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先秦音乐思想的伦理审视_第1页
浅论先秦音乐思想的伦理审视_第2页
浅论先秦音乐思想的伦理审视_第3页
浅论先秦音乐思想的伦理审视_第4页
浅论先秦音乐思想的伦理审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先秦音乐思想的伦理审视论文关键词先秦音乐思想伦理思想论文内容提要文章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先秦儒家、道家音乐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开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做出了简洁明了的归纳和总结,并说明先秦音乐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络。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时期,作为伦理学的“德的观念发韧于夏代,中经殷周和春秋战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时期。由于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对音乐文化的阐释中,先秦音乐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深沉的伦理意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德具有总摄诸体、兼收并蓄的意义及功能。尤其作为中国

2、音乐思想中一个最为重要、最核心的观念,从先秦典籍?论语?、?左传?到汉代?礼记乐记?,从战国末期孟子、荀子的?乐论?到魏晋秘康的?声无哀乐论?,以迄于唐、宋、元、明、清,历代乐论、笔记、诗词、小说、曲论、唱论,无不浸润着“德的观念。谨遵道德标准,乃是中国古代音乐伦理、政治、美感和形态的最高理想。一、先秦时期的音乐伦理思想著述研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精神与音乐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国传统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境界,传统艺术又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格的完成。先秦时期思想家学派繁多,在思想领域中产生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场面,成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页。先秦典籍、诸子百家的著

3、述、先秦考古文献(包括出土的文献如“简犊“帛书及“铭文等)、文物实物资料是研究先秦音乐思想史料的主要来源。这些文献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论语?,孟子、荀子的?乐论?及?周易?“象,?周丰山“春官宗伯大司乐,?尚书?“尧典、“皋陶漠,?礼记?等经典;墨家的墨子?三辩?、?非乐上?、?非儒朴和?公孟?;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鞍?商君书?、韩非子;杂家的?管子?、?吕氏春秋?、?列子?、?国语?、?左嘟(先秦史书);以及汉代的?史记?,?乐记?(后人记载的先秦历史资料)等均载有一定的论乐文字。第一个提出较系统的作为伦理学道德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他是儒家的创始者、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4、。在先秦,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被称为“显学;以孔子为宗师,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开展的儒家学派建立了一个以“仁“和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表达;墨家学派的创始者是墨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他们兴起聆儒家学派之后,但所持思想观点与儒家学派针锋相对,是儒家的反对派。在文艺生活中,墨家认为艺术的美与道德的善是应当统一的,违犯道德的娱乐享受应该制止:法家音乐伦理思想出现于先秦,以商较和韩非为主要代表,其核心观点是“不务德而务法,片面强调社会作用,否认了道德的社会作用。尽管法家的“法治理论并未被完全抛弃,但其“不务德而务法的原那么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被否认,因此对后世并无显著影响。孔子及其前的音乐思想是儒道两家音乐思想的

5、共同源头,以老子为最早代表的道家出现于春秋末期,是兼采儒墨而又批评儒半的一个学派,老子和庄子为其主要代表,“道是道家音乐伦理思想的核心。先秦时期丰富多样的音乐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很有价值、影响至今的音乐理论思想。诸子就音乐伦理思想的阐述互相对立,亦各具其思想之精要,这种“百家争鸣的场面堪称音乐史上思想繁荣的鼎盛时代。因为封建主义宗法等级统治的需要,儒道两家思想贯穿了2000多年中国开展史,称为这个涣映大国数千年的土流思想而影响于后世,其重要性远在其他各家之上。二、对儒家音乐思想的伦理分析在早熟的中国传统文化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内涵着浓重的伦理道德意识,儒家文化传统是建筑在伦理道

