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7/97行政法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行政法的概述一、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1、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给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治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2、公民权利(那个地点泛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宪法、法律确认的,由相应的义务所保证的公民的资格、利益、自由和权能。3、行政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一切国家权力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公民权利,权力是权利的一种专门形式。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源于公民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一种专门的转化形式。而行政权一旦形成,便与公民权利结成一种既相互依存,
2、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在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形成的关系中,一方权利(权力)的实现,要求另一方履行相应的义务。每一方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是平衡的。一方重权利(权力)、轻义务,另一方重义务、轻权利,势必破坏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应有的平衡。行政法的概念1、行政法上的行政是公共行政。2、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讲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行政法的渊源1、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按照制定主体、效力层
3、次、制定程序的差不,可分为下述几种形式:(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4)地点性法规、地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相关概念:1、宪法是国家的全然大法,规定国家的差不多制度,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所有立法的依据。2、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性文件。3、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照宪法和法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或者国务院审批,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施行的规范性文件。4、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职能部门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经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由本部门首长签署命令公布施行的规范性文件。5、地点性法规,是指省
4、、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6、地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由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签署命令公布施行的规范性文件。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的渊源可分为一般渊源和专
5、门渊源两大类。其中一般渊源指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专门渊源则是指有关行政法规和原则的法律解释以及国际条约、惯例等。相关概念:1、法律解释是指有权机关就法律规范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进一步补充,以及如何具体运用所作的解释,即有权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点解释。2、国际条约、惯例时常会涉及一国国内的行政治理,成为调整该国行政机关与公民、组织及外国人、外国组织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3、判例与指导性案例: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4、软法规范:法律有硬法与软法两种差不多表现形式,“
6、硬法”是指那些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软法”是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不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实际约束力的法律规范。三、行政法的分类1、一般行政法与特不行政法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1)一般行政法是对一般的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与原则的总称,如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程序法等。(2)特不行政法是指对特不的行政关系和行政监督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与原则的总称,经济行政法、教育行政法都属于特不行政法。2、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可分为:(1)实体行政法,是规范当事人在某种法律关系中的存在、地位或资格和权能等实体性权利义务的行政法
7、规范的总称。(2)程序行政法,是规定实施实体性行政法规范所必需的当事人程序性权利义务的行政法规范的总称,例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等。3、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能够将行政法规范划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监督行为法。第二节 行政法关系一、行政法律关系1、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指通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治理关系。要紧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受行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要紧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行政法关系是由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行政法关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内容。构成要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着,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8、。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要紧为物质财宝:主体权利义务指向的物质财宝;精神财宝;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或受行政法规范的行为。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4、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平等但非对等性。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行政法律关系争议往往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决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先行加以解决,但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原则上是可供争议当事人选择的最终机制。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1、概念:监督行政法
9、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重的、复杂的法律关系。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包含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具有非对等性。3、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区不与联系区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监督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行政主体处于受监督地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相关于行政主体的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相关于行政主体的另一方要紧是监督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
