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0 o Current Document 1总则1.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术语和符号2.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术语2.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符号2.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荷载和作用 4.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竖向荷载4
2、.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风荷载4. HYPERLINK l bookmark14 o Current Document 地震作用5.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材料7.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木材7.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钢材与金属连接件7.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规划和建筑设计 9. H
3、YPERLINK l bookmark24 o Current Document 一般规定9.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规划与建筑布局10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室外环境设计1.1 HYPERLINK l bookmark30 o Current Document 建筑设计和构造要求1.2 HYPERLINK l bookmark32 o Current Document 建筑围护结构15 HYPERLINK l bookmark34 o Current Document
4、建筑及装修材料16 HYPERLINK l bookmark36 o Current Document 结构设计1.7. HYPERLINK l bookmark38 o Current Document 一般规定17 HYPERLINK l bookmark40 o Current Document 结构体系和选型19 HYPERLINK l bookmark42 o Current Document 构件设计23 HYPERLINK l bookmark44 o Current Document 连接设计24 HYPERLINK l bookmark46 o Current Documen
5、t 结构体系分析方法25 HYPERLINK l bookmark48 o Current Document 构造措施29 HYPERLINK l bookmark50 o Current Document 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30 HYPERLINK l bookmark52 o Current Document 防火设计32 HYPERLINK l bookmark54 o Current Document 一般规定32 HYPERLINK l bookmark56 o Current Document 防火要求32 HYPERLINK l bookmark58 o Current Docu
6、ment 防火构造33 HYPERLINK l bookmark60 o Current Document 施工现场防火措施34 HYPERLINK l bookmark62 o Current Document 防护设计36 HYPERLINK l bookmark64 o Current Document 一般规定36 HYPERLINK l bookmark66 o Current Document 材料防护36 HYPERLINK l bookmark68 o Current Document 构造措施37 HYPERLINK l bookmark70 o Current Docume
7、nt 9制作和安装38 HYPERLINK l bookmark72 o Current Document 一般规定38 HYPERLINK l bookmark74 o Current Document 构件加工制作38 HYPERLINK l bookmark76 o Current Document 施工安装41 HYPERLINK l bookmark78 o Current Document 施工质量检验43 HYPERLINK l bookmark80 o Current Document 10 使用和维护44 HYPERLINK l bookmark82 o Current Do
8、cument 一般规定 44 HYPERLINK l bookmark84 o Current Document 检测要求44 HYPERLINK l bookmark86 o Current Document 维护要求45 HYPERLINK l bookmark88 o Current Document 附录A正交胶合木构件设计规定46附录B承压螺栓钢垫板尺寸计算49本规范用词说明50引用标准名录51条文说明53II1总则1.0.1为在多高层木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 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多层木结构公共建筑,
9、以及多高层木结构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的 设计、制作、安装与维护。1.0.3多高层木结构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木构件腐朽或被虫蛀,应确保达到设计使 用年限。1.0.4多高层木结构的设计、制作、安装与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术语纯木结构Pure timber structure承重构件均采用木材或木材制品制作的结构。组合木 2构 Composite timber structure由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建造的混合结构。包含上部为纯木结构,下部为钢筋混凝 土或钢结构的叠合木结构,以及承重构件为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建造的混合木结构。梁柱一支撑结构 Post-bea
10、m with bracing system木结构中以梁柱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以支撑作为主要水平受力构件的结构。梁柱一剪力墙结构 Post-beam with wood shear walls system木结构中以梁柱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以剪力墙作为主要水平受力构件的结构剪力墙可采用木骨架组合墙体或正交胶合木墙体。剪力墙结构 Shear wall structure木结构中采用正交胶合木剪力墙作为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底框一木结构 Timber structures with bottom frame底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的组合木结构体系。其中底部钢筋混凝土或钢 结构不超过2层。核心
