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案版_第1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版_第2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版_第3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版_第4页
现代文阅读答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9-23题。(14分)爱的移位孙道荣每晚,儿子都要回家,看望独居的老父亲。回到家,儿子摸摸 藤椅,轻轻 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JL子弯腰检查,发现藤椅 一条腿上的藤条松了。 这把藤椅是老父亲最喜欢坐的椅子,也是他最珍爱的椅子, 他坐上面读读报纸,坐上面看看电视,坐上面打个盹,坐上面发下呆,坐上面思念母亲在儿子的 印象中,老父亲大把大把的时间, 都是在藤椅上度过的。 藤椅陪伴了他二三十年, 也许更久, 现在它有点松了。儿子赶紧找来工具,先用铁丝将藤椅的腿绑牢,然后,用旧衣裳撕成的布条,一层一层细心地缠起来,这样,藤椅就既结实,又不会伤着老父亲了。若干年前,年轻而勤劳

2、的父亲总是自己动手,用木头做了几把轻便的桌椅,专门给儿子用。年幼的儿子很调皮,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的玩具,小椅子也不例外。害怕椅子太重, 砸伤了孩子的脚,所以,年轻的父亲特地找来质地最轻的梧桐木,做成了几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并且耐心地将每一个角,都磨圆,这样,即使孩子碰着了,也不至于弄伤他。儿子走进书房。老父亲一辈子爱书,一堵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老父亲现在还经常找几本出来读读。儿子和往常一样再次帮老父亲整理、清理了书架,将老父亲常翻的一些书,移到书架的下层,这样,父亲拿起来方便,就不用自己登高去翻找了,可是 倔强的老父亲,有时还是会偷偷地站在凳子上,去找一些上层的书,这让儿子非常担

3、心,他 几次“严厉”地“警告”老父亲,若是再站凳子的话,他就将书架上面几层给封死,以杜绝 危险的发生。若干年前,儿子从蹒跚学步,到自如地奔跑跳跃,正一天天长大。但是,这个调皮的 男孩,也因此造成了一次次险情。好奇心使他什么东西都要看一看,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 什么东西都想玩一玩。为了不伤到他,年轻的父亲只能将家里一些易碎和危险的东西, 往高 处藏:放在茶几上的玻璃杯,都移到了柜子上;摆在桌上的花瓶,挪到了橱顶上;放在地上 的开水瓶,都藏在了厨房平台的最里层。可是,这一切反而更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趴在桌子或柜子沿上,踮起脚尖,再踮起脚尖,然后,伸手去探,去摸,去捞,去勾“啪!”一个玻璃杯碎了。

4、年轻的父亲看到孩子的模样,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佯装“严厉”地“警告”他,再这样小心揍屁股。而他从没有因此打过孩子,他怎么能够阻止一颗向往、好奇、长大 的心呢?将家里认真检查了一遍之后,儿子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了下来。老父亲正在看一部 重播的古装历史剧,他对这种古装戏其实没什么兴趣,但他还是和平日一样陪老父亲看上一集。若干年前,儿子上中学了,学业越来越紧张,应试、升学,将儿子和全家人的弦,都 绷得紧紧的,特别是高考之前那段时间,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人到中年的父亲和母亲,在家里走路,都是踮着脚尖的,生怕轻微的响动,影响了紧张复习的孩子,他们用这种无声陪伴着儿子。一次,儿子惊讶地

5、发现,家里的电视机很久都没有打开 过了,他问父亲,你们怎么不看电视了啊?父亲不屑一顾地说,电视节目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难看,看可就生气,不如不看。儿子信以为真。直到他高考结束那天,家里的电视机,和着父母的笑声,一起重新响了起来。夜慢慢深了。儿子将老父亲搀扶上床,然后,告别老父亲,轻轻带上门,回自己的家去了。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切。(选自2011年1月30日南方日报,有删改),完成下面表格内容。(3分)概括儿子回家为父亲做 的几件事情评点人物形象现在的“儿子”若干年前的“儿子”父亲帮父亲整理书架陪父亲看电视搀扶父亲上床细心、孝顺、充满

6、好奇心、倔强等20.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1)句子的加点词好在哪里? (2分)儿子摸摸藤椅,罚筐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2分) 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作者插叙了若干年前的几件事情有何作用? (2分).阅读左边漫画,根据文章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将文章最后一节补写完整。(2分)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切O.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砚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第节中“独居的老父亲”为

