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研方法陶保平版-临床法与行为矫正法_第1页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陶保平版-临床法与行为矫正法_第2页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陶保平版-临床法与行为矫正法_第3页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陶保平版-临床法与行为矫正法_第4页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陶保平版-临床法与行为矫正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 临床法 对观察法的改进 临床法(1929年)是皮亚杰为研究儿童认知能力而独创的一种研究方法。 临床法将观察、访谈、测验、实验等方法糅合在一起,通过灵活多样的口头交谈和对儿童实物操作的观察来探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强调观察和操作。强调研究者本身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在向儿童提问或布置情景时的主动性。临床法(clinical method)3 生平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生于瑞士纳沙特尔。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位心理学家”之一。4学术背景:生物学 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和1918年分别在

2、瑞士纳沙特尔大学或生物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其毕生的工作就是试图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认识论问题。学术兴趣:(1)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2)生物学、认识论、物理学、数学、心理学、控制论等学科的交叉。10以内数的守恒77颜色不同55大小不同66排列方式不同考考你886610107799101088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口头提问和自然观察。1、在实物操作下进行的实验。研究着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拟定自变量,设计实物操作的实现,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2、灵活多样的谈话形式。3、从整体结构出发的自然观察。(一种自然性质的实验观察)二、临床法的特点三、临床法的具体运用 1、守恒研究守恒是指当事物的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仍能

3、对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常是向被试出示两个在数量方面相等的刺激物,然后改变其中某一刺激物的形态,要求被试回答两个刺激物在数量方面是否相等。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面积守恒重量守恒返回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

4、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体积守恒23 下面是描述一个七岁儿童对类包含的理解: 你呈现给幼儿一个打开的盒子,里面装有木制的珠子。这幼儿知道它们都是木制的,因为他抓起它们,触摸每一个,发现它是用木头做的,大部分珠子是棕色的,一小部分是白色的,我们提的问题很简单,它是:是棕色珠子多还是木头珠子多?让我们设定A为棕色珠子,B为木珠子,于是问

5、题简化为B包含A。对于七岁以前年龄的儿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2、类包含研究24 幼儿说道所有珠子都是木头的,说大部分是棕色的,小部分是白的。但如果你问他是棕色珠子多还是木珠子多,他立刻回答:“棕色珠子多因为只有两、三个白珠子。”于是你说:“听着,这不是我所问的。我不想知道是棕色珠子多还是白珠子多,我是想知道是棕珠子多还是木珠子多?”同时,为了使问题更简单,我拿一个盒子放在装珠子的盒子边,问道:“如果我把木珠子放在旁边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几个?”幼儿回答:“没有,没一个剩下,因为它们都是木头的。”于是我说:“如果我拿棕色珠子放在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几个?”幼儿回答:“当然剩两、

6、三个白珠子了。”显然,现在他理解这问题了,事实是所有的珠子都是木头的,其中有些珠子不是棕色的。25 于是我再一次问他:“是棕珠子多还是木珠子多?”现在,很明显,幼儿开始理解这个问题,知道确实有问题,这个问题不象他们开始想的那么简单。 我看着他,看到他正努力地思索着,终于他断定“但还是棕色珠子多;如果你拿走棕色珠子,就只剩下两、三白珠子了。(1963 :283299)Source:The attainment of invariants and reversible ope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by J.Piaget,Social Rese

7、arch,30, 283299. 指儿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推理反映。如果A=B,且B=C,则A=C。关系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度和重量方面。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3、关系概念研究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CDBA4、空间概念

8、守恒主要涉及儿童思维是否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四、临床法的评价 优势:临床法将实验操作、谈话和直接观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可收集到儿童认知的“结果”、“成就”等资料,又可获得儿童认知的“形成”、“过程”等信息;即可观测儿童外显的操作行为表现,又可推断儿童内隐的思维发展过程;既有实验法的科学严密性,又有访谈法的自由灵活性,还有观察法的具体直观性。 局限性:谈话比重大,谈话无结构,随意,有主观色彩;局限于守恒概念、关系概念等少数领域,缺乏有效的验证。讨论与思考 试用临床法设计研究3岁儿童对颜色的辨识。第三节 行为矫正法怎么办?琪琪有严重的咬指甲和吮吸手指的行为,几乎每个手指及指甲周围的皮肤都被咬过 亮

9、亮是个非常敏感的儿童。画画时,他会不注意在别人脸上画一条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不知道,问他这样做对不对,他会承认不对。 一、什么是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始于解决儿童各种心理问题和学习行为问题,是行为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治疗方案。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继精神分析之后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个体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绝非是先天决定或遗传造成的。问题行为与环境密切联系,问题行为通常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进行了某种不适当的学习而形成的。既然问题行为是习得的,那么改变不良

