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的文化研究转向_第1页
《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的文化研究转向_第2页
《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的文化研究转向_第3页
《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的文化研究转向_第4页
《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的文化研究转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的文化研究转向?屈辞域外地名与外来文化?的文化研究转向?屈辞?一书的研究形式,从屈辞学开展的内部与外部来看,至少提供了四方面的启示:其一,对于屈辞文献的研究者来说,屈原使用的地理词不应该仅仅被当作一种注疏对象,而更应该被放置在一个整体的、详细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文化含义。屈辞中的地理名词作为一种上古文化遗存的符号,拥有超越地理名词本身的研究空间,作者采撷屈辞的地理名词,以此作为切入点,凭借丰富的历史、考古、地理等文献资料,详细梳理了汉代以来屈辞注疏与文献记载中关于悬圃昆仑流沙赤水等地名的歧说与混用。他指出,这些歧说与混用的产生一方面提醒研究者,仅仅依靠小学或者单纯地进展

2、文献资料研究是必要的,但却远远不够,要采用回到详细的历史语境下进展宏观分析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因为地理名词携带的历史意义总是超越地名符号本身;而另一方面,地理名词携带的历史意义有可能在历史演进中因为意识形态的变迁而遭受遮蔽,甚至损伤。所以,有必要在翔实的文献考证的根底上对屈辞中的地理名词进展一场历史学维度的现象复原。汤洪发现屈原生活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而先秦这一政治分期名词远不能概括彼时复杂丰盈的历史语境。这种详细的历史语境就是贯穿人类整个远古、上古时代直到屈原时代仍没有完毕的中外民族大交融、中西文明大碰撞的历史背景。而这种历史语境很大程度上被前代研究者无视了。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

3、南北文化交融说也不能完全提醒屈辞蕴含的、具有超越一地一国的宏观人类学信息。汤洪的研究视野显然超越了由汉代儒学体系消费出来的大一统的华夏国域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南北文化交融说。他复原出了先秦时期产生屈原以及产生屈辞的宏观背景,在此宏观背景下对屈辞中的地理名词进展考察。这才能排除后屈原时代偏见的干扰,真实地复原出其地理名词的详细指涉。以昆仑为例,屈辞中昆仑出现了五次,而历来注疏家和文史学家关于昆仑的解释纷杂歧出,计有西北、河源所出、仙山、日没之山、西极之山、西域之国、祁连山、和田南山、阿耨达山等不同说法P.39。汤洪分别梳理了这些昆仑的文献记载后,发现并没有使他本人对淆乱频出的昆仑有一个明晰的理解

4、,反而产生了越发驳杂纷乱之感,但是先秦时代确乎盛行的昆仑文化这一历史事实又迫切要求研究者给出一个至少相对准确的定义。于是在这种驳杂之中,汤洪发现,这时候必须借助他山之石:其一是域外文献,其二便是超国域的跨文化、跨文明的研究视野,综合?圣经?山海经?淮南子?等中西文献,以阿拉拉特山的四河对应昆仑的四水为假设,进展文献梳理,考证出了犹太与华夏两大文明间在此问题上惊人相似的人类学模型,从而推演出阿拉拉特山即昆仑山。其二,屈辞地理词研究中,引入文化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并非一种学术时髦,而是契合了屈辞的内部特性:屈辞与原始神话、宗教、语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络。比方汤洪在研究中时常引入的跨学科跨地域跨文明研究

5、方法,这一方法既有比拟文学的方法论特色,又属于文化研究的治学策略。详细来看,跨学科跨地域跨文明的研究视野不仅是对研究者困囿于传统华夏国域视野下的一种纠正,更答复了一个极为深邃的问题:人类本来同出而异名,但是何种障碍造成了具有终极象征意味的巴别塔的分崩离析?汤洪通过慎重考察域内域外文献,将屈辞在以汉武帝独尊儒术为代表的秦汉官方意识形态统一运动中被割裂的地理与文化空间重新整合起来,以求通过地理名词作为切入点,在一种高度开放的宏观视野中考察屈辞的原初意义,这就有必要从各大文明的原始神话与宗教中获取关键启示。关于屈辞中众多的地理方位词的详细定位问题,汤洪在?屈辞?一书中时刻提醒研究者,不要将众多地理方

