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1页
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2页
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3页
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4页
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部分: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备考综述考生备考这类题目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复习诗歌的语言,一要理解诗歌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二要对富有诗歌特色的语言进行品味。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对比、对照、直抒胸臆、借景

2、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有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象征、起兴、夸张、反复等。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诗词,读懂作品,首先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来理解诗歌。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其次,诗词曲的语言是“意象语言”,生动感性的外观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意”藏在“象”的背后。解题时要透过语言层、形象层去揭示作品的内容以及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再次,要注意诗词的用典,写典故是有用意的,答题时要注意。第一节 鉴赏古诗的形象考点解读

3、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诗歌形象的考查类型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两类:(1)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2)诗人自我形象。一般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且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而在抒情诗中,则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经典例析(二)诗人自我形象【例2】(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

4、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 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归纳,解答这类题要有整体意识,先仔细审读题目、诗句,然后看注释,在运用平时所学知识,抓住关键句子或词语分析。从“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想象诗人每日吟诗度日,是一个“情趣高雅”之人;从诗歌的题目及“西庵禅伯还多病”“忽忆轻舟寻二子”中可以分析得知诗人挂念着自己的朋友,可以看出他珍视友情;从“纶巾

5、鹤氅试春风”一句可分析得知,诗人装束高雅,迎风而立,是一个风流飘逸之人。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方法技巧】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2、结合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特点。 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分析归纳,解答这类题要有整体意

6、识,先仔细审读题目,然后重点分析所写事物象征意义。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但是阮籍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凤凰羽毛已为秋风所伤,无法飞翔。联系到阮籍的生平,可以知道阮籍一生志向远大,并且才能出众,可是因为他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所以壮志难酬,极度忧愤。诗人表面写凤凰,实际借凤凰写自己。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方法技巧】 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技巧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

7、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意象特征。(1)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2)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3关注虚实动静。 古诗中所写意象有动静虚实之分。只有关注古诗意象的虚实动静,发挥想象,才能把握意象特征。4解读艺术手法,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

8、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妙处的品味。三、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备考指南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1. 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

9、)折柳送别。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闻雁思归。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 明确意象的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抒情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

10、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以闹景衬静境,如“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如“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如“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如“废池乔

11、木,犹厌言兵”,等等。(8)以景衬情。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相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3.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如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潮水”,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

12、者懊丧、失落。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孤苦,是以景衬情。第二节 鉴赏古诗的语言考点解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13、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但蕴含的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特色。经典例析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方法技巧】诗歌炼字题的解题技巧1.选准关键词。把该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有哪些字词最为传神。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方法。3.不把该字孤立起来。回答时,

14、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但是也不必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二、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

15、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解析】要准确地回答本题,应重点答出四个要点:一是找出并理解诗中第三联的两个字“咽”和“冷”;二是此二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描绘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四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二字。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方法技巧】诗歌“诗眼”题的解题思路1.着眼全篇。 读懂全诗,标出该句

16、的关键字词,要着眼全篇,不要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2.概括内容。 细读全篇后,结合诗句进行梳理,概括该词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作用。 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该词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和表达主旨方面和所起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朴素自然、清新明丽等。【例3】(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秦 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

17、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1)秦诗之理趣(2)元词之情趣【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 参考答案:(1)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2)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

18、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方法技巧】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答题技巧1.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2.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3.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间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4.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备考指南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应注意:一、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王

19、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李清照的缠绵悱恻,辛弃疾的慷慨悲壮,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悲壮爱国,苏轼的豪放旷达。二、语言特色类 1. 豪迈雄奇: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 沉郁顿挫: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 悲壮慷慨: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

20、,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 朴素自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 婉约细腻:具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6.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

21、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7. 清新明丽: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8. 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9. 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

22、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10. 绚丽飘逸:绚丽飘逸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 三、炼字类(一)动词 1.一般动词 陶潜饮酒:“悠然见南山。”(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感受情趣)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2.活用为动词的词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老”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雏

