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血液循环课件_第1页
生理血液循环课件_第2页
生理血液循环课件_第3页
生理血液循环课件_第4页
生理血液循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血液循环(xu y xn hun)第一节 心脏(xnzng)生理第二节 血管(xugun)生理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一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血液循环(xu y xn hun)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nzho)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也是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并具有分配血液和调节器官血流量的作用。第二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xnzng)生理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率及其生理(shngl)差异 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称为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每分钟60100次;平均约75

2、次。心率因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第三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xnzng)生理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动周期 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心率的快慢。以成人每分钟心率75次计算,每个心动周期平均(pngjn)历时为0.8秒(60秒75次0.8秒/次)。其中心房收缩历时0.1秒,心房舒张0.7秒;心室收缩历时0.3秒,心室舒张0.5秒。第四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xnzng)生理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动周期 有以下特点:收缩期舒张期房室(fn sh)活动不同步有全心舒张期持续时间与心率呈反比

3、第五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一、心脏(xnzng)的泵血功能 心脏的泵血过程 左、右心室的泵血过程相似(xin s),下面以左心室为例加以说明。第六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心脏(xnzng)的泵血过程 在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舒缩是导致心房(xnfng)与心室之间以及心室与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梯度又是推动血液流动和心瓣膜启闭的直接动力,瓣膜的启闭则保证了血液的定向流动,导致心室容积改变。 第七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表4-1 心动周期(zhuq)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血流等变化心动周期分期压力比较瓣膜开闭心内血流方向心室容积房室瓣动脉瓣室缩期(0.3s)等

4、容收缩期(0.05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室内压上升最快关闭关闭无血液进出心室不变快速射血期(0.1s)房内压动脉压室内压最高关闭开放心室动脉(量大,速度快)快速减小减慢射血期(0.15s)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闭开放心室动脉(量小,速度慢)减小(最小)室舒期(0.5s)等容舒张期(0.060.08s)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室内压室内压180/min)心舒期缩短心室充盈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率过慢(40/min) 射血次数过少心输出量第十五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五)心力(xnl)储备 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chn wi)心力储备。心力储备主要来自心率变化和搏出量变化两方面

5、。健康成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心率加快,心率可达180200次/分,搏出量增多,搏出量可达150ml,最大心输出量可达2530L,即心力贮备可达2530L/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力储备。第十六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二、心音(xnyn)心动周期过程中心肌收缩,瓣膜关闭,血流撞击心室壁和瓣膜以及大动脉壁所引起的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通过心脏周围组织(zzh)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上可以听到,称为心音 。第十七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表4-2 第一心音与第二(d r)心音比较心音产生时间产生的主要原因特点意义第一心音心缩期初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心室射出血液冲击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

6、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标志着心室收缩开始;反映心室肌收缩力的强弱以及房室瓣的功能状态。第二心音心舒张期心室肌舒张时动脉瓣关闭,血液返回冲击主动脉根部引起的振动。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标志心室舒张开始。反映动脉血压的高低以及动脉功能状态。第十八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三、心肌(xnj)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分为(fn wi)两大类(表4-3)表4-4 心肌细胞分类(fn li)及其特性心肌细胞分类生理特性工作细胞(即普通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自律细胞(即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心特殊传导系统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第十九页,共七十九

7、页。生理-血液循环三、心肌(xnj)的生物电现象心室(xnsh)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产生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纤维相同,主要是K+顺浓度差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第二十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xngchng)机制动作电位 心室肌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相比,主要特点是:心室肌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分为五个时期,特别是复极化过程历时较长,具有平台(pngti)期(2期),是心室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主要原因。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心室肌动作电位示意图第二十二页,共七十九

8、页。生理-血液循环心室(xnsh)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去极化过程(0期) 膜电位由-90+30mv;机制:Na+通道开放,Na+迅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由+300mv ;机制:Na+内流停止,一过性K+外流。2期(平台期)复极化过程缓慢,基本停滞在0mv左右;Ca+缓慢内流和K+外流。3期(快速复极末期(mq))膜电位由0-90mv;C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4期(静息期)膜电位稳定在-90mv;离子泵活动,泵出Na+和Ca2+,摄回K+。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表4-5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fn q)及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时程电位变化历时形式机制去极

