部,对三部上的虚实寒热性质的症状进行规范化与标准化,因此,使得病性只与部位及其特征症状相关,而与具体的病因脱钩。伤寒论的诊治体系部位症状治法病性 三部阴阳虚实寒热性质热疾病的本质:正邪交争凡病证,如桂枝汤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多非疾病之
16、本体,乃正气抵抗疾病之现象也。用药治病,非药力自能敌病,助正气以敌病也。正气者,即西医所谓自然疗能也。疾病之本体不可知,病证则显然可知。良医察其病证,知正气之欲恶,从而助之以药力。病证除而疾病去,疾病之本体,虽不问可也。 -民国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卷一疾病的本质:正邪交争凡病证,如桂枝汤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多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机体抗病斗争胜利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
17、能的有限,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竞不得解,于是则机体与疾病交争的形式亦随时地反映出来。”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六经表现的本质中医所谓为表证者,即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当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六经就是正邪交争在人体的表现,可以八纲来进行概括。六经表现的本质中医所谓为表证者,即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中医治疗的本质-因势利导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
18、必然地对病斗争的固定方式,以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进行反应,若机体的机能亢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若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一句话,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解,斗争不已。疾病的种类虽殊,而机体斗争的形式无异,此所以有六经八纲的一般地规律反应。 中医辨证施治,正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治疗,故有效验。“中医辨证施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中医治疗的本质-因势利导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地对病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
19、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 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映,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有时表与里、或与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又与里同时出现,但绝不出此三者范围。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阴和阳(病性1) 阴:指阴性证
20、,阳:指阳性证。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阴和阳(病性1) 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寒和热(病性2) 寒:指寒性证,热:指热性证若患病机体反映为寒性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若患病机体反映为热性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亦
21、必阴,则热为太过,当亦阳之属,故热者亦必阳。不过寒与热,是一具有特性的阴阳,若泛言阴,则不定必寒,若泛言阳,则不定必热,故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寒和热(病性2) 寒:指寒性证,热:指热性证虚和实(病性3)虚:指人虚,实:指病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映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机体反映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征者,即称之为实证。 由于以上的说明,可见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属阴阳中的一种特性。虚和实(病性3)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映,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
22、的反映,不过病情势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映,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今示其相互关系如下表。浅谈伤寒论六经与方证思想及在临床中的运用课件六经与八纲诊断标准表阳阴里半表半里太阳少阴阴阴阳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六经与八纲诊断标准表阳阴里半表半里太阳少阴
