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考点: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 考点: 1.饮马长城窟行 2.晏几道临江仙 3.(北宋)晏几道蝶恋花 4.皇甫冉春思 5.(唐)无名氏蝶恋花 6.杜牧寄远 7.(明)许炯望夫石 8.李璟山花子 【考点解读】 一、概念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 序号类别示例 1抒发别离苦情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

2、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例诗解析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

3、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 2描写美人迟暮的,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捕捉内心细腻的感受。晚唐词人温庭筠的

4、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例诗解析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动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 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 这里“懒”、“弄

5、”、“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3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例诗解析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

6、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考题对接】 一、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

7、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注释】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抒写怀人情愫的诗歌。宿昔:指昨夜。媚:爱。言:代传讯息。双鲤鱼:指刻成鲤鱼形的藏书信的函。烹:煮。假鱼不能煮,此处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尺素: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的绢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引出女主人公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奠定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领起下文。 B“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用“枯桑”和“海水”暗示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她的孤凄和想念。 C本诗最后说有位客人从远方带来装有丈夫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解除了她的思念

8、之苦,在书信中获得了远方传来的情意。 D全诗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思妇形象,全诗语言清新,语句简短质朴,但感情浓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是用哪些手法表达的思念之情? 一、饮马长城窟行【答案】 1D【解析】D.“全诗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思妇形象”,错误,这一首描写思妇之情的诗歌,应该是“以第一人称的自叙口吻”。 2比兴手法,写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强烈的怀人之情。顶针手法,字词上回环往复,富有音韵美,强化了抒情色彩。衬托(对比)手法,用邻人得归家中,与家人团圆亲近反衬自己的冷清孤凄。虚实结合,梦中近

9、在咫尺,醒来天各一方,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忧伤之重。借代手法,诗中用双鲤鱼代指书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期盼和思念。 【解析】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开篇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引出女主人公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奠定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 诗歌的前八句,每句协韵,两句一转,前一韵的末句与后一韵的首句,词语相同重叠,环环相扣,逐层推进。这种联绵顶真的用法,富有音韵美,强化了抒情色彩;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运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邻人能够回到家中,与家人团圆,而自己的丈夫却未归家,表现了自己的冷清孤寂;

10、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诗歌运用现实与梦境相交错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使得诗中情节似梦非梦、似真非真,从而将主人公因思念而情思恍惚、意象迷离的形象烘托得淋漓尽致;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双鲤鱼,代指信函。远方客人送来丈夫的书信,表达了与丈夫别离的女主人公在家中“独守”的悲苦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二、晏几道临江仙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释】小蘋,作者朋友的歌女。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心”字形熏香熏过的衣服

11、,有人认为是衣上有“心”字状花纹。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自己所见,楼台已经“高锁”,帘幕已是“低垂”,昔时的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令人感慨。 B“春恨”是作者在春天来临之时产生的一种莫名惆怅,很可能与小蘋有关。“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由来已久。 C“落花”与“微雨”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诗人在落花之时,“独立”于微雨之中,意境凄美,感情哀伤。 D整首词并没有一句直言自己对小蘋的思念,但因思念而起的惆怅又弥漫全篇。这首词的抒情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二、晏几道临江仙【答案】 1B【解析】B“很可能与小蘋有关”理解错误,依

12、据“去年春恨却来时”可知,该句承上启下,先说明了和小蘋是在去年春天分别的,后又用“却来时”将回忆拉到现在,是说随着今年春天的到来,去年的愁思又重新涌上心头,从而引出下文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表达自己惆怅寂寞之情,所以,“春恨”是作者在春天来临之时产生的一种莫名惆怅,而这种惆怅之情与小蘋紧密相关。 2融情于景,开篇两句虽为写景,没有直接抒情,但情已在景中了。对比,“去年春恨”时是初见,今年再来时,却是斯人独立,两相对比,更显孤独凄凉。反衬(以乐景写哀请),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令人惆怅不已;“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虚实结合,词的上

13、片写作者眼见之景,为实写;词的下片回忆和小初识和分别时的情景,一实一虚,表现出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解析】 首先,开篇就用两个六字对句描写了梦醒后的孤寂凄苦,虽然并没有直接抒情,但早已经是寓情于景,情在景中了,词人对小蘋深深的思念显露无遗。 其次,“去年春恨”“来时”,正是与“小初见”的良辰;今年再来时,尽管又是落花时节,然而只有斯人独立,佳人已去。今年春天的到来,去年的愁思又重新涌上心头,今昔对比,让人更加孤独凄凉。 再次,“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本词中