10、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质财宝、精神财宝、行为等。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要紧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联系: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在行政法律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行政法律关系也就没有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之间能够相互阻碍。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化可能导致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相关于行政主体而言,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非对等性和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的非对等性是倒置的。这两种倒置的法律关系和非对等的行政程序法律关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行政法平衡的精神。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
11、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从行政法与其他差不多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阻碍越来越大。作用行政法具有规范行政权、促进行政治理和服务有效实施的作用。行政法具有爱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第二章 行政法的差不多原则第一节 行政法差不多原则1、行政法的差不多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2、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故行政法的差不多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第二节 行政合法性原则1、概念: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
12、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合法不仅指合乎实体法,也指合乎程序法。2、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要紧规范对象是行政主体。3、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活动的作出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必须有法律的明文依据,否则不得为之。法律优先原则。即行政行为应当受现行法律的约束,不得采取任何违反法律的措施,具体而言有如下含义:法律优先行政。行政不得违法。第三节 行政合理性原则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2、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要紧缘故是由于行政裁量权的存在,它要求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它包括以下几个子原
13、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原则、比例原则、信赖爱护原则及尊重和保障人权。3、当代行政的最大特点是行政裁量权广泛存在。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的情形:在法律没有规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行政机关能够不违反宪法和法律采取必要的措施。法律只规定了行政权行使的模糊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能够依照实际情况和对法律的合理解释,采取具体措施。法律规定了行政权行使的具体明确的范围和方式,但范围和方式都具有可选择性,而不是严格的羁束性,行政机关能够依照具体情况选择采纳。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内容:一含义: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
14、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另一含义:(1)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至少具备三项功能:减少或消除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保证行政官员在透明环境中办事,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暗箱操作、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保障知情权。通过行政公开,个人或组织能够更多地了解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与自己生存、进展有关的信息。加强政府与个人或组织的合作。行政公开的具体要求包括:行政行为内容公开、行政过程公开、行政信息公开。除属于法定保密范围的以外,一般都应当公开。(2)行政公正原则。实体公正,确实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在内容上必须达到不徇私情、不存偏见、不武断专横。程序公正,
15、确实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形式上符合正义要求的程序。行政法中体现程序公正的制度设计:a.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b.不单方接触。c.作出不利决定前听取行政相关对人的意见。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采取某项措施时,必须权衡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和个人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障,若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可能采取对个人或组织权益不利的措施时,应当将不利阻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而且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比例。(4)信赖爱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对其行为应守信用,个人或组织对行政行为的正当信赖应当予以合理爱护,以使其免受不可可能的不利后果。信赖爱护原则的基础在于法律稳定、政府诚信以及公民差不多
16、权利保障。信赖爱护原则的适用条件:信赖的基础是行政机关的一定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以及承诺,而不管该行为是否合法。个人或组织对该行政行为存在信赖,这种信赖是通过个人或组织采取的某种行为表现出来的。个人或组织的信赖是值得爱护的正当信赖。(5)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每个自然人维系其生存尊严、满足其进展需求所应享有的各种差不多权利的总称。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一、行政主体1、概念: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2)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3
17、)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4)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专门主体。2、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1)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治理活动的资格及其全能,包括:行政立法权: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特定的行政主体制定和公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点政府规章等法律规范的权利。行政决策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其所辖领域和范围内的重大行政治理事项作出决策的权力。行政决定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其所辖领域和范围内的行政治理事项作出决定的权力。行政命令权:是指在国家行政治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通过一系列的行政决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者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
