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素养测评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1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素养测评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2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素养测评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3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素养测评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4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素养测评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素养测评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是那些恒定不变

2、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的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

3、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

4、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

5、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

6、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

7、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

8、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

9、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

10、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

11、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_ _ _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6分) 答:_ _ 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金黄的稻束注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

12、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

13、”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变化,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8.“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4分) 答:_ _ _ 9.诗人是如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的?请

1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 _ 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撰,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

15、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

16、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节) 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

17、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

18、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省试,科举中的礼部试,在宋时称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仁宗,我国古代王朝君主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对其进行祭祀时的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文冠天下。

19、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魏公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之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有“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译文:_ _ _ _ (2)方仁

20、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译文:_ _ 14.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3分) 答:_ 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

2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 _ 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3)姜夔扬州慢中“,”两句,以草木繁盛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令人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黄沙漫天的楼兰古

22、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妥善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

23、益活动如火如荼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保护环境的自觉,维护着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自然在人类的关怀中,不再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而是“绿肥红腴”春常在。 18.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3分)() A.比喻拟人借代B.比喻反复拟人 C.拟人排比夸张D.拟人反复借代 19.习近平同志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话,请为生态文明建设写两条广告语。(4分) 答:_ _ _ 20.请在括号内补写出合适的句子,使语句流畅,内容合理。(4分) 答:_ _ _ 21.下面一段话中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5分) 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印发了对于做好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品医保

24、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调整的通知,根据通知显示,我国下降了14种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的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要求9月底前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都要按照调解后的新价格公开挂网采购。这14种抗癌药材均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品种。 答:_ _ _ 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

25、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 答:_ _ 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

26、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答案 1.D【解析】A项,“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B项,“激活人们经济效益”于文无据,原文说“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品位”。C项,说法绝对化,且遗漏信息,“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品牌”错误。 2.D【解析】曲解文意。从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说法错误。 3.A【解析】曲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