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影响与意义_第1页
浅谈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影响与意义_第2页
浅谈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影响与意义_第3页
浅谈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影响与意义_第4页
浅谈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影响与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浅谈汉代法律儒家化及其影响与意义一法律儒家化的起源1)汉代是法律儒家化的起源法律儒家化一说从陈寅恪开始,见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但真正指出法律儒家化的起源于汉代的是瞿同祖,但他认为汉代已有端倪。美国学者布迪与莫里斯在其合著的中华帝国的法律一书中也附和法律儒家化的观点,他们指出,虽然法家思想中可能有一些内容为中国法律所保留,但在整个帝国时代,真正体现法律特点的是法律的儒家化。关于法律儒家化的原因,瞿同祖认为,在秦汉时代,中国法律是法家化的。在汉朝,法律本身是法家化的,因为法律不能被随意变化,从而采用了以经义决狱的方法。梁治平却认为,董仲舒的引经断狱往往不是因为当时缺少可资援用的法律规范

2、,而是另有缘故。这缘故或者是法律秩序道德的不利,或者是人们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未能把握儒家的纯正精神,却很难归结为当时的法律是非儒学的乃至反儒学的。董仲舒援引经义都只是辨明事实,而不曾以经义否定成法。另外,汉代的大儒都写法律章句。儒家一直是法律的反对者,他们为什么对写法律章句感兴趣呢?究其因,这是他们以此对法律的适用施加影响,用儒家的思想观点左右法律的实施的积极方式。梁治平等学者认为,古代的律学,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其要旨在于发掘律文的道德意蕴,其结果,一方面是保证且深化了法律的道德化,另一方面是强化了古代法律的反系统倾向,通过儒法合流形成了一个法制多元主义架构。2)封建法制史中的儒家思想的起源。儒

3、家思想产生于先秦的春秋战国之际,其缔造者是历朝历代中国文人膜拜的孔子,当时社会处于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剧烈动荡时期。在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赋神权观念已经动摇,反映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 “礼 ”也已崩溃。孔子对这些变化嗤之以鼻,希望恢复周代以礼为准则而构筑起来的社会制度,及其于这种制度而产生的社会秩序。为了这一目的,孔孟推出了 “仁义礼智信 ” , “五常 ”之一儒家思想核心,其中 “仁”指的是仁爱之心,施于政治便成为仁政, “义 ”指的是公直、正义; “礼”则指的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家庭理规范,“智 ”则指的是智慧及其运用,而 “信”则指信用、信誉。该五常及孟子加之以 “勇被后世儒家弟子奉

4、为常理,常理 即不可违反的真理,时时刻刻都要遵循的定理。而在后世从政的儒家学者更是将这种信条施之以政,如 “仁政 ” 、 “德王天下 ”更出现了后面的 “引礼入法 ” 。但以 “礼”做为社会行为规范在那个思想动荡,战乱纷争的时代显然是不实际也不可能的。于是经过战乱过后,秦因其商秧变法而产生的强大国力统一中国脱颖而出,秦统治者所器重的法家思想给其带来了迅速的崛起,但也因其统治的残酷而迅速瓦解,因其统治者倾向于法家思想也同时给儒家思想以 “ 焚书坑儒 ”这一重创,到了汉代,经大儒董仲儒,才又将儒家思想重新振作,并成统治者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即以儒家思想做为思想统治之工具。二浅谈汉代法律的儒家化法律的

5、儒家化始于汉武帝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开端,也正是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范围之大,历史之久以至其他思想都无可比拟。从法律到社会思潮,从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到家庭伦理甚至个人行为无处不及,也由此,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直影响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1 )汉代法律儒家化开端与背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是从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并为汉武帝采纳,进而董仲舒更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又为汉武帝采纳开始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原因在于经历了秦朝的苛政和楚汉之争的多年战乱后,汉初统治者着重于重建社会生产力,实行以修养生息为主的 “无为而治 ”的黄老思想作为

