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21-37)课件_第1页
老子道德经(21-37)课件_第2页
老子道德经(21-37)课件_第3页
老子道德经(21-37)课件_第4页
老子道德经(21-37)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十一章 孔德彻众甫 第二十二章 诚全抱一能曲不自见 第二十三章 知律守式无为信乃真 第二十四章 自是张行无道 第二十五章 大逝 远反 第二十六章 王居其一务必静重天下 第二十七章 大善无迹 人为师资 第二十八章 一式三德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私欲执为败之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第 第三十一章 美兵之者乐杀人 第三十二章 知止川谷归海 第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终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大象从文 天下自往 第三十六章 权命之鱼不可害失民意之渊 第三十七章 侯王有道 天下始化第二十一章 孔德彻众甫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2、;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从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也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洞彻、深遁、空无。是从:是所处。)洞明遁入大道空静德状态,只有道清静无为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为物:称物、名为物。恍惚:恍,若光若明若存;惚,若隐若昧若无。)道之名为物,只是恍与惚的状态物,但决不是空无。【原文今译】恍兮惚兮,其中有象;(象:恍惚象。)而是若光若明、若隐若昧,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物:恍惚物。)若光若明若隐若昧,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窈,甚深;冥,极宁。精:本体之质。)甚深、极宁,其中有精质存在,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灵

3、明大彻的真音真义。)并且是精中之至真之精,精中有真音真义不灭之信,灵彻宇宙的万物。【原文今译】恒处洞入道中,德于象、物、精、信不二普彻大千万物。 【要旨参解】从古及今,其名11不去,以阅12众甫13。(及:一并。11名:作用。12阅:照见、照阅。13甫:原始起点。)此象此物此精此信从古到今,作用恒常不失不去不消不灭,能彻阅万物的原始。以此恒处洞入照阅万物的原始本体和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吾何以知众甫也哉?以此。我凭什么能知道万物的原始源由呢?以此洞明深遁大道之中的德能。【原文今译】曲则全,(曲:委曲、受压制。)委屈则能自全,枉则直,(枉:冤枉、过量。)过枉才能校直,洼则盈,

4、(洼:低洼。)洼陷才能冲盈,敝则新,处旧而能生新,【原文今译】 一 、处反向思维的低虚、冤曲、少旧安以开怀神明。【续解】 少则得,缺少就会得补,多则惑。(惑:疑惑、障遮。) 多知就将障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式:定式、方式。)所以圣人诚抱虚一为生存处天下的方法和定式。不自见,故明;不以自见而唯,故能明知;不自是,故彰:(彰:彰显、彰证。)不以自是而恃,故能彰显大度;【原文今译】诚全而归之。只要做到诚全抱一能曲不自见,就会归于成功的道德真地真义境界之中。只有抱一不争,才能不生能争的缘,才能得静生的环境和境地。【原文今译】【要旨参解】第二十三章 知律守式无为信乃真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

5、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希言:不说。)且不说大自然瞬隙万变,不能依其意志为转移而横行横为。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大风。不终朝:朝朝不止。骤雨:暴雨。不终日:天天不停。)故而风不能朝朝不止,暴雨不能日日不停。孰为此者?天地。风雨是谁的作为?是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尚:尚且、都。况:何况、况且。)天地的作为都不能长久不停,更何况于人的欲为能持久不止吗?【原文今译】宇宙自然中没有恒常不止的行为,一切行为

6、欲望都将中止、消亡,因此生命不当欲以强为执着。 【要旨参解】信不足焉11,有不信焉12。(11焉:行为、原因。12焉:结果。) 大道自然,只因信不足诚道的原因,才有道律不信而报的必然结果。【要旨参解】 三、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行为,一切全因信不足诚道的原因,才有规律不信、万物不信、众生不信的苦报结果。【原文今译】【续解】一、第二章“恒之”、本章“天地尚不能久”都是无为的根据和道理,都在说明必须抱一无欲还虚的根本出路和所归。二、一切有为决定会中止、消亡的结论强劲有力、简单明了、不可否认、不可怀疑,这个振动性的反世俗见欲说破结论,当能引起我们欲思维的反思。三、逆者为仙,反为道动,无为真用,菩提本无树

