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套)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2)(打包下载)_第1页
(共12套)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2)(打包下载)_第2页
(共12套)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2)(打包下载)_第3页
(共12套)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2)(打包下载)_第4页
(共12套)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2)(打包下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果暂不需要,请收藏我哦!一旦错过我,就可能永远失去我了哦! 因为再次搜到我的概率,不足千分之一!请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S甘学一次下载安逸一整年!、(共12套)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当上海教育版物理八下4.1简单机械word教案.doc当 上海教育版物理A下4.2机械功word教案.doc当 上海教育版物理八下4.2机械功wordi用课值doc青)上海教育版物理八下4.2机械功word字案.doc当上海教育版物理八下4.3机械能word.doc包 上海教育版物理八下4.4功的原理word教案.doc 切力上海教育版物理八下5.1温度温标word教案.docx 艺上海教育

2、版物理A下5.2块量比热客word教亲1.doc 岂 上海教育版物理八下5.2热里比热容word教案2.doc 包上海教育版物理A下5.3内能word导学案.doc 勺上海教育版物理A下5.3内能word教案.doc之 上海教育版物理八下5.5热机word教案.doc第四章4.1简单机械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杠杆、滑轮、轮轴、机械传动、*斜而等简单机械.生产生活中的任何复杂机械 都是由简单机械构成的,因此,本节的学习在力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力的概念为基础.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小实验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简单 机械的使用方法与工作原理,进而能灵活应用所

3、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内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 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杠杆和杠杆平衡的条件.知道杠杆的支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 条件: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能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有关的运算;知道杠杆在 生活中的应用:学会“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学会在同侧力、异侧力、力的方向不同等情 况下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技能,记录、处理数据,最后归纳得出结论.(2)理解滑轮.知道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理解定滑轮不能省力的原 理:知道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理解动滑轮能省力的原理;知道滑轮在生

4、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用滑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知道轮轴和斜而.知道轮轴、斜面可以省力,知道轮轴、斜面可以省力的原理.*(4)知道机械传动.知道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能识别不同的机械传动方式.2.过程与方法(1)在将常见工具抽象成平直杠杆、滑轮与轮轴等简单机械抽象成杠杆的过程中,感受 建模的科学方法.(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在比较各种杠杆的 使用特点中,感受分类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滑轮、轮轴、斜而、机械传动等简单机械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2)通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合作使用滑轮提升

5、钩码”等活动,提高实验能力和 观察能力,养成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墨经对杠杆平衡条件的论述,了解天工开物中关于古代 劳动人民使用简单机械的情况等,激发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难点:力臂概念的建立.四、教学资源.学生实验器材(每两人一套):钉有骑马钉的木板、螺丝刀、小木块、带刻度的杠杆、 弹簧夹、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切纸刀、镜子、普通剪刀、线、滑轮、辘粘模型、水 龙头、小车、长木板、学习活动卡等.演示实验器材:杠杆示教板、杆秤、一些水果等.课件:自制PPT幻灯片、flash课件等.录像:机器人、盾构、汽车发动机工作的情景:杠杆、滑轮、轮轴

6、、斜而、机械传动 等机械实际应用的情景.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平衡的条件和杠杆的应用;二是 滑轮:三是滑轮组、轮轴、机械传动、斜面等其它简单机械.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由“使用插棒撬起重物、跷跷板”等活动引入杠杆,归纳出杠杆的 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通过示教板的演示,讨论得出杠杆的力臂.由“用杆科称水果质量” 的活动引入杠杆的平衡状态,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通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 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出示切纸刀、银子、普通剪刀等工具,由作图分析得出三类杠杆.由 “升旗、起重机”的录像引入滑轮,通过学生组装滑轮提升重物,归纳出滑轮的两种使用方

7、法:通过将滑轮演化为杠杆的课件展示,理解滑轮工作的原理.*通过使用两个滑轮提升重物,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提升重物时的拉力、用刻度尺测量 提升重物时重物和绳子自由端上升的距离,归纳出滑轮组的使用方法.由“比力气”这一小 游戏引入轮轴,通过将轮轴抽象为杠杆的课件展示,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通过阅读教科书, 知道机械传动的三种方式以及机械传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录像“盘山公路”引入 斜面,通过活动“用测力计拉着小车沿着竖直和斜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用测力计拉着 小车沿长度不同的斜面拉上同一高度”,归纳得出斜面的公式.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方法是:通过 教