6、德的根底上,“仁成为中国哲学所关注的中心课题,于是,在认同音乐给予人的快乐的同时,将它与“仁严密地联络在一起,强调音乐的美与伦理道德的“仁相统一。因此儒家音乐思想的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在音乐中竭力表现对人的重视和以人为中心,这些特点吸引了许多文化学家的眼球,被他们视为一种人文主义文化,他们认为在儒家音乐文化里,人的主体性是完全与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的。因此音乐作品的创作也从“仁出发,为“仁效劳;“正乐、“靡靡之音、“郑卫之音等术语亦可以不加解释的用于音乐批评,并分别指称处于不同伦理地位的音乐。儒家传统音乐文化强调礼乐一体,认为音乐与伦理相通,所谓“礼者为同,乐者为异。同者相亲,异那么相敬。

7、?中庸?亦提到“尊德性而道学问,由于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音乐教育历来主张以“德为美。?周礼春官宗伯?说:“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孔子曾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之言。孟子?公孙丑上?说:“闻其乐而知其德,这些言语都将音乐与仁德联络起来。“德生礼,礼生乐,从“德到“礼、“乐,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礼乐被儒家视为德的表征。“六艺是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六门课程,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属于综合艺术,包括音乐、诗歌和舞蹈。其中,礼乐代表西周的意识形态,是决定教育的贵族性质的因素。乐的主要作用是配

8、合礼进展伦理道德教育,礼重点在于约束子弟们外表的行为,乐重点在于调和子弟们内在的感情。孔子创始了儒家的音乐伦理理论,建立起情感与伦理道德、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音乐思想,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音乐思想的开展,使中国古代思想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些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都有详细表达。第一:“乐之教化在于道德即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文质彬彬是孔子的审美思想。“文即文采,指一个人要注重礼乐即音乐文化修养;“质即本质,指一个人的仁义之道及伦理品德。孔子认为:一个人没有礼乐修养就显得气质不佳,但只有礼乐修养而缺乏仁义之道的伦理品德便是一种虚饰;所以他还说“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异,文质彬彬,然后君

9、子强调具有礼乐修养与仁义之道的品德才是完美的人,只有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开展才是文质协调。第二:“道德之内涵在仁即音乐要贯注“仁的道德内涵,孔子认为“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承受仁义礼道,从而开展为君子。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人假如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人假如没有仁爱,讲什么乐?说的是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凭依,否那么只是表象而已。由此可见,孔子的观点非常明确:礼乐的本质是“仁,为人“不仁,便无从对待礼乐。孔子在哲学上崇尚中庸之道,艺术上提倡中和之美泪而胃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将中庸之道运用于音乐并将情感的因素统一起来,

10、防止因突出某一因素而抹杀另一因素的片面性,这无疑是符合音乐艺术的内在规律。第三:“尽善尽美的和谐即音乐形式与内容、情感与道德的统一。孔子认为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所谓“善是指内容的完善,“美是指音乐的形式美妙、动听;二者能完美结合就尽善尽美了。这就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和“礼、“仁爱结合起来了。他在齐国观听古乐舞?韶?后,认为获得了一次很高的艺术享受,以致“三月不知肉味。并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但接着评价另一部古典乐舞?武?时却说:“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他推崇?韶?,并要求乐应符合礼的标准。他断言,歌颂舜帝功德的?韶?乐的内容和形式都到达

11、了高度统一。而?武?这部反映武王灭商兴周事迹的乐舞,虽欣赏起来很美,但过多表现征伐的武力行为,未能完全做到仁爱,所以“未尽善也。而?韶?乐那么是赞颂舜帝德治的内容,符合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孔子在正乐时说:“乐那么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将符合他思想的?韶?乐推崇到了崇高的地位。在此孔子是以他的道德标准作为音乐舞蹈的判断尺度。孔子在充分肯定美的形式前提下,强调内容与形式、情感与道德的统一。孔子的“尽善尽美的主张是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开展,是对音乐艺术特征的认识和审美评价的一次飞跃。,孔子对音乐本质的认识非常清楚地强调音乐审美与情感及道德相结合。故历来的儒家音乐既维护“礼,