9、化过程0期由-90+30mv12msNa+通道开放,Na+迅速内流复极化过程1期(快速复极初期)由+300mv10ms左右Na+内流停止,K+外流2期(平台期)复极化过程缓,基本停滞在0mv左右100150msCa+缓慢内流和K+外流3期(快速复极末期)由0-90mv100150msC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4期(静息期)稳定在-90mvNa+-K+泵和Na+-Ca2+交换活动增强,将内流的Na+和Ca+泵出,摄回外流的K+,恢复膜内外离子浓度差第二十四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二)窦房结P细胞(xbo)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4期,非自律细胞(工作细胞

10、)4期膜电位是基本稳定的;自律细胞的共同(gngtng)特点是4期膜电位不稳定,可缓慢地自动去极化(称为4期自动去极化)。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也是自律细胞生物电现象的主要区别。第二十五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二)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xngchng)机制动作电位分期:分为(fn wi)0、3、4三个期,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 形成机制 0期:Ca2+缓慢内流;3期:K+外流;4期:K+外流呈递减性,Na+和Ca2+内流呈递增性。图4-8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和离子流示意图第二十六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四、心肌的生理(shngl)特性机

11、械特性兴奋性收缩性电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第二十七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自律性心脏起搏点 心肌组织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各部位自律性高低不等,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约100/min)。正常(zhngchng)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的窦房结所控制,因而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搏节律,称窦性心律。几个概念: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异位节律。 第二十八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自律性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的时间(

12、shjin)将减少,单位时间(shjin)内发生自动兴奋的次数就增多,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最大复极电位的绝对值减小,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上移,自律性降低;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图4-9 影响自律性因素第二十九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兴奋性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binhu)(表4-6) 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动作电位时期膜内电位0期3期-60mv 3期-60mv-80mv3期-80mv-90mv兴奋性变化兴奋性暂时消失兴奋性低于正常兴奋性稍高于正常对刺激的反应对任何刺激不产生动作电位阈上刺激能产生低幅度动作电位阈下刺激能产

13、生动作电位与机械收缩相对应的时期收缩期和舒张早期舒张中期舒张末期表4-6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binhu)第三十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兴奋性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和意义 心肌细胞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的整个(zhngg)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使心肌不会产生像骨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保证泵血功能的完成。图 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及其机械收缩的关系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兴奋性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受到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cj),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

14、兴奋和期前收缩。在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第三十二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传导性 心脏内兴奋(xngfn)传导的途径和速度浦肯野纤维(4m/s)心室肌(1m/s)房室束及其束支(1.5m/s)(3m/s)房室结(0.02m/s)优势传导通路心房肌(0.4m/s)窦房结0.06S0.06S0.1S第三十三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传导性传导特点和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特点:由窦房结传出的兴奋沿着传导速度较快的心房肌组成(z chn)的“优势传导通路”传到房室结,再经传导速度最快的房室束和普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房室结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但其传导

15、速度缓慢,使兴奋传导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约0.1秒),称为房室延搁。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先兴奋和收缩,然后心室才开始兴奋和收缩, 不至于产生房室重叠收缩的现象,有利于心室得到充分血液充盈,保证足够的射血量。第三十四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收缩(shu su)性 心肌细胞的收缩机制与骨骼肌相似。心肌细胞收缩有以下特点:不发生强直收缩:因为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zoq)。 “全或无”式收缩;对细胞外液中的Ca2+依赖性较大。第三十五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五、正常(zhngchng)体表心电图 将心电图测量电极置于体表(t bi

16、o)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曲线,称为心电图。图:正常人心电图第三十六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表4-7 正常典型心电图各波形的生理(shngl)意义 正常典型心电图波形生理意义幅度(mV)时间(s)1.P波反映两心房去极化过程0.250.080.113.QRS波群反映两心室去极化过程0.060.106.T波反映两心室复极化过程0.10.80.050.252.P-Q间期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的起点之间的时程,代表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所需要的时间0.120.205.Q-T间期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从心室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0.360.444.S-T段从QRS波群终