8、师演示用杆秤称水果的质量,得出杠杆的平衡状态.通过学生演示用杆秤称不同的两堆水 果质量,引发学生猜想并主动探究,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力臂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通过学生使用螺丝刀撬起骑马钉, 感受怎样做可以达到最省力的目的,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支点离力的作用点距离越大越省 力?通过自制示教板演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但杠杆仍然平衡,引导学生 观察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没有改变,从而建立力臂的概念.本设计力图多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感受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通过 将滑轮、轮轴抽象成杠杆,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6课时.六、教

9、学流程1 .教学流程图简单机械支点、动 力、阻力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杠杆的平衡状态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演示实验三类杠杆学生实验定滑轮动滑轮情景n录像2播放用硬棒撬起石块、使用银子、玩跷跷板的情景,归纳出杠杆的概念以及杠杆的支点、 动力、阻力.活动I学生实验1学生先只用螺丝刀将骑马钉撬起,再用螺丝刀垫着小木块将骑马钉撬起,比较用力的方 向有什么不同,怎样用力更省力.情景m演示实验1示教板演示,讨论得出力臂概念.活动n应用画出春的杠杆示意图.情景w演示实验2教师演示用杆秤称量水果质量,得出杠杆的平衡状态.情景v演示实验3由两位学生演示用杆秤称量两堆质量不同的水果的质量,请学生根据刚才

10、称量的情景猜 测杠杆平衡的条件可能是什么.活动m学生实验2用带刻度的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弹簧夹、铁架台等实验器材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情景VI演示实验4出示切纸刀、银子和普通剪刀,请学生画出它们的杠杆示意图,由此归纳出杠杆的三种 类型.活动w应用画出一些常用工具(如胡桃夹、钢丝钳、食品钳、扳手、钓鱼杆等)的杠杆示意图,并 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情景W录像3播放起重机、升旗的情景,引入滑轮.活动V学生实验3观察滑轮,得出滑轮的概念.活动VI学生实验4使用铁架台、细线和一只滑轮提升钩码,学生交流后归纳出滑轮的分类一一定滑轮和动 滑轮.活动W学生实验5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钩码,分别用弹簧测

11、力计测量拉力、用刻度尺测量钩码和绳子 自由端上升的高度,学生交流后归纳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情景皿课件演示1播放定滑轮演变为等臂杠杆、动滑轮演变为省力杠杆的课件,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 作原理.活动W学生实验6用细绳以两种方法连接两个轻质滑轮,将它们组成滑轮组.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细绳的 一端缓缓提起钩码,记下测力计的读数.比较两种不同方法中将钩码提起的高度内和拉力通 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滑轮组的使用.活动IX学生实验7两人一组,一人手握螺丝刀柄,一人手握螺丝刀金属杆,二人向相反方向扭,看谁力量 大.由此引入轮轴概念.情景IX演示实验5出示辘萨模型、自来水龙头,请学生指出哪些部分

12、是(外I制的)轮,哪些部分是(中间 的)轴.情景X课件演示2播放轮轴演变为杠杆的课件,引出轮轴的工作原理.情景XI录像4播放皮带传动、自行车中的链传动、机械钟表中的齿轮传动等情景,引出机械传动.活动X阅读书本阅读书本P10页,了解机械传动最简单的三种方式.情景刈录像5播放残疾人的坡道、盘山公路、搁在卡车上的长木板等情景,引入斜而这一简单机械.活动XI学生实验8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竖直方向和光滑斜面分别匀速拉到同一高度,比较测力计的读 数: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不同长度的光滑斜面匀速拉到同一高度,比较每次测力计的示 数.分析比较上述两实验的数据,归纳出斜面公式.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八

13、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介绍杠杆的五要素.第二环行,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三环节,创设情景引入三类杠杆.第四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滑轮概念,通过学生实验,得出滑轮的应用,结合课件,理解 滑轮的工作原理.第五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得出滑轮组的工作特点.第六环节,创设情景引入轮轴的工作原理.第七环节,通过情景和学生阅读书本,知道机械传动的三种方式.第八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分析比较,得出斜面公式.七、教案示例第一课时(-)引入.情景1播放机器人、盾构、汽车发动机工作的情景和使用起子、剪刀、滑轮等工作的情景,说 明机器人等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二)新课.杠

