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 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史料阅读和说课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为何新?如何新?新何用?为何新课标理念新、教材内容新如何新大概念教学、主题化教学、有结构、有情境、有目标新何用实现素养落地、强化情怀培育、彰显国家意志现实的矛盾高一课时少,纲要内容容量大,如何在“统摄”和“分解”的教材内容整合中如何促新?可操作的层面以精选主题材料来构建史学情境,以问
2、题链条设置来操作探究活动,以师生互动解答来实践素养能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 ()单元第 ()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 ()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 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
3、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旧的说课模式?新的说课模式是否不同?一、析课标,说教材: 析在提炼主题,形成概念; 说在简化内容,构建逻辑。二、抓重点,破难点: 抓在营造情境,设置问题; 破在引发探讨,解决矛盾。三、明学情,定教法: 明在了解生源,适度分层; 定在精准备课,因材施教。六维度的教学预设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新的说课模式?形式可新,旨归同道课标中需要大家了解的历史概念信息包括: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苏秉琦
4、的“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说、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2. 从部落到国家(最高统治者地位的确立:盟主禅让到王位世袭;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3. 商和西周(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管理体系的继续发展:商的内外服制、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4.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文化等其他成就(夏小正、甲骨文、青铜器何尊等)。一、史料研读材料一 古猿到底是怎样变成人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从猿转变到人的关键在于劳动。恩格斯指出:“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了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
5、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形成的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而最初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因此考古学家把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关注点:恩格斯如何分析古猿到人的转变?关键在于劳动。情境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距今170万年前始)情境设问:通过右图和教材内容,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材料二 有了火,人类开始熟食生活,引起了生理的极大变革,使人类从动物中彻底分离出来。火的应用,使人类焚林而猎,开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而丰富了人类的食品,从而使人类的肉
6、体的有机结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大脑结构变得复杂,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印第安人)“由紫色和白色贝珠的珠绳组成的珠带上的条条,或由各种色彩的贝珠组成的带子上的条条(德文是绳子一般的;束、楼),其意义在于一定的珠串与一定的事实相联系,从而把各种事件排成系列,并使人准确记忆。 马克思摩尔根一书摘要 关注点:如何理解使用火和结绳记事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身体更加强健、大脑更加聪慧、对过往记忆的准确记录。情境设问:通过右图和以下材料,列出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遗存出现的时间线索,并结合教材内容标注出文化遗存的主要特色。 古代先民适应各地的环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创造出多
7、种不同的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有纪元前6000前5400年的裴李岗(河南新郑)、磁山(河北武安)文化,遍布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初发现于河南渑池,公元前5000前3000)和龙山(初发现于山东章丘,公元前2900前2000)文化,黄河下游的青莲岗(江苏淮安,公元前5400前4400)、大汶口(山东泰安,公元前4300前2500)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浙江余姚,公元前5000前4000)、良渚(浙江余姚,公元前3300前2200)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内蒙古赤峰,公元前3500)文化等。这些文化各有不同特点,但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且越到后来,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是强烈。 摘编自马克垚:世
8、界文明史(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距今1万年前始)材料一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它有四大特征:农业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不同于打制石器)的使用。而首要的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人们定居下来,营造房屋,耕种土地,饲养牲畜,食物来源有了可靠的保障。食物的生产包括对食物植物尤其是谷类的自觉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用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革命,相对于以后的工业革命,学者们把它称为农业革命。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关注点:学术界如何界定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四大特征农业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材
9、料三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相继发现了彩陶文化与黑陶文化。近期研究表明,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陶文化又称仰韶文化,广泛分布于山东以外的华北地区,而在甘肃持续时间最久。其最重要的遗址位于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红黑二色的大型陶瓶,上面往往绘有粗犷醒目的几何图案。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黑陶文化,与彩陶文化覆盖的地区相同(出了西北一隅),另外还延伸到山东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种黑陶薄而有釉。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关注点: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发展。材料二 在距今七八千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已发展出众多的农业文化。黄河流域是当时农业文化发展最快