6、统治。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发展,生产力和社会财富世大的发展和积攒,达到了 “文景之治 ”的效果。而汉初分封的诸侯王也因此而势力强大起来,构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至此汉初 “无为而治 ” 的思想对这种威胁已没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单纯依靠法家思想的统治又会引至秦朝灭亡悲剧的重演。因此,统治者急需一种比黄老思想更有力,比法家思想更温柔的手段来施行统治。这就孕育出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中庸化的思想,儒家思想。汉武帝提出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 的诏书,而董仲舒对以春秋大一统之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大德施教化,辅之以刑罚,即德主刑辅,为武帝采纳,至此儒家思想重登中国政治历史舞台。董仲舒将儒家的五常

7、 “仁、义、礼、智、信”和法家的 “三纲 ”结合,更系统地将 “三纲 ”论述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等思想赋之以阴阳家神秘化的表述结合起来满足统治的需要。也就是说董仲舒以儒家经典思想为基础,结合了法家、阴阳家和道家顺应天意、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将儒家的家庭伦理、理想社会形态纳入了统治思想的范畴,进而在法律上影响了汉律以至历朝历代的立法和人文思想、生活习惯、道德规范,进而更使儒家思想法律化、制度化。2)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1 、在立法指导思想方面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思想,将皇权神化。认为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皇帝是百姓与上苍的中介,可以代天行赏或行罚。皇帝的至尊

8、权威不受任何侵犯,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最严厉的刑罚。凡是侵害皇帝个人和皇权统治的行为均视为最严重的犯罪,均构成 “死罪 ” 。如 “欺漫 ”、 “诋欺 ”、 “诬 ”、“诽谤 ”甚至 “腹诽 ”和 “阿党” ,等罪名。即皇帝个人代表了国家意志。这与以后儒家强调皇帝的权威是分不开的,而董仲舒则利用神化将其合法化。本来法律是用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儒家化的汉律则首先赋予皇帝特殊的人格,不受任何限制。其至尊地位,在法律上规定任何侵犯皇帝言行的行为都是大逆不道的罪以行,甚至心理活动都不可以,如 “腹诽 ”罪即在心里诽谤朝政。这正是儒家重视内在修养这一特点在立法上的表现,而儒家化后的汉律也将心理因素做为

9、犯罪与否和犯的是什么罪的依据。其次,董仲舒提出了 “德主刑辅” 的思想。他主张以教育和法律的手段相互补充,减少肉刑,给犯罪者以改过机会,而非将其处死做为处罚目的。以德教为主,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把犯罪苗头从心理上消灭掉。而刑罚只是辅助之作用,而不象秦朝统治以刑罚多、刑罚重,一味强调 “刑以杀为威” ,并且以刑罚做为目的而忽视教育的作用。这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吸取了秦朝残酷统治的历史教训,结合西汉初年统治阶层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取其中间位置的德主而刑辅,即不单纯采取法家单纯的苛刑重典不近人情的惩罚目的学说,又不单纯的以教育为唯一方式,而是采取了儒家所谓中庸之说有主有辅。孔子的刑罚教育目的学说在这

10、里发挥了极大作用。孔子的认为教育以德礼教化百姓,便可达到 “礼仪之邦 ”无为而治的目的。因此以德礼教育为主,刑罚为辅即可将统治推向仁政。所以在汉朝的立法上比秦朝更倾向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和家庭伦理观念的约束。其思想实质便是儒家的 “三纲、五常”思想,这便引出了 礼律融合,三纲五常的尊卑思想指导立法或者说是指导了法律的价值取向。第三, “三纲五常 ”思想的形成。三纲二字最早见于韩非子这一法家著作,而 “三纲五常 ”连用则是在董仲舒之后的白虎通义中。不过对 “三纲五常 ”作全面、系统论述的还是董仲舒,可以看得出董仲舒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了法家、阴阳家及道家之说,并为之所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