14、杆的概念播放用硬棒撬起石块、使用银子、玩跷跷板的情景,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之处.学 生讨论后总结为:(1)必须是硬棒;(2)都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2)都受到两个力的 作用,一个力促使杠杆转动,一个力阻碍杠杆转动.由此得出杠杆的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促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杠杆的力臂(1)活动1学生实验学生先只用螺丝刀将骑马钉撬起,再用螺丝刀垫着小木块将骑马钉撬起,比较用力的方 向有什么不同,怎样用力更省力,是否支点离力的作用点距离越大越省力.(2)情景3演示实验示教板上有一杠杆AB, O是杠杆的支点,支点右侧每隔10厘米画了一条虚线

15、.取4 个等质量的钩码,三个挂在支点左侧,作为阻力,一个挂在支点右侧第三根虚线处,作为动 力,杠杆刚好平衡,如图1所示.将OB杆旋转30 ,移动右侧钩码,发现当杠杆平衡时,右侧的钩码仍在第三根虚线 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虽然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但只要支点(三)巩固阅读教科书P5页“你知道吗? ”,观察古书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捣谷的舂,并画出 舂的杠杆示意图.(四)作业布置略.摄子工作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称之为费力杠杆:普通剪刀工作时,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称之为等臂杠杆.由此归纳出三种类型的杠杆.(三)巩固3.画出一些常用工具(如胡桃夹、钢丝钳、

16、食品钳、扳手、钓鱼杆、天平等)的杠杆 示意图,并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四)作业布置(1)完成学习活动卡.(2)略.第四课时(一)引入.情景7播放起重机、升旗等情景的录像.人们提升重物常使用一种简单机械一一滑轮.(二)新课.滑轮学生观察桌上摆放的滑轮实物,通过交流观察情况,归纳得出结论:滑轮是周边有槽、 能绕轴转动的小轮.滑轮的分类学生利用一个滑轮和一根绳子把钩码提到高处.交流实验情况,并归纳得出:有两种方法可将钩码提到高处一一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 滑轮叫做定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两种滑轮的特点(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两个钩码的重力,再使用定滑轮提升两个钩码,用

17、测力计测 出拉力,改变拉测力计的方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交流实验情况,并归纳得出: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2)使用动滑轮提升两个钩码,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测出拉力,拉住测力计缓慢上移, 用刻度尺测出测力计上升的距离和钩码上升的距离.交流实验情况,并归纳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如果两边绳子平行,可以省力,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的工作原理播放定滑轮演变为等臂杠杆的课件.定滑轮的轴是杠杆的支点,动力臂、阻力臂均等于 滑轮的半径,由此得出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播放动滑轮演变为省力杠杆的课件.动滑轮的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 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

18、由此得出动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省一半力的杠杆.(三)小结与巩固(1)阅读的教科书P7、8页一一滑轮.(2)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觉自己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四)作业布置略.第五课时(一)引入.问题:使用定滑轮不可以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 用力方向.那么,怎样的机械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呢?由此引入滑轮组的概念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叫做滑轮组.(二)新课.滑轮组用细绳以两种方法连接两个轻质滑轮,将它们组成滑轮组.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细绳的 一端缓缓提起钩码,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比较两种不同方法中将钩码提起的高度b和 拉力通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实验

19、钩码自重(牛)弹簧测力计拉力(牛)绳子股数n绕法a绕法b各小组交流实验情况后,可以归纳得出:使用滑轮组时,重物由几股绳子共同承担,此 时每股绳子的拉力只有重物重力的几分之一.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手握螺丝刀柄,一人手握螺丝刀金属杆,二人向相反方向扭,看谁力量 大.比赛中,凡手持螺丝刀柄的一方都取胜了,并不是这些同学力量都大,而是因为他们 利用了螺丝刀这简单机械省力的原理,从而取胜对方.由此引入轮轴一一由(外围的)轮和(中间的)轴组成的能绕轴心转动的简单机械叫 做轮轴.情景9出示辘萨模型、自来水龙头,请学生指出哪些部分是(外围的)轮,哪些部分是(中间 的)轴.情景10播放轮轴演变为杠杆的课件.辘陋

