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5《诗词五首》之《春望》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5《诗词五首》之《春望》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5《诗词五首》之《春望》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5《诗词五首》之《春望》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望教学设计成都市新都区金都中学 吴金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2、体会诗歌中的表达的感时伤别、

2、忧国思亲的情感。(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2、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了解作者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三、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搔

3、浑 簪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四、整体把握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昔日的长安城是唐朝的国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此诗中的长安城一片衰败的景象,是什么导致它沦落到如此境地呢?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756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

4、往灵武投奔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此时的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至德二载春(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2、理解诗意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1.学生小组交流。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国 破 烽火 抵 搔 短 浑 簪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

5、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五、品味探究、小组讨论: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如:国破 山河 城春 草木 花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杂草丛生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

6、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如: 感恨 搔更短 不胜簪 家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

7、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3、诗人在春望中的“望”的是什么?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相互关联,“感时”句紧接上两句来。“时”指时事或时局,即“国破”。花本美丽

8、,讨人喜爱,但因伤心国破,所以见了花反而更觉得伤心,以至于泪珠四溅。“恨别”句写一家离散之苦,正因为“国破”才带来了“家亡”,莺歌燕语本来是好听的,但因怀念亲人,所以听了反而使人感到心惊。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

9、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六、思考: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七、课堂小结,作业设置1、课堂小结: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