11、筒一木结构 Timber structures with concrete tube组合木结构中,除核心筒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承重构件均采用木质构件 的结构体系。符号材料力学性能Di 第i楼层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EJd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作用和作用效应Gi、Gj 分别为第i、j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Rd 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Sd 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 . . .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内力; 、 ,、 SEvk-一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内力;Vi、Vt 第i层和第i+1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几何参数Ai第i片剪力墙的从属面积
12、;A计算受力方向的剪力墙总从属面积;e 第i层质心偏移值;h第i楼层层高;H 房屋局度;L计算受力方向的剪力墙总长度;Li 第i条剪力墙的长度;LBi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长度;ri 第i层相应质点所在楼层平面的转动半径;n 结构计算总层数;叫弹塑性层间位移(mm);Auy层间屈服位移(mm);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mm);4、A+ 第i层和第i+1层在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的层间位移;系数70 结构重要性系数;九一一重力荷载分项系数;日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学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打 风荷载体型系数;楼层延性系数;册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M
13、y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2.2.5其他C 根据结构构件正常使用要求规定的变形限值。E 风荷载体型系数;3荷载和作用荷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及屋面雪荷载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计算构件内力时,楼面及屋面活荷载可取为各跨满载,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时宜考虑楼面活荷载的不利布置。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结构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施工设备时,应根据 具体情况验算施工荷载对结构的影响。载垂直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表面的风荷载以及主要抗侧力结构和围护结构的风荷 载标准值,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计算。基本风压应按现行
14、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对于建筑高度大于25m的木结构建筑,当采用承载力极限状态进行设计时,基本风压值应 乘以1.1倍的放大系数。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作用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E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对于平面为圆形的建筑可取0.8;2对于平面为正多边形及三角形的建筑可按下式计算:s =0.8 12. n式中:n多边形边数。3对于高宽比H/B不大于4、平面为矩形、方形和十字形的建筑可取1.3;4对于下列建筑可取1.4:1)平面为V形、Y形、弧形、双十字形和井字形的建筑;2)平面为L形、槽形和高宽比H/B大于4的十字形建筑;3)高宽比H/B大于4、长宽比L/B/不大于1.
15、5的平面为矩形和鼓形的建筑;5当需要更细致计算风荷载的建筑,风荷载体型系数可由风洞试验确定。当多栋或群集的高层木结构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群体效应系数可将单栋建筑的体形系数 也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 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横风向振动效应或扭转风振效应明显的高层木结构建筑,应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影响。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计算范围、方法以及顺风向与横风向效应的组合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风洞试验判断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1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2
16、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3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檐口、雨蓬、遮阳板和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形系 数纥不宜小于2.0。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幕墙结构设计时,风荷载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GB 50009、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和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 范JGJ 133的有关规定采用。3.3地震作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并应符合本节的相关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相关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结
17、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 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对于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防烈度9度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当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和8度时,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 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
