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 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 技术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 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0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 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
2、利用规划可以协 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因此,土地利用评价 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 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 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 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 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 潜力评价和土地经
3、济评价等3。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 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 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 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 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分用地矛盾, 保证国家“一要吃饭、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加强对土地 利用的管理;可以有效
4、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2.1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是随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土地利用评价 与规划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土地规划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与 规划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1)20世纪20年代,结合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的评价和规划的7。美国中西部土壤侵 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 年美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2)20世纪70年代,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
5、展标志着土 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8。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土地 评价纲要9,大大促进了国家上土地评价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这一阶段以土 地评价纲要为代表,明确提出了土地利用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目的。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土地利用规划指南初步建立 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和土地利用规划方法10。2.2国内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土地规划的国家,但是对土地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 始于建国后。1951年,为确定农业税率,开展了土地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等评价工作。这 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处于起步和尝试阶。20世纪7
6、0年代,土地利用评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引入国外土地评价方 法和系统进行研究性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评价系统。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小区域范围评价,我国的土地利用评价注重与实践任务的结合, 开展城市土地、旅游用地等非农用地评价。在规划方面,我国开展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 整、基本农田划定以及土地整理等方面分规划。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的方法技术随着国土资源部1999-2006年相关部署,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研究成为热点,土地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引入,土地利用内涵逐渐 丰富起来5。近年来,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研
7、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学者们根据自身 研究领域需要,引入了大量的数学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土地利用的评价与规划。3.1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方法技术3.1.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20 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是目前系统工程处理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问题比较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11。用层次分析16 法识别问题的系统性强, 可靠性相对较高。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许多学者采用了 AHP法来确定权重值12。张笑 寒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测算出江苏省某省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
8、平 16。张峰、汪应宏等综合运用AHP方法和协调度模型对徐州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协 调状况进行评价17。杨阳等通过建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 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对廊坊市固安县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18。Rajesh Bahadur Thapa和Yuji Murayama运用AHP法和GIS技术对河内城市周边农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 价19。3.1.2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目标具有多元性,影响因素众多,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常用。多 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是综合分析影响土地利用价值和质量的多项因素,计算各个因素的权重值, 对每个因素指标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赋分,
9、根据总分值进行土地等别的综合评价划分20。 李晓白等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3。黄中华等在湖北 省保康县重阳土地整理项目区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进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时取得较好效 果24。佟香宁以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该镇农村居民点集 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25。王海军和张德礼以晋江市为例,验证了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划分 征地区片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26。3.1.3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师在模糊的环境中,考虑到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基于某种目的对该事 物做出的综合判断或决策,是模糊数学中最基本的应用方法之一27。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 对引起多种