7、,不动即为山。人类的一切灾难危急无不因欲而生,人类的离苦离难无不以无欲返朴为真实的作为和取向。四、自然法则、自然现象越来越在论证了道佛的真理性、可信性、根本性。五、本章亦有道同道、德同德、失同失的心同、情同、频同、见同、伙同之义。道德无心情见伙故名说矣。第二十四章 自是张行无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企:跷起足跟。 跨:跨大步。)跷脚显高不能久立,跨步逞能不能远行,唯执自识者不能明真,唯我自是者不能彰正取信,唯功自夸自标榜者人见其显失

8、敬失信,唯专自吹自封强行呈能者不能得到尊重和信任 。【原文今译】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余食:贪吃过量、张贪不止。赘行:肿瘤、腐生的病变。物或恶之:不但有情物会恶,绝对讲,无情物亦能生成厌恶或可能。)其处在道的所有行者都会称这是贪食愚肥走形的丑恶可耻行为,就连无情物都可能厌恶。企、跨、四不自量是物或恶之的过食贪肥腐变丑态行为。【原文今译】【要旨参解】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处于这种状态。自是张行的结果必然显现出丑态,是无道之所为,有道有智有明有性不会做出这种事。【原文今译】【要旨参解】一、贪执我见、我是、我伐、我矜,必名权利受一贪具筹、一贪具腐、一贪具恶、一贪具邪。规律只有两个

9、方向,不善必恶、不清必浊、不正必邪、不明必暗、不进必退。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切背道而驰的共性特征,离开封建的四自就没有真的东西可以强信天地之众了。但四自是积冤损德垒罪的过程、是败亡的过程,所以当警四自断前程。【续解】第二十五章 大逝 远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11名曰12大。(字之:立字为名。强:施与。11为之:作用。12曰:本是称说,但此处有“生成称其”的

10、实意。)我不知它的称名,就以字标名曰“道”,再勉强其作用名之叫大。是老子见证了道、名称了道。【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大曰逝13,逝曰远14,远曰反15。(13逝:流逝、逝去,欲习向以逝远视为生,其实是离命。14远:远离道德。15反:极之无路,欲的尽处只有反,既返朴重归真。)大者必逝流,流逝必自远,远离必自反。道大而逝出、流逝而离远、远极而必返转进入回归。【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原文今译】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因此从道以次排开,道大、天大、地大、人中王大。域16中有四大, 而王17居其一焉(16域:此为欲界的总称。17王:君王,“國”中之“或”为之不安,“国”中之“玉”为之王有道而玉明,思

11、归孔府至字倒写,玉字点飞,鬼字去鬼点子,師字亦少点。)三界中有四大,而君王居于其中第一作用于天下的大。域中四大君王作为居其反的第一决定天下取向作用,君王有道则天清地宁人和,君王无道则天怒地愤人不轨。【要旨参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人王有道法于地德厚载,再同地法于天清明公正,再同天法于道清静无为,再同道法于一切自自然然。由王有道法地宁隐厚载、逐天清公明、道法自然而归不生不灭的本体恒长久远。律中有律,行为取向必须应合大律,以逆反而必反,否则大道无情必遭律灭。【原文今译】【要旨参解】一、大道周行至极反之节,是超常规习惯方向之变。所以此节思反是普天下的关键之要,而且势必灾难病疫集中演