18、为,而命令相对人必须服从之的权力。行政执行权:即行政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或者有关上级部门的决定和命令等,在它所辖范围内具体执行行政事务的权力。行政制裁权:是指行政主体对其所辖范围内的行政相对人违反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包括某些未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依法对事实上施处罚等法律制裁权力。行政强制措施权: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治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幸免危害发生、操纵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临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临时性操纵的权力。行政强制执行权: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或者行政
19、主体申请人民法院裁定,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权力。行政托付、监督权:即行政主体为了更好地完成组织、治理、指挥和监督国家事务和相应的公共事务的人物,将某些行政职权依法托付给其他机关、单位、团体或者公民个人行使,并负责对其监督、检查的权力。(那个地点的行政监督权是指在托付基础上的监督权)行政司法权:是指行政主体作为某项纠纷的第三人,对当事人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仲裁、裁决和复议的权力,即行政调解权、行政仲裁权、行政裁决权和行政复议权总称为行政司法权。行政调解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国家政策、法律规范等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讲服教育的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达成协议,从
20、而解决争议的权力。行政仲裁权,是指行政机关设立的特定行政仲裁机构,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特定的民事或者经济纠纷作出公断的权力。行政裁决权,是指依法由行政主体依照法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治理活动紧密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权力。(2)行政优先权概念: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给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者同一范围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行政优先权的内容要紧包括:行政先行处置权、获得社会协助权、行政行为的推定有效(公定力)。(3)行政受益权是国家为确
21、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给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物质上优益条件的资格。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所给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治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其要紧内容有: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循法定程序。4、行政权限: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或者界限。依照行政权限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分为纵向行政权限:是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行政主体之间权力行使范围的划分;横向行政权限是指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权力行使范围的划分。5、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行政主体只能是国家
22、行政机关和同意授权的组织。由于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行政组织的概念在实定法上和学理上都存在混用的现象,不能够将“行政机关”一概视为行政主体。例如,政府成立的临时性机构,尽管人们有时也称之为“行政机关”,但它一般仅仅是协调性机构,不对外行使国家行政权,因此,不是行政主体,除非其同意法定授权。行政机关是否成为行政主体,不仅要静止地看其是否享有行政权,而且还要看其从事某种活动时是否运用行政权,即看其以何种身份从事活动。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权,也能够成为行政主体。6、确立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1)是依法行政的需要;(2)是确定
23、行政行为效力的需要;(3)是确定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以及行政诉讼被告人的需要;(4)是保证行政治理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1、概念:国家行政机关,又称国家行政治理机关,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是指国家依照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治理、指挥和监督的国家机关。2、性质:在我国,依照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国家行政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是依照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和授权,按照宪法、组织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设立的,依法对国家行政事务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行使组织、治理、指挥和监督等行政权力的国家机
24、关。3、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征:(1)具有高度政治性和权威性;(2)具有执行性和法律从属性;(3)具有相对独立性;(4)具有适应性和制造性;(5)具有统一性和层级性;(6)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和服务性。4、相关概念:国家行政组织,是为实现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由国家按照宪法、组织法和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并负责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专门社会组织,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行政机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从中央到地点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他具有法人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行政单位。行政机构是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各单位,它是为了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服务的,
25、对外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公布决定和命令,其行为的一切法律后果皆归属行政机关。第三节 被授权的组织与受托付的组织和个人一、行政授权和行政托付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行政托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托付给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公务员1、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公务员法律关系,是指一般公民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成为公务员,基于其所担任的职
26、务而与国家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3、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发生:考任、选任、委任、聘任、调任。4、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变更:晋升;降职;交流;撤职;领导成员的辞职和引咎辞职。晋升,是指公务员由低层级职位转移到高层级职位。晋升是以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和贡献大小为要紧依据的,即功绩制是这种变更发生的要紧基础。降职,是指公务员由高层级职位转移到低层级职位。交流,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情形。而引起公务员法律关系变更的,只有转任一种情形。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按照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的,在机关内部的平级调动,包括对省部级正职以下的领导成员实行的跨地区、跨