7、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B.文章两次出现“严厉地警告”,前后呼应,但语气和情感上都有所不同:前者 饱含烦躁和担心,后者饱含命令和赞美。C.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D.本文和莫怀戚的散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都以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也向我们诠释了孝顺是一种爱,陪伴是一种爱。(3分)帮父亲修藤椅调皮 勤劳(“耐心”、“细心”、“疼爱儿子”等)(每处1分,意对即可)(4分)(1) “摸摸”和“轻轻”两个词写出了我在检查藤椅时的细心、小心翼翼,表现 了对父亲的关爱。(2分,意对即可)(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沉闷的空气

8、”比作“炸 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考之前家里氛围的紧张。(2分,意对即可)(2分)内容上,写出了父亲的身教带给儿子的影响,使文中父亲和儿子的人物形象更 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结构上,避免了呆板直叙,使行文波澜起伏, 和文题“爱的移位”相呼应。(从“内容”或“结构”选取一点回答即可得分)(2分)示例:父亲都来不及披起大衣,蹑手蹑脚走进儿子的房间,将儿子蹬开的被子 掖好。(续写内容要紧扣“盖被子”这一事件展开,想象要合理)(3 分)B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8题。(15分)诵读叫醒太阳虽已不是莘莘学子,可每日清晨,仍爱好卷书诵读。当我耽于汉字的节奏与韵律,耽于文句的美妙与精

9、彩,唇齿相扣,声音如青云出岫,一股清朗之气便油然而生,顿觉世间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那时父亲常常外出打工,总选择在清晨出发。他的清晨是勤勉的。父亲只喜欢好读书的孩子。他对我训诫很多,其中一句几乎是我和他之间永远不会停止的脉动:一日之计在于晨。父亲身体力行的结果,就是我天蒙蒙亮就卷书诵读。小河边,芦苇地,田展上;从黎明读到太阳出来,从喑哑读到声音噫亮,从迷糊读到神清气爽。清晨诵读是对父亲的礼赞,诵读让父亲安心地一次次出征。记得那回年根,天下大雪不能出门。我便站在西院廊檐下诵读。父亲一早起来扫雪,他扫了门前扫屋后,最后迟迟疑疑来到院子里。 父亲悄无声息地扫着, 一下一下,提着气

10、儿,生怕动静大了干扰我读书。我只得用足力气,提高嗓门,以示我的投入和沉迷。尽管如此,父亲只扫到我身后五步远就停住了。直到我收起书回屋,他才接着去扫那堆雪。打那以后,每次晨读我都会想起那场雪,想起干活利落的父亲小心翼翼提着气儿扫雪的样子。我记得那个早晨,除了朗朗书声外,世界异样地寂静,父亲的脸上挂着稀有的笑意。初中以后,学习任务重了。诵读不仅在清晨进行,每天黄昏,或者星期天的下午,只 要有空,我就会拿着书出去,到野地里,找一块无人的草坡,坐下来,静静地享受阅读。那 时,我在那样的地方,读书之专注之投入一一真的忘记了一切。一个下午背完一本书,手指在地上掘出一个深坑都不知道。一个午后,时间尚早,趁着

11、父亲休息,我拿着课本悄悄去了河边,钻进了密不透风的芦苇丛,大声诵读起来。书越读越薄,我决心背下它。想不到父亲四处找我,他去了所有僻静的地方,我沉浸在诵读中,当然听不见他的呼唤。父亲越找越焦急,当他最后拨开重重的芦苇冲到我面前时,我由于太专心,竟吓得失声尖叫。父亲本想训斥我的话化成惊讶和静默。他不知道,找个僻静的地方高声诵读已经成了我学习的秘笈。不仅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学,我都用这样的方式诵读着。最难忘的是那个春夏之交的傍晚。当时正处于高考复习的紧张阶段。那天,在麦浪沙沙作响的原野深处, 我埋下身子,朗声诵读。 等我把带去的所有复习资料全部装进脑子,背 得滚瓜烂熟,这才起身回去。黄