10、的环境条件,采用一定的特殊措施,进行有系统的重新学习,就一定能使问题行为产生变化并得以矫正。 步骤:1、确定矫正对象和问题行为2、分析问题行为,弄清问题行为的来龙去脉3、制定矫正方案,落实具体的矫正措施4、对行为矫正实施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5、综合评定行为矫正的效果一、 正强化法正性强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儿童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

11、奖励强化法。 二、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正强化的案例小兵帮助老师打扫班级卫生,老师夸奖了他,小兵主动打扫卫生的行为有所增加智障儿童如果发现电视没有图像,用手拍电视后出现图像,以后更喜欢拍电视机聋孩子通过争夺拿到喜欢的东西,以后更喜欢争夺取物。正强化的基本模式情境 行为反应 :立即强化 长期影响(1)情境:指孩子生活或学习中的特定环境因素。(2)行为反应:对特定环境因素作出的良好行为。(3)立即强化:指行为反应出现后,立即出现的行为后果。(4)长期影响:立即强化带来的影响。强化物的类别依内容分:(1)消耗性强化物:一种使用后会逐渐减少或消耗掉的强化物。如:食物、饮料等。(2)活动性强化物:一种属于休

12、闲活动的强化物。如:室外活动、游戏等。(3)操作性强化物:可供玩弄的强化物。如:电脑、玩具等。(4)拥有性强化物:如书籍、小红花、小礼品等。(5)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励性强化物。如:表扬、抚摸、拥抱等。强化物的选择策略1、考虑行为改变的对象 如: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家庭因素等2、考虑要强化的行为 行为目标越具体、训练越易着手3、通过观察和调查确定个性化的强化物正强化在学校行为中的运用二、负性强化法对某良好行为给予奖励,可以促进该行为的发生,如若使某行为与摆脱厌恶刺激相结合,同样能使该行为增多,这便是负性强化法(nega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的理论

13、基础。因此负性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来抑制不良行为的,从而建立良好行为。操作方法:一旦出现某项良好行为,便立即减少或撤除其原来经受的痛苦、厌恶刺激、惩罚或情景,(等于给他“负性奖励”),并使其日后在同样情况下,获得相同的“释放”,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如一名住院治疗的病儿,在病房里吵闹不休,就不准许他出院,一旦他停止吵闹,才准许他出院回家。或者要求他完成某些所要求的行为之后,方可取消他禁止会客的禁令。厌恶疗法厌恶疗法(Aversive theravx)。这种方法是对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如药剂或言语责备等,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兴奋感,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因

14、此人们通常又称之为“以毒攻毒疗法”。如:儿童吸吮手指,可在其手指上涂抹黄连水、奎宁水等苦味剂,使之吮吸苦味成为一种厌恶刺激,如此多次接合,可以减少吮指行为。 负强化是不是惩罚?惩罚是施加厌恶刺激,而负强化是去除厌恶刺激。惩罚的目的是降低行为的发生率,而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的出现率。区别: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连续强化 当个体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予以强化。间歇强化 是一种偶然地(或间歇的)而不是每一次都堆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三、间歇强化的种类定比例强化变比例强化定时距强化变时距强化优点:有利于提高效率 延缓“饱厌”现象的出现 保持时间长,抗消退能力强缺点:每次强化之间会出现短暂的“停

15、顿现象”注意:如果目标是连续的行为就不能用比例强化 反应数目逐步增加,不能操之过急 反应数目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反应中断 例:聋儿语训 培智儿童做数学题只有当事人做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该反应才能得到强化。间歇强化的种类优点:在行为被强化之后,行为几乎没有停顿时间 更不容易出现行为减退现象例:聋儿上课举手发言 鼓励与表扬等反馈定比例强化变比例强化定时距强化变时距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可预测低变化着。间歇强化的种类缺点:存在“停顿”现象 不适用于时间观念弱的人例: 考试 班会总结定比例强化变比例强化定时距强化变时距强化指目标行为在上一次被强化后,经过一定固定的

16、时间间隔后再次发生,就能够得到强化。间歇强化的种类优点:两次强化间没有停顿现象 适用于一些持续性行为例:考试定比例强化变比例强化定时距强化变时距强化指在一次强化发生以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之前,两者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进行变化。四、消退法指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急于强化,使之渐趋削弱直到消失。例如,小孩因为某种原因而无理取闹,姐哭闹的方式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时,父母的劝说或打骂都可能成为孩子继续哭闹的强化因素。因此,父母不予注意、不予理睬,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就可能慢慢减弱,最后消失。(四)代币管制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代币是指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其形式有小红旗、小铁牌、小票券等。求助者可以用这些证券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这一方法也可用于培养儿童的适应性行为。1.要求确定目标行为并作基础评定决定所用的代币,并告知当事人明确目标行为与代币的关系编制代币与强化物的交换系统规定用代币交换强化物的时间、地点、方式。2.操作注意事项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