11、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君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 ,这种思想指导在很多汉律的条文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根源,也使 “三纲 ” 除了做为一种道德规范外,更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 “五常 ”之道是董仲舒在汉武帝一次策问中提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他说:“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王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延及群生也”(汉书 董仲舒传)。可见 三纲”是用以约束臣民,而 “五常 ”则延及范围包括君主,以礼区分社会等级的尊卑制度和行为标准,而 “仁、义、礼、智、信”则是整个社会的伦理本位和道德价值标准,其中君主的表率作用亦不乏

12、其中。董仲舒是以重道义,轻功利的思想来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统治者讲求仁政,而对百姓施以德教、礼教,淡化功利之心。至此,由董仲舒根据儒家思想构建的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雏形取向便初步显现。2、在律法方面的表现第一,刑事立法方面。在刑事立法的原则上,与现代不同,汉朝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年龄与现代大有区别,它将年龄划分为三段,即幼年、成年、老年,只有成年而未步入老年的人才负有刑事责任能力,而根据汉书、刑法志记载, “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 ” ,而七、八岁或以下的孩童又稚气未脱不明世事,皆无刑事责任能力。“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了卑幼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匿卑幼除死罪上请

13、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儒家的家庭、宗族伦理观念在这里以法律原则的形式得以明确表达。该原则抛弃了法家 “一断于法” 的观点。而是从个人与家庭的伦理纲常关系直接演变成了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法律手段。 “先告自除其罪 ”原则,这象现代法律中的自首情节,但不尽同,现代自首情节只做为一个可减免的酌定情节,不至于因自首而免除刑罚,但在汉律中先告自免其罪原则就带有儒家注重内省内修的成份。对于一个犯了罪的人,儒家认为这是内修出了问题,只要能够 “先告 ”则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因此也就可以免除对其的刑罚。也就使之近乎法定情节。“先请制度 ”原则,两汉时期公侯其子嗣和官史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在法律上都享受有罪 “

14、先请 ” 的特权,凡经上请,一般都可以减刑或免刑。“造意 ”与 “非造意 ”的原则。在汉律立法中开始在 “故意情节 ”中区分出 “造意 ”与 “非造意 ” ,而究其思想根源,仍直指儒家的注重的心性之区分, “造意” 即指犯罪前即有谋化、策动如何实施犯罪行为,即蓄谋;而 “非造意 ”则指事先无计划预谋的故意犯罪行为,从而可以看得出,而区分的目的直指主观恶意的程度,而主观恶意则直接表现了其心性的 “恶”与 “善 ”的区分。第二,刑罚方面,汉朝多次减轻刑罚,与秦朝广泛使用死刑连以肉刑为主的刑罚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为封建法制形成 “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奠定了基础。在刑罚上,汉代不依靠司法程

15、序,而在儒家 “三纲 ”“五常” 的思想指导下,礼法合并,崇尚忠孝,对君要忠,对尊长则以孝为先,即百善孝为先。以礼治代替法治的儒家思想在法律 “引礼入律 ”后的结果。其直接后果是将法律的行为与后果对等这一法律内在价值破坏无遗。,董仲舒由 “五常 ”之道所倡导的重道义轻功利思想,直接影响了汉代统治者重农轻商,形成了仕、学、农、工、商的阶级秩序,进而在民商立法上产生了很大的导向作用。如汉代在财产法律制度的立法方面其取向并不重视规范市场秩序而是在交易合同方面依惯例或民间习惯,因此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连马车都不可以用)。汉代身份法律制度方面也多是将儒家的伦理纲常观点制度化,道德法律化的表现。汉律划分了