12、昏走到了温柔的尽头,麦地均匀地呼吸着,麦浪不再起伏,好像大地和一切都作好了准备,迎接夜的来临。大自然吞吐着神秘而幽深的气息。我带着劳动者沉甸甸的疲惫与满足走在浅黄的麦地中间。 蓦然回首,我看到无垠的淡黄色的麦田上方,天空呈现出纯净的橘红色,在这橘红色之中,正含着一枚浑圆、宁静、深红如浆果的夕阳。?眨眼间,这幅画就消失了,世间恢复了常态,我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回到学校了。之于我,那枚浑圆的夕阳似乎是一个美丽而又笃定的句号,它给了我答案,安慰了茫然、 刻苦又不安的18岁。那一刻,我似乎告别了所有的忐忑,完全有理由相信前途的美好和光明。?诵读让我顺利地走进了大学,而且是父亲理想中的中文系,我终于可以一

13、辈子朗读和研习心爱的语文了。?未曾想父亲因为透支太多,竟匆匆离世。换他一生,赢来的这份幸福,怎能不小心享用?为此,我愿意永远是那个清晨出发,用诵读叫醒太阳的人。(作者韩青辰,选文有删改)1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学生时代有关诵读的几件事,填写下表。(4分)序号时间地点事情(1)西院廊檐下“我”用足气力诵读,父亲提着气儿扫雪(2)一个午后河边卢苇丛中 , (3)春夏之交的傍晚“我”朗声诵读复习资料,“我”欣赏到麦地美 景.第段作者说:“当年爱上诵读只为父亲。”这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作概括。(3分).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2分)为此,我愿意永远是那个清晨出发,用诵读叫醒

14、太阳的人。.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天空呈现出纯净的橘红色,在这橘红色之中,正含着一枚浑圆、宁静、 深红如浆果的夕阳。.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娜.的一项是( ) (3分)A.从第段可以看出,清晨诵读成了 “我”的习惯,“我”在诵读中陶醉于优美的节奏与韵律、美妙与精彩,把诵读当作莫大的精神享受。B.第段写“我” 一直记得“父亲的脸上挂着稀有的笑意”,这写出父亲见“我”读书如此投入和沉迷,内心感到十分欣慰。C.第段末尾写父亲的“惊讶和静默”。他惊讶的是“我”竟躲到芦苇丛中读书;他静默是因为“我”听不见他的呼唤而十分恼怒以至无语。D.第?段开头的“透支” 一词,表明父亲为了家庭、为了

15、“我”付出了过多的精力,这既 体现了深厚的父爱,也包含着“我”的痛惜之情。(4分)(1)那回年根的早晨(1分);(2) “我”沉浸在诵读中(1分),父亲焦急地寻 找“我”(1分);(3)麦浪深处(1分)。(3分)父亲只喜欢好读书的孩子;把清晨诵读当作对父亲的礼赞;让父亲安心地出征。 (每点1分,意近即可)(2分)为了不辜负父爱,“我”希望一直具有父亲勤勉的精神,沉浸在诵读中,赢得“前途的美好和光明”。(3分)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表现了黄昏时天空纯净的橘红与夕阳的深红相映的美丽景象(1分),表达了 “我”陶醉于美景中而又满怀收获的喜悦之情(满 足而又笃定的心境)(1分)。(3 分)

16、C三、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13分)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 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似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 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样的辛苦在呵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拨破浮萍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

17、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 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录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 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 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 做许

18、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 降火又提神。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 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 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 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 捧着莲子在莲田坡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莲花其实就是荷花

19、,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 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 莲花则是宝相庄严, 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 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 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 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

20、,也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11)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 站着也叠成一片, 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 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 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TOC o 1-5 h z .请简要概括种莲人的“苦”表现在哪几方面? (3分).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答:(1)文章第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童年唱的采莲谣? (2分)(2)行文中一直是写“莲”,为何第节要写到“荷”? ( 2分).赏析文中第节划线句子的妙处。(3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

21、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阅读全文,说说文题“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的深刻含义。(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紧扣种莲的 苦与乐”行文。其中“苦”是次要的,“乐”才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B.文章第 节划线句中加点的“挖”、“录两个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采莲人的心灵手巧和剥 莲子的辛苦。C.作者在走近采莲人的过程中加入适时的议论,很好地表达自己对种莲人的独特感悟。D.文章写了作者由开始的“吃惊欣悦”到后来的“愧疚感悟”,表达了对种莲人的赞美之情。(3分)采莲条件落后,完全靠人工;采莲的时间太早或太晚;剥莲子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