27、部门转任,以及对担任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和工作性质专门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实行的在本机关内转任。撤职,是取消公务员现任职务和责任关系,但仍保留其作为公务员的最差不多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关系。5、公务员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由于发生某些事实或者行为,致使公务员职务关系不能接着存在的情形。导致公务员法律关系消灭的缘故有法定缘故和事实缘故两种:(1)法定缘故,包括开除公职、辞退、退休、离休和判处刑罚六种;(2)事实缘故,包括死亡、丧失国籍。行政相对人1、概念:行政相对人,或称行政相对方,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共同构成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另一方当事人。
28、2、行政相对人在实体法上的地位:财产和自由不受侵害,依法享受给付与爱护的权利。行政活动是由法律规定的,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依法实施。公民的财产和自由,除法律有明文规定以外,不受任何侵害,同时,享受依法行政所产生的给付与爱护,是现代国家公民的差不多权利。保障公民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这种地位,是法治行政原理的内在要求。排除违法或者不当行政的请求权与行政介入请求权。在现代法治国家中,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权和全面的社会权为前提,只要公民因行政主体的违法或者不当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而受到侵害时,作为实体法上的权利,原则上应当承认其对行政的违法或者不当的作为享有排除违法和不当行政的请求权,对行政的违法或者不当的不作
29、为有行政介入请求权。不管是否存在法律的明文规定,都必须广泛地保障其请求救济的机会。3、行政相对人在程序法上的权利:(1)参与型行政全面保障相对人在程序法上的权利。(2)行政相对人参与制定行政法规范或者打算的权利。(3)行政相对人参与作出行政行为的权利。第四章 行政行为概述一、 行政行为的含义、内容、效力1、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治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2、行政行为的特征:(1)公共服务性;(2)从属法律性;(3)裁量性;(4)单方意志性;(5)效力先定性;(6)强制性。3、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行政行为成立的主体要件。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拥有行政
30、职权或有一定行政职责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行政机关托付的组织或个人。行政行为成立的主观要件。行为主体有凭借国家行政权力产生、变更或消灭某种行政法律关系的意图,并有追求这一效果的意思表示。行政行为成立的客观要件。行为主体在客观上有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或应当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行为的功能要件。即行为主体实施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4、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一个行政行为对相对人在权利、义务上产生的具体阻碍,亦即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作出某种具体处理和决定。(1)给予权益或科以义务;(2)剥夺权益或免除义务;(3)变更法律地位;(4)确认法律事实与法
31、律地位:确认法律法律事实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有重大阻碍的事实是否存在,依法加以确认。例如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对医疗事故的事实加以确认,其结果将阻碍医疗单位与被医疗人员之间的责任承担关系。确认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及存在范围的认定。5、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则。其要紧有即时生效、受领生效、告知生效、附条件生效。即时生效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既具有效力,对相对方立即生效。受领生效,是指行政行为须为相对方受领,才开始生效。公告生效,是指行政机关将行政行为的内容采取公告或宣告等有效形式,使相对方知悉、明了行政行为的内容,该行政行
32、为对相对方才能开始生效。附条件生效,是指行政行为的生效附有一定的期限或其他条件,在所附期限来到或条件消除时,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6、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一经作出,不论事实上质上是否合法,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改变)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的效力。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人员和组织必须遵守、服从。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觉履行相应行政
33、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效力。7、行政行为的分类(1)以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组织治理过程中所作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对社会实施行政治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做出的行政行为。(2)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治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治理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阻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3)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羁束行政行为是
34、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4)以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法定的形式或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生效的行政行为。例如,行政处罚决定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加盖公章才能生效。行政机关采取扣押、查封等行政强制措施时必须开付收据或者清单等。非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需一定方式和程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能够成立的行政行为。8、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即行政行为合法
35、成立所应具备的差不多要素。这构成的要件有:(1)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合法;(2)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4)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行政程序。9、行政行为主体合法的具体要求:行政机关合法,指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成立,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人员合法,要紧是指实施行政行为的人员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具有法定职务、法定的资格,并能代表行政机关对外行使职权的工作人员,即必须具备合法的公职身份。托付合法,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基于实施行政治理活动的需要,依法托付具有一定条件的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公民个人代表行政机关实施某种行政活动。10、行政托付的合法性