17、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状态(相当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与基线平齐第三十七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第二节 血管(xugun)生理人体的血管可分为动脉(dngmi)、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大动脉管壁-弹性贮器血管中动脉-分配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真毛细血管起始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静脉-容量血管第三十八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一、血流量、血流阻力(zl)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即血流量,又称容积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某器官(qgun)

18、的血液流量,称为该器官(qgun)的血流量。血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成反比.第三十九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一、血流量、血流阻力(zl)和血压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y do)的阻力即血流阻力。它主要来自血液内部分子之间的摩擦和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血流阻力的大小与血管半径、血液粘滞度和血管长度有关。 第四十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一、血流量、血流阻力(zl)和血压血压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直接动力。血压可分为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mo x xu un)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肱动脉血压。整个血管系统存

19、在着压力差,即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静脉血压。此压力差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基本动力。第四十一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二、动脉血压(xuy)和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yy)动脉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shn o)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正常成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mmHg(13.316.0kPa)。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正常成人安静时舒张压为6080mmHg(8.0 10.6kPa)。血压图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二、动脉血压(xuy)和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相对稳定(wn

20、dng)的意义动脉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正常成人安静(njng)时脉压为3040mmHg (4.05.3kPa)。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血压图第四十三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二、动脉(dngmi)血压和动脉(dngmi)脉搏动脉血压的概念(ginin)、正常值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稳定的动脉血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的血流量的必要条件。避免心脏和血管承受过高的血压负荷,保证心血管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正常。第四十四页,共七十九页。生理

21、-血液循环动脉血压(xuy)的形成 前提条件:在封闭的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血管系统。两个基本因素:心射血的动力与外周血管阻力。收缩压的形成心缩期,心室收缩射出的血液,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只有1/3流至外周,其余2/3暂时贮存在大动脉内,使大动脉内血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shn o),达到最高值,形成收缩压。第四十五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动脉(dngmi)血压的形成 前提条件:在封闭的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血管系统。两个基本(jbn)因素:心射血的动力与外周血管阻力。舒张压的形成心室舒张停止射血时,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克服外周阻力,继续推动血液流至外周,使大动脉内血量减

22、少,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形成舒张压。第四十六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动脉(dngmi)血压的形成 3.大动脉管壁弹性的缓冲作用大动脉管壁弹性对动脉血压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它能缓冲收缩压不致过高,维持舒张压不致过低,并保持血液在血管内连续(linx)流动。第四十七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影响动脉血压(xuy)的因素 搏出量 搏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搏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fnyng)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心率HR:舒张压;收缩压;脉压HR:舒张压;收缩压;脉压第四十八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影响(yngxing)动脉血压的因素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舒张

23、压;收缩压;脉压外周阻力:舒张压;收缩压;脉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un b)的弹性 弹性储器作用:减小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大动脉壁弹性降低: 收;舒;脉压伴小动脉、微硬化: 收;舒第四十九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影响(yngxing)动脉血压的因素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才能保持血管内有足够的血量充盈(chngyng),维持血压正常。当循环血量,血管容量(rngling)不变(如失血)或血管容量,循环血量不变(如过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动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搏出量第五十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影响动脉血压(xuy)

24、的因素上述是单方面讨论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在完整(wnzhng)机体内,动脉血压的维持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前提条件循环血量/血管容积平均动脉压决定条件心输出量外周阻力搏出量心率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心室肌收缩能力主动脉血压(后负荷)小动脉口径血液粘滞性红细胞数量血浆蛋白含量缓冲作用大动脉管壁弹性(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第五十一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动脉(dngmi)脉搏 在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舒缩活动,动脉血压发生周期性波动而导致动脉管壁节律性搏动,称为动脉脉搏(mib)即通常所说的脉搏(mib)。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血管功能状况。正常情况下,脉搏的频率与心率相等,脉

25、搏的节律与心律相同。第五十二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三、静脉(jngmi)血压和静脉(jngmi)血流 静脉(jngmi)血压 静脉压概念及正常值通常将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其正常值为412cmH2O。 第五十三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三、静脉(jngmi)血压和静脉(jngmi)血流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的生理意义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xnxu)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心静脉压可反应心血管功能状态。测定中心静脉压有助于心功能状态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判断,可作为临床控制补液速度和输液量的依据。第五十四