20、工作时,动力作用在轮上,阻力作用在轴上,则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该轮轴就是省 力轮轴,如图3所示.砂轮工作时,动力作用在轴上,阻力作用在轮上,则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该轮轴就是费 力轮轴,如图4所示.(三)巩固阅读教科书P9页“你知道吗? ”,并判断盾构是省力轮轴还是费力轮轴.(四)作业布置观察了解生活中滑轮组和轮轴应用的实例.第六课时(一)引入.录像4播放皮带传动、自行车中的链传动、机械钟表中的齿轮传动等情景,引出机械传动.(二)新课.机械传动阅读教科书P10页,了解机械传动最简单的三种方式一一皮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 动.录像5播放残疾人的坡道、盘山公路、搁在卡车上的长木板等情景.提问:为什么盘山

21、公路要 建成“之”字型,而不是一条大路笔直通向山顶呢?由此引入斜面这一简单机械.4,斜而(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竖直方向和光滑斜而分别匀速拉到同一高度,将弹簧测 力计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中:(2)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不同长度的光滑斜而匀速拉到同一高度,将弹簧测力计 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中.小车重力G=牛, 高度h=厘米.实验次数斜面长度/(厘米)弹簧测力计示数1(牛)1234交流实验情况后,可以归纳得出斜面公式:拉力F=l/Gh.(三)巩固.阅读教科书P11页,了解斜而在金字塔和南浦大桥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学习活动卡P15页图中分别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四)作业布置观察了解生活中机械传动和斜而

22、应用的实例.4.2机械功学情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机械功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 打基础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 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 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 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的概念,通过本 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从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教学目标: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b-s进行简单的

23、计算,知道功的单位.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3、通过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建立.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让学生阅读活动卡P16页上“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并提示: 怎样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衡量这两个和尚的贡献?即引导学生同时要考虑到用力的大小及 力通过的距离两个因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引出功的概念.(二)进行新课:根据刚才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讲出功的概念.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 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实例演示:播放flas

24、h马拉车.马拉着车在水平方向运动,马对车施加的拉力为水平方 向,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又沿力的方向运动,所以马对车做了功.根据动画演示,请学生找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根据这两个条件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做功?1、人竖直方向搬石块,石块未动.人是否对石块做了功? 人水平方向拉箱子,箱子未动.人是否对箱子做了功? 结论:均未做功,依据: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2、物体在光滑水平而上滑动.支持力与重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结论:在运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3、服务员用力竖直向上托盘子,然后水平移动盘子.人是否对盘子做功? 妇女用力

25、竖直向上托篮子,然后水平移动.妇女是否对篮子做功? 学生竖直向上背书包,住水平路面行走.学生是否对书包做功? 结论:如果力F与S方向互相垂直,力F不做功.叉车对物体的提力,水平方向载物时,不对物体做功;竖直方向托物时,对物体做功. 学生活动:活动卡P16观察与描述 小结:不做功的3种情况.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回到上课初的问题,两个和尚显然都是对物体做了功的,那哪个和尚做的功多,贡献大 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学生阅读书本P13内容寻找答案.引出功的大小的求法.把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

26、积叫做功.功=力乂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W=FS.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1J=1N mU的功等于I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m距离时,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1J. 课堂例题: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 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已知:F = 50N G = 200N S水平=2m 门=0?求:亚人=?解:W人=F - S水平=50Nx 2m = 100JW, = F , Sy = 200 N x 0m = 0J An.宏 EL答:人对车做功100J,重力对车没有做功.课堂练习:.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错).人提着一重物沿

27、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提力对重物做了功.(错).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对).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错)学生自测:基础题:1、做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 二是.2、功的计算公式是,功的单位是,用符号 表示,4牛*米=焦.3、用1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60N的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3.5m,拉力做的功力J, 重力对小车做的功是J.4、举重运动员把重1500N的杠铃举在2m高处静止不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既用了力,也做了功B.人既没用力,也不做功C.人在用力,但没做功D.无法确定5、对于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

28、大做的功越多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对物体做的功越多C.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时,没有力做功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做功6、一个人把5N重的砖头沿冰面水平抛出,砖头在冰而上滑行20m停下来,则砖头在滑行的 TOC o 1-5 h z 过程中()A.人对砖头做功100J B.惯性做功100J C.重力做功100J D.上述均不正确 提高题:7、某同学用2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而上滚动了 10m后停下.在铁球滚动的过程中,人对球做的功是J,重力对球做的功是J.8、起重机的钢绳将500牛顿的物体匀速提高6米后,又水平匀速移动4米,钢绳对物体所 做的功为()

