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常用)_第1页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常用)_第2页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常用)_第3页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常用)_第4页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常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一、 为政以德1、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 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 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 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 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 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

2、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 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 (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 “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答: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 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 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 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 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 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二、 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

3、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 “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 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 (12.1);礼是建立在仁 的基础上的; 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 不是无差别 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 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 (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

4、,使自己的言行、 欲望符合社会规范, 不出格, 以达到“仁”。“存天理, 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 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 (2) “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 提出了要求。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 对服从。2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三、 知其不可而为之1对陈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 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心情?答: (1) “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重视。(2) “不敢不告” 既说明孔子在齐国虽然得不到重用, 但仍以一位大夫的政治 责任要

5、求自己,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 “反复”则体现了孔子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心情。2 你对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 上的影响。答: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体现 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 “匹夫兴亡,天下有责”的伟大抱负,他的这种带有理想 主义色彩、 悲壮色彩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利益、 民族兴亡前 仆后继,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战国时的屈原, 面对佞 臣当道的楚国,两次遭遇流放,但仍尽心竭力,为楚国的振兴“上下求索”;南 宋的文天祥, 在风

6、雨飘摇之中, 仍一心牵挂大厦已崩的南宋王朝, 九死一生而不 悔,慷慨悲歌: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清末谭嗣同,变法失败, 为激励后人,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振臂高唱: “有心杀贼,无力回开。”四、 仁者爱人1、 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 “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 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孔子主张“杀身成仁”, 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 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 的相,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 原因是管仲辅佐 齐桓公平定天下, 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一个人对社 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

7、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孔子肯定的 是管仲的大节大信, 忽视他的小节小信, 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 也 表明他的仁和礼之存在矛盾之处。2不要求掌握3有人评论15。42“师冕见”一章说: “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 个相师仪节来了”。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把这一 章换成 “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 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 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 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本章生动得益于具体而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再到“皆坐”, 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 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 真切地反映了 孔子对盲人关心

8、的无微不至。 如果去掉这些细节描写, 采用概括性陈述, 文章就 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了。3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五、 君子之风17 .16、7.19 两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 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答:(1) 7 .16 章把高尚的情情寓于相互的叙述之中, 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 味, 确实是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同时又运用了一个比喻, 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 义的坚定信念。7.19 以戏谑的口吻,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阐明自己以追求道义为乐的心境。 你赞同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

9、述吗?你怎样看待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 (2) “浮云”可使人联想到多种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往 云烟;云高高在上,高不可及,喻宝贵与已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 重。2评价孔子的义利观答:从“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等可以看出,孔子的价值观以“重义崇 德”为特色,但孔子并不排斥功、利,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君子 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对义和利的态度,君子见利思义,小人见利忘义。六、 周而不比1略2结合实际,你认为“周而不比”有那些表现?答: (1)能与大多数人友好相处,与大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 的利益而团结一致。 (2)真诚交往,顾全大局,而耻于

10、和少数人拉帮结派、相 互勾结。2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这两章的要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回答。答:相同,都是阐述孔子的交友观:适度,才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不仅对君 主和朋友不能反复劝告,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比如对父母、对子女、对爱人、对 熟人、对路人。孔子说“事父母几谏”,也就是说只能委婉地劝告,父母不听就 暂时算了, 等以后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择机劝告; 若一味猛批父母, 那父母面子如 何过得去?对子女也是如此, 做父母的教训子女不能过了火, 否则就会导致其逆 反之心顿起,更加不听父母的话了。3说

11、说这一课中的交友格言。答: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以直报怨,以德报怨(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5)忠告善导,不可由止4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七、 诲人不倦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 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答: (1)前者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观点。后者强调先天因 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观点。(2)从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2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答: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

12、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 教育和培养。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论语 中有许多例子, 集中体现在 11.22 章中孔子对待子路、 冉有同一问题的 不同回答中。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 种主张?答: (1)孔子的“述”指的是对古代礼乐制度、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 “作”指的是发挥和创新。 这与孔子主张克已复礼、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保守政 治观念有关。 (2)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述”是继承,但时代 在变化,如果光有继承,没有创新,这种文化趋向僵化,就不适应

13、时代,因此我们倡导既要“述”,更要“作”。【补充习题】1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请阐述此章的要义。答: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要重视教育和学习对人的作用。2子曰: “有教无类。”(15.39)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阐述。答: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 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 孔子才作出了“有 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 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对于全体社会 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

14、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 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这个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 教他了。这与“有教无类”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不矛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教育方式 方法而言的,孔子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 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 持一个原则: 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

15、生, 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 更不要给5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学生灌输标准答案。而“有教无类”是教育对象而言的,是指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富有与贫困,不 分聪慧与笨拙, 只要有心向学, 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分等 级,不分地域,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这一思想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 相远也”。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而“习相远”又说明了 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 孔子才 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4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

16、,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 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划线处使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比喻。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 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 短。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 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八、 高山仰止1通过本课所学,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怀有怎样的情感?请举例说 明。爱生如子。如颜渊死后,孔子“哭之恸”,伯牛染疾病后,孔子“自牖执其手” 等。2本课多次出现叠句,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天丧予!

17、天丧予!”表现了孔子在失去他最爱的学生后的极度伤痛,从而七 天了孔子这一有血有肉的良师形象。九、 沂水春风1请你谈谈对“沂水春风”图的理解?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曾皙所言勾勒了一幅童子、 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 孔子的太平社会就 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 建成“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 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 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 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明丽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 另一方面, 在 无法

18、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表示想 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 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 60 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 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 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 他决意不再 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 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6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2抓住文章的言语、神情描写,简要分析各人的性格特点?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直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 看来, 让他去治理一个中

19、等国家, 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只需要三年就可 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 弟子中, 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 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 所以说话 较少拘谨; 但孔子话音刚落, 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 确也反 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 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 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 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 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 但因冉有刚 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 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 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 实际上, 最低一级的“相” 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 “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曾皙:从容不迫,逍遥洒脱。十、读中庸之道,回答下列问题。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