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汇总之小题和常识部分_第1页
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汇总之小题和常识部分_第2页
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汇总之小题和常识部分_第3页
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汇总之小题和常识部分_第4页
202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汇总之小题和常识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题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教育媒介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物质形态。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又与一般的社会现象不同。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2、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载有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痒者养也”。西周之后,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盛行科举制度。二馆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大唐官学,号称“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3、。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品”,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

4、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孔子是我过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其辞”。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以墨翟谓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重视“说知”。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

5、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系统阐发了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俨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部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部称为定义,第三部称为助产术(又称产婆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中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教育

6、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主要著作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佩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人一切人类的艺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影响很大。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洛克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

7、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整。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鲁普斯卡娅的代表作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教学理论。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科夫提

8、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提出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劳动力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广义的教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

9、社会的精神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的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外铄论的观点。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典型的代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10、。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让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代表任务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培

11、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点说明了对我们培养的人的素质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

12、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规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决定

13、的。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特点决定的。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劳动手段成工具的主体化要求,体现了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人只能用人来建树”的要求。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威信有两种,(教师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范跑跑事件违背了教师热爱学生,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不断能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学生是教师教育实施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14、的人。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儿童从出世到成长为青年学生,需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个年龄阶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包括赫尔巴特与凯洛夫。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是实现

15、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的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特点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都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7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的一种辅助形式。我国古代私塾就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模式。分组教学是指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模式。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有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

16、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室少、校舍和教学设施较贫乏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上课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表现。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么都有重要意义。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两大类,平时考察和考试。平时考

17、察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进、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己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前苏联教师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等人提出了合作教学法。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卡罗尔首先提出了“掌握学习”教学

18、法。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了“纲要信号”图表示教学法。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抛锚式教学的最好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教学评估是指以教学为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诊断性评价是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

19、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的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成为终结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广义的道德泛指所有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基础上,引发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

20、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平行教育原则是指: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1、。马卡连柯是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长期从事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总结概括出很有特色的价值和德育思想理论。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涂尔干认为,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925年他出版的道德教育论一书中。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

22、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指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

23、方式。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堂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课外教育。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如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站等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活动。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四个方面考虑。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时间关系的方法。中小学教师用的最多的是个案研究法,它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

24、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调查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弄清事实,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教育政策、教育规划以及为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想象、思维等。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与规律,不研究心理内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元(又叫做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感觉

25、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以及传到冲动的功能。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指大脑左右两半球。大脑分为四叶,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因(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大脑左右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6、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的、经过学习才能得到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的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前者是指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后者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活动状态。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由冯特在德国奠基,其弟

27、子铁钦纳在美国发展成的一种严密的心理学体系。机能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创立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德语中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勤。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精神分析学派亦称弗洛伊德主义,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佛洛依德所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

28、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根据有无目的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与羡慕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是的持续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在一定是界内,只

29、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一心不能二用”。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把自己的注意不断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也就是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这叫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时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是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

30、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级形式。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主动的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发现事物的各种类型特征的直觉能力。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们见过的、通过的、唱过的、触摸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事物以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

31、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外显记忆是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在记忆过程中从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相同。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不长于4秒。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度环节。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式59个项目,平均值为7.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最早对遗

32、忘惊醒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于1879年至1884年对遗忘进行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曲线形象地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面,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梦是无意识想象的一种极端表现。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种类: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语言是人类通

33、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词是一种符号,它标志着一定的事物。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一方面,语言客观地存在于言语之中,一切语言要素只体现在人们的言语活动和语言作品之中,并且从语言中吸取新的要素而不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言语是借助于语言来惊醒的,个体只有借助于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言语活动的影响。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它包括语言表达言语感知与理解两个方面,也包括言语过程的产物,即言语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如写出的文章,书籍,说出的话语、报告等。思维是人脑

34、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思维的方式。思维是人脑中的一种活动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推理可以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既是从特殊到一般的

35、推理过程,例如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够导电的结论。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例如,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虎也是胎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的特点: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等。强烈的爆发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是青少年初期学生情绪的特征。“知之深,则爱之切说明情依附于认识过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根据主题与客观之间关系的不同,一般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