10、,最早进入文明阶段的地区。黄河流域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土质疏松而便于翻耕,有较多的腐殖质,利于植物生长,农作物收获量因而较高,这样便在黄河流域较早发展起以种植黍和粟为主的精耕农业。史前长江流域地区就开始大量种植大米。上古时期的中国就已出现了丝织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关注点: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经济有什么特色?北麦南稻、原始农业和纺织业。材料四 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主要分布在大凌河及其支流的各流域,多建于山岗之巅,因而有些学者视之为“陵墓”或“山陵”,称积石冢群为“陵区”。红山文化遗存,普遍出土的有玉雕品。包括熊龙、猪龙、鹰隼、乌龟、勾云玉器、双兽首三连环器质地佳
11、,手工精。牛梁河出土诸件,尤属精美,非有巨大财富,不能生产如此精品。陵墓、神庙与祭坛、山台、金字塔配套,似乎积石冢的墓主,是附葬于礼仪中心,而不是以陵墓为主附设礼仪建筑。因此,这些显赫人物,大致是宗教与礼仪功能的首领。考古学家郭大顺认为这一社会已是国家形态的政治实体,是有道理的推论。这一政治实体的权力基础,不在政治权威,也不在军事权威,似乎在礼仪功能,女神庙既占主要地位,则这一礼仪中心的首领,可能是奉祀生殖母神的祭司或巫师一类人物。 良渚文化遗址在余杭县良渚、瓶窑、安溪三镇辖区间的谷地中,分布最为密集,在三十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已发现一百多处遗址,大型遗址一个紧挨一个,形成了“良渚遗址群”。其中
12、有一个巨大的人工营建遗址莫角山遗址,其上有夯筑的基址,基址上有宏大的木构建筑遗迹;在莫角山遗址的东南部还发现有大面积燎火的火坑。莫角山遗址位在良渚遗址群的中央,不少大型的土台祭坛墓围绕四周。因此,良渚遗址群可能即良渚文化社会的中心,而莫角山遗址,又是中心的中心。 五千年前,这些地区的社群,都以发展为控御广大地区,能动员大量人力,掌握不少财富的多层级复杂社会。从一万年前人类掌握生产食物的能力,形成定居聚落,经过五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既聚合,也分化,已是十分复杂了。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关注点: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有哪些显著的特征?玉器、宗教祭坛和神庙综合以上材料,思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对早
13、期国家产生奠定了哪些条件?材料五 恩格斯曾经对母系氏族作过深刻的描写,他说:“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他们还不存在奴隶;奴役异族部落的事情,照例也是没有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私有制也产生了,私有制就是物质资料私人占有(占有物可以买卖、交换、转让和继承)的形式。私有制的产生,使部落氏族内部的财产不平等成为不可避免。个别家族,主要是氏族长、部落酋长和军事首领的家族,占有大量奴隶、牲畜和土地,成为富有的氏
14、族贵族,而一般公社成员的家庭则日益贫困化。这样,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每一个氏族或部落内部都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贵族和平民(一般氏族成员)的划分,他们间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形成。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增强了,掠夺成了劳动更容易和光荣的事,于是战争成了经常的职业。为了对外掠夺或抵御外来侵略,一些部落往往结成部落联盟。在部落联盟中,为了统一指挥和行动,需要设立一个握有重大权力的军事首领。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常设的议事机构,以便随时决定某些重大事宜,这个议事机构称为议事会,由部落或氏族的首长参加
15、。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关注点:中国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显著不同?私有制和阶级情境2:从部落到国家(1)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距今4700年前始到公元前2070年) 这时候,华夏的部落联盟已经超出了血缘纽带的联系,成为以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具备了国家的雏形。在传说中,当时天下有“万国”、“万邦”,他们各自建立邦国的同时,还联合许多邦国建立联盟。联盟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商议重大事务,推举联盟首领。尧、舜、禹就是由联盟议事会民主推举产生的联盟首领天下的共主。(禅让制) 尧舜禹的“禅让”,传贤不传子。禹年老时,联盟议事会讨论继承人选,众人推举皋陶,皋陶死
16、后,又推举伯益。禹却想把权力地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暗中培植启的势力。禹死后,启杀死伯益,继承父亲禹的权位,于是“公天下”被“家天下”所取代。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情境设问:通过右图和以下材料,指出从部落到国家形成过程中关键性的标志事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其特点和影响。材料 在启之前,即传说之尧、舜、禹时期,所谓“禅让制”已步入尾声,世袭的苗头已经显现。这一时期可谓“禅”与“继”的斗争时期。尧在正式传位于舜之前,曾考虑到是否传位其子丹朱,以为“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在舜和丹朱之间,在其子得“利”与得“病”之间犹豫彷徨。最后“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
17、下”(史记五帝本纪)。 如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同时还“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在采取宫廷政变手段夺取尧位的同时,还对丹朱严加防范。也说明丹朱在继承尧位上对其构成了威胁。韩非子说疑更把舜逼尧直接视为“人臣弑其君者”,看不出半点“禅让”的和平景象了。总之,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丹朱已具备一定的继承父位的社会条件,只不过还没有达到实现世袭制的程度。其后舜禅位于禹和禹禅位于益的过程与尧舜之禅相类,也有舜子商均和禹子启是否可以继位的问题。商均的命运与丹朱一样,其时世袭的社会条件仍不成熟。只有到启时,禅让制才走完它最后一段路程,启宣告了它的终结,也宣告了世袭制的开始。关注点:
18、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禅让制为世袭制所取代的历史意义?(2)夏朝的统治(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情境设问:通过以下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夏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呈现什么显著特点?禹死后,子启继立。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借此与启争夺王位。启又打败了有扈氏,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从来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夏王朝的国家机器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国家的框架。夏王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为“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
19、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制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军队和刑法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也出现了早期的监狱。刑法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从夏代开始,国君拥有“天下”,统治着众多的邦国,各邦国统治着众多的大家族,大家族在一定的区域内控制着为数不等的族民。原来的部落首领转化为一邦之“君”,父权大家庭的族长则转化为世袭贵族,充任邦国的官尹。邦国的全部土地都为邦君所有,其下各级贵族各有邑聚,建有“家”,役使努力耕作田地或从事其他劳作。这样,从夏代开始,在众多邦