12、证欲的极象。二、欲猖必反,大律无情,唯道可知可明此节的理法、律则、取向。大逝远反是极反律,律中有极反,极反中有周期律,周期中有频幅、前沿、后沿。三、结合西方玛雅预言,结合净空、印光大师开示,结合佛经,结合现实自然灾难、病疫的普及漫延递增,不能不从深处中深深地反思,从道德中深深地回味。【续解】第二十六章 王居其一 务必静重天下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重:重则欲潜、欲下、欲稳、欲慈。轻:轻浮。根:主控全局的关键点。)庄重潜在有力能把握控制轻举妄动及局面,静为躁君。(静:静则清、静则明,静为客静观

13、其变因静待其天机运。躁:躁狂、绪乱。君:君主、主导、主持、神明。)静观律变彻因,能操控稳定躁狂不轨之乱。劝告君王务必身重、心静。【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原文今译】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始终每行。辎重:尊驾重随奉从。)所以圣明之君始终每行都不离圣驾尊威重相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荣观:崇荣庄重事奉。燕处:环境高雅风景异人。)虽然是尊崇处处奉敬,环境超然优美,奈何11万乘12之主,而以身轻13天下?(11奈何:又怎么可、怎么能。12万乘:法承、担负天下万众信仰、权益。13以身轻:举动作为不重正静信。) 又怎么可以作为身负万众之命的君王,反而能以轻身之为轻视轻待天下的民众呢?轻则失本

14、14,躁则失君15。(14失本:失去能为君王的命本。15失君:失去君信君责任。)轻待天下就失去君命的生存之本,躁拢天下就失去君王的天职。每行之动都要受到至上的尊崇,法乘着天下万众信仰、万众权益,又怎么能以身轻不轨愧对愧失天下心,失君命之本,失天职之任。【原文今译】【要旨参解】一、身不重则失尊,心不重则失明。君之重并不在勤于举身肖现,常肖现而臣不重;君之静并不在避之若无,妙在臣之不测,各自自能尽职尽责;君王之明要在能者上不能者下,以真教其尽职。否则,政势不明形成推而伪之、消而怠之、混而盟之、政令曲阻、屡禁皆不止。二、以天下心为心是政心勤政之本。政理不明透此心,政论政教不生滋此心,政体用人不择重此

15、心,则天下心政无此,必大邪大伪、大私自废倾倾。【续解】三、去彼取此是真理普皆致用的内治妙法,内治治政治法治心明理而自觉能动;治上治头治取舍分明人知所行,不容伪养奸,不纳罪蓄凶,不轻慢抗旨不遵、肆乱天下,不放任空喊欺诈废信朝纲。【续解】第二十七章 大善无迹 人为师资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无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以下五个都是无欲无为善。辙:车辙。)上善之行,看不到迹象;善言无瑕谪,(瑕谪:瑕,斑疵;谪,污点。)

16、上善之言,不存在差失;善数无筹策,(筹策:算具。)上乘善能之计不用算具;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闭:关闭。关键:关闭用器件。)上乘善能之闭锁关止,不用键锁档避但不可开启;【原文今译】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结:系结、捆绑。绳约:绳子捆绑。不可解:解不开、不能解脱。)上乘善能之结约制控,不用绳链捆绑但却不能解脱。【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圣人善救善物不弃不舍之为,世人不得知见,因其上善之为没有迹象。【原文今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无弃:不弃舍。)所以圣人常善普救众生而不被人所知,圣人在不知不见中本能不弃舍任何一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常善普救万物,本能不弃舍任意一物,是谓袭11明。(11袭:

17、继承、道袭,功能律理不断沿续沿袭。)这是道性规律沿袭不断的通达之明德。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12;(12师:师范。)因此,善待人的是不善人的教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13。(13资:助教、教戒。)不善待人的是善人的应戒示证。人共二品,亦师亦资,知道本生处、逝生因、轮回转,相去又几何,故当无别不弃,否则今凡我弃你,明凡你弃我,相弃同是在造苦难,缘缘不尽来。【要旨参解】【原文今译】【原文今译】不贵14其师,不爱15其资,(14贵:尊重、重视。15爱:爱悯。)不尊重人们中的师范,不悯惜人们中的错行戒示,虽智16大迷17,是谓要妙18。(16虽智:表面名象智。17大迷:迷惑无知。18要妙:要,至要、关键;