6、位仅局限于华夏视域,而是需要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宏观视角,剥离掉政治意识形态所造成的人为边界,复原古代先民的地理认识图示。而在先秦甚至更早的时代,中华文化还没有经过国家权利的标准,远古的地理方位词还没有完全被整合到汉代儒学大一统意识形态当中,即是没有被整合到华夏国域这个范畴之内。因此,努力穿过尘封的意识形态屏障,复原出那些地理方位词的原初意义,就成了屈辞地理学研究中的首要任务。但是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阐释困境:对于屈原来说,他在使用这些地理方位词之时,是将其自动作为一种文化的想象物、一种远古时代人类交往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遗留,还是确实有明确的地图式的定位?由此,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来说,必须回应屈辞

7、地理方位词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之争:用考证的、实证的客观标准,还是用虚构这一永久文学的创作准那么来衡量屈原关于地理方位词的使用。汤洪说道:不同于外乡狭小的地理空间观念,屈原拥有广阔的世界地理知识,并且,屈原将这种地理知识用文学形式织入自己瑰丽绚烂的作品之中。P.246为了标准研究,汤洪确认了一些根本前提:1.屈原的地理方位词一定能自成体系,而不是一个散乱的地理词的拼贴;2.关于这些详细的地理方位词,一定是地理想象物、集体无意识、实在地理知识的交织影响下的产物。有了这两个前提,便解决了屈辞中的地理方位词的虚构与实在的关系难题。研究者至少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这种根本前提确实认并非一种因实证缺失

8、而导致的逻辑失效的无奈妥协,因为所有历史都并非单向度的存在,而是多元杂生的,任何单向度的研究都必然远离丰盈复杂的历史真实。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符号在先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完好地被陈述出来,古代中原地区更多地凭借夷夏之辨来形成世界意识,但是楚国作为华夏地区的边界,更多的间杂了华夏与夷的因素。而楚国文化的包容开放、地域的广阔,使得其甚至具有交融异域文明的可能。汤洪列举了许多考古与文献资料,分别从稷下学宫、先秦中西交通、先秦民族大迁徙、先秦古丝路四个方面来理清对屈原个人承受史造成影响的域外历史文化脉络。这种宏大又不失严谨的研究视域与屈原写作时所处的特定的开放自由、思想迸发、海纳百川的社会

9、意识遥相照应。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在汤洪的研究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时髦的研究策略来施行,更多时候,他意识到只有通过这种中西结合的多元方法论,才能提醒屈辞产生的真实历史语境。其三,从文献的语境分析中提炼历史真实。置屈辞于先秦时代欧亚大陆世界地理的宏观语境之下,试图探寻屈辞地名所蕴含的原初世界性指涉意义封底,这一理论方向不仅给作为文学批评者的屈辞研究者开启了研究屈辞的文学世界性的可能,更给历史学家提供了从作为文学文本的屈辞出发,进而研究中西文明交流史的史学启示。先秦以及上古的历史更应该被看做是一场文明间的交互历史,而不是受华夏国域这个视域所统摄的中心历史。这一论点,从实证考察和逻辑推演来看都是颇有说服

10、力的,其一,中西的考古学家在考古活动中不断地发现了中西文明在远古交流的大量实物证据,大至古丝绸之路,小至详细的青铜玉石器物等;其二,先秦稷下学宫的开放自由的学术气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其三,先秦以及更早的远古时代,游牧作为大局部民族最主要的生活消费方式,其思想也必然带有游牧民族的去中心化倾向,而更多地呈现出交融、流动、驳杂、开放的特征。因此,先秦作为一个华夏国域视野内的朝代政治术语,应该得到更多开放性的解释。先秦不应该是一个时代划分的环节,而更需要被看做特殊的历史与思想阶段,其并非代表着中国传统政治阐释学中的治乱中的一端,而是一种表达交互特征的历史语境与思想气氛的概括。可见,?屈辞?一书不仅

11、帮助读者和研究者恢复了阅读屈辞所应该具备的相应历史感,更为历史学家们研究先秦交流史提供了从文学切入的角度,?屈辞?的研究所产生的多重学科意义的奉献也许不仅仅被局限于文学、文献学、史学与地理学等,其理论价值有待更多研究者开掘。其四,对文学进展文献分析,需要在多维度的阐释中才能保存文学的诗意,实证考察与主观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屈辞作为游离于先秦儒家意识形态之外的一份具备丰富隐喻的书写,却在后来儒家阐释史的影响下获得了超长的文学史生命和经典地位,屈辞的经典化,固然是以屈辞本身优良的艺术品质为根底,更在于古代阐释史对其的经典化。而如何克制后世儒家阐释史之影响的焦虑,并独立建构屈辞的原初的文学内涵,

