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隐窝或窦的影像学表现_第1页
心包隐窝或窦的影像学表现_第2页
心包隐窝或窦的影像学表现_第3页
心包隐窝或窦的影像学表现_第4页
心包隐窝或窦的影像学表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包隐窝(或窦)的影像学表现2004 年 5 月 18 日 14:40关键词心包隐窝综述健康网讯:刘甫庚 陈起航 潘继戌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心包为一坚韧的纤维浆膜层,包裹在心脏及大血管根部外面,起着保护和防止 它们过度扩张的作用。当脏层心包由心脏表面上升至大血管根部并折返至壁层心包 时,完全包绕了开主动脉,覆盖了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纵隔内部分,并部分覆盖 了上腔静脉。这种发生在大血管之间的心包反折,形成了心包腔内的各种隐窝 (recess)或窦(sinus),其中形同管道状者称之为窦,不规则形者称为隐窝。它们 包括上隐窝(superior pericardial reces

2、s)、横窦(transverse sinus) 、 左肺隐窝(left pulmonic recess) 、斜窦(oblique sinus) 、肺静脉隐窝(pulmonary venous recess)及腔静脉后隐窝(postcavl recess)。这些隐窝在普通 X线上常不 能显示,其诊断意义不大;但在CK MR的轴面影像上,各种正常和异常的心包隐窝 可被误认为心包隐窝附近结构,如胸腺、食管、支气管、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的病理 改变,已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为此笔者综述了近年来的国外文献,希望引起国内同 道的注意。1心包隐窝(或窦)的解剖1.1心包上隐窝(SPR)脏层心包沿主动脉弓向上伸展时可

3、达第2前胸肋关节水平,1,(平均距主动脉根部约6 cm,2,),再向下返折后所形成的隐窝。在此隐窝内的心包液仅靠一薄层心 包及纵隔脂肪和胸腺或胸腺区淋巴结分开,它向右和位于主动脉弓右侧右肺动脉之 前的横窦、向左和位于左肺动脉前的隐窝相连接。在气管分叉水平,心包上隐窝围绕着开主动脉的前、外、后面和主肺动脉的前面。在向下的平面上,心包上隐窝和位于升主动脉后面的横窦相连,并向下延伸到主动脉根部水平;在矢状面上,心包上隐窝可向上达右无名动脉起始部。1.2横窦(TS)横窦位于主动脉和主肺动脉之后,左心房上部。它有前直段、中央横行段和后 直段三部分。前直段为升主动脉后部,高约 4.5 cm;在第6或7胸椎

4、水平处中央横 行段位于近端右肺动脉下面,呈一个稍向后上倾斜的盘状间隙,在相当于第 8胸椎 水平处宽约4 cm;后直段是左、右上肺静脉之间的心包反折,高约 1.5 cm,2,其 后下部和心包外的隆突淋巴结相连接。左肺隐窝(LPR)左肺隐窝位于左肺动脉的下方,左上肺静脉之前内方。近端与右肺动脉平行, 其开口向左,CT上无法看到的左上肺静脉韧带,构成了这个隐窝的内侧边缘;前缘和围绕主肺动脉的心包上隐窝相连,后缘可伸向左心耳并伸至左上叶支气管的前 方。左肺隐窝在右肺动脉下方与横窦相连通,3, 4,因此,Im等,4,人认为左肺隐 窝是横窦的左侧部分。但是,绝大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左肺隐窝同横窦一样,是一个

5、独立的心包隐窝;因为左肺隐窝和横窦在轴位 CT扫描和MRI上都有自己的独立结 构,1 , 3,。斜窦(OS)斜窦位于心房,特别是左房背后,向上延伸至左、右上肺静脉交汇处之心包反 折。这一反折亦是横窦的后下壁,因此,在隆窦或隆窦下水平上,斜窦与横窦之积液均 靠近左房,很难区分。此时,斜窦后壁的心包膜直接贴近隆突或隆突下淋巴结,斜 窦积液易与肿大淋巴结混淆,1, 2,o肺静脉隐窝(PVR)肺静脉隐窝位于上、下肺静脉之间,其深度常随着脏层心包膜在血管间的反折 程度而变化。右肺静脉隐窝正好位于右中叶支气管的内侧和隆突下淋巴结前方,通 常右肺静脉隐窝较左肺静脉隐窝要深一些,这可能是因为25流上、下肺静脉

6、在进入心房前形成共干,而右侧者仅 3%,1,。腔静脉后隐窝(PR)腔静脉后隐窝环绕于上腔静脉后外侧,在右上肺动脉和右上肺静脉之间,是心 包上隐窝的外侧延续,它覆盖在占上腔静脉 1/4的前侧壁或全部上腔静脉的1/3前 壁上,除了在上腔静脉入右房处,在该处,上腔静脉后侧壁的1/3或2/3覆盖着心包反折,1,;位于心包外气管旁或奇静脉窝淋巴结与之相毗邻。2心包隐窝(或窦)积液的影像学表现正常人心包腔内含有少量生理性液体,约 20,25 ml 0由于心包腔很薄,这些生 理性液体在胸部平片上是不可见的,在 CT上由于受到心室搏动的影响也难以见 到。但是,当这些正常量的液体局限于那些位于搏动较弱的血管之间