10、因素受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地多因素评价方法28。由于模 糊数学方法的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土地利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930。宋戈、 王兰霞等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来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1;王玉波等将模糊理论 与AHP方法结合起来建立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总 体效果进行评价32;臧丽娟、王凤艳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吉林西部宜农地进行了生态适 宜性评价,为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33。T.R. Nisar Ahamed等在 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模糊隶属模型进行了农田适宜性评价34。在运用模糊评价法时需要 进行评价指标权重
11、的确定,权重一般有主观的专家打分法和客观的熵权法、回归分析法、因 素对比分析法等。3.1.4灰色系统理论法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的35。灰色系统理论以 “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 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 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36。灰色系统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灰色朦胧集 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系统,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 以灰色模型(GM)为核心的模型体系,以系统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 为
12、主的技术体系37。灰色系统理论在土地利用评价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3839。张晶等在进行江苏省南通 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引入灰色关联度分析,用来判断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因子的重要性 40。赵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评价湖南省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认为湖南 省的城市土地可利用水平有可提升的空间41。费罗成、程久苗等在以AHP法和熵权法综合 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分析了芜湖市1990-2006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 平变化规律42。3.1.5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法,从数学角度来 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43。在土地利用评价中,许
13、多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权 重44,也有一些学者利用主成分法来进行土地评价。李文梅、陈松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 算福州开发区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分析各开发区集约利用水平45。曹银贵等构建用地集约 利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GIS技术进行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46。邓楚 雄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状况47。3.1.6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是通过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或结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 信息处理技术,可用于解决识别和感知、评判和决策等复杂问题48。土地评价本质上属于 模式识别和判别,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多层
14、反向传输算法(BP算法)在土地评 价中的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49。常青利用ANN模型及实证分析法对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情 况进行评价50。常胜、李江风在进行湖北省鄂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为避免主观影响, 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51。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可简化评价过程,减 少一些人为误差。但是,BP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要求较高,收敛速度慢。因此,赵霈生等 将BP算法模型与基于规则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相结合52,可以修正一些BP模型存 在的问题。3.1.7 GIS技术与RS技术在进行土地评价时,传统评价过程中的图件绘制、数据分析统计以及面积的量算费时费 力,而且准确性较差GIS技术
15、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强大的 空间分析能力,为土地利用评价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53。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数据 处理以及图件绘制等功能在土地利用评价中得到大量的应用,如用于土地的潜力评价54, 土地质量评价5556,农田的分等定级57,以及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等方面58。随 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GIS技术更广泛的运用到土地利用评价中。郭贯成等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功能采用综合评分法来评价江苏省金坛市工业用地的 集约利用度59。马安青、王建华等借助GIS技术进行了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高寒地区土 地资源利用评价60。目前,RS技术为土地利用评
16、价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GIS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 了数据基础。张成刚、王卫运用RS技术处理遥感影像解译出评价指标,再利用ArcGIS软件 进行农用地适宜性评价61。刘连胜等构建了基于GIS、RS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方法及用 多因子进行评价的方法,对阳山县进行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62。3.1.8其他方法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还运用到其他的一些方法,例如主要指标对比法、因素分析法、 可持续度量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协调度模型测算法、系统分析法以及生态碳足迹法等方法。 郑旭等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开发区土 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63。任奎、周生路等采用可
17、持续度量的方法对连云港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进行了评价64。Jean Weinstoerffer等运用景观指标来建立土地利用 模型,评价土地价值65。陈银蓉、梅昀等结合柳州市土地总体规划实施的实际,利用主要 指标对比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柳州市规划执行评价,并采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法 对规划实施的影响进行了评价66。王国强等采用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研 究了郑州市住宅用地的特点、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67。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多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文献,将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理论、技术方法分为: 用于土地规划的生态景观理论、生态绿当量、低碳经济理论、系统动
18、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 型、多目标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以及用于预测模型参数一元回归模型、多元回归 模型、灰色模型、Markov模型等演化模型。3.2.1多目标规划多目标规划是数学规划的一个分支,研究多于一个目标函数在给定区域上的最优化,又 称多目标最优化。多目标规划现有几十种方法,其中常用的有综合效用值法、主目标优化法、 目标规划法和层次分析法等68。Y.J.Zhang等采用GIS技术和多目标规划对大屿山和香港 岛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分析69。尹君、刘文菊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用地结构,完 成徐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0。雷艳旭利用多目标规划结合开封市的社会经济对开封市进 行土地利用结构