14、,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温馨动人的一幕,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一实一虚,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三、(北宋)晏几道蝶恋花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

15、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之情)。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指代书信。(2分)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6分) _ _ _ _ _ _ 三、(北宋)晏几道蝶恋花 1.相思离别之苦(1分);尺素、浮雁沉鱼(1分,必须写全) 2.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求

16、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每点2分) 【注释】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消魂:魂魄消灭。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消魂:一作“佳期”。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素:白绢。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终了:纵了,即使写成。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术语。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

17、破三大段。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译文】 梦中进入了烟雨迷离的江南,走遍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人儿相遇。梦境里离情消魂无处诉说,梦醒来更觉惆怅,消魂离情将人误。 想要写一封书信向你诉说相思之情,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就算写成也无法寄去。缓缓弹筝抒发心中的离情别绪,移遍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赏析】 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

18、;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的特征,使梦境显得更优美。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也不多见。晏几道词喜用这种句法。 上片写梦中无法找到离人,下片改变念头,想到写信

19、。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下片前三句是说,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寄出。 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末两句是说,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用的乐器是秦筝。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由柱支撑,“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他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只用“缓弦”、“移柱”来表达难写的幽怀,行动的描写比言辞的表白更为鲜明有力。 这首词语言清疏明畅,写情从做梦

20、到寄信,到弹筝,节节递进,节节顿挫,又显得沉挚有力,更有一股郁积、盘旋的力量。 四、皇甫冉春思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释】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

21、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2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皇甫冉春思【答案】 1B【解析】B.“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顿生愤懑之情”错误,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

22、2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是和平宁静的春景,是亲人团聚的佳节,而在“路几千”的遥远边关,从征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解析】 从对比角度来看,诗歌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前后构成鲜明对比。 从虚实结合角度来看,诗歌标题是“春思”

23、,第一句“莺啼燕语”是眼前实景,第二句“马邑龙堆”是想象,虚实结合,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从修辞角度来看,“燕语”以“语”来形容燕子的鸣叫,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春天的生机,表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 五、(2020舟山高三一模)(唐)无名氏蝶恋花 蝶恋花 (唐)无名氏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释】叵(p)耐:不可耐,可恼。休共语:不要和他说话。 1首句中的“谩语”的意思是_。该首词从题材上属于_。 2后半阕读来颇有情趣,古人云“语浅情深”是谓也。请赏

24、析后半阕词。 五、(唐)无名氏蝶恋花 1谩语:没有准儿的话。闺怨 【解析】“谩语”的“谩”有“欺骗、蒙蔽”的意思;再结合句子,这是女子再埋怨喜鹊,民间有灵鹊报喜的说法,而“送喜何曾有凭据”,说明喜鹊并没有带来喜讯,因此“谩语”的意思是“没有准儿的话”。 这首词的题材,根据前四句“送喜何曾有凭据”“锁上金笼休共语”等埋怨、娇嗔的语气,以及灵鹊的独白“欲他征夫早归来”可知,应当是一首思妇盼归的词,题材是“闺怨”词。 2借托喜鹊,用喜鹊的独白,拟人化手法,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喜鹊的气恼与抱怨,正是女子思念之深的写照,而这又与前文女子的薄怒叠加在一起,更显得富有情趣。喜鹊好心却被捉与锁,

25、显得女子无理之极,而恰恰是无理,才凸显思念之深。在抒情上,表现得浓而不腻,口语化的词妙趣横生,语浅情深,细细读来,非常清新,自带美感。 【解析】 注意题干当中的“情趣”“语浅情深”等词语,这就暗示考生,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既然让我们赏析,就有可能用到了艺术手法,要找出来,加以赏析;而“情深”则需要我们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后半阕采用拟人手法,以喜鹊独白的方式表现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大意是,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却把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竟然把俺捉了锁进笼子。唉!她的心情俺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那个人早日归来,哈哈,那个时候就知道俺是好心了,就会欢

26、天喜地的把俺放出来的。下阙表面写喜鹊的气恼与抱怨,实则以这种方式表现女子对丈夫思念之深,以至于迁怒于喜鹊,读来富有情趣,由此增强了词作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使这阕词写活了。 感情上,喜鹊好心却被捉与锁,显得女子无理之极,而恰恰是无理,才凸显思念之深。此词舍弃了通常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避开了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却巧妙地实写了少妇和灵鹊的两段心曲。词上片是少妇语,下片是灵鹊语。全词纯用口语,模拟心理,在抒情上,表现得浓而不腻,口语化的词妙趣横生,语浅情深,细细读来,非常清新,自带美感。 六、杜牧寄远 寄远 杜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释】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2古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