18、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2高度不超过25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多高层 木结构建筑,可采用底部剪力法;3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8度和9度的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符合下列情况时, 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1)甲类多高层木结构建筑;2)多高层底框一木结构、核心筒一木结构建筑;53)表3.3.4所列的乙、丙类多高层纯木结构建筑;4)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多高层纯木结构建筑表3.3.4采用时程分析法的多高层纯木结构建筑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建筑高度范围8度I、n类场地和7度 24m8度出、IV类场地 18m9度 12m多遇地震下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时,可不
19、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但是,应 验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楼层竖向构件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最大 和最小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之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 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方形及矩形平面ei = _0. 05LBi(3.3.5-1)其它形式平面 e h,0. 1碎(3.3.5-2)式中:q 第i层质心偏移值,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ri 第i层相应质点所在楼层平面的转动半径;LBi 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长度。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抗震设计时,结构的阻尼比可取为0.05。4 材料木材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用结构木材可采用规格材、层板
20、胶合木、正交胶合木、结构复 合木材、进口结构材、方木、原木以及木基结构板材,具结构木材的材质等级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的规定。进口木材应有材质等级合格证书。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用结构木材除产品质量和强度设计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木宜采用目测分级层板或机械弹性模量分级层板制作;木宜采用目测分级层板、机械机械弹性模量分级层板或规格材制作,组坯方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的规定。木材和木基结构板材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书。结构用木材含水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方木、原木不应大于25%2受拉构件接头连接的
21、木夹板采用方木、原木制作时,不应大于18%3规格材、进口北美方木和进口结构木材不应大于19%4层板胶合木和正交层板胶合木不应大于 15%5木材作为连接件时不应大于15%钢材与金属连接件承重木结构中使用的钢材宜采用 Q235钢、Q345钢、Q390钢或Q420钢,其质 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 的有关规定。进口金属连接件应有产地国的质量合格证书和产品标识,并应符合合同技术条款的规定。下列情况的承重构件或连接材料宜采用D级碳素结构钢或D级、E级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1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振动荷载的焊接构件或连接件;2工作温度为-30 C及以下
22、的构件或连接件。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焊接构件或连接件 尚应有含碳量和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钢材的伸长率不应小于20%。普通螺栓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六角头螺栓一A和B级GB /T 5782和六7 角头螺栓 一C级GB /T 5780的规定。高强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 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T 1229、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 1230、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头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 1231、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 3632或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技术条件 GB/
23、T 3633的规定。锚栓宜采用Q235钢或Q345钢,并应复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 GB/T 700 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规定。钢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机械性能GB/T3098的规定。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 /T 5117及低合金钢焊条GB /T 5118 的规定,焊条型号应与钢构件的力学性能相匹配。金属连接件应经防腐蚀处理或采用不锈钢产品。与经防腐处理的木材直接接触 的金属连接件应避免防腐剂引起的腐蚀。处于外露环境并对耐腐蚀有特殊要求的或受腐蚀性气态和固态介质作用的钢构 件,宜采用耐候钢,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焊接结构用耐候钢GB/T 4172的规定。外露
24、的金属连接件可采取涂刷防火涂料等防火措施,涂刷工艺应满足设计要求。钢木混合结构中使用的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的 有关规定。5规划和建筑设计一般规定多高层木结构的建筑设计除应遵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的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按层数或高度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宅建筑按地面上层数分类时,4层至6层为多层木结构住宅建筑;7层至9层为 中