29、. 3000 焦耳 B.5000 焦耳 C.2000 焦耳 D. 1000 焦耳.9、质量为40千克的物体受到100牛的水平拉力,水平移动了 50厘米.求:(1)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课堂小结:一、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 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三、功的大小.把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功=力乂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W=FS.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机械功说课稿执教: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范秀秀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学习

30、物理学中的机械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 陌生,本行正是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对功的研究也为本章将要学习的 “功率”、“机械能”的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这一节课在知识层面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培养学 生的能力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好本节课是至关重要的.2、学生分析学生之前学过力、运动等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 而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对

31、用了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学 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3、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机械功的概念.(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 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为了落实重点,这W课综合应用讲授法、讨论归纳 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

32、突破难点,本行课将采用直观法(演示实验、 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 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活动,根据 现象提炼得出物理学上机械功的含义;学生在教师实例讲解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其他实例或 活动,归纳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常见的不做功的几种情形:通过比较起重机提升重物 在三种方式下做功的多少得出力学里有关功的大小的规定.本行课教材中是这样安排的:先介绍功的概念,然后讲解机械功的计算,最后得出做功 的两个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将最 后两部分内容做了

33、调换,从定性分析再到定量计算,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机械功及做功的两个 必要因素的基础上讲解功的计算,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公式W=Fs,并掌握本行课重点内容.三、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从“功”的汉字含义“成效”的意思出发,通过活动: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大小的力分 别拉一小车和铁块,小车运动,铁块静止.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力产生的成效是否 一样?这样引入机械功,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二)进行新课一、机械功1、通过分析课前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的含义.小车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对小车产生一定的成效一一劳而有功,在物理学 上,就说力对小车做了功;铁块在力

34、的作用下仍然纹丝不动,此时的力对铁块没有产生一定 的成效一一劳而无功,在物理学上,就说力对铁块没做功.由此可见,物理学中“机械功” 的含义跟生活中做工作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 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2、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力的成效,便于学生理解,通过ppt演示日常生活中力做功的例 子:实例1:人推车沿水平路面前行实例2:起重机提升重物实例3: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地通过作图法讲解分析力是否做功,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 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加深对功的概念的理解.3、(突破难点)

35、接下来通过ppt演示或学生活动的方式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实例:实例3: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滑行一段距离实例4:运动员踢足球,足球离开继续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是否做功活动1:同学将书包举过头顶的过程及举在头顶停留30秒的过程中是否做功活动2:同学背着书包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门的过程请学生分析在这些过程中力是否做功?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例分析总结得出常见的 不做功的情况:*0,s=0一劳而无功F = 0,sM)不劳无功FH0 , s*0且Fs一一垂直无功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加深对功及做功的必要因素的理解;同时, 为接下来就要学习的功的计算做准备.4、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

36、发学生学习兴趣,请学生列举说明日常生活中有哪些 做功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对学生列举的例子给予评价,对正确的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 导改正.通过以上四步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不断巩固,加深对功的概念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 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重点及难点.二、功的计算用ppt展示起重机提起重物的三种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这三种情形中哪一次做功最多, 从而引出在力学里有关功的大小的规定: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作用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紧接着请学生根据该规定写出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牛米,称为焦耳.由于学生 可能会受速度单位的影响把功的单位由“牛米”误写成“牛/米”,这里要加以强调,

37、引起 学生的注意.为了让学生感受焦耳这个单位的大小,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把两个鸡蛋举高1米, 所做的功约为1焦耳.请学生估算自己从一楼到教室,重力所做的功,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例题:一个人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为200N的车前进2m,求这个人对 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这道习题中有力做功,也有力不做功,通过该题不但能巩固有关功的计算问题,同时还 能再次加深对功的理解.使学生对本行课学习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自己在这行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及有哪些现实体会.(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各种情况是否有力做功:a、用50N的拉力拉物体,物体不动.b、

38、正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做匀速滑行的冰块.c、小明满头大汗地举着杠铃,一动也不动.d、用力搬起一块石头.e、用水平方向的力把桌子推动了.f、重为50N的物体在1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水平运动.g、足球在球场上快速运动,最后停了下来.2、一列火车以20米/秒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地行驶,整列火车受到的阻力是9000牛, 求这列火车行驶1分钟机车做了多少功?(五)、布置作业教学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机械功,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但可能有少数同学需要课后的反复巩固练习才能掌握本方课 的重点及难点内容.4.2机械功【学习目标】1、知道功的