20、国之上的王室拥有“天下”,诸侯(邦君)有“国”,大夫有“家”。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贵族等级制度因初创而显得简单,但彼此是相适应的。由于早期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成熟起来,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保持旧的血缘联系,古代的姓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联系。各级贵族之间依姓氏的区别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辈分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办法,成为原始宗法制的初型。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一 对夏朝的考古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然而,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表明,夏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组织大规模公共生活的王朝。尽管夏朝不是
21、唯一的早期国家,却无疑是那个时代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开创了世袭君主统治的先河。古代传说认为夏朝的建立者是贤君禹,他有效地组织了治理洪水的工程。同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一样,组织大规模公共工程的需求促进了公认权威的产生和正式的政治机构的建立。尽管有关夏朝政治机构的资料没有保存下来,但是,王朝的统治者很可能通过控制各个村落的首领,在整个黄河流域中部地区行使权力。夏朝鼓励建立城市和冶炼金属,因为统治阶层需要管理中心和青铜武器来维持他们的统治秩序。最近在洛阳附近发掘的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首都。发掘表明,这个城市有一个大的、像王宫一样的布局,同时还有很多简朴的房屋、制陶作坊和一个青铜冶炼间。 摘编自
22、本特利、齐格勒著,魏凤莲译:新全球史公元1000之前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关注点:结合教材内容,目前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对夏文化的研究有哪些成果,有哪些不足?材料二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夏小正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这一文献本身可能出现残缺和其他错误,也可能混杂有后人的解说或其他的附益内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历法和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天象历法资料,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如何评价夏小正这部历法的历史价值?情境3:商和西周情境设
23、问:通过右图,说说商代的势力范围。依据以下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商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呈现什么显著特点?(1)商朝的统治(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在夏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上,商代的国家机器有所加强并趋于完备。商代是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王权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总代表。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表明是至高无上的。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并辅之以兄终弟及。商王之下,由各级官吏组成一整套的统治机构。商代的国家机构不断扩大和完善,形成相当复杂的体制。大致说来,在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是尹,他们是商王的重要辅弼。次于尹而常置的高级政务官,总称为“多尹”
24、或“百僚”。在“多尹”以下,还有分掌各项具体事务的“多宰”、“小臣”。武官有亚、服。他们有的从奴隶头目中擢拔的,地位虽低,但都直接为王室管理各种具体事务,大都是商王的亲信而得到重用。官吏中有以王室为中心的众多贵族,他们有的是许多“旧邦”的首领,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不断建立的新宗,“示”即为宗。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他们是商王朝的支柱,也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原始宗法制度在商代有了初步发展。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和刑法在商代都得以加强。史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当比禹刑有所发展,且以肉刑为主,体现商法的残酷性。商代的军队组织更为庞大,卜辞
25、有“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载。这里的“三师”,当是商王直接统辖的军队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奴隶主贵族对外扩张和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工具。商王朝把它的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称为“王畿”,畿外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按:商代实行内外服制管理。)邦畿之内除王都以外,有不少的城邑为王室的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这些封地和畿外的方国,性质虽然所有不同,但都要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王室的臣属。商代可能已经比较普遍地实行了班爵制度,侯、伯、子、男等爵位,都见于卜辞。其中,侯国最多,其次为伯,所谓“诸侯”、“多伯”就成为众多邦国的统称,子、男之属,为畿内“多
26、子族”。班爵制度,规定了贵族的等级,明确了方国的地位,是国家组织形式日趋完善的表现。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讨,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众多方国,地位有高低,封域有大小,力量有强弱,差异很大。畿外还分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它们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与畿内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与商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政治上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一些。为了加强控制,商王朝也不断深入这些地区,建立城邑,屯驻军队,作为开发边地的据点。商朝畿外的广大地区,通
27、过各种途径吸收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缓慢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 “盘庚迁殷”的“殷”,这个商后期的都城,对于商朝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以至于后来“商”也成为“殷”,或称为“殷商”。 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及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卜辞中有日食、月食的记录,表明当