36、表现:托付的行政机关必须具有合法的托付权限。同意托付者必须具备从事某项行政活动的能力。受托付者必须在托付权限内实施行政行为。二、 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1、行政行为无效的情形: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具有特不重大的违法行为或者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行政相对方可不受该行为拘束,不履行该行为为之确定的任何义务,同时对此种不履行不承担法律责任。可在任何时候请求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有权国家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该行为无效。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
37、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处所猎取的一切均应返还相对方,所加予相对方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一切损失,均应赔偿。同时,行政主体通过相应无效行政行为所给予相对人的一切权益,均应收回。2、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在其具备可撤销的情形下,由有权国家机关作出撤销决定后而使之失去法律效力。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及其法律后果: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行政行为不适当。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行为自始失去法律效力,但依照社会公益的需要或行政相对方是否存在过错的情况,撤销也可仅使行政行为自撤销之日起失效。假如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主体的过错引起,而依社会公益的需要又必须使行政行为的撤销效力追溯到行为作
38、出之日起,那么,由此造成相对方的一切实际损失应由行政主体予以赔偿。假如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相对方的过错或行政主体与相对方共同过错所引起的,行政行为撤销的效力通常应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行政主体通过相应行为已给予相对方的利益均要收回,行政相对方因行政行为撤销而遭受到的损失均由其本身负责,国家或社会公众因此受到的损失,应由相对方依其过错程度予以适当赔偿,行政主体或其工作人员对导致行政行为撤销的本身的过错则应承担内部行政法律责任。3、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及其法律后果: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经有权机关依法修改、废止或撤销,相应行为如接着实施,则与新的法律、法规、规章相
39、抵触。国际、国内或行政主体所在地区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行政行为接着存在将有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展,甚至给国家和社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行政行为差不多完成原定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国家的行政治理目的和使命,从而没有接着存在的必要。行政行为废止的法律后果:行政行为废止后,其效力自行为废止之日起失效。行政主体在行为废止之前通过相应行为已给予行政相对方的利益和好处不再收回;行政相对方依原行为已履行的义务也不能要求行政主体予以任何补偿。行政行为的废止假如是因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修改、废除、撤销或形势变化而引起的,且此种废止给行政相对方的合法利益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行政主体应对其损失予以适当补偿。第五
40、章 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1、抽象行政行为,能够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进行考察分析。从动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从静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2、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有对象的普遍性、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准立法性。抽象行政行为有效成立的要件(1)行政立法有效成立的要件:行政立法经享有相应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讨论决定。行政机关立法经行政首长签署。行政立法公开公布。(2)其他抽象
41、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事项的重要性与采取何种程序一般为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只有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会议讨论才是成立的必要条件。行政首长签署是所有抽象行政行为成立的必备要件。公开公布是所有抽象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二、行政立法行为1、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2、分类:(1)行政立法依其立法权利来源不同,能够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不授权立法。一般授权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直接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互动。特不授权立法是指依据特定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据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专门决议的托付,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
42、行为。(2)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执行性立法,是指为了执行法律或地点性法规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公布的规范性文件而做出具体规定,以便于更切合实际情况的行政立法活动。补充性立法,是指为了补充差不多公布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试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基于有权机关或法律的特不授权,对本应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在条件尚不充分、经验尚未成熟或社会关系尚未定型的情况下,先由行政机关作出有关规定,通过一段试验期以后,再总结经验,由法律正式规定下来。这种立法多属于特不授权立法,需要法律或有权机关的特不授权。通过这种立法制定的法规,通常称为“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立法主体:目前我国享有行
43、政立法权的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及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行政立法权限,是指行政立法主体行使相应立法权力的范围和程度。5、行政立法的原则:(1)依法立法原则:行政立法必须通过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2)民主立法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立法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民众广泛地参与行政立法。(3)科学立法原则。6、行政立法的程序: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法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1)立项,
44、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或者各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依照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五年打算所规定的任务,编制有指导性的行政立法的五年打算和年度打算。(2)起草,是指对列入打算的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由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门分不草拟法案。(3)审查,是指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拟定之后,送交政府主管机构进行审议、核查的制度。(4)决定,又称“通过”是指行政法规、规章在起草、审查完毕后,交由主管机关的正式会议讨论表决的制度。(5)签署与公布是行政法规、规章生效的必经程序和必要条件。行政法规、规章通过后,还须经制定机关的行政首长签署。(6)备案,是指将差不多公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上报法定的机关,使其知晓,并