39、概念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用公式犷=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学习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公式/二尸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学习难点】功的概念建立.一、课前复习、预习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是.2、测量力的工具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3、重力的计算公式是,比例系数g=.4、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的计算公式是.派5、思考:生活中你听到过关于“功”的说法了吗?说说看,小组交流,看看大家的想法 是否一致.6、活动1:活动卡P16观察“小和尚和老和尚”的图片,你认为比较两个和尚的贡献应该考 虑哪些因素?二、课内学习(-)认识“机械功!活动2:阅读课本,

40、了解机械功的定义.把你认为关键的词用铅笔勾画下来,与同学交流, 看看你们的观点是否一致.二、理解“机械功*!1、活动3:用手托起物理书,思考这个过程中你对物理书做功了吗?是什么力做了功?手 托着物理书不动,这个力是否还在对物理书做功?活动4:四人一组,利用身边的物体或老师提供的器材为同组的同学演示1个做功现象和 一个不做功的现象.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活动5:阅读课本,填写填空:机械功的符号,公式、单位.单位的符号是.3、活动6: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感受做“一焦”的机械功有多大.三、运用机械功!1、现在你可以判断出哪个和尚“贡献”大了吗?请写出简略的解题过程. 补充的数据:物

41、体A重400牛,被抬高2米;物体B重200牛,被抬高5米.A2、活动7:内容见活动卡P17.四、课堂检测1、下列情景中对物体做了功的是(A、用手搬石头,石头未动C、用动滑轮提起一袋沙子)B、提一桶水在教室中走了 2米D、上述三种情况均做了功2、做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二是3、功的计算公式是:,功的单位是,用符号 表示,2牛-米二焦4、一个苹果从讲台边缘滚落到地面,下落过程中重力对苹果做功大约为()A、0.2 焦 B、2 焦 C、20 焦 D、200 焦 5、小明在水平面上用50牛的水平推力加速推着一辆重120牛的小车在5秒钟内前进了 10米,小明的推力做功为 焦,水平面对小车的支持力做功

42、是 焦.第四章执教:朱俊英4. 3机械能班级:八(3)日期:2014. 3.27一、教学任务分析本吊j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能量的概念、机械能的形式、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本节是能量的启蒙学习,是后继机械能的转化及守恒、电能、内能的基础.学习本行内容需要机械功的知识作为铺垫,在此基础上探究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 素.学生有一定的机械能的感性认识,但缺乏仔细观察、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归纳.教 学中要指引学生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利用机械功这个知识杠杆“撬开”能的概念,再 利用已掌握的物理方法和实验技能进一步研究机械能的形式、影响机械能大小因素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在分组实验中感受“观察一猜想一探究

43、一 归纳”的物理学习方法,学会思考、体验探究、获得乐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的概念.2)知道机械能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3)知道影响物体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经历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认识用科学语言描述 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方法,感受“观察一猜想一探究一归纳”的物理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机械能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实验过程中,感悟同学间的团结、合作与交流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有关因素实验.难点:理解实验中判断能的大小的转换思想.四

44、、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自制刻度轨道、铁架台、纸盒、质量不同的小球4个、刻度尺、水槽.2)演示实验:弹弓、橡皮筋、木盒、而粉、水槽、质量不同的小球.3)自制PPT课件.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具有能量的海啸对物体做功引入能的概念,并以生活中的实例 和实验,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教师演示实验为辅,逐步得出机械能的概念和影响动能、重 力势能的有关因素.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有关因素.方法是“观察一猜想一 探究一归纳”的步骤进行实验.抓住两点,第一,木块移动的距离转换成小球所具有的动能; 第二,小球进入水中的深度转换成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最后记

45、录正 确的实验数据得到需要的结论.对于突破实验过程中能的转换思想,所用方法是通过演示实验中小球推着木盒前进,感 受到做功的过程,初步理解推动的距离越远就是做功的本领越大,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在 重力势能的实验中通过让学生看到小球埋入面粉中的现象,来理解重力势能的大小可以通过 进入水中的深度来替代.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要1课时.六、教学流程2、教学流程说明情景I :海啸视频.活动I :讨论具有能的物体是否能做功.情景H:演示实验1:弹弓、橡皮筋弹性形变过程.活动II:猜想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情景IH:演示实验2:小球推动木盒做功.活动川:猜想影响动能的有关因素.活动N:学生实验:探究影响动能的