18、妙,内在真实不知的真理真因。)虽然像似什么都明白,其实是大痴迷、大无知,这是至要的内在之妙。一、上善无欲无为,法身超时空,瞬间即达,无影无踪。现代有超高频分解的人身电传实验,但没绝对可靠性。二、要深知人共二品,师资之用,不当弃舍的要妙所在、利益所在。三、物我一齐,不可无视物的因缘性,要爱物贵用。要确见佛家对水的超前惜用之理、现实之证,要惜水、惜粮、惜万物,大道理建立在小道理之上,小道废了,大道理也就自然空了、假了、没有真实可信存在了。【续解】第二十八章 一式三德 大制不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

19、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雄强、主动有为。雌:雌静、柔弱、虚下。溪:溪流自下、处低位。)深知雄强有为主动之失,甘守雌柔虚静之易,此为道性处自然之溪的流向。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不离:处下自冲不断不离。婴儿:无知无欲无为、精足气和。)为处天下溪水下行虚谷自归不争,不离虚下自然的德源源不断自积自深蓄,柔弱之致复归为殁身不殆的道婴。【原文今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白:分明、肖显。黑:潜隐、混沌。)深知肖现、分明的无常和不恒,安守潜隐沉默的腹中静虚,此为守道性处世的定式。为天下式,常

20、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式:法式。不忒:不损、不失。无极:道生之一、不生不灭。)诚守天下定式,自然之德安中不去不失,中中自真复归为无极的道生之一。【原文今译】知其荣11,守其辱12,为天下谷13。(11荣:荣耀、显贵。12辱:下贼无能,包括曲辱不公。13谷:包容、木纳、大肚。)深知名声荣崇分别染识的坠浊之害,智守曲辱木讷不辩之容,此为天下道性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14,复归于朴15。(14乃足:容乃大、包容一切。15朴:不执、不欲、不求、不别。)能为天下大肚无量能容之谷,自然之德才能足以到位到量,回归为朴宁不别不动不染之中【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宁中一式培三德,三德不二无知无欲无为恒自然。知

21、雄守雌静柔虚下为天下溪,德冲不断离,致道婴;知白守黑潜隐宁中为天下式,德积无损失,致无极;知荣守辱大肚木纳为天下谷,德包乃足,致本朴。一式三德,朴散16则为器17,圣人用之18,则为官长19。(16朴散:欲生而浊、本朴自散。17器:法器、用器。18用之:以所积德能的量级因用。19官长:欲界层层权长。)道朴欲散者则为用器,圣人用其为天下君王官长。故大制无割。因此,大道层层序律沿展、大制因人而尽用没有割除、废舍。欲生而朴散为浊,命为欲界位序以量级而用,为层层当权官长。大道制序,善恶因人而致用,没有一个割舍废弃。【原文今译】【要旨参解】一、一式三德至明至彻至用,当以心解义以诚致用,为读经解义合道的根

22、本所在。舍此之用,姑不切义。二、为器用之,是失德的过程,诸次侯王君主当明立戒思归,不归德尽苦难来。当权之时,万务切忌作恶,凡是权恶涉众,损德耗尽气数最快、最神应。三、深解不割的要妙所在,深知不弃人不弃物之德要。弃之人则失之心,弃之物则断之用。四、处低,处上不争方低;默中,处外不染方中;辱谷,处辱不闻方谷。【续解】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私欲执为败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欲:准备实施。)为了获得取信天下而举为行事,吾见其不得已。(吾见:道纪。)我以道所见证是