25、高层木结构住宅建筑;2住宅建筑按高度分类时,高度不大于 27m为多层木结构住宅建筑;高度大于 27m 为高层木结构住宅建筑;3办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建筑为高层木结构办公建筑。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应根据使用功能、建筑类型选择合适的木结构类型。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5.1.3的规定。表3.1.3设计使用年限类别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15临时性建筑225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350普通建筑和构筑物4100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建筑设计时,木制结构或构件可根据建筑美学和使用要求设计为完全可视、部分 可视和完全不可视三种类型。对于完全可视或部分可视类型的木制结构或构件应符合 耐候性的要求
26、。建筑场地应选择在地质环境条件安全可靠,能获得良好的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的 地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2应避开地震时可能产生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流及断裂带错位等对建 筑工程抗震不利的地段;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4当场地选择不能满足以上条款要求时,应采取保证场地具有充分的抵御自然灾 害或次生灾害能力的措施;5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 应对场地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设计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地理环境特征,并应加强资源的集约
27、利用,减少 建筑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建筑场地设计应提升环境的品质,并应结合疏散、消防、游憩等要求完善室外环境设施;3对建筑全寿命周期内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并应对噪声、眩光等进行有效控制,不应引起公害;4城市地区宜选择具备良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地,并宜根据市政基础设施的条件 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关要求;2建筑的体量、尺度、色彩以及空间组合关系在满足消防、结构设计的规定外,应与周围空间环境相协调和呼应,宜使用木质材料的本色;3建筑场地内的场地绿化、建筑装饰品应与建筑及
28、相邻环境统筹设计、 相互协调;4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宜与相邻场地的公共活动空间相连通,或预设对接的措施。建筑模数宜符合工程木产品的规格尺寸及基本模数。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设备及设备管线系统的设计可采用完全集成或部分集成到 结构体系中的方式。建筑的隔声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有关规定。规划与建筑布局总体规划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物定位、建筑间距、建筑高度、景观控制、 场地绿地率和停车位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和项目地 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规,以及建设项目选址意见的要求。场地规划应通过建筑布局改善总体环境,应符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29、的要求以及室外环境质量要求,并应采取确保场地安全的技术措施。建筑总平面规划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建筑密度、绿地率和容积率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2应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公共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基地的面积之比不宜小于5%3住宅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低层住宅不宜高于41m2/人;4需考虑日照要求的建筑应按日照分析确定建筑的间距,建筑的布置不应影响相 邻建筑的日照要求;5应避免污染物的排放对建筑自身或相邻建筑产生不利影响。10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建筑布局应使建筑场地内的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应 有利于消防、停车、人员集散以及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停车场布置应符合下
30、列要求:1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设置应符合国家与地方的现行规定;2停车库或停车场的布置应考虑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停车位数量应符合国家与地方的相关规定;3应以地下停车库为主,地面停车位不应大于总停车位数量的10%且不应占用行人活动场地;4宜采用机械式停车或停车楼方式;5非机动车库位置应设置合理,室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应有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设施。室外环境设计建筑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应符合现行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程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幕墙应根据建筑物类型、使用功能、高度、体型以及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等条件,合理选择幕墙形式、材料、构件、安装构造;应控制玻璃幕墙面积;2幕墙采用的
31、玻璃可见光反射率不应大于 20%采用的金属材料应为漫反射材料;3弧形建筑造型的玻璃幕墙应采取减少反射光影响的措施;4建筑的东、西向立面不应设置连续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且不应正对敏感建筑物的外墙窗口 ;5应进行玻璃幕墙反射光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幕墙设计应符合玻璃幕墙反射光影响专项评审的结论意见。住宅建筑二层以上不应采用玻璃幕墙;二层及二层以下采用玻璃幕墙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1正对T形路口直线路段的建筑立面不应采用玻璃幕墙;2幕墙的可见光反射率应符合地方相关规定。建筑室外照明应符合现行国家与地方标准的规定。住宅建筑应远离噪声源,并在周边采取隔声降噪措施,宜根据隔声降噪措施进行 噪声预测模拟分析。建筑