23、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其动态。(二)修饰词 1. 形容词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2. 数词 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三)特殊词1.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24、王驾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蜂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蜂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词。“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2.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

25、其境之感。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 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例如: 边塞诗:多以黄色与白色相对,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 如:“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 感怀诗:多以青色与白色相对,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 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田园诗:多以红色与绿色相对,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

26、“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 (四)注意含有修辞方法的词。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如张先的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写出了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第三节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一、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

27、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经典例析描写手法手法简介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烘托(衬托)即“烘云托月”, 分正衬和反衬,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虚实相生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 白描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

28、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可先明确该诗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归纳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分析表达技巧。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诗歌用了触景生情

29、、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参考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写哀景抒哀情。二、表达方式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例】(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

30、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解析】这道题的第二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细读全诗,可发现本诗运用动作描写和衬托的方法描写了素蝶的活动,如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诗句从远近高低不同方位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整合答案,要先写出素蝶的活动,然后点明描写方法。第一问只需具体描述,难度较低;第二问首先判断作者描写素蝶使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素蝶随蜜蜂飞,

31、遇黄雀而躲藏,在阳光下飞起,趁风返回,在花中出没,顺着绿叶飞翔。(2)写素蝶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的方式,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三、修辞手法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几种常考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如下: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 夸张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 拟人把物人格化

32、,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例】(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清历鹗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该题结合赏析炼句进行考查,设题相当开放,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可以,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答题。先熟读全诗,然后重点分析“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这两句诗。这两句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33、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以动有声对淡无影。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解答此题,首先点明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参考答案: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思路第一步:总说,准确指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即回答是什么。第二步:分说,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为什么

34、用了这种方法。即回答为什么。第三步:小结,该方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回答怎么样。【方法技巧】备考指南一、细致审题,强化四个注意 1. 细读题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如“艺术手法”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2. 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3. 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 4. 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二、重点突破(一)景与情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

35、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这些“景语”来体会作者的“情语”。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这种情况要引起高度注意,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内容。(二)物与情 诗歌中写物,往往是托物言志,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这种手法也叫象征,它不同于比喻。象征是从整个作品而言,是将作者的心志寄托在物上,而比喻只是就某个句子而言,目的是将句子写得

36、生动形象。(三)虚与实1.诗歌中的“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是存在的,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

37、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2.诗歌中的“实”: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3.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38、,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

39、阕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第四节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解读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高考对此项内容的考查,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概括内容主旨、分析思想情感、评价观点态度。经典例析一、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内容主旨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

40、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例】(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 明张 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该题,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句的关键性词语,联系全诗,整体把握。由“几问津”“忙于我可知”可知作者奔波忙碌;由“客愁”“孤枕”可知作者孤身在外;由“乡国梦”可知作者思念家乡, 由“交游落落”可知作者朋友很少。参考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

41、朋友零落(交游落落)。【方法技巧】诗歌内容主旨题的答题技巧1.综合考虑。 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要结合诗歌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考虑。2.知人论世。 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3.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都打上印记。4.利用暗示信息。 诗歌的标题、小序、注释,都是暗示信息,有的提供了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生平,有的介绍了创作动机,甚至有的直接显示作者的感情基调。这对于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至关重要,因而要细心阅读,并充分利用。二、分析思想情感 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

42、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 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道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该题,要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全诗,整体把握。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不过苏轼这一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

43、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但是,回答该题,要评价其深层内涵,苏轼这一首词的深层内涵,就是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 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这也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参考答案:(1)对早春的喜爱: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2)及时行乐,尽情享受:“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慨!【方法技巧】分析诗歌思想情感题的答题思路1.看背景。

44、 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的情感。2.品语言。 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作者常借外物抒情言志。所以要了解诗歌语言,品味语言风格,领会语言蕴藏的情感。3.抓结构。 理清诗歌的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4.利用暗示信息。 诗歌的标题、小序、注释,都是暗示信息,有的提供了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生平,有的介绍了创作动机,甚至有的直接显示作者的感情基调。三、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

45、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例】(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岁 暮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方法技巧】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