46、有关因素.活动V:讨论静止的物体是否一定就没有能量呢?情景IV:演示实验3:小球自由落体.活动VI:猜想重力势能的有关因素.活动VII:学生实验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有关因素.情景V:演示实验4:小球自由下落水中.活动印:小结、应用.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生活中有哪些能量?(学生讨论).视频:海啸的破坏.通过洪水对汽车的做功,引出能的概念.(二)新课.能的概念1)概念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2)概念巩固风能,水能,电能等具有能量,他们能不能做功?人有没有能量?为什么?(学生讨论).机械能的形式1)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有关因素a演示实验:弹弓、橡皮筋b讨

47、论:如何让弹弓和橡皮筋具有能量?此时弹弓有什么变化?c结论: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称为弹性势能.2)动能的概念a讨论:被弹弓弹出的小球有没有能量?b图片:运动的物体c猜想:是不是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呢?d演示实验:小球推动木盒仔细观察小球对木盒做功的情况.e结论: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4)实验:影响探窕动能有关因素a猜想与假设: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速度、质量)b实验引导:通过改变小球高度改变小球的速度.通过木盒移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 动能的大小.明确实验中需要记录的物理量.c实施实验:强调用控制变量法并准确记录数据.d分组数据整合、交流、讨论.e结论:A、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

48、越大动能越大.B、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5)重力势能的概念a提问:是不是静止的物体就一定没有能量呢?(学生讨论) b演示实验:小球自由落体c结论:物体处于某一高度时所具有的势能称为重力势能.d巩固:我们教室里有哪个物体具有重力势能?6)重力势能的有关因素a猜想与假设: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高度)b实验引导:通过小球下落深度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c实施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初步结论d演示实验:通过量化来验证结论e实验结论:A、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处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 越大.B、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f巩固:高空抛物7)机械能概念: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49、8)小结.八、作业巩固练习.资源信息表标题第四章*4.4功的原理关键词功的原理机械效率描述本教学设计包括:一、教学任务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资源五、教学设计思路六、教学流程七、操作案例学科初中物理八年级 第二册 第四章*4.4语种汉语媒体格式.doc学习者学生资源类型文本类素材课程类型初中拓展型课程作者卫欣单位上海市梅园中学土也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Emailmyzx_we ixxhedu. sh. cn第四章*4.4功的原理一、教学任务分析本直属于拓展型课程内容,与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生活实际的关系并不紧密,而对学 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习本节内容要以简单机械、机械

50、功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讨论是否使用简单机械时所 用的动力和所做的功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来看,力是一个比较直观 的概念,而功则比较抽象,使用简单机械能够省力的结论能够通过实验现象直接得出,但关 于使用简单机械时做功情况的分析则要根据机械功的定义,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后, 才能得出结论.功的原理作为简单机械和机械功的后续内容,是通过分析理想情况下的实验(仅考虑研 究对象对机械的阻力而不考虑机械内部的阻力和外界对系统的阻力)所得到的数据,指出了 使用机械可以省力,但是不能省功,而在实际情况下的实验(考虑了所有的阻力)导出的机 械效率这一概念,更说明了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实际上是大

51、于不使用机械宜接用外力对物体所 做的功的,而这正是为了达到省力的目的而付出的代价.机械效率可以设法提高,但不可能 达到100%.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和建立概念拓展所学的知 识,深入发展综合能力,感受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同时体会节能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原理.(2)理解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斜而实验的分析和讨论,明白理想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区别,经历从简单到 复杂的研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使用机械省力不省功的学习和讨论,了解事物的两而性.(2)通过对机械功原理和机械效率

52、这两条物理规律不同点的比较,懂得是否忽略阻力 在机械做功中的影响是其中的关键,感悟理性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区别.(3)通过对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学习,感悟合理利用能源和行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 节能意识.(4)通过引入新课时的情景照片,领悟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 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的原理.难点: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矛盾统一.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贴有细砂纸的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2、“二十四道拐”资料照片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等两部分内容.本设计的思路是:以学生的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和教师的点拨为基本方法,理解外力 对机械所做的功和