28、时已有比较完善的天文历法知识。有的学生根据甲骨卜辞,复原了殷历谱,知道当时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十四个月不等,小月29日,大月30日,全年平均365.25日。 甲骨文之所以称为卜辞,就表明它与宗教信仰有关。 甲骨卜辞有祈祷仪式、祭祀仪式的记录,反映了当时人的观念,自然天象具有超自然的神灵,这种神灵对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具有影响乃至控制力量。“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也就是说,他们优先处理与鬼神的关系,而后处理人际关系。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关注点:结合教材学习聚焦,你认为研究甲骨文具有哪些史学价值?(2)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情境设问:通过右图,说说西周
29、的势力范围。依据以下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指出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呈现什么显著特点?材料一 周在全国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就把巩固政权,尤其对广大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中,大封诸侯尤为重要。周大封同姓、异姓以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之国共有53国,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武王克商后,就准备在洛水与伊水之间兴建新邑,以为镇抚东方之用。但未及动工,武王病死。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兴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东),把那些旧殷“顽民”强迫迁移到这里,加以严密监视。洛邑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关中
30、平原以镐京为中心,周人兴起的根据地为“宗周”;东面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连成一篇,长达千里以上,王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显著的增强,称为控制全国的基地。 周公东征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又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分封。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并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对于旧殷贵族,采取分族西迁的方式,进一步削弱其实力,并吸纳为周王朝的僚属。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关注点:如何评价西周的分封制度?材料二 宗法制度是父权价值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31、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和分封制结合起来,达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 历代的周天子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余诸子受封为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权机构,各有自己的“氏”号。受封者成为
32、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封地和爵位也有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对周天子而言,他们是“小宗”。 在诸侯国内,国君又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这些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内立有家庙,是采邑内的“大宗”。对国君而言,他们又是诸侯国内的“小宗”。卿大夫以下,还可分出他们的亲属,建立各自的父权家长制家庭。这种家庭有一定的田地,家长就是士。士要尊奉所属家长的卿大夫为宗子。士以下,就是各级宗子的比较疏远的宗族成员,他们就成了一般的平民了。 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一,“宗统”和“君统”合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各级贵族的
33、等级制度,就是依据这种宗法关系来确立的,各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形成奴隶制国家的宗法等级隶属的统治体制。关注点: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如何概括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材料三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
34、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在西周社会,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是血缘纽带,而维持这种等级的则是礼制。西周的礼乐制度日趋完备,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
35、度之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春秋以后,礼仪的概念逐渐扩大,几乎包括一切具体的典章制度。这些礼乐制度,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既能使人恪守符合等级观念的各种规章典则,又能体现当时的时代文明,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 “礼”的作用一方面在于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于加强被统治阶级的统治。“礼”与“法”、“刑”既对立又相辅相成,非礼就是非法,犯法就要用刑。西周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反映了奴隶制极盛时代的某些特点。关注点:西周的分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之间有什么关联性?材料一 传至厉王,厉王暴虐无道,激起周人的反抗,人民发动叛乱,厉王出奔彘,乱民更欲杀太子静,太子静幸得召公保护得免于难。王位虚悬期间(十四年),周公与召公两人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这一年开始,将以后每年发生的大事都加以记载,所以共和元年常常成为史家推算古史上年代的基点。 摘编自李定一著:中华史纲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关注点:共和纪年对史学研究有什么重大意义?材料二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点云处理优化-全面剖析
- 个性化服务在客户保留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 微纳米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 有机废料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全面剖析
- 工业物联网与云平台融合-全面剖析
- 商学院院长的校友关系与发展职责
- 公共交通枢纽电梯服务质量计划
- 信托公司行长战略培训心得体会
- 清远市自然资源局招聘专项工作聘员笔试真题2024
- 八年级音乐与戏剧结合计划
-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Ⅲ)-临床用药解读
- 2024带病体保险创新研究报告
- 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演讲稿1500字2篇
- 员工节能环保培训课件
- 《精益生产培训》课件
- 学校招生工作培训方案
- 访谈记录表模板
- 初高中物理的区别以及如何学好高中物理课件
- 工程结构静力试验
- MQL4命令中文详解手册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3》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