12、那么是汤洪所面对的另一难题。从他的后记中可以读到他近乎用了一种現象学悬置的方法来不断重新进入屈辞的世界,这使得他在美学意义上触碰到了屈辞真正的诗意:我发现自己每每被大量繁琐的注疏搞得云里雾里,并不能通晓屈辞原始文本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于是,我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本屈辞,只有文辞本身,不留任何注疏文字P.258,汤洪意识到并且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当大局部读者阅读屈辞之时,已经不自觉地先入为主地将经典阐释作为阅读前见,而忽略了去追问形成这些经典阐释的缘由,更没有才能追问详细的文学缘由,这导致文本和读者的双重僵化。读者的僵化意味着阐释的僵化,这不仅使得屈辞的阅读史偏离了屈辞本身的理想读者的阅读道路,而且使

13、得后世的创新阐发难以为继。比方今天在国学热与复古文化热的大潮下,屈原在许多国学启蒙书籍中,往往被认定为一个爱国诗人,而这一认定从反而暴露了屈辞阐发的汉儒化无意识延续,更提醒了国学热某种程度上仍未脱离汉儒热的本质。汉儒意识形态在屈辞阐释上的历代延续忽略了屈原写作时的详细历史语境,这种详细的历史语境就是先秦民族大交融、中西文明大碰撞。而普通读者经过这一思维限定,便不能读出屈辞中的广阔世界和无垠诗意,这一悲剧,可以称之为屈辞美学的失败。虚构始终是文学的前提和最高原那么,但是虚构和现实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络。可以这么说,经典的屈辞阐释史由于缺乏对虚构与现实的辩证考虑,使得屈辞的阐释不断僵化:一那么

14、如王逸?楚辞章句序?,其画地为牢,用超稳定的汉儒意识形态构造阐释开放自由的屈辞世界;二那么如当代国学教育中对屈辞的讲授,其本末倒置,强调屈辞之本质先于存在,使得古代政治抒情诗成为了?离骚?的先行构造。阅读的种种僵化,既阻碍了研究者对屈辞创作时的真实历史语境的提醒,又使得作为文学书写的屈辞的虚构性与诗性遗失。汤洪认识到了传统阐释的这些破绽,在文化研究的综合视野下塑造新的屈辞阐释:一方面,运用传统的训诂与疏证进展严谨的文献梳理,但同时又跳出传统视阈的固有局限,运用人类学、神话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地理学知识对屈辞进展全新的宏观文化阐释。另一方面,对屈辞、尤其是屈辞中的地名进展了虚构与现实的辩证理

15、解:详实考证是一种文献学方法,但是针对屈辞这一文学书写,对诗人主观精神世界的探查这一文学批评方法更应该具有合法地位,恢复历史语境最终落脚点在于恢复屈辞作为一种文学书写的诗意气氛。以该书的第一章为例,在屈辞各部和先秦众多文献中所记载悬圃一词注疏淆乱,歧说众多,而且光是字形就有县圃悬圃玄圃三种书写形式。汤洪清理异说,并追源溯流,考证这些混乱注疏的历史源流。历代关于玄圃的歧说分别有王逸?楚辞章句?神山说、李光地?九歌注?王居说、王闿运?楚词释?谋秦说、傅熊湘?离骚章义?喻秦说、汪媛?楚辞集解?神山说等,尽管这些猜测都有一定程度的文献考证,但总体而言,都无法很好地符合屈原选用悬圃而与之接洽的宏观语境。对于悬与玄,汤洪认定其并非传统注疏者所言的通假,而是所指一样,是昆仑兼有黑色大山的文化意象所决定的,通过对中西地理文献的考察,推定出悬圃更符合空中花园这一远古世界奇迹。这一发现,恢复了悬圃本身所具有域外色彩,因为种种历史因素而变得狭窄化的屈原创作又重新恢复了其最初的文学语境。所以,从文学性角度来照顾屈辞,实证性考察的重要性非但没有降低,而是大大提升了。在屈辞的研究中,实证性考察复原的主要是历史客体的各个局部;而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角度切入那么是将历史客体的各个局部有机联络起来,以求呈现屈辞真正的诗意与历史感。历史研究需要梁启超先生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