22、也偷懒不得;采莲时身体往往会受到伤害。(写对3点得3分)。(3分)对采莲人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其中背、带、涉、摘、放等动词突出表现了 采莲人的辛劳。“一个个”,“一朵朵”等叠词的使用,也可以表现出采莲的人们采摘莲子时 的一丝不苟和辛勤劳苦。(1) (2分)与下文写种莲人真正的采莲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采莲谣写的是采莲时的快乐愉悦惬意的心情, 而真正的种莲人采莲时是充满艰辛,毫无诗意可言,强调种莲人的辛苦。(2分)通过“荷”的宜于观赏与莲”作对比,反衬出我对莲花多年的无知,表明真正 的莲花世界背后生活的悲欢,以及我内心的愧疚之情。(2分)一朵莲的生长过程包括下种、灌溉、长大、采收、避过风灾、等待

23、收成,凝 聚着种莲人的辛苦付出的岁月历程。采莲人正是用这些岁月和汗水抒写生活生命之诗,收 获背后的艰辛,但他们的生活不乏情趣,他们创造的美景富有诗意。(3 分)A。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7题。(14分)爱,是等不得的丁立梅(1)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2)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矮小。(3)他六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一一个贫苦、老实的泥瓦工一一去帮邻家盖房,从房梁上 摔下来。他没了父亲。(4)矮小的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吃的苦,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吧?夜幕四垂,母 亲在田里干活还没回来。 一大清早,母亲又背了一篓子的绣花鞋垫去集上卖。那些鞋垫,是 母亲夜里坐

24、在灯下,一针一线绣好的。母亲靠这些贴补家用,换了吃的喝的养活他。一次, 他对卖鞋垫回来的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报答你。”(5)母亲便笑着问他:“怎么报答呢?”(6)他答:“我给你买一屋子的好东西吃,一屋子的好衣裳穿。”母亲笑,笑出泪来。 母亲摸着他的头说:“吃的妈不要,穿的妈不要,等你长大了,带妈坐一回飞机吧。”(7)他八九岁时,个头已超过矮小的母亲了。母亲在野地里割草,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 的声音,母亲和他都抬了头看。空中的飞机,有点像他见多的花喜鹊。A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他问:“很远的地方是什么

25、样的?”母亲描绘:“有很多很多的高楼,高楼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亲没离开过乡村,母亲的想象里,很远的地方,就是 高楼和漂亮的桌子椅子。 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8)他一天天长大,一路念到大学,然后一路打拼,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一一他真的 成了有本事的人。他住进了母亲曾描绘过的高楼里,高楼里,有着漂亮的桌子椅子。亦常常去赶像花喜鹊一样的飞机,坐上去,南来北往着。他还记得对母亲的那个承诺,可是他总是很忙,抽不出时间去兑现他的承诺。(9)母亲对常常去赶飞机的他崇拜不已,母亲问:“你真的坐飞机了?”他淡淡地说: “啊。” “坐飞机像不像坐船一样的,

26、会不会晕?”母亲充满好奇。(10)他觉得母亲的好笑。一低头,突然瞥见母亲的白发,密集在她的头顶,一撮一撮 的。永远儿童般矮小的母亲,原来也是会老的。他心一软,说:“妈,等我有空了,我带你 去坐飞机。“ B母亲低了头笑,说:“不坐不坐,我这么老了,坐飞机做什么啊?”他说: “一定的,我一定带你去坐。”母亲便欢喜得手足无措。(11)那天,终于抽出空来,订好机票,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带她去坐飞机。母亲激 动得逢人便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了。”还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12)他回去接母亲,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的电话。上司说公司来了一个重要客人, 问他有没有空陪着一起吃饭。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

27、:“没问题。”车子掉转头,朝着母亲的反方向而去。他想着,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13)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摔倒之后,迷糊中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渐渐就不行了,在凌晨,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14)他跪在母亲跟前,恸哭不已。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13.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主要情节。(2分)含辛茹苦的母亲希望儿子长大后带她坐一回飞机八九岁吗口常坐飞机的儿子终于决定抽空带母亲去坐飞机Q Q母亲摔倒离世,儿子悔恨不已.文章第(6)节中,母亲听了儿子的回答后“笑出泪来”,请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写几句心理活动描写。(3分).从文中A、B两处划

28、线句中任选一句,作赏析。(3分)我选 句,赏析:.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文中多次写母亲异于常人的矮小身材,既为了强调母亲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又与母 亲表现出的伟大的母爱形成对比。B.母亲在生命垂危之际, 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这简短的话语中包含了 母亲对儿子未能兑现承诺的哀怨。C.文章第(12)节中“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与第(14)节中“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前后照应,发人深思。D.本文详写儿子幼时对母亲的承诺和成年后决定兑现诺言但最终失败的情节,略写儿 子成长的历程,突出了文章中心。.阅读下面资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几句阅读感言。