53、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之间的大小关系.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的原理.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在光滑的大倾角斜面上拉动小车 和直接提起小车两个实验所获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比较,并结合对不同类型的杠杆特点 的回顾,得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一物理规律.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矛盾统一.通过对在粗糙斜面上拉动 木块和直接提起木块两个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比较,认识到在实际情况下使 用机械对物体做功与不使用机械直接对物体做功而言其实是“费功”的.通过对其“费功” 原因的讨论和分析,认识到无用功的存在,从而形成机械效率这一概念.然后通过对“光滑” 与“粗糙”两斜而实验的对比,感悟

5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本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行分析思维的欲望,使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设计需要1课时.六、教学流程功的原理1、教学流程图/活动I、 学生实验 及数据分 析7/活动nN 学生实验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I图片展示史迪威公路滇黔段“二十四道拐”的照片,介绍其历史背景.提问:这段公路是对 哪种简单机械的应用?活动I 实验数据分析分析活动卡P13“活动”中记录下的数据,计算两次测力计对小车所做的功,比较其大 小关系.结合对课本相关内容的阅读,理解功的原理.结合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分析,使用 机械的利弊.活动II应用

55、1结合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分析,使用机械的利弊.活动卡P24 “活动”及“思考与分析”.活动小学生实验通过对直接用测力计提起木块及用测力计在粗糙斜而上匀速拉动木块至同样的高度两 个实验所得数据的分析比较,引出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概念,提出机械效率的定义.活动IV应用2测定学生实验中斜而的机械效率;分析比较两次斜而实验的异同;思考如何提高机械 效率.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行,分析实验数据、研究机械做功的规律,理解功的原理.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析数据,理解机械效率.七、教案示例(一)引入.展示图片,史迪威公路滇黔段“二十四道拐”,介绍其历史背景,提问该段公路所

56、应 用的机械原理.(二)新课.功的原理(1)问题使用斜面能够省力,但使用斜而能不能省功呢?(2)对活动卡P13 “活动”中记录下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两次测力计对小车所做的功, 比较其大小关系.(3)交流学生交流,说明分析的结论.结论:使用斜而能省力,但不能省功.(4)阅读和理解阅读P21功的原理和例题(5)应用1结合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特点,分析功的原理在其中的应用.活动卡P24 “活动”及“思考与分析”3、机械效率(1)学生实验直接用测力计提起木块;用测力计在粗糙斜而上匀速拉动木块至同样的高度.学生交 流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不使用斜而做的功小于使用斜面做的功.(2)问题为什么在前一个斜而的实

57、验中,两次做功的数值相同,而这次实验不同?(教师提示: 注意实验器材的区别)(3)思考、分析、交流原因分析:前次实验中斜面光滑,且小车有轮子是滚动摩擦,阻力很小,可以忽略.而 这次实验中斜面粗糙,且拖动木块时木块与斜而间时滑动摩擦,阻力较大.(4)阅读理解P2122机械效率由于各种摩擦的存在,额外功不可能避免.机械效率只能提高,不可能为100%.(5)应用2计算粗糙斜而实验中的机械效率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5.2热量比热容上海松江民乐中学 张德福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时学习热量、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热量是物理学中为了衡量热传递 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而引入的一个概念.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

58、量多少的因素这实验是本 课时的关键.学习本课时内容的基础是温度、温标、热传递,控制变量法.本课时围绕烧水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 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猜想与假设完善实验,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 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归纳等的科学探究环行,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通过观 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 实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认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 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分享

59、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说出热量的定义、符号及单位.理解:理解热量是衡量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多少的过程量.知道:说出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升高(降低)的温度及物质种类之间的 关系.理解:理解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2、过程与方法感受:通过对一根火柴完全燃烧后放出热量值的介绍,感受焦耳是一个很小的度量单位. 感受:通过对生活中烧开水实例的分析、感受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及升高温度的关系. 认识:(1)通过对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关系的探究过程,认识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归 纳结论的科学方法.(2)通过对影响物体吸

60、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探究过程,认识控制变量法.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感悟:通过对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探究过程,体验合理猜想的必要性及物理与生活 的联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难点: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四、教学资源1、器材:铝架台、两只小烧杯、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钟表.2、课件:自制PPT幻灯片.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热量、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围绕烧水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 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猜想与假设完善实验,让学生体 验设计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