32、布局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应避免布局不当而引起的风速过高影响人行和室外 活动,宜通过对室外风环境的模拟分析调整优化总体布局。室外设计宜采用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1种植高大乔木,广场、人行道、庭院、游憩场和停车场等宜设置绿化棚架;2地面、屋面、外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 0.4 ;113地面采用反射率为0.30.5的浅色材料;4合理设置景观水池;5合理确定夏季空调室外排热量。场地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场地水景应以自然软体为主,水质清洁,水景面积不应大于总绿地面积的30%2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内原有树木、植被、地形和地貌景观;3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小于400m2;4可进入活动休息的绿地
33、面积不小于总绿地面积的30%5绿地中道路地坪面积不应大于总绿地面积的15%硬质景观小品面积不应大于总绿地面积的5%绿化种植面积不应小于总绿地面积的 70%6空旷的活动、休息场地的乔木覆盖面积不应小于该场地面积的45%并应以落叶乔木为主;7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裙房宜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室外活动场地、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室外活动场地的铺装应选用透水性铺装材料;2透水铺装面积不应小于硬质铺地面积的 50%3透水性铺装地面构造应采用渗水基础垫层。建筑设计和构造要求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空间布局、自然采光、自 然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
34、热等,应降低建筑供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能耗,改善室 内舒适度。在建筑设计中,纯装饰性构件宜结合使用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太阳能利用、遮 阳和立体绿化的构件宜与建筑设计进行一体化设计;建筑装修工程宜与土建工程进行 一体化设计。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应根据使用功能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分隔宜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墙和隔断,具比例不应小于30%2住宅建筑户内宜采用具有空间使用功能可变性和可改造性的内隔墙;3内墙的设置应将防火内隔墙与使用功能的分区相结合;4住宅建筑的层高不宜超过 3.0m;当使用集中空调、新风或地暖系统时,住宅建 筑的层高不宜超过3.2 m。多高层木结构
35、建筑的设备层和架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纯木结构建筑的设备层宜设置在地下室;122对于未设置在地下室的设备层,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设备对上、下相邻层或毗邻的使用空间产生不利影响;3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架空层净高不应低于 2m。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和浴室的位置、平面布置、平面尺寸 以及卫生设备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的规定。卫生间、厨房等房间四周墙体内侧应设防潮层,楼面板应采用防水、防滑、防潮材料与相 应的构造设施,并宜采用质量合格的一体化集成的厨房、卫浴室等建筑部品。台阶、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外踏步不宜采用漏空做法,应采取防滑措施;2室内台阶踏
36、步数不宜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可设置木质坡道;3人员密集场所的台阶总高度超过 450mm时,应在临空面设置木质防护设施,其 抗侧推力须满足安全要求;4坡道应按其使用功能、坡度和设备尺寸设置休息平台和确定平台宽度;木结构坡 道应有足够抗御振动的刚度;5室内外木结构无障碍坡道及栏杆应满足相关规范设计、安装要求。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木栏杆时,木栏杆应安全、坚固、耐用;2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可采用木栏杆或木栏板,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以上时,可采用钢木栏杆或钢木栏板,高度不应低于1.10m;3住宅
37、、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它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木栏杆必须采取 防止攀爬的构造,应能承受规定的水平荷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电梯、自动扶梯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应毗邻主要使用房间,并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和防火措施;2自动扶梯与木构件相连接时,应采取避振、隔振措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墙体、楼板隔声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木构件的质量或在木构 件的空隙之间填塞吸声材料。防火隔墙和防火楼板在设计、建造时,必须是连续的封闭单元,其构配件的耐 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应相同。木结构建筑变形缝应根据结构特性设计,应满足变形要求;变形缝处应加强防 水、防火、防老化、防腐蚀、防虫害和防脱落等构造措施。多高层木
38、结构建筑的室外木制门窗应满足采光、节能、通风、防火、防水、防 潮和隔声的相关要求,且应符合抗风压、水密性、气密性、耐久性要求。室内墙面有防水、防潮等要求时,应设置防水层;室内墙面有防污、防碰等要 求时,应按使用要求设置墙裙。13外墙的洞口、门窗等处应采取加固措施,并应加强防水措施。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应高于室外地坪地坪标高 500mm。高层木结构建筑中,楼盖系统宜采用混凝土楼面板与木结构的混合楼盖。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屋面应符合下列规定:坡屋顶,并宜根据建筑形体、高度、当地最大雨雪量、结构形式和 采用的防水材料,确定屋面的坡度;2屋面应设置满足热工设计的保温隔热层,并宜采取防结露、防水汽渗透等措施
39、;3当屋面坡度或屋面落差较大时,应采取防止屋面材料滑落的固定措施;4严寒及寒冷地区的坡屋面檐口不宜外露,应采取防止冰雪融化下坠和冰坝形成 的措施;5天沟、天窗、檐沟、檐口、水落管、泛水、变形缝和伸出屋面管道等处应加强防水构造措施;6当高温管道穿过木结构屋面时,管道应与木构件脱离,空隙间应采用防火封堵 材料进行填堵密封。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应符合下列规定:道和通风道应分别独立设置,不得使用同一管道系统,并应用非燃烧体材料制作,应与木结构脱开;2烟道和排风道须与木结构脱开支撑,宜伸出屋面,同时应避开门窗和进风口。 伸出高度应有利于烟气扩散,并应根据屋面形式、排出口周围遮挡物的高度