45、在必要时备查的程序。7、对行政立法的监督(1)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2)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立法的监督。(3)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人民法院享有审理行政案件、裁决行政争议的权限。人民法院通过对行政规章进行司法审查,若认为相应的行政规章违法、越权或违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能够向相应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撤销或改变的建议。对违法的行政法规、规章能够不予适用。三、其他抽象行政行为1、概念:我们较为认可它是指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2、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作用
46、: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和完善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法制工作。有利于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解决行政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利于促进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立法工作。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地点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积极性。完善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序起草。由既明白行政专业业务又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专门人员或专门班子认真负责起草。协商协调。征求、听取意见。起草过程中应听取有关行政治理专家或技术专家、法律专家的意见。另外,还要征求与规范性文件有利害关系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制作笔录,汲取采纳其合理意见。审核、签批。草案成稿后,一般由行政机关秘书部门的负责人或法制工作部门的负责人或负责拟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承担审核任务。
47、审核的要紧内容有:是否有法律、法规或规章作为依据;草案的具体内容是否同上一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检查其可行性程度;检查其是否遵循了必要的程序;检查其草稿的文字技术。提高公开透明度。行政行为(二)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一、行政给付1、概念:行政给付又称行政物质关心,它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专门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等规定,给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2、特征:行政给付是行政机关所作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给付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或组织。行政给付是应当事人的申请并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实施的行政行为。行政给付的内容是给予被关心人以一
48、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行政给付通常情况下属于羁束行政行为。内容:行政给付的内容是指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给付行为给予被关心人的权益。一般只有物质上的权益,表现为被关心人获得一定数量的金钞票或实物。与物质有关的权益。即需具备一定物质条件才能实现的某些权利,如免费入学受教育、享受公费医疗等。形式:抚恤金;特定人员离退休金;社会救济、福利金;自然灾难救济金及救济物资。二、行政许可1、概念:行政许可程序指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从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到作出准予、拒绝、中止、变更、撤回、撤销、注销等行政许可等决定的步骤、方式和时限的总称。2、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有:申请、受理、审查、决定。(1)申请。行政许可的
49、申请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等行政许可申请人向行政机关提出从事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意思表示。申请行为必须符合以下要件:申请行为必须向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人有明确的意思表示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明确的申请。申请人必须提交所需的有关材料。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2)受理。予以受理。关于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受理行政许可申请。要求当场更正。申请材料
50、存在能够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同意申请人当场更正。限期补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确定的时刻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不予受理。它要紧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二是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受理行政机关职权范围。(3)审查。审查程序包括形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形式性审查,是指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进行审查。实质性审查则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申请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权力能力。b.申请人是否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c.申请是否符合法定的程序和形式。d.授予申请人许可证是
51、否会损害公共利益和厉害关系人利益。e.申请人的申请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4)听证。听证一般程序步骤一般分为:告知。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由申请人或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并在被告知有权要求听证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组织听证。行政机关应当收到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听证申请人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通知有关事项。行政机关应当于进行听证前将进行听证的时刻、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时予以公告。举证听证。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审查行政许
52、可申请人的工作人员应当提供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能够提出证据,并进行申辩和质证。决定。行政机关依照听证笔录,并在法定的许可决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5)决定:行政许可通常有三种决定程序:当场决定程序、上级机关决定程序、限期作出决定程序。(6)期限。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除能够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日。(7)变更与连续。3、行政许可的特不程序:招标、拍卖程序。招标,是指行政机关公布招标公告,邀请特定或者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有关特许事
53、项的行政许可的招标,行政机关依照投标结果作出决定的行为。拍卖,是指行政机关对某些特许事项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出价人,并颁发特许证的行为。拍卖应遵循公开、公平、老实信用的原则。招标的具体程序:招标: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行政许可机关依照具体情况确定招标方式。投标:投标是投标人接到招标通知后,依照招标通知的要求填写招标文件,并将其送给招标人的行为。开标:开标是招标机构在预先规定的时刻和地点将各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正式启封揭晓的行为。评标:评标是招标机构依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对所有标书进行审查和评比的行为。中标:招标人依照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举的中标候选人确