19、优化71。王新军、颜安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和灰色多目标动态模型相结合来 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2。Theodor J Stewart等利用遗传算法和多目标规划模型来研究 荷兰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73。3.2.2灰色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是最优规划方法之一,能动态地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和资源配 置,在多变量系统研究中被广泛运用74。灰色线性规划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中是最常 用的方法之一。耿红、王泽民在进行广西田阳县的土地利用结构时采用了灰色线性规划方法, 使规划更合理75。戴金华、赵筱青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思想,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结合 当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控制指标,优化云南省澜沧
20、县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 76。乔小雨等在灰色GM(1,1 )预测模型预测三门峡市规划年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灰 色线性规划模型对三门峡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77。冯小燕、朱银如运用弹性规划的理 论,建立灰色线性数学模型求解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78。陈云浩等利用灰色线性规划进 行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79。3.2.3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孔伟、 张飞借助线性规划模型,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对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80。李常兴等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广东电白县的县级建设用地结构进行优化81。张佳会等利用最优 线性规划法在土地利
21、用总体规划中取得不错的效果82。3.2.4基于生态绿当量理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绿量相当”的概念包括保证等量的光合作用和适合的布局,足以抵偿定量森林植被所 能发挥的区域生态功能83,因此生态绿当量定义为其他绿色植被的绿量相对于等量森林面 积的绿量的比率,其主体可以为草地、园地、耕地等其他绿色植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将生态绿当量运用到土地利用规划中。牛继 强、徐丰建立RS和生态绿当量的优化卷积算法和优化模型,对区域内部非行政界线的多尺度 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84。赵丹等基于生态绿当量的概念,构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模型进行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8
22、5。赵娅奇等建立森林生态功能绿当量模型对重庆江北 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86。3.2.5低碳型土地利用规划全球气候变暖是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当然许多土地利用规划 方面的学者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一些研究。张珊珊等通过将碳排放量放入规划体系之中, 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实现碳减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体化87。杨立等通过 对区域碳平衡分析,以碳平衡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对河北省曲周县的 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88。余德贵通过建立的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动态优化调控模型,进行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89。3.2.6其他理论与方法除了上述总结的理论方法为,学者们再进行
23、土地利用规划时还应用到其他的一些方法, 例如:潘竟虎等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LP-MCDM-CA模型对天水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 优化90。谢炳庚等在GIS技术支持下,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探讨如何从微观层面对乡镇土 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91。陈俊华等利用物元分析法,结合实测 资料和专家系统建立起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对四川省阆中市岳家沟小流域 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92。王良健、何洪林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的动态模型,对新疆吐鲁番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进行了模拟分析93。存在问题及发展展望4.1存在问题纵观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学者
24、们在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上都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大,研究内涵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 划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土地利用评价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数据问题。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图件,数据的 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的结果。目前受技术、地理环境等条件 的限制,部分土地利用情况、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数据难以获取,而可得的数据的准 确性不高。另外,有的可得数据受主观影响较大,例如土地利用适宜评价图,这样 就影响了土地利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数据问题,尽可能 的获取准确性较
25、高的数据。(2)评价方法的缺陷。目前的许多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进行评价时 容易受到评价方法的局限所影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些方法容易受到主观 想法的影响,例如极限条件法和专家打分法;而有的方法会遗漏一些评价信息,例 如Fuzzy综合评判法会使指标一些分异信息遗漏,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94。在今 后的评价中,应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3)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中没有应用3S技术,或者没有充分发挥3S技术的作 用也是存在的问题。在一些评价中,忽略或没有充分发挥RS技术获取数据的优点, 没有将GIS技术和RS技术结合起来,使得评价模型单一,影响土地利用评价结果 的准确性95。而土地利用规划中存
26、在的不足,表现在:(1)数据问题。目前,大部分学者做的土地利用规划都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时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需要土地利用现 状和土地分等定级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有的难以获得,有的存在主观性,而有 的难以量化,这样就会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模拟的结果。(2)缺乏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一条 最基本的原则96。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土地利用规划规程中有关公众参与的解释是“同规划区有关的公民亲自参与规划过程,而不是只对已定决策做出反应” 97。而 我国的许多土地利用规划中缺乏公众参与,这样会产生不合理的规划。(3)评价模型存在缺陷。
27、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数学模型是对现实 系统的近似描述,所得到的结果也只是比较接近最优解,而不能做的土地利用规划 的最完美98。而且不同的模型有自己的优缺点,在应用模型时的权重确定和结果 的分析都会影响规划结果。4.2发展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土地资源的合理安排与利用将 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将会更加重要。首先,以后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和3S技术相结合将研究的热点之一,RS技术灵活、 方便的获取数据的能力与GIS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能力相结合,以及GIS动态更 新数据的能力,可以为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提供数据来源