23、不可能得到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神器:容纳万物众生的神圣之器。)因为天下是神圣规定的律器,是不可谋取占有的。要深知天下神器不可将欲取,全有道律圣用而然以。【原文今译】【要旨参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取举动者只能败之,为顽持强执者只能加速失去。取则败,执者失,历史朝变都是不得已被动而然以“取”。撑持天下以得民信而为不执,以失民信而为强执,是信不足,才有不信的结果。【原文今译】【要旨参解】故物或行或随;(行:先行。随:随后。)因此,天下万物规律属性自然参差不齐,有的前行,有的随后;或嘘或吹;(嘘:减弱吁缓。吹:吹急。)有的缓慢,有的急速;或强或羸;(强:强行、强硬、强大。羸:无力、瘦弱。)有

24、的强硬,有的瘦弱;或挫或隳11。(挫:受挫折。11隳:遭毁败。)有的受挫,有的遭毁;各各行为不一。天下万物运动作为,皆随属性而动,执政亦不外,因用心之不同而呈强顺、侵益、欺诚之大不同。【原文今译】【要旨参解】是以圣人去甚12,去奢13,去泰14。(12甚:偏执、极端。13奢:奢侈。14泰:奢凌贪霸过分,居顶。)所以圣人天道治天下,废止其自见极执之顽、自受奢狂之贪、私权独占之霸。因此天道无情,责其自见极执之顽、自受奢狂之贪、私极独占之霸以气数自尽。【原文今译】【要旨参解】一、天下神器当深解其至尊至灵的规律不可抗拒性,当从尊奉不行冲撞,以天下心为心普爱全天下。二、天道之治全在去彼取此的治政、治法、

25、治头、治心、清明公正,否则自见偏执、自爱奢侈、自极专霸什么法律制度都将自破自败自废,越治越愈乱而不可止。三、取此之明,是人类科学的科学、真地的真地。只要明此之理,政、法、头、心自能不甚、不奢、不泰而自不生乱造乱于天下民众。【续解】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有果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佐:辅佐。人主:人世之主、君王。 兵:兵器、兵战,包括利器、法度在内的强行行为。 强:强胜、巩固,也包括兵战侵略扩展的强举行为。)

26、国师要以道辅佐君王,不可迷执兵力、利器、法度强治天下。其事好还。(好还:报应速快。)强治天下报应最快效。要倡导辅佐朝政君王实施德治天下,不要以兵治强治天下,强于天下冲撞道律天理人事因果报应速效。【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所处:驻扎包括举师强动的地方。生焉:必生。)凡兵师所驻扎兵为的地方,事后必然荆棘自生。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大军:大举动兵、大战行凶。凶年:凶乱、灾荒年。)大军动举为之后,必有凶乱灾荒之年相随。就连兵师的驻扎地、兵师的强为地停用后都要产生丛生荆棘的必然验证,而且凡是大举动兵或举兵强行其为主者,必随凶乱灾荒的年景报现。【要旨参解】【原文今译】善有果而已,不敢以

27、取强。善兵之道达到目的有果则止,应不敢再外欲强行。果而勿矜,有结果而不逞自大,果而勿伐,有结果而不夸耀,果而勿骄,有结果而不骄凌,果而不得已,有结果全因不得已而客以应,有果勿强。有结果就不要再强行。物壮则老,强大强行强威则自僵老,是谓不道,强者就是不道,不道早已。不合道就会自然结束生命。【原文今译】一、天下两治,德法、柔刚、内外、教惩、和斗,治之大律不可违、民意不可违,冲撞天道民意只能事与愿违、事得其反。二、法生细于乱,乱本源于政自以生为的不轨,执不轨则天下乱。治政、治法、治头、治心、治理这是治乱唯一是治的方向道路,舍此内治法就将法废法、政废正、法自为造乱。【续解】三、古有执法犯法加倍惩罚之严