7、的心包隐窝 (或窦)内时,就很容易在CT上显示出来。特别是心包上隐窝和横窦内,1,5,。 Aronberg等,5,人在116例连续胸部CT扫描中,心包上隐窝的CT显示率为49% Chiloss等,6,人认为:心包上隐窝在HRCTh显示率超过49% Shin等,7,人报告正 常人CT在隆突水平常常能清晰显示上隐窝和横窦,在团注增强CT扫描中因它们的密度低于周围血管而更容易显示。当心包隐窝 (或窦)内由于心包或心包外的各种原 因所致积液增多时,心包隐窝(或窦)在影像学上就更容易得到显示,1,3,。有学者 认为,8 , 9,:心包内积液量只要不少于50 ml ,心包隐窝(或窦)积液在CT上就一定 能

8、得到显小。心包上隐窝积液上隐窝积液大都表现为开主动脉前方之新月形或类圆形致密病变,边缘光滑, 密度较低,呈囊性结构,CT值在0-10 HU之间。MRI显示T1权重像为低信号,T2权重像为高信号。较大量的上隐窝积液在胸部平片也可以发现,Shin等,7,人报道的1例心包隐窝积液,在平片上表现为左上纵隔一个大圆形月中块样病变,病变向左 肺膨出,边缘光滑,密度较低,类似于囊性结构。众所周知,心包沿着开主动脉向 上延伸至第2前肋与胸骨汇合处,10,或者说平均相当于主动脉根上方 6 cm 处,11,。因此,较大量的上隐窝积液可以向上延伸超过主动脉弓到达胸骨柄水 平,1, , CT表现类似于上纵隔囊性月中块

9、,易与月中大的胸腺、主动脉病变及前纵隔淋 巴结相混淆。Levy等,1,人认为:上隐窝积液可以延续到主动脉弓侧面和左肺动脉前方,在主 动脉弓右侧与横窦相连通,这是十分有价值的特征性表现;另一个有价值的特征性 表现是:上隐窝积液可以向后下坠至主动脉和肺动脉干之间的缝隙中;但是,当这一缝隙被相对丰富的脂肪填充时,这一后坠特点就无法看到。MRI在显示心包隐窝(或窦)的生理性液体方面较CT更灵敏,Black,12,等人报 告的全部6例的心包上隐窝在标准T1、T2权重像中均得到较好显示。在 T1权重像 为低信号,在T2权重像为高信号;其中两例同时做了 CT扫描,其位置、大小、形 态同CT基本相似。3例T2

10、权重像为不均匀高信号,5例上隐窝在翻转角度?20?的 稳态梯度回归成像(GRASS上类似于血流信号的高信号(尽量常常是不均匀高信 号),这反映了心包上隐窝的长T2和高质子密度,可能是由于活动伪影并不是液体流动或稳态自由进动(steady-statefreeprecession)的结果。出现在开主动脉前后缘的心包上隐窝要和主动脉搏动伪影鉴别。Qanadli,13,等发现在57%勺主动月螺旋CT扫描中都有这种伪影。用180侬状内插法重建时可 明显减少此种伪影的出现。横窦积液横窦积液常常表现为隆突水平升主动脉后方之新月形、半月形或类圆形囊性病 变,边缘光滑。MRI表现:T1权重像为低信号,T2权重像

11、为高信号,但也可以表现 为流空信号。Sechtemm亨,14,人认为:这种流空信号的形成机制是心包腔内液体随 着心动周期快速运动。Mc Murdo,15,和Im等人研究发现,横窦和上隐窝在将近 80%勺无心包渗出者的轴位心脏门;f$延迟回波像上都能见到,T1权重像均表现为低密度信号。由于横窦和上隐窝在主动脉弓右侧相连通,因此,它们在影像上的显示 率基本相同。但在Zanon,3,等人的61例心包渗出者中,上隐窝和横窦积液的显示 率分别为26例(43%)和30例(49%),这可能与横窦位置较上隐窝低且大部分呈横行 腔隙有关。左肺隐窝积液左肺隐窝积液表现为平行于右肺动脉的低密度影,它可以呈纺锤形或新

12、月状, 也可以呈圆形或卵圆形、三角形或甚至不规则形。其长度在1.5,4.5 cm 之间,宽度为0.3,1.2 cm。它向前可延伸至肺动脉主干,向后可延伸至左主支气管前壁。 这一隐窝在无心包积液时23%(14/61)能清楚显示,3,当少量积液时,显示率为 40%(6/15),而中到大量积液时显示率达 100%,1,。左肺隐窝积液可以迅速向近侧 的右肺动脉后壁接近,然后平行于右肺动脉向右延伸变细,最终由一窄条状纵隔脂 肪与右肺动脉相隔,这种形态大小的不断变化是很有价值的影像学特征表现。MRI影像是典型的水密度信号。但在 Zonon,3,等人的30例MRI回顾性分析 中,8例(27%)局限于左肺隐窝

