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教学难点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

2、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生1:老师,我知道一首描写柳树的古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2: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千古流传,朗朗上口,我最喜欢了。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可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看看诗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3.

3、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古诗山行,山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5.助学资料。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枫林:长了许多枫树的林子。6.质疑课题,看到古诗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作者为什么要去山里行走?(2)他都看到了什么?从学生熟知的古诗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4、,为学生诵读学习古诗营造良好的氛围。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是给予学生课前预习的肯定和鼓励,也有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古诗的作用。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4.分类写字。(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寒 径 斜 霜(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的结构,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生字?(3)指导书写。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左部细长,右部稍宽。它的读音强调是jng,而不是jng。寒:上下结构,宝盖稍宽,中间三横紧凑,撇捺舒展。

5、霜:上下结构,书写“霜”时“雨”扁宽,下部“木”“目”等分。(4)用形近字区分生字的写法。如:寒塞,径行经。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忆理解生字?生1:斜:我会用顺口溜记忆这个字,一斗有余,就是不正。生2:看到“斜”我脑海里就出现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的样子,所以我明白“斜”的意思就是弯曲不直。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能用多种方法记忆理解生字。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5.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观察、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

6、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师: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插图,读完后和同桌交流。1.品读第一、二句。(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1)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山上,首先看到了什么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2)为什么称山为“寒山”?“远”这个字写出了什么?(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深秋,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寒山”。“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暗示了山的高大。)(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生:听到有人家这几个字,我仿佛看到山间炊烟缭绕,鸡鸣犬吠的情景,让我感觉寒山不寒,反而

7、充满生机。(4)诗意:登上深秋的山,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在深山之间,隐约看到山中有几户人家。2.品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看看图,想象画面。(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2)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停车坐爱枫林晚)(教师点拨:“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样?教师点拨:“红于”的意思就是比还要红。(3)小拓展:梨花白于腊月雪。(对学生不做强求,也可以用现代句子。)(4)你喜欢这样的枫林吗?喜欢火红的枫叶吗

8、?通过朗读把自己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5)诗意: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虽然是深秋,但是作者却向我们展示了白云生处的人家和比二月花还红的霜叶,让人感觉生机盎然,给人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3.背诵古诗。师:你会用什么方法背诵这首诗?(课件出示)生1:山行这首诗可以抓住“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生2:我觉得这首诗朗朗上口,容易背诵。生3:我用划分节奏的方法诵读古诗,读着读着就能背诵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机的秋景诗。

9、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成功之处: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的信心。2.大胆想象诗人描绘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同时,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再教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感知大意。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

10、生字。通过图片或教师点拨的方式理解“擎、君”等生字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鼓励。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复习内容。1.齐背古诗山行。2.上节课我们通过看主题图片、教师讲解等方法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秋天的确是美丽的季节,在诗人眼中秋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

11、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4.助学资料。课件出示: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橙和橘的区别:橘子通常比橙子小,而且皮薄,颜色较深,可方便剥落,内部有白色丝物,可分瓣。而橙子通常皮厚,不易剥皮,个头较大,颜色鲜艳,果肉不易分瓣。设计意图: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大概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诗中不理解的人物和橙橘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使其在学习古诗时不至于感到迷惑。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指名读课文,检查

12、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4.分类写字。(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赠 刘 盖 菊 残 君橙(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理解生字?生1:“赠”偏旁是“贝”,就是钱的意思,就是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赠”是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右部上宽下窄。生2:我认真观察了“刘”这个字,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文”,书写“文”时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它是一个姓,我的同桌就姓刘。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记忆会更牢固一些。同学们真棒!你们看“橙”字,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记忆的时候可以分开分析,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木”,书写时木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右

13、边是登山的“登”。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5.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也更有成就感。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师: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刘景文与他谈得甚欢,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二句。1.品读第一、二句。(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语、句意

14、。(2)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能看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荷尽:荷花凋谢。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菊残:菊花开败了,一看就知道是深秋季节。(出示残荷和快要凋谢的菊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1:我家旁边就是荷花池,所以荷尽的情景我看到过,我很容易理解。还有,我在网上也搜索了残荷的图片,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过。生2:“擎”这个字我用动作表示更容易理解,我来做一下。(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生:听到“傲霜枝”我仿佛看到深秋季节,虽然菊花都开败了,但它的枝条还在霜雪中挺立。(4)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的枝条

15、挺立。(5)你体会到了菊花什么样的精神?(指名再读古诗并回答:不畏严寒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它的赞美。)2.品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诗人又带领我们领略了怎样的风光?自由读第三、四句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2)“君”指的是刘景文。在这个深秋季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枝头了。(3)指导朗读。(朗读时,要读出快乐与喜爱之情。)朗读节奏划分:(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4)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16、成功之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感受到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番美景吗?让学生在体会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他们入情的朗读与诗意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在情感上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到了深秋丰收的喜悦中。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仍存在着些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教学建议:讲课前再多下功夫,把情境延伸,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第3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会写“送、挑”2个生字。通过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17、诵读古诗。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也是悲凉的,秋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2.回想一下前面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先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4.助学资料。促织: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设计意图:

18、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为学习这首古诗做铺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也给学生一个能力方面的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送 挑(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2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理解记忆这2个生字?生1:“送”半包围结构,“送来”的意思。写这个字的时候走之底的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包围住“关

19、”。生2:“挑”,我会做“挑”的动作。它是个多音字,读tio和tio。挑战一下吧。填上合适的音节:(课件出示)我的小弟最挑( )食了,这个习惯可不好。我要挑( )战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4.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用情景判断多音字的练习,巩固了两个读音。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

20、自学。(1)练习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2.思考:从哪里能看出作者思乡的愁绪。(1)品读第一、二句。(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朗读节奏划分:课件出示(播放比较低沉的背景音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观察课文插图,读第一、二句,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萧萧”形容风声。诗人看到梧桐树叶,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萧萧”的声音。(播放风吹树叶萧萧的声音,大概三十秒)“客”,是因为诗人身在异乡。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和江面,在这样的夜晚,假如你一个人身在外地,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因为独孤寂寞,你会想到什么呢?生1:假如是我在这样的情景中,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