28、和技术支持99。其次,景观生态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结合起来,将对土地 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之一,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重视。将生态学与土地土地规划相结合可以解决其中的生态问题:100。McHarg将 宏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优化,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规划101。最后,多种评价理论、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评价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同时,多种理论、数学方法、3S技术相结合,再加上公众参与的力量将使土地利用规划更 加合理,更加适合研究区情况。结语土地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02。土地的质量、利用情况以及
29、利用 潜力已经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方面,更是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关注的重点。为了缓解人地矛盾, 合理可持续的应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随着研究 范围的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技术的改进,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1钱海滨,薛永森等.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14-192孙志波.保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73王万茂,韩桐魁等.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654杜剑博.基于熵值法的上轮规划实施经济效益评价J.科学之友,2012, 15:97-995吴
30、倩,宋永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现状综述J.价值工程,2009,7:140-1426王思翀.土地评价综述J.吉林农业,2011,(05): 80-817K. J. Beek, J. Bennema. Land Evaluation 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Planning: an Ecological Methodology.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 Department of Soil Scienceand Geolog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61.J. R. Anderson. Land Us
31、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 Framework for Monitoring.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Journal of Research, 1977, 5(2): 143- 153FAO.1976.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 Soils Bulletin 32.FAO, RomeFAO.1993b.Guideline for land use planning. Development SeriesNO.1.FAO,Rome刘勇,刘秀华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层次分析和熵技术评价一以重庆市
32、北碚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2): 9-13王绍艳,陈银蓉等.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1:12-17吕立刚,潘竟虎.基于AHP和特尔斐方法的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一以甘肃西峰工 业园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12(1): 64-69刘作良,邓颖林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的利用评价研究一以桂林高新区为例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 20-23Nathaniel C. Bantayan,lan D. Bishop. Linking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odelling
33、for landuse decision-mak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3(1-3):35-48张笑寒.基于AHP方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2:25-30张峰,汪应宏.基于AHP法和协调度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广东土地 科学,2010,9(1): 19-23杨阳,付梅臣等.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一以廊坊市固安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10,12(2): 51-56Rajesh Bahadur Thapa,Yuji Murayama. Land evaluation for peri-u
34、rban agriculture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of HanoiJ.Land Use Policy,2008,25(2):225-239亓新政,赵嵩正等.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定级评价研究一以银川市为例J. 人文地理,2008,6:41-44冯小丽,杨小雄等.多因素综合评价与地价验证法在市域尺度城镇土地分等中的应用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23(3): 53-58Mac Queen J, Some M
35、ethod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variate ObservationsC.Proc.5th Berkeley Symp.Mat.Statist,Prob,1967, 1:281-297李晓白,付梅臣等.城市内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探讨一以唐山市乐亭县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3): 227-230黄中华,王占岐等.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对土地整理潜力的评价研究一以湖北省保康县重 阳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1(21): 31-33佟香宁.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一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D.武汉
36、:华中农业 大学,2007,5王海军,张德礼.多因素综合评价划分征地区片方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6,40(4): 614-616吴秀.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D.武汉:武汉大学,2005,5刘洋,谭文兵等.土地整理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164-166于婧,聂艳等.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在基于GIS的耕地多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 土壤学报,2006,43 (2): 190-195倪九派,李萍等.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J.农业工程学 报,2009,25(5): 202-209宋戈,王兰霞等.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土地集约利
37、用评价方法研究一以黑龙江省阿城市为 例J.经济地理,2005,25(6): 888-891王玉波,唐莹等.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一以黑龙江省为例J.干旱区资 源与环境,2010,24(12): 7-14Lijuan ZANG,Fengyan WANG,jianchao REN.Ec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n Agricultural Land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Fuzzy Mathematics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3(8):17
38、57-1761T.R. Nisar Ahamed,K. Gopal Rao,J.S.R. Murthy.GIS-basedfuzzy membership model for crop-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J.Agricultural Systems,2000,63(2):75-95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2): 267-27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1-20.张小虎,付鲲鹏等.灰关联分析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24(10): 876-87