54、定中标人,也能够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签订合同和颁发许可证。认可程序。认可一般是指给予特定相对人从事一定活动的资格,确认其具备从事相应活动的能力。它包括的内容有:考试。考试要紧适用于对公民给予特定资格。考核。考核要紧适用于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资格、资质。核准。核准是指由行政机关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对某些事项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疫,并依照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登记程序。登记是确定企业或其他组织主体资格的一种许可程序。三、行政奖励1、概念: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
55、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舞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目的是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制造性。2、行政奖励的构成要件有符合法定的奖励条件和标准、符合法定的奖励形式、符合法定的奖励权限、符合法定的奖励程序。3、行政奖励提出方式一般有三种:(1)自行申请或申报;(2)群众讨论评选;(3)有关单位或个人推举。4、行政奖励的形式要紧有:(1)发给奖金或奖品。(2)通报表扬。(3)通令嘉奖。(4)记功。(5)授予荣誉称号。(6)晋级。(7)晋职。四、行政确认1、概念: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不,给予确认、认可、证明并
56、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确认的概念包括三层含义:行政确认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确认的内容是确定或否定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行政确认的性质是行政主体所为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确认权属于国家行政权的组成部分。2、行政确认的特征:(1)行政确认是要式的行政行为。(2)行政确认是羁束的行政行为。(3)行政确认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以技术鉴定书等形式出现,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技术规范的制约,并由此决定治理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3、行政确认的形式要紧有确定、认可、证明、登记、批准、鉴证、行政鉴定。五、行政裁决1、概念: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
57、生的与行政治理活动紧密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裁决的特征:(1)行政裁决的主体(即裁决者)是法律授权的特定的行政机关。(2)行政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纠纷。(3)行政裁决程序的启动往往以当事人的申请而开始。(4)行政裁决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裁判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权威性。(5)行政裁决是一种专门的具体行政行为。3、程序:(1)申请。(2)受理。(3)调查、审理。(4)裁决。行政仲裁是指行政机关设立的特定行政仲裁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依法予以公断的制度。行政审判是指人民法院运用司法权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第七章
58、行政行为(三)依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一、行政征收1、概念: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宏观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向负有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方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钞票或实物的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征收的特征包括:法定性、强制性、无偿性。二、行政命令1、概念: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中极为普遍的行为形式。三、行政监督检查1、行政监督检查又称行政调查,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对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命令、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监督的行政行为。2、我国行政监督检查
59、的方法要紧有:(1)检查;(2)调阅审查;(3)调查;(4)查验;(5)检验;(6)鉴定;(7)勘验;(8)登记;(9)统计。3、行政监督检查的程序规则:表明身份。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监督检查时,应佩带公务标志或出示相关证件,以表明自己有权执法的身份。对不表明身份的人员要求进行检查、调查等,相对人有权予以拒绝。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对有关实物、场所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进行公开检查。行政监督检查必须按照法定时刻或正常时刻及时进行,不得拖延而超过正常检查所需时刻,应坚决杜绝变相拘禁或扣押,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涉及公民差不多权利的某些特不检查,必须有法律的明确
60、授权,应当符合法定的特不要件和方式。讲明理由。告知权利。四、行政处罚1、概念: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方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处罚的原则包括:(1)处罚法定原则:实施处罚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行政主体。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行政处罚的程序合法。(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行政处罚不仅是制裁行政违法行为的手段,而且也起教育的作用,是教育人们遵守法律的一种形式。(3)公正、公开原则:(4)处罚救济原则(或称权益保障原则):是指相对人因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行政处罚行为而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请求国家予以救济的制度。(5)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PAMXD6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4-2025学年五寨县三上数学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财务经理年度工作总结
- 关于公司活动策划方案模板集锦8篇
- 高中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15篇
- 弟子规读书笔记10篇
-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2.2.2 文明交往我能行教学实录 粤教版
-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汇编15篇
- 2024年房地产项目合作合同
- xx单位政务云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2.0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共5套
- 国开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 剪式汽车举升机设计
- 健康证体检表
- 广东省涉水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 - gd
- 市政桥梁工程施工
- 桥梁设计计算实例_桥梁课程设计1
- 旅行社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含考核表
- (完整版)医疗器械软件描述文档.doc
- 垃圾转运站设计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