28、,就是为了确保行政不失、有法有则、屡禁不止。社会最乱的因是政甚至法犯罪犯法,所以此不止就是犯罪当权执政执法不止,就是犯法犯罪猖獗。四、兵法强惩为客的法则通行,美国挑战者号的爆炸,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必须善于反观其变,必须认识偶然现象也有其必然原因,普需普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第三十一章 美兵之者乐杀人夫惟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夫惟兵者不祥之

29、器,(夫惟:其中只有。兵:兵械,扩展包括利器、法惩。不祥:凶也。器:器械、法器、器具。)天下治世行为中,只有兵与用为不祥的器作,物或恶之,(或:可能也会。恶:痛恶、仇恨。)就连无情志分别的物都可能恶惧它,故有道者不处。(不处:不充当、不处为。)因此有道者不处主兵强行之中。兵者不祥,天下苍生万物同恶,有道者不处。【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11。(居:平常起居。贵左:首先选择积极主动乐观。用兵:动兵事。11贵右:首择客守冷静丧待。)君子平常生活安居处左名大,用兵则处右为客守。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12而用之,恬淡13为上14。(12不得已:没有办法、实逼无奈。13恬淡:心量开阔

30、放松、无畏无怒。毛泽东的诗句“胜似闲庭信步”。14为上:为上乘心境。)因为兵械是不祥的凶器,只能不得已时才用,恬淡不怒为上乘用兵的心境。【原文今译】用兵利器要为客、守应、不得已而为。不得已者哀之动、哀兵必胜。治国之道兵械法惩亦当为不得已的辅法,其度失右取左必遭其反。【要旨参解】胜而不美15,而美之者,是乐杀人16。(15不美:不以光荣得意,要深悯杀惩人之残、激化造因之随,何其有能美之理。16乐杀人:乐杀者凶性、打猎者神狂、杀人者可悲。)胜利了而不以为光荣得意,如果以为光荣得意,就是乐于行凶杀人。不夸功杀惩,夸功杀惩不知耻的乐凶人轻视人,是以凶为兴。【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

31、志17于天下矣。(17不可以得志:杀者得志,没有这个规律,没有这个天理。)执权者乐于杀人,则天理不容、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对待吉利的事宜于主动积极的左处,对于凶残的事宜于保守悲悯的右处。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偏将军列位居左,上将军列位居于右,就是说明要以丧礼对待战事。【原文今译】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场中杀人多时,要以哀丧悲痛对待;战胜,以丧礼处之。胜利之后,要以丧礼对待处理告慰、安息战死者。战死的敌方也要告慰安息其不得已。【原文今译】【要旨参解】一、读经解义必须入甚深解,对人伤及民意亦可谓兵之不祥。天下神器,杀众哀处,以及哀兵之理之奥之真,很多人都还没切入

32、实地,还在封锁线的外面玩弄自见理论名词、自戏激化演义。这就是理论不到位、理论不近本体理,所以才成学风声振、成绩招展行为屡禁不止、伪气不减,使学习变为学的戏。二、兵之不祥的反面就是德治、教治、头治、法治、政治。内治德治头治首先取决于理论,要回答认识这个能化的本体,可能会更具有真理性、透彻性、进步性。【续解】第三十二章 知止川谷归海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常无名:本来,原本无名。)道本来没有名谓, 朴虽小,(朴:纯朴无名无象。小:小之极。)

33、其纯朴无名无象虽然小的不能再小了, 天下莫能臣也。(莫能臣:没有能指使、操控。)但天下没有能指使作为臣用。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古时的列国诸侯,现指当权。守之:守其虚静。)侯王如果能遵守其状态作用,万物将自宾。(自宾:大顺、自归。)万物将会自然宾宾祥和自顺。【原文今译】天地相合,(相合:人不欲造扰使地不宁天不清,则天地相依自然合。)感天地合和同德,以降甘露,(甘露:更高的元能,现实人生吸收的是复合能,能的最后浊复形式是不伦不类的不能再生物。)以降甘露济养天下,民莫之令而自均。(令:教导、指使。)而且民众不需要教化施令就能自均自足自安宁。【原文今译】始制11有名12,(11制:制治、制约。12