36、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惧、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情绪的调节功能又称动力功能。一般而言激动水平中等时学习效率高。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操作与动机水平之间呈现“”曲线关系。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为,努力客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37、或内部驱力。才能是保证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能力的结合,能力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而言,竞争、合作是开展课堂群体学习的手段,他们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情境。课堂屋里环境是指课堂内的温度、色彩、空间大小、座位编排方式等时空环境和物质环境。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给性心里特征叫做能力。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是直接有效地可能性心理特征。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和结合,能创造性的完成某一倾向性的多种活动任务,通常被称为天才。能力和知识的发展不是同步的。知识是认知经验

38、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智力是从事任何活动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吉尔福特说的。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按智力能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成为液体智力,一种成为晶体智力。液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物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液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人在20岁后,液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则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晶体智力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甚至因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最早的智力测验是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的

39、,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后来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IQ)=智龄实龄100韦氏智力量表的高差智商也称韦氏智商。信度是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是一个标准化测验的基本要求之一。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布鲁姆提出,17岁前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其余30%是47岁获得的,另外20%在817岁获得。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人在人

40、生舞台所扮演角色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整合。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在速度强度倾向性、稳定性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机特征。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人格特征。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巴普洛夫在试验中研究揭示,动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性、平衡性、灵活性三种特性。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41、、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投射测验是一种结构不明确的测验。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交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印象形成是指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个体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的旧经验为基础进行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社会刻板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四定看法。晕轮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认知,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作用下扩大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首因效应指第

42、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指最后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投射效应指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种强烈的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的倾向。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应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惰化主要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社会行为。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

43、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行为。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整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最早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

44、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是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63年,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全国各师范院校相继开始“教育心理学”课程。“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心理学演技工作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自

45、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指在教育构成中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心所采用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时间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认知分为

46、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小学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学生的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组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埃里克森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1.从出生到1岁半2.从1岁半到3岁3.3岁到7岁4.7岁到12岁5.12岁到18岁6.18岁到25岁7.成人期8.老年期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

47、型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有余联系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人类学习是在同他人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我国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先有刺激后有反映。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奠基人和捍卫者。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映(SR)联结而成的。桑代克的经典实验:他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

48、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映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SR。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学习的主律有三条: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又把练习律分为两个次律:一个是应用律,一个是失用律。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这为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育(CAI)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持。学习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行为的反映。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他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目的在

49、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格式塔的心理学家们主要对知觉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感兴趣。学习的目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目标。期望是托而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接受学习是学生有意义的理解学习。奥苏贝尔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

50、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并不是对显示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人文主义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学习是人固有的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二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

51、之间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克斯多得森法则”表明,高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是对学校教育的实际活动有着广泛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人为动机是人们试图实现人作为人的全部潜能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作为达到某一个有价

52、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害怕失败、避免屈辱的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完成任务上防止失败的倾向性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非常容易的或非常困难的目标和课题。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它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文顿提出的。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53、画线是一种常用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种利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如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正迁移也叫助涨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阻碍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54、。水平迁移也叫做横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也叫做纵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变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低路迁移指以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移。高路迁移则是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

55、一种情境中的迁移。桑代克相同要素学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得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也称为经验类化说。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以格林诺等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也成为经验类化说。定势通常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即可成为积极地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里背景。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核心。态度与品德的联系: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构成。皮亚杰发现并总结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

56、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依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方法有言语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学生的不良品德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坏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它是一种较严重的、稳定的问题行为,具有经常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但它尚未达到犯罪的地步。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所吸引起的依据一定的目的,并通过一系列的心

57、理活动阶段,并使用一定的技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错。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是(提出假设)。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定势(即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有真正创造和类似创造之分。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以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高创造者必须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高智商者的创造性有高有低。广义的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来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现。狭义的知识一

58、般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式言语活动中的信息。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知识,从本质上看,策略性知识也是程序性知识。知识的分类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示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

59、生式系统进行表征。图示中不仅含有命题的或概念的网络结构,也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即程序性知识。图示能运用与范围广泛的情境,作为理解输入的信息的框架。概念就是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符号或时间的标记系统,这里的共同特征是指事物的关键属性,它是对类别的心理表征。原理又称为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说明。表征学习又称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命题学习是指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符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

60、判断。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又称包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是在信命题与认知机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实质是掌握做事的规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获得。技能是个体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根据技能也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