26、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静脉血流及其影响(yngxing)因素外周静脉压与中心(zhngxn)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是促使静脉血回心的动力,凡能改变这一压力差的因素,均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是:心肌收缩力心脏收缩力越强,搏出量越多,心室排空越充分,中心静脉压就低,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反之,则静脉回心血量减少。链接临床:右心衰体循环瘀血;左心衰肺循环瘀血。 第五十五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静脉(jngmi)血流及其影响因素重力和体位当人体(rnt)由卧位变为直立时,由于重力关系,心脏以下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充盈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链接临床:体位性低血

27、压 第五十六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静脉血流及其影响(yngxing)因素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的节律性舒缩活动和静脉瓣一起对静脉血的回流起着“泵”的作用, 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呼吸运动(yndng) 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着“泵”的作用,称为“呼吸泵”。 第五十七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四、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xu y xn hun),称为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与特点典型(dinxng)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第五十八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流通路(tngl) 迂回通路

28、(又称营养通路)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这条通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zhyo)场所。第五十九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流通路(tngl) 直捷(zh ji)通路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这条通路主要功能是使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及时回心。第六十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流通路(tngl) 动-静脉短路(又称非营养通路) 血液经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这条通路多分布皮肤,有调节体温(twn)的作用第六十一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表4-8 微循环三条血流通路的特点(tdin)和功能血流通路血流特点主

29、要生理功能迂回通路血流慢,真毛细血管交替开放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直捷通路血流快,通血毛细血管经常开放保证静脉血及时回流动-静脉短路血流快,动-静脉吻合支必要时开放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第六十二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五、组织液生成与淋巴(ln b)循环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毛细血管壁是组织液生成的结构基础。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决定(judng)于四个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xuy)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促使液体从毛细血管内向血管外滤出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促使液体从血管外重吸收入毛细血管内 第六十三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组织液的生成(shn chn)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

30、管血压(xuy)+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30+15)-(25+10)=10mmHg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0mmHg,表明有组织液生成。 第六十四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组织液的生成(shn chn)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xuy)+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12+15)-(25+10)=-8mmHg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8mmHg,表明有组织液回流。 第六十五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淋巴循环(xnhun)的意义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而成淋巴,全身

31、(qun shn)的淋巴经淋巴管收集,最后注入静脉,所以淋巴循环是组织向血液回流的重要辅助系统。其生理意义有: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调节体液平衡 淋巴结的防御屏障作用 第六十六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hu dng)的调节 神经(shnjng)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脊髓(j su)胸段(T1T3)侧角神经元发出心交感神 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心 肌1受体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作用于第六十七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hu dng)的调节 神经调节(tioji)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迷走神经

32、及其作用 延 髓心迷走中枢(zhngsh)发出心迷走神 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心 肌M受体心率减慢传导减慢心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作用于第六十八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hu dng)的调节 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zhpi) 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作用 延髓交感缩血管(xugun)中枢下行纤维脊髓胸腰段(T1L3)侧角神经元发出交感缩血管神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第六十九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hu dng)的调节 神经(shnjng)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舒血管神经及其作用 体内有小部分血管除

33、接受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外,还接受舒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这类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骨骼肌血管,其节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的M型受体结合,使血管舒张。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这类纤维主要分布于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等少数器官的血管平滑肌。其活动有调节局部血流量的作用。第七十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心血管中枢(zhngsh) 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可区分为心血管交感(jio n)中枢(包括心交感中枢与交感缩血管中枢)和心迷走中枢,两者存在交互抑制现象。延髓以上各级心血管中枢为高级中枢。心血管中枢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称为紧张性活动),人

34、体在安静情况下心迷走紧张比心交感紧张占优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心血管中枢示意图第七十一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hu dng)的反射性调节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yl)感受性反射感受器: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图: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及化学感受器第七十二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hu dng)的反射性调节 图: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及化学感受器第七十三页,共七十九页。生理-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hu dng)的反射性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fnsh)反射过程生理意义:减压反射能缓冲动脉血压的急剧变化,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骤升+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