34、名:名份、位序。)自从天下开始产生制化有名份差别时,名亦既有13,(13有:有名有分、有别有欲、有争有斗。)名份就有差别、有欲求、有争斗,夫亦将知止。智者就应将从有名份的欲生造害中知道收止。知止可以不殆。知止欲有就可以不造生危害。【原文今译】譬14道之在天下,(14譬:如同。)如果能以知止之理如同道在天下,犹15川16谷17之于江海。(15犹:犹如、就像。16川:川流。17谷:河谷。)则天下万物就如同千川百谷自归江、江归海,无治而自同。【原文今译】一、由上章兵治不祥,转到知止不殆、百川归海,由此相照何名法、何名理、何名真、何名伪一皆自白。二、天下失道始于有名,名利之争故生乱不息、生乱不已,乱根

35、只因名有所不尽欲。三、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只有侯王能守,才能“道之在天下”天降甘露,不治不令而天下自均宁。【要旨参解】一、道虽朴无不肖,但莫之能臣使操控,不可违逆不可冲撞,只能尊守归同。逆其必殃、合其必祥这是谁都不能抗拒改变的恒定法则。二、天下未来的终极高级社会形态,只有侯王守之、天地合、降甘露、民自均,除此之未来都是欲造妄想的不可能,都永远在欲的轮回之中。【续解】三、兵强有为造激遗积恶缘后随,只有道治无为才能得现百川自宾归海之不治无不治大象,相比之下,最终何名为胜,何名能大治天下,惟道之一法。所以深刻领悟道的规律价值作用,不失为所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根本和出路。四、复生中,本类复五科,故五

36、类生出二十五科。反向玄真水五科的甘露为本水,五类的甘露为太极,故有五气朝元之说。此章中甘露的真义在能滋养万物的真能,是天下清化的必然能源环境,充满时空,故能自均。致之,其有道不普存普滋之理。第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知人:知解他人之彼。智:知见。)能知解他人者为有智,自知者明;(自知:内求知此。明:透彻、不浊。)能自知命常者为处明;胜人者有力,(胜人:胜事于人、控制别人。有力:是有形有缘的外在现象。)能事胜他人者为有力,自胜者强。(自胜:自控、自制。强:充实、深本。)能律己不失法则者为自强。

37、知彼胜彼不如知此胜此。【原文今译】【要旨参解】知足者富,(富:知足不妄求不消尽富源。)知道止不求者不损竭富源,强行者有志11,(强行:自强不息、矢志不悔。11志:信念不移。)自强不息、矢志不悔者必然志成,不失其所12者久,(12其所:住守中虚之所。)不失不离中虚者公存而自深,死13而不亡14者寿15。13死:死尽欲尘、报身、报欲。14不亡:谷神不死、不空亡、不断灭。15寿:不死不灭。死尽欲尘而真性谷神不空亡断灭者长寿不去。【原文今译】知此胜此者只有止欲不求、自强不息,使自己不失中虚而自能久远自进取,达到死尽欲尘谷神真性不断灭的恒寿境界。【要旨参解】一、此章是渐进中的取向开示,由彼到此,由外到内

38、。 二、精进中应知足而安,自强而慈勇始终不失中虚。三、死而不亡是活的境界,是欲死谷神不死的无极状态。印光大师禅房中的死字就在演证其死而不亡。死而不亡并不是欲知死生知来的欲识状态,但这种现象状态可演证其更高境界大德的转换内境。【续解】第三十四章 终不自为大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泛:弥漫、遍布。)大道弥漫遍布,其可左右。(左右:周围全有。)其可在一切的周围。万物恃之而生,(恃:依靠、仗持。)万物凭靠此本体生发,而不辞,生而不辩别辞评,功成而不名有,(名有:着识有。