13、的积液,在心脏门控延迟回波像上表现为流空信 号,其中33例在稳态梯度回归探测像上表现为高密度信号,它支持这一理论:延迟回波像上的流空信号之形成机制为液体流动。其它斜窦、腔静脉后隐窝和肺静脉隐窝在正常人中几乎很难见到,只有在较大量的 心包渗出时,它们才不少见。其中,斜窦在少量心包积液时显示率为73%(11/15),在中到大量积液时为83%(10/12),1,。上述三个隐窝(或窦)常常一起 被发现有积液,积液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个或二个者,还未见到报道,1,3, o斜窦积液在隆突或隆突下层面常常表现为隆突前方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月中块,它有时 与横窦积液很难区别。腔静脉后隐窝积液主要表现为上腔静脉周

14、围的半月形或类圆 形低密度月中块影。肺静脉隐窝积液主要表现为右中叶支气管内前方的梭形或类圆形 低 密度肿块影。这三个隐窝(或窦)的积液常常容易与淋巴结及食管病变相混淆。3心包隐窝(或窦)积液的临床意义心包隐窝(或窦)在解剖学上与胸腺、主动脉、气管或支气管淋巴结、食管等组 织器官相毗邻,因此它们的积液常常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心包上隐窝与胸腺基底、主动脉、气管相接近,且最高点达到胸骨柄水平。因此,上隐窝积液常需与胸腺月中块、主动脉病变及前纵隔淋巴肿区别。少量的 心包上隐窝积液常常因其周围有薄层心包膜及纵隔内的脂肪能够与胸腺、纵隔淋巴 结区别开来。但是,由于上隐窝在横断面上是半圆形,较多的上隐窝积

15、液常可表现 为类似于月中大的胸腺或前纵隔淋巴结肿,1,5,。此时,测量上隐窝积液的CT值, 尤其是仔细寻找它的两个影像学特征表现,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左肺隐窝可直接延伸至左上叶支气管,因此它的积液常需与支气管囊月中、 左肺门支气管淋巴结区别。有时,少量的积液甚至可表现为等密度淋巴结。Zenon等人的报道中,有两例左肺隐窝积液误诊为淋巴月中。根据左肺隐窝积液的形态和大小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特征,正确认识其常见影像学表现,熟悉其各种变化形式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横窦和斜窦紧邻隆突及食管,腔静脉后隐窝和右肺静脉隐窝分别与右中叶管旁或奇静脉窝相毗邻,因此,它们的积液常需与这些部位的

16、淋巴结及食管病变相区别。一般来说:大部分淋巴结的密度比积液要高,同时,这些隐窝 (或窦)的积液都不 局限于本身,而常常同其它隐窝(或窦)积液共同被发现,这种现象也有助于它们的诊断。心包隐窝(或窦)在没有心包渗出的情况下,可以被心包月中瘤或囊月中占据。Levy等人报道了 1例位于右肺静脉隐窝内的心包裹月中,还引用了1例位于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后面的较大心包裹月中,这例囊月中在横窦内被清晰显示。除了较大的心包渗出以外,正常人和轻度心包渗出者其心包隐窝(或窦)在胸部平片上是不可见的。CT,特别是HRC前团注增强CT及MRI大大提高了心包隐窝积液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因此,CT和MRI对心包隐窝(或窦)

17、的影像学检查是很有价值的。作者简介:刘甫庚(1964-),男,湖南邵东县人,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学士学 位),后到北京医院放射科工作,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肺部 HRCTW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研究,参编专著两部,现从事肺功能性CT扫描研究参考文献,1, Levy-Ravetch M,Auh YH,Rubenstein WA,Whalen JP,Kazam E.CT of the pericardial recesses.AJR,1985,144:707-,2, Choe YH,Im JG,Park JH,Han MC,Kim CW.The anatomy of the pecicardial spac

18、e:a study in cadavers and patients.AJR,1987,149:639-697.,3, Zenon Protopapas,Jack L,Westcott.Left pulmonic recess of the pericardium:finding at CT and MR imaging.Radiology,1995.196:85-88. ,4, Im JG,Rosen A,webb WR,Gamsu G.MR imaging of the transverse sinus of the pericardium.AJR,1988.150:79-84.,5, A

19、ronberg DJ,Peterson RR.Glazer HS,Sagel SS.The supeior sinus of the pericardium:CT apparance.Radiology,1984.153:489-492.,6, Chiles C,Baker ME,Silverman PM.Superior pericardial recesssimulating aortic dissection on computed tomography.J Comput Assist Tomogr,1986.10:421-423. ,7, Shim MS,Jolles PR,Ho KJ

20、.CT evaluation of distended pericardial recess presenting as a mediastinal mass.J comput Assist Tomogr,1986.10:860-862. ,8, Silverman PM,Harell GS,Korobkin M.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abnormal pericardium.AJR,1983.140:1125-1129.,9, Wong BYS,Lee KR,Mac Arther RI.Diagnosis of pericardial effusion by computed tomography.Chest,1982.81:177-181.,10, W川iams PL,Warwick R,eds.Gray sanatomy,36thed.Philadelphia:Saunders,1980.634-635.,11, Healey JE,Gibbon JH.Intrapericardial a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