23、阴阴阳阳阳明少阳太六经与八纲表阳太阳半表半里阳少阳阳明里阳里阴太阴半表半里阴厥阴表阴少阴三阳三阴东汉加入的半表半里六经与八纲表阳太阳半表半里阳少阳阳明里阳里阴太阴半表半里阴厥六 经 治 则太阳发汗 少阴强壮发汗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吐、清、下和解温补清上温下六 经 治 则太阳发汗 少阴强壮发汗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吐、清、困惑六经八纲辨证足够么?困惑六经八纲辨证足够么?三部六病学说山西刘绍武创立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太阴病;半表半里部的少阳病、少阴病。三部六病学说山西刘绍武创立表部四证+主药虚证:手足冷、脉细当归、甘草寒证:恶寒、肢节痹痛桂枝、甘草热证:发热恶寒葛根、甘草实证:无汗而喘麻黄、
24、甘草 表部四证+主药虚证:手足冷、脉细当归、甘草里部四证+主药虚证:腹满苍术、甘草寒证:时腹自痛干姜、甘草热证:日甫潮热大黄、甘草实证:胃家实芒硝、甘草里部四证+主药虚证:腹满苍术、甘草半表半里部四证+主药虚证:心动悸人参、甘草寒证:背恶寒附子热证:胸中烦热黄芩、甘草实证:胸中烦满柴胡、甘草半表半里部四证+主药虚证:心动悸人参、甘草六类基本病(六经病) 六经采用三阴三阳表示,是对12种基本证的基本组合。太阳病表部的实、热性质的病;少阳病半表半里部的实、热性质的病;阳明病里部的实、热性质的病;太阴病里部的虚、寒性质的病;少阴病半表半里部的虚、寒性质的病;厥阴病表部的虚、寒性质的病。六类基本病(六
25、经病) 六经采用三阴三阳表示,是对12种基本看病就是“排列组合”基本证对应基本病性,基本病性对应基本药物;基本病对应基本方;复合病分解成基本病,就可以用基本方组合成治疗复合病的复合方。看病就是“排列组合”基本证对应基本病性,基本病性对应基本药物二证相合举例表实+半表半里热合证之理、法、方、药部位 证状治法 病 性 表部 实 去实无汗而喘药方麻黄(去实)甘草(协调) 表实证 半表半里部 热 解热胸中烦热黄芩(去热)甘草(协调) 半表半里热证 +即具有发热恶寒、胸中烦热证状的疾病为表热证、半表半里热证的合证,处方药为:麻黄、黄芩、甘草。三部六病学说的药方是这么出来的!二证相合举例表实+半表半里热合
26、证之理、法、方、药部位 “排列组合”可行否?执简驭繁,解构清晰;基本脱离伤寒杂病论原著;表里分部以疾病部位分,而非症状反应部位。“排列组合”可行否?执简驭繁,解构清晰;表热证之理、法、方、药部位证状治法病性 表部 热、 解热发热恶寒药方葛根(去热)甘草(协调) 表热证 隐含表热证之理、法、方、药部位证状治法病性 表部 方证对应的思想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胡希恕方证对应的思想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什么是“方证对应”“桂枝证”、“柴胡证”、“柴胡汤证”、“柴胡汤病证”等提法凡十一处,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伤寒论“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
27、仲景,特有神书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 -清柯韵伯伤寒论翼“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自序 什么是“方证对应”“桂枝证”、“柴胡证”、“柴胡汤证”、“柴 近代医家如曹颖甫、陆渊雷、张锡纯、祝味菊、恽铁樵、包识生、范文甫等,在中医危急存亡之际,亦竭力提倡“方证对应”。 如陆渊雷在其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中极力提倡方证对应之说。 “前贤述作,说理虽多逞臆,其凭证
28、用药则经验所积”。 “中医之治疗有特长,其理论则多凭空臆造,仲景不尚理论,正是识见胜人处,后人斤斤于风邪寒邪伤卫伤营之辨,而不在病证药方上着眼对勘,皆非善读仲景书者。” 近代医家如曹颖甫、陆渊雷、张锡纯、祝味菊、恽铁樵、包识 现代名医如岳美中、吴佩衡、范中林、胡希恕、刘渡舟、叶橘泉等亦支持“方证相应”。 如岳美中先生于早年临证效失参半时重新研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后云: “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 现代名医如岳美中、吴佩衡、范中林、胡希恕、刘渡舟、叶橘汉方医学的“方证学说”“夫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
29、对也,不论因也。” -日吉益东洞方极“伤寒论惟方与证耳。” “医之方也,随证而变,其于证同也,万病一方,其于证变也,一病万方。” -日吉益东洞类聚方自汤本求真皇汉医学起,方证学说得到广泛的应用。汉方医学的“方证学说”“夫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方证示人以规矩“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 -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小引 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心悸短气”等症,有的人可认为是脾阳虚弱,水气上犯;有的人认为是肾阳虚弱,水饮上迫;有的人可认为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但治疗时有可能都
30、用苓桂术甘汤这一方药,使疾病痊愈。这是因为,他们都熟悉苓桂术甘汤这一方药和其适应证,在掌握苓桂术甘汤方证上是一致的。方证示人以规矩“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证对应的内涵方:方剂;证:方剂的适应症 症候群(临床表现) 病理状态(病机)方证对应的内涵方:方剂;方证对应的实质方证对应强调医学研究的实证化,即尊重前人的临床经验与事实,强调中医学的实践性;方证对应从临床出发,减少了人为思辨推理的偏倚;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并不矛盾。方证对应的实质方证对应强调医学研究的实证化,即尊重前人的临床临床应用六经与方证的思路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六经(太阳、少阳、阳明