39、)成命能运行了而不名识名执为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衣养:衣食济养。不为主:不处居肖显为主。)衣养万物而不居呈为主,常无欲。恒常自然无欲。【原文今译】说明大道冲满一切时空,尽在万物左右无一能跳出、无一能抗拒。本体道性道律道能是万物的依生之本,生而不评辞对比,成命生运而不着名识之有,维护养育而不处居为主。这种本主一切而不为主、不处居大的大道之性,通常我们所称赞大度无私就很有道的品性。【要旨参解】可名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名:言说、称名。)可说其小的极小,万物自然必归而不肖现居为主,可名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终:始终。不自:不自私、自见、自封。成其大:道恒无欲不争不肖不居之自然永恒的

40、本大。)可说是大的至大,以其始终不居不肖其大,所以才能成其本体无欲不争不现之大。【原文今译】始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大,这是能大真大的真理,自见、自是、自封、自大不是真理的特征,而是无知无明反真理的特征。【要旨参解】一、解道不为主、不自大、不名有、不别辞的恒常无欲之性,一切自然而然之性。二、从中可知自见、自是、自封、自大的无真理可能性,把握自己不要充当“四自”的施误天下“真理者”。三、凡物、波场、源体、性信、频级、处势、能次、大小都是无不具的统一,其中源体境是三要素,频波是形式。【续解】第三十五章 大象从文 天下自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

41、,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象,(执:执行、实施。大象:道的德能人文氛围。)执行清静无为人文德治,天下往,(往:信聚、信往。)天下自然取向聚往这样德信的人文。一、政职全在执造人文大象气候氛围,天下会自往自宾自大顺。【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往而不害,安平泰 。(不害:政为不以自生为而造害、民自不相害。)这种环境无政害人们之间也互不相害,都能身心安祥愉悦康宁。二、只要政不伤害人心,天下民众就不会相害而自安宁平和、康健文明。【原文今译】【要旨参解】【原文今译】乐与饵,(乐:乐信、乐于、乐往,合悦其心。与:这种人文氛围环境给与人们的。饵:诱人信取甘美的东西,包括这种环境给与人的信、情、意、养。)使

42、人喜悦乐致的原因就是这里给与的是诱人可信自由的德教禅化,是诱人可信可靠平和的生活和人际,过客止。(过客:一则指路过的客人;二则指不轨的人。客,有外人之意。止:一则过客不走了,二则弗为而已。)正是这个原因使路过不轨的客得闻得见都被感化不肯离去了。三、使过客止生信乐愿的是与饵之功。此饵诱人在教合人信、境合人宁、气合人性、情合人意、食合人养、终合人所向。【要旨参解】【原文今译】道之出口,这是生命老家化育演道的地方,所讲的道并不深奥难懂,淡乎其无味,浅淡的至简至易至解,视之不足见,(不足见:不确见、见而不着见。)使得闻者效处虚中生出视而不足确见、 四、这是个道信的社会讲习堂,所讲浅淡易解易懂,能给人以

43、不足见、闻、既的真实禅境。【要旨参解】听之不足闻11,(11不足闻:同上义。)听而不足确闻、用之不足既12。(12既:既是、既触、既受。)用而不足确及的沌朴无忧实地。【原文今译】一、老子由道的说而未说真理真义,只有用心深境的品味,品味“乐其饵,过客止”六字之精炼、情理之通达。舍此何以取人心、信人心、为人心。二、人类现前面临的危急和灾难究其根本就是破坏了人类的第一生存人文大象环境,所以挽救也只能从扬道立德政执大象开始,否则都将不能根本和持久的改变欲律造害升级。三、在文化、理论、政治、经济、科研全面树立起道和德的本体绝对真理时,人类的文化和信仰才可能首先产生天下往的大象。人类只有首先文化理论的过客止时,社会的弗为就会自而已,就和而宁。【续解】第三十六章 权命之鱼不可害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