16、社会等级制度,最上层是特权阶层,即皇室亲属均封为贵族,还有军功爵位制,官吏等级制,按照军功大小不同可分为二十等爵位,爵位也可以钱粮换取;官吏按职位高低赋以不等的俸禄,平民可以通过学习或辟举的途径成为官吏;而犯罪也会使爵位、官职受到削减。家庭制度上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封建家长制在汉代家庭法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汉律中对家长不孝或触犯父权者,要处以极刑,而家长殴打晚辈则一般不受法律管辖。在婚姻立法方面汉律规定了 “一夫一妻多妾制 ” ,男女之间在婚姻家庭权利上得不到真正的平等,妇女只能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在继承方面,财产的继承与现代区别不大。可见,汉律在民商法律中倾向于宗法

17、家庭立法,重视伦理纲常的制度化家庭化,道德法律化,而轻视了商业秩序的制度化、规范化,这与儒家重义而轻利的思想是分不开的。3 在司法制度方面汉代司法制度已拥有较完备的司法机构和诉讼程序,但在诉讼方面有几点较明显的封建礼教色彩。重大疑难宗件的最后裁决权,由皇帝独揽,特别是涉及 “先请 ”宗件则一律奏请皇帝,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的董氏儒家思想又次体现出来。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卑幼不可告发尊长,否则以不孝论处,则体现了父为子纲的伦理观,在这里,伦理纲常、礼制大于法律。 “春秋决狱 ”它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无法律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如董仲舒的春秋决事比, “比”是汉代的一种法律形式

18、,类似判例法,以及春秋决狱 232 事等等,都可以看得出汉代在司法断案在无律可引时便完全以儒家思想定夺。三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与意义1 )法的失败与儒的胜利,法律儒家化的原因。第一,法的胜利。从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内容本身,我们就能看到这两个派别后来的遭遇。秦国采纳了法家所提倡的那种充满活力,并具有残酷性的理论,从而在与诸侯国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并于公元前 221 年,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法家所倡导的法变成帝国全境通用的法律。公元前 213 年,强制推行 “焚书坑儒 ”政策,凡不属于法家的著作以及秦国历史以外的所有历史书籍,一概焚毁。焚书坑儒标志着法家学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第二

19、,法的失败与儒的胜利。令人惊讶的是,法家的胜利颇为短命。公元前 210 年,秦朝覆灭后,汉朝国对于秦朝所保留下来的官僚政府体制进行了改造和重建。与此同时,另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是:历史出现翻转,儒家学说取代法家学说,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到公元前 100 年,儒家学说已开始获得作为正统官学的承认。从此以后,法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在中国社会消失了。法家与儒家在秦朝与汉朝短短几年中出现翻盘这实在让人回味,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法的本质思想。第三,法的本质思想。法家的法律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新学 ”。所谓 “新学 ”是相 对以儒家为代表的 “礼治 ”主义的 “旧学 ”而言的。 “新学 ”

20、与 “旧学 ”的分歧归结为 “法 治 ”主义与 “礼治 ”主义、 “德治 ”主义、 “人治 ”主义的分歧。法家的 “法治 ”主义有其特征:主张干涉而反对放任;排斥 “人治 ”主义而独任 “法治 ”主义;排斥 “礼治” ,不承认自然法的存在;主张国家至上,社会团体甚至血缘亲属团体的利益都得服从君主的国家利益;反对徒任 “势治” 。法家的思想以“唯物论 ”为出发点,常常注意此时此地的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的神圣。它的政治主张严格的干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 “物准 ”为工具。这一 “物准 ”就是被视为 “规矩、权衡” 的法律,不容许统治者任意的论心定罪。人们只有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才能

21、得到自由和平等。 “法治 ”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 “物治” ,所以又称 “法治 ”主义为 “物治主义 ”。一方面,是用客观的标准如规矩、权衡、斗量、尺寸等物一样的客观的、人设的、固定不变的法来衡量所有的人;另一方面,是把人当物来治理。也就是把人当成可以用固定的、客观的规矩、尺寸等“物准 ”去准确无碍地衡量的东西,而不考虑人的特殊能动性。同儒家的 “礼治 ”相比,法家的 “法治 ”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要求平等守法,并且主张制订和公布成文法,凡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第四,儒的胜利,法律儒家化的原因。儒法的本质不同在于所以说 “礼治 ”和 “法治” ,其主要分歧不在于制裁手段,而在于行为