31、、少阴、厥阴、太阴)抓主证辨方证(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辨兼证明加减(加葛根?加桂枝?去芍药?)临床应用六经与方证的思路收集病史、症状、体征八纲(表里、寒热临床辨方证的思路一、以一个处方包含所有症状; 如小柴胡汤证的96条“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临床上符合小柴胡汤证,这些或见证都可以包括。二、原方加减; 如葛根汤证有咳嗽或咽痛加桔梗,再加口渴加桔梗石膏。 注意:并非所有的症状改变都适用于原方加减,有时候需改变处方。如桂枝汤的脉为浮弱数,如脉沉则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迟则为四逆汤等。 三、辨清证候的程度与强弱而选方; 如根据
32、腹诊胸胁苦满的程度不同选用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或根据咽痛的程度选用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汤、半夏苦酒汤等。 临床辨方证的思路一、以一个处方包含所有症状;四、根据症状的主客选方; 如五苓散治口渴,小柴胡汤亦治口渴,但五苓散以治口渴为主,小柴胡汤之治以口渴为客。 注意:一个处方并不只限一主或一客,如五苓散有口渴、小便不利两个主证;小青龙汤有时以喘咳为主,有时水肿为主;小柴胡汤则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主证,但见一证便是。五、似是而非的处方选择; 如治疗腹痛的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治疗下利的人参汤、四逆汤、桂枝加芍药汤等有时难以鉴别。六、似是而相反的处方
33、选择; 如大青龙汤的脉浮缓,身重忽而减轻时,似少阴病而实为太阳病; 治头痛呕吐治五苓散和吴茱萸汤,其寒热相反等。四、根据症状的主客选方;方证的扩充-转用经典条文的局限性汗出:皮肤病、溃疡、耳漏、蓄脓症、痔漏等分泌的稀薄分泌物等无汗:皮肤干燥、乳汁分泌不足等小便自利:稀薄的带下等 症状库的扩充(取象比类、临床经验)方证的扩充-转用经典条文的局限性症状库的扩充应用举例-葛根汤方证组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桂枝二两、大枣十二枚方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临床应用:1.以发热、恶寒或恶风、项背即斜方肌范围的肌肉紧张、脉浮紧为目标。 伤寒论31条:太
34、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体征:汤本求真云“余由多年之研究,知项背强几几者,乃自腰部沿脊柱两侧向后头结节处上走之肌肉群强直性痉挛之意,故病者若自云肩凝或腰背挛痛,可照余说问诊。尚有疑义时,则于右肌肉群,以指头沿其横径强力按压,而触知有凝结挛急,同时病者诉疼痛,则断为项背强几几,百不一失矣。” 临床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支气管炎、麻疹、脑膜炎、淋巴结炎、丹毒、猩红热等其他热性传染病之初期,多用于发热后1-2日。 鉴别:麻黄汤、防己黄芪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应用举例-葛根汤方证组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2.无热而项背紧张者。 无热而用本方,虽以脉浮紧为原则,但有只紧而不见浮者。脉沉者多无效。自觉项背强显著时,他觉症可出现。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多用于肩酸痛、五十肩、牙痛、蓄脓症、中耳炎等;或痉挛性之项背强,或痉挛性麻痹、破伤风;小儿麻痹、脊髓空洞等。 鉴别:1).项背强还可见于大柴胡汤、大陷胸丸、葛根芩连汤、桃核承气汤等; 2).痉病还有栝楼桂枝汤、大承气汤证。3.不只限于项背,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综合性商业大楼施工承包合同版B版
- 医院视频监控室年终总结(3篇)
- 劳动仲裁案管辖权异议申请书(32篇)
- 基于嵌入式linux课程设计
-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感想
- 中药学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考点习题及答案解析
- 中小学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预防指导手册
- 自制环保颜色课程设计
- 《战机代号中国》课件
- 探索博物馆课程设计
- 大学美育(同济大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二年级上册加减乘除口算题及竖式计算
-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含答案)
- 办公室改造装修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国家安全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精益生产篇(培训资料)
-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计算题综合训练带答案
- 大学英语精读原文1-6册完整版
- 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月考卷四
- 交通刮蹭私了协议书范本
- 《冷战史专题》笔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