39、7,895张娟.梧州市旅游用地与土地利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7): 64-66赵旭,刘小平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像因素研究J.石河子大学 学报,2011,25(6):72-75张晶,濮励杰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一以江苏南通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 8749-8751,8772赵旭.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一以湖南省为例J.南华大学 学报,2012,13(5): 42-48费罗成,程久苗等.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灰色关联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9,(3): 60-64徐建华.计量地理学
4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99李因果,李新春.综合评价模型权重确定方法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07,9(2): 92-97李文梅,陈松林.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福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 研究,2009,21(6): 46-51曹银贵,袁春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J.生态环境,2008,17(4): 1657-1661邓楚雄,谢炳庚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热带地理, 2011,31(1): 71-76钱铭杰,王绪龙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06): 529-533倪少祥.近10年
41、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 (6):672-683常青,王仰麟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中国土地科学, 2007,21 (4): 26-31常胜,李江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一以湖北省鄂州为例J.资源 与产业,2010,12(2): 31-34赵霈生,陈百明.在土地评价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土地 科学 1998,12(2):28-34史同广,郑国强等.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06-115雷诚.基于GIS的区域土地资源潜力评价一以拜城县拜城镇为例D.新疆:新疆大
42、学, 2009,5苗洁,贺立源等.GIS在耕地质量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 129-131,133石常蕴,周慧珍.GIS技术在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一以苏州市水田为例J. 土壤学 报,2001, 38(3) : 248-255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 336-339梁俊红,刘艳芳等.基于RS和GIS的武汉市住宅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 管理,2011,28(6): 40-44郭贯成,任宝林等.基于ArcGIS的江苏省金坛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土 地科学,2009,23(8):
43、 24-30马安青,王建华等.高寒地区土地资源利用评价的GIS支持研究一以青海海北藏族自 治州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5):85-88张成刚,王卫.基于GIS/RS的冀北地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 3911-3913刘连胜,陈乐书等.基于GIS、RS的阳山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8): 110-112,119郑旭,廖铁军.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一以山东明水经济开发 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2): 6-10任奎,周路生等.基于可持续度的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资源科学,
44、 2008,30 (2): 241-246Jean Weinstoerffer,philippe Girardin.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use pattern and intensity to landscape quality: use of a landscape indicatorJ.Ecological Modelling,2000,130(1-3):95-109陈银蓉,梅昀等.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6,16 (6): 101-107王国强,马军成.城镇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一以郑州
45、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 理,2011,28 (3): 13-18王万茂,韩桐魁等.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9Y.J. Zhang,A.J. Li,T. Fung.Using 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in Land Use Planning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13:2264-2273尹君,刘文菊.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 (4): 160-164雷艳旭.基于多目标规划
46、的开封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2,5王新军、颜安等.系统动力学和灰色多目标动态模型相结合在博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1,34 (1): 87-92Theodor J Stewart,Ron Janssen,Marjan van Herwijnen. 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to multiobjective land use planning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4,31(14):2293-2312刘颜随,黄凌云.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J.山西师
47、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14 (3): 90-94耿红,王泽民.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2): 167-171,182戴金华,赵筱青.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一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J.云 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1(3): 26-31乔小雨,陈龙乾,崔婷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灰色线性规划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研 究,2010: 35-38,50冯小燕,朱银如.基于弹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一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J.广 东土地科学,2001,6(5): 7-11Yunhao Chen,Xiaobing Li,WeiSu,Yi Li. Simulating the o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面包美食课程设计
- 美国供应链课程设计
- 雨污分流课程设计
- 饲草打包机课程设计
- 锥齿轮轴毕业课程设计
- 销售执行力课程设计
- 钢屋架有檩体系课程设计
- 2024音像出版社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版权许可与电子借阅合同
- 2024智能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合同
- 2025年度锅炉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合同3篇
- 15.5-博物馆管理法律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五版)
- 水泥厂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2023光明小升初(语文)试卷
-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课件-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科版
- 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 GB/T 14600-2009电子工业用气体氧化亚氮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高级(一级)教师职称考试试题(有答案)
- 河北省承德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 应急柜检查表
- 通风设施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