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自转-精讲版课件_第1页
地球的运动-自转-精讲版课件_第2页
地球的运动-自转-精讲版课件_第3页
地球的运动-自转-精讲版课件_第4页
地球的运动-自转-精讲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纲点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目标导学1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掌握地方时、区时、日界线与晨昏线等计算与判断方法,学会利用地转偏向力来解释自然现象。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1) 侧视:自西向东(2) 俯视:南极上空:北极上空:逆时针顺时针自西向东BA下列图形中,哪些正确表示地球的自转?NCSDBA下列图形中,哪些正确表示地球的自转?NCSD3603605923小时56分4秒24小时2、周期: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角速度除 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 线速度由 向 逐渐减小; 最大, 为0两极点15/

2、h赤道两极赤道极点3、速度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 产生的原因(2)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顺地球自转,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界线为晨线,反之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界线为昏线。(3)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产生时差(地方时)产生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方先见到太阳,即先看到日出、日落,时刻较早。(2) 计算:A.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 相同 。B. 不同经线上,按15/小时1/4分钟 先换算出时差,然后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出地方时。(3)时区与区时 a.时区:全球划分为 个时区,每时区 。 即:中时区东、西11个时区东西1

3、2区 b.区时:每个时区 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 的标准时。“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 时或 的地方时。(4)国际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大致与 经线吻合2415中央经线120E180东时区西时区时区的划分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纬度越高,速度越快,偏向越明显(2) 规律:面向物体运动方向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 不 偏 . (1) 产生原因:存在 地转偏向力 河流 大气环流 洋流(3) 影响:判断: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气流的原方向实际运动轨迹ACBD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气流的原方向实际运动轨迹ACBD实例:长江三角洲1晨昏线(圈)特点(1) 平分地球,是

4、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永远平分赤道。与经线圈的关系重合或者有夹角,夹角的取值范围在 0 2326之间,且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5) 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2晨昏圈的应用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右图中若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当 AB 为昏线时,则地球呈方向自转;当 BC 为昏线时,则地球呈方向自转。(2) 确定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是 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是1800,如右图BN地方 时是600,AN地方时是1800。 确定日期和季节逆时针顺时针 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可判定这一天 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

5、)可判定这一天 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则是6月22日前后,节气是夏至日;若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夜,则是12月22日前后,节气是冬至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确定经线: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 或全部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 与纬线的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是太阳直射的经线。(5) 确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

6、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6) 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7) 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出现时间正好相反。 确定日出日落方向 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的时间只有在春分和秋分时,其他时间太阳升落的方向并非正东或正西。 下面借助晨昏线来判断太阳升落的方向(三幅图中的晨昏线均为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处于日出时刻)甲图中: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都从正东方向升起。乙图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北 极

7、圈之间的地区,太阳从 东北方向升起;北极圈及 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丙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从正南方向升起。 (2010上海高考)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按东、西半球划分,图 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 _半球,此 时甲地 地方时是_点。按南、北半球划分,此 时太 阳直射点位于 _ 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3) 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_小时。答案 (1) 西6 (2) 北 东经60 (3) 111地方时的确定与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

8、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点 的相对东、西方向,以 定应“加”还是“减”。(3) 三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点的 经度差,以确定时差,时差经度差 4分钟(4) 四定值:所求点的地方时已知点的地方时时差2区时的计算(1) 计算某点所在时区:该点经度除以15(得商余数),若余数7.5,则时区数为商1;若余数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3日期范围的判定日期的变换有两种情况 (如下图) 自然变换:指某地时间为24时(或0时)时,其日期已进入

9、新 一天,其西侧仍为前一天。 人为变换:指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 (大致为180经线), 两侧日期不同,西侧为 全球最早的地方,早一 天;东侧为全球最晚的 地方,晚一天。(2) 日期范围地球上新一天开始于0时所在经线,随0时经线西移,“今 天” 的范围逐渐扩大,“昨天”的范围逐渐缩小,0时经 线和国际日界线 (180经线)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区,从 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为新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 向西到180经线为旧的一天, 如右图所示:(3) 两种日界线的区别比较项目零时(或24时)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运动特点向西移动(15/小时)固定延伸特点完全与经线重合三处曲折两侧经度或时区的差

10、异两侧可能为同经度(或同时区),或者异经度(或异时区)西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东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两侧日期差异东侧加一天,西侧减一天东侧减一天,西侧加一天与地方时的关系只能是日期分界线,既是新一天的0时,也是旧一天的24时既是日期分界线,又是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其地方时是东西十二区的区时成因自然形成的,地球自转使零时日界线向西移动人为设定的关系两者重合时,全球为同一日期;两者相对时(零时日界线在0经线上),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寻找0时经线的方法 确定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必须借助提供的信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是地方时为1

11、2时的经线,此经线 相对的那条经线就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3) 根据晨线与赤道相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 相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或者其他已知经线 (或时区) 的地方时(或 区时)进行推算。 (2009广东文基)右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读右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A. 日界线,本初子午线B. 0,180C. 0,150WD. 150W ,180 读右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A. 日界线,本初子午线B. 0,180C. 0,150WD. 150W ,180 DBOA6月23日6月22日OA为_,OB为_;OA的经度为_;北京时间为_月_日_点。BOA6月23日6月22日OA为_,OB为_;OA的经度为_;北京时间为_月_日_点。0时刻线180经线90E6232( )A、8时20分B、20时20分C、9时40分D、21时40分 右图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 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课堂演练】 右图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