29、(3分)资料链接:网上流行一道计算题:“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 一次几天?就算父母活到 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不少成 年网友看到自己的计算结果后十分心痛,因为在认真计算后发现, 其实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很短很短。我的感言:A(2分)儿子承诺以后带母亲坐飞机去远方儿子为陪公司来客未能带母亲坐飞机出行(意近即可。一处 1分)(3分)略。能表现出:母亲既觉得儿子的话很天真1分,又为儿子的懂事而欣慰、感 TOC o 1-5 h z 动2分。如未以母亲的口吻来写扣1分。(3分)A句,赏析: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1分),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将来成为“有本事的人”

30、的殷切期望(1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1分)。B句,赏析: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表现了母亲不想给儿子添麻烦的心理(1分),体现了母亲对工作繁忙的儿子的理解(1分)。(3 分)B(3分)感悟合理2分,表达通顺1分。示例:忙碌让很多人把对父母的爱积聚在心里不去兑现,等到永远失去机会才悔恨莫及,所以应该好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分每秒,让爱不留缺憾。灯笼朱成玉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

31、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 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 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 都钻不进去的缝。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

32、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 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一年除

33、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父亲刚开始犹毯.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新打截然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 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 动地塞给了拴柱。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

34、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 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 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

35、会熄灭。.简要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答:.本文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三件事,请概括出其余两件事。(4分)答:(1)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1)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2)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项.的一项是()(2分)A.制作灯笼很费时间和精力,段中,父亲却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这句话表明父亲根本不会靠它来赚钱,也表现了父亲为人很厚道。B.段中,作者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

36、,这使文章带有浓郁 的民俗色彩,并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作了铺垫。C.段中的加点词语 犹豫”“斩钉截铁”,写出了父亲内心经历了从不情愿 到痛下决心的漫长挣扎过程,因为他也希望自家能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新年。D.段中的画线句通过描写那些赋予了灵魂的灯笼,赞美了父亲的好灵魂。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人灯笼也必然会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自己。5.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 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一)灯笼(2分)文中的父亲善良憨厚,富有爱心,手艺高超,严谨细致,不图钱财。(意思对即可。答出1点给分,2点可得2分)(4分)(2)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

37、送给了拴柱。(意思对即可)(4分)(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骤然附到” “挥之不去”等词语,写出了灯笼有了灵魂,充满喜气的特点,赞美了父亲的劳动成果。(2)微醉”荡漾着笑意”的神态描写以及语言描写,(或:以大红灯笼的喜气映衬父亲的喜悦)写出了父亲无比欣慰的心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意思对即可)(2 分)C蓝色萝卜毕淑敏有一天,我到商场的玩具柜台,为朋友的孩子过生日准备一份礼物。总是 拿不定主意,挑来选去,很费时间,就听到了如下一番谈话。一位老妇人交了钱,把售货员为她精心捆好的橡皮泥桶抱着,预备离去。 售货员向她扬扬手说,您老多保重吧。三十多岁的儿子,您还要为他买橡皮泥, 该不会是有什么吧?

38、老妇人笑了,说,谢谢你的关心。不过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 病,他很好,很健康,是个很棒的电脑工程师。老妇人说,我儿子小的时候,手很巧。有一天,他捏了一个大萝卜,圆圆 的,红红的,上面还长着翠绿的缨子。我喜欢极,把这个萝卜小心地带到单位, 让同事们看。大家都说这不是那么小的孩子能捏出来的,没准是哪个工艺师随手 的作品。我听了以后,心中甜似蜜呀。回到家后,儿子跟我要那个萝卜。我说,干吗呀?他毫不在意地说,把它 毁了,重捏啊。红色的归到剩下的红泥堆里,绿的归绿的。我很可惜地说,那个 萝卜不就没了吗?他睁大天真的眼睛说,可那些橡皮泥还在啊,我还可以捏别的呀。我说,不成,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单位里要

