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汇总8篇_第1页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汇总8篇_第2页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汇总8篇_第3页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汇总8篇_第4页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汇总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汇总(8篇)_王昌龄古诗集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经常侵扰边疆的

2、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战胜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由于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家乡。这很惊奇。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仆人公回望的家乡该

3、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会: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会为抒情仆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会即因后一种误会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呈现的宽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宽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俯视,一个概括。之所以特殊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

4、当时民族之间战斗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备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出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骄傲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

5、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

6、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明显有转折,二句形成鲜亮对比。“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斗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斗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决、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斗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七言中

7、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从前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全文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详细描写战斗,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从前战斗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斗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8、。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快,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经常发生战斗。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涯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概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常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

9、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斗。“从前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斗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布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穿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充满,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谈论字眼,却将战斗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

10、出来。这里是谈论,是说理,但这种谈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气,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斗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斗的反对心情。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三)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全文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相携”“就”二词就非常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尽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漂浮的感觉。这好像是魏晋名

11、士的文字。 而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布满了激扬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头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漂浮中触摸到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妙存在,是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

12、,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四) 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 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南风忽至吴,分散还入秦。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 平生驰驱分,非谓杯酒仁。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五) 王昌龄长歌行原文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13、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六)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到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全文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到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很多读书人“功名只向立刻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赶名利的地

14、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擅长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对于战斗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憧憬。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模糊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的反战心情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

15、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照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肯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解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攻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16、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斗始终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日还依旧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王昌龄七言中的优秀古诗作品(篇八)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全文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由于“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

17、方,来表明自己的纯净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受以后,写了这一首布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落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困难。不着哀思之语,而哀思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行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布满了愁思,无可告知,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伴侣都能观察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赐予抽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