22、规范的内容本身。也就是讲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异 ”的差异行为规范与一断于法的统一行为规范之间的分歧。同 “德治 ”相比,“法治 ”主义轻视或完全否认道德教化的作用,这和儒家多数主张人性善而法家主张人性恶有关。法家的 “法治 ”主义,首先值得称道的即是它把握住了历史进化的法则,并且顺应历史进化的法则来创造,反对保守和空想。它的 “实践精神 ”和 “功用主义 ”都由此而产生。但其缺陷也即其失败的原因除了本文第一部分第 2 节的社会原因以外,其内在原因还在于过分忽略了 “礼” 、 “德 ”、 “人 ”和 “法”在政治上互相依辅的作用。 “法治 ”主义昙花一现,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礼治主义、人治主

23、义久已深入人心,而共同和 “法治 ”主义为敌。“法治 ”主义虽一时占上风,但最终被 “礼治 ”主义学说所征服。二是法家极端强调国家利益,而轻视个人利益,虽能救一时之弊,但不能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不仅是 “法治 ”主义思想在汉以后不发达的原因,也是法律和法学不发达的原因所在。其实,无论是儒家强调的德治还是法家强调的法治,历史上都是君主的工具,其重心不在于 “德 ”或 “法” ,而在于 “治”。德、法其实都是 “术” , “治”才是目的。而传统中国的 “治 ”是君主的治,是治民的 “治”。民主即是民治,而不是治民。因此,民主时代必须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德治、法治。要实现从治民到民治,也许我们非得在儒

24、法两家之外另辟蹊径,在传统意义上的德治、法治之外谋求另类思维。2)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与意义1 、汉代法律儒家化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础。汉律儒家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礼法并用,只是礼法何重何轻根据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有所不同,可 “三纲五常之道”成为行为规范的核心这一点照搬不误,引礼入律直至清律都未有改变,如 “亲亲得相首匿”等。儒家思想不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更直接将其经典条文化,法律化, “三纲五常、纲常伦理”近乎成为指导中国封建社会人们行为规范的习惯法,君权、父权、夫权、成为封建社会的权力核心,而法律对其维护倍至,“仁、义、礼、智、信”则成

25、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这与封建制社会的经济基础基本适应。但到封建制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内容已不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时有少部份改动,但其思想核心部份即 “三纲五常 ”之道, “纲常伦理 ”之说和 “阴阳天人 ”之论均未受到动摇,如清律中的 “秋审 ”和家庭制度等。2、汉代法律儒家化的思想导致了法家作为独立思想而消失,成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在汉代法律儒家化后,法家思想作为独立的思想逐渐消失,但其并没有被消灭,而是深入了儒家思想的精髓,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在汉代以后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及其后世传人也要受此大环境的影响,在其思想深处某一派学说占主导地位,但并不影响其他学说在其思想中的存在。宋代大儒朱熹是个重刑主义者,他在湖南任上亲自上阵捉获数千农民打入牢房。而且扣押了宁宗即位颁发的大赦令,直到杀死十几名起义农民领袖后,才予以公布。儒法两家思想已经溶入他的血液里,只不过时代需要他以儒者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瞿同祖认为 “秦汉之法律为法家所拟定,纯本于法家精神。 ” 以其源自是李悝、商君、李斯之法。自汉代开始的法律儒家化,制律者多为 “儒家” ,如贾谊、陈宠、公孙宏、郑冲、崔浩等等,陈寅恪也说:“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造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 ” 。以立法参与者的出身来论法律的性质是不可靠的,商鞅、李斯的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