39、是组织展览,这个萝 卜就是上好的展品,你不能把它毁了,我要留作纪念。儿子很听话,不再要回他 捏的萝卜了。过了一段日子,他悄悄问,你们单位开过展览会了吗?我说,今年没开。 你问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回那个萝卜,让它回到那一堆各色的橡皮泥里, 这样,我就可以捏其他的东西了。我不耐烦地说,这个萝卜我还想留着呢。你该 捏什么就捏吧。儿子又怯生生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盒新的橡皮泥呢? 我说,为什么?原来那盒不是挺好的吗?儿子说,那个萝卜走了,它的颜色就不 全了。我敷衍地说,好吧,哪天我得空了,就给你买。那阵子,我一直很忙。更主要的是不把孩子的请求当回事,总是忘。孩子 问过几次,我心里烦,就说,

40、你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好了,颜色有什么要紧的?大 模样像了就成。我儿子很乖,从此,他再也不提橡皮泥的事情了。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桌子上,看到了儿子用橡皮泥捏的新 作品。我不知是不是他特地摆在那儿的一一一个胡萝卜,身体是蓝色,叶子是黑 色的。我当时应该警醒的,可惜忙于工作,就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从此,儿子再不捏橡皮泥了,我也渐渐把这件事淡忘了。直到他长大成人, 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从未有一次再提过橡皮泥这个词。前几天搬家,从尘封的旧物中滚出一个铁蛋似的东西,我捡起一看,原来 是那个蓝色的萝卜。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我把它放在手心,还感 到儿子当年的无奈。我从中听到了强烈的抗议和热切

41、的渴望。我想赎回我当年的 粗暴和虚荣,想完成我曾经答应过的承诺她说到这里,头深深地埋下了,花白的头发像一帘幕布,遮住了她的眼睛。 老妇人抱着橡皮泥桶,缓缓地走了。我也随之选定了一件礼物,离开了商场。我 决定,在送给小朋友生日礼物的同时,送给他的妈妈一个故事。只听得售货员在 后头喃喃地低语,谁知道她的儿子还记得这回事不?会原谅他妈妈吗? 1、第段从哪两个角度体现儿子的手巧:(2分)角度一: 正面描写儿子捏的作品活灵活现,以此体现儿子手巧。角度二: 从我的喜欢和同事的赞赏中体现儿子手巧。2、老妇人当年的粗暴在文中具体表现为:(6分)以开展览会和留作纪念为理由拒不归还橡皮泥萝卜:答应给孩子买新橡皮泥

42、但一再敷衍搪塞、没有兑现:2分)看到蓝色萝卜、对儿子的无声抗议故意视而不见。 3、第段“我”为什么决定要送给小朋友妈妈一个故事?( 我想提醒小朋友的妈妈,大人的粗暴和虚荣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与才能, 2分)4、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我”指 老妇人;另一个“我”指 作者 。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老妇人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一方面能够增加事件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老妇人作为叙述者,便于其站在今天的视角审视当年的行为,认识自己的“粗暴和虚荣”。(4分)5、对以“蓝色萝卜”为题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A ) (4分)“蓝色萝卜”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中心线索。“蓝色萝卜”是儿子艺术才华消逝的转折点。“蓝色萝卜”

43、蕴含着儿子强烈的抗议与渴望。“蓝色萝卜”是母亲多次拒绝与敷衍的结果。6、请选择一点,谈谈你对文中老妇人的看法。(80字左右,8分)(可以评价老妇人的行为举止,也可以评价老妇人的个性特点。)示例l:老妇人不应该漠视孩子的抗议和渴望。抗议和渴望是孩子真性情的流 露,忽视它,就有可能淹没一条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道路,文中孩子的艺术才能 就是这样被母亲忽视,令人扼腕。示例2 :老妇人曾是一个忽视孩子的母亲。她不顾孩子请求,拒绝归还红萝卜;她一再敷衍和搪塞,不兑现承诺;她甚至对 孩子的无声抗议也视而不见,如此忽视,让一个孩子的艺术才能泯灭了。辣椒趣说自古以来,辣椒作为一种美食,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印度人称辣椒 为“红色牛排”,墨西哥人将辣椒视为国食。在我国,辣椒在许多地区都是非常 重要的调味品,甚至没有它人们就无法下饭,可见人们对它的 (zh o ng di)。辣椒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辣椒素的物质,能够刺激皮肤和舌 头上感觉痛和热的区域,使大脑产生灼热疼痛的辛辣感觉。科学家对生长在美国 亚利桑那州南部沙漠地带的一种野生辣椒进行研究,观察有哪些动物以辣椒为食。 结果发现,生活在附近的沙漠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根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