12、又满足感官的愉悦。使教育通过艺术表现出来,人的情感在正常发泄时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精神与道德的升华,教育也通过审美而获得表达;即所谓的“寓教于乐;从而形成了儒家的“乐感文化。儒家用诗继承了周人注重政治道德伦理的传统,孔子对?诗经?的阐释,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点。?诗经?是西周乐官文化的产物。从艺术功用上看,?诗经?表达了以德为本、以礼为用的文化价值和鲜明的理性精神。“德是乐官必备的素质,“乐德是贵族音乐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德音是儒家美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诗经?根据塑造伦理人格、完善群体道德的理想,描写了敬慎修德的彬彬君子之风,赞美了等级社会宗子宗孙、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度,个体那么完全消融在

13、由君臣、父母、兄弟、友朋、家族、婚姻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而鲜有个性的表现。因此?诗经?堪称西周礼乐文明的范本,它完好地反映了艺术与文化的深层联络。?宇li己郊特牲?:“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在上,鲍竹在下,贵人声也。?礼记仲尼燕居?:“升歌?清庙?,示德也。所谓“登歌、“升歌,皆为人声之歌,而乐器多半处于附属地位。周人“贵人声,显然不同于“恒舞“酣歌的殷商巫音,而更重视乐歌所激发的道德伦理情感(“发德、“示德,)。因此就有一“德为乐之本、“德音之谓乐之说。?诗经?雅、颂两局部作品大半都充满着这类“德的说教和“德音的颂美之辞,与?国风?中的那些清新活泼的言情民歌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同时为

14、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供了最丰富最现成的思想资料。由此可见,儒家的言必称?诗?、?书?,行必据?礼?、?乐?,也就不是偶尔的了。在儒家礼乐文明中,乐表达出深沉的伦理化、道德化的色彩。三、对道家音乐思想的伦理分析道家既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派“玄之又玄的思辩哲学,也是一派实际可用的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到达福乐人生的伦理学。道家伦理体系,也以其恢宏的规模、纳米般的逻辑,中国历史开展历程中社会和文化所带来的铁一般的证据,铸造了它的以“宇宙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崇尚自由人生为特点的伦理学体系。这样一种伦理学,发人之所未发,道人之所未道,其在伦理学理论方面的创造性考虑和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至今都是发人深

15、省的。老庄及其弟子和诸多道学的后继者通过对“社会伦理和“圣人之道的批判和否认,表达了他们重自然的天理伦理观。他们的音乐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自然主义伦理观。道家对艺术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特征有着深入的认识,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但反对用特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标准人的情感。它主张自然、无为,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和表现。老子认为,理想的音乐是“大音希声,是符合道之特性的无声之乐,是白然、恬淡、用之不尽的至美之乐。有声之乐或“五音那么是不符合道之特性的不完美的音乐;老子甚至告诫道:“五音令人耳聋。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进一步说明,符合“道的音乐是“天、“真之乐,是自然之乐;唯它才具备音乐之“和(即精神内涵);

16、而这“和才是音乐中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才是音乐之至美所在。简言之,自然之乐是“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宇宙之乐。老子否认一切人为的有声之乐,推崇“大音希声,强调恬淡而不可欲,其意义是消极的:庄子那么要以追求“天籁似的自然之乐、宇宙之乐,来反对一切束缚人心、扭曲人性的有声之乐,与此同时,又肯定符合人的自然之情性的有声之乐,因此,其意义是积极的。老庄道家音乐伦理思想,经过?淮南子?以及稽康、李蛰等人,获得进一步开展。稽康音乐思想的伦理观是道家音乐思想精华在魏晋时期放射出的一道惊世骇俗的异彩。稽康在遵循道家自然主义音乐伦理思想的根底上,提出了“声无哀乐论的命题,从而从根本上否认了儒家“音由心生、“乐与政通、“乐通伦理的音乐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矗稽康认为,天地产生万物,音乐是万物之一,也是由自然之“道、由天地之“气所生,因此,音乐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换句话说,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那么是主观的东西,二者互不相干,音乐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此所谓“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显而易见稽康明确割断了音乐与心(情感)之间的联络。彰显了其崇尚自由、重自由的天理伦理观。四、结语先秦时期业已奠定了后世音乐思想的根本内容和理论框架。从“乐以象德我们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