40、、距离和 积雪深度确定伸出高度;3有噪声和振动的管道应采取隔声隔振措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吊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内吊顶应根据使用空间功能特点、高度和环境条件合理选择与木结构相适应 的吊顶材料及形式。吊顶构造应满足安全、防火、抗震、防水和防腐要求;2室内顶棚设计宜采用暴露结构的形式,应便于顶部设备安装、管线敷设和维护、 火情监控与扑救,并应符合防火要求;3吊顶内采用的吸声、隔声材料,其耐火极限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4吊顶内敷设的水管应采取防止产生冷凝水的措施;5潮湿房间或环境的吊顶应采用防水、防潮材料,以及应设置防结露、防滴水和 排放冷凝水的措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室内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1夏季
41、使用空调的情况下,室内热湿环境宜为温度 2228C,湿度4065%冬 季采暖情况下,室内热湿环境宜为温度 1824C,湿度3060%2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勺规定;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和建筑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隔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14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规定。3有噪声和振动的房间应远离有安静要求的房间或场所;当相邻设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降噪减振措施;4使用天然采光的区域应采用混合照明;不具备天然采光条件的区域应采用人工 照明;住宅建筑照明参考平面为 0.75的水平面,起居室照度标准值 300lux,;卧室照 度标准值150lux ;厕
42、所照度标准值500lux ;5在使用天然采光的区域应根据炫光限制要求调整遮光角,并应符合表5.4.20的规定;表5.4.20天然采光的遮光角光源平均亮度 (kcd/m2)12020 5050 500500遮光角101520306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味。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时,甲醛含量应小于 0.08 mg/m&甲苯含量应小于0.2 mg/m3丙酮浓度应小于500ppm、三氯乙烷和氨气含量 应小于0.2 mg/m3;7室内空气流速在夏季使用空调的情况下,宜低于 0.3m/s;在冬季采暖情况下宜 低于0.2m/s;当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浴室、厕所、洗衣房宜低于 0.8m/s,其余房间 宜低;于0
43、.5m/s o建筑围护结构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气候分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外窗的气密性能和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75的有关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外墙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严寒、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的外墙出挑构件的外保温宜闭合;2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外墙宜采用浅色饰面材料或热
44、反射型涂料;3建筑外墙构造宜设置通风间层。非严寒、寒冷地区屋顶设计宜采取下列保温隔热措施:1屋面应选用浅色屋面或热反射型涂料;2平屋顶宜设置架空通风层,坡屋顶宜设置可通风的阁楼层;153屋面设置遮阳装置。严寒、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的外窗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宜大量设置凸窗和屋顶天窗;2金属窗和幕墙型材宜采取热桥隔断措施;3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应采用保温材料填充,并用密封材料嵌缝。除严寒地区外,主要功能空间的外窗在夏季的热负荷较大时,外窗应设置外遮阳 设施,并应对夏季遮阳与冬季阳光利用进行综合分析。天窗和东西向外窗宜设置活动 的外遮阳设施。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宜采取以下防潮措施:1设计应保
45、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露 点温度;2外墙、屋顶等部位的构造宜设置防水透汽膜。建筑及装修材料.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和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相关规定。建筑材料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优先采用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推荐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2应优先采用工厂预制生产的建筑构件和结构构件;3宜采用整体厨卫、单元式幕墙、装配式隔墙、多功能复合墙体、成品栏杆和雨棚 等建筑部品;4宜采用具有热反射、隔热功能的建筑材料;5宜采用具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材料。.2室内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3建筑室内外装修宜选择
46、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166结构设计一般规定多高层木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延性;2结构的竖向布置和水平布置应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应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 取有效的加强措施;3应避免因结构部分的破坏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4应设置多道抗倒塌防线,以抵御地震、火灾或其他偶然荷载等引起的连续性倒塌。多高层木结构在节点设计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小木材因干缩、蠕变而产生的不均匀变形、受力偏心、应力集中或其他不利影响;并应
47、考虑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基础 差异沉降等非荷载效应的不利影响。结构分析模型应根据结构实际情况确定,所选取的分析模型应能准确反应结构中 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态,连接节点的假定应符合结构实际采用的节点形式。对结构分 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依据。若 无可靠的理论和依据时,宜采用试验和专家评审会的方式做专题研究后确定。楼面梁与竖向构件的偏心以及上下层竖向构件之间的偏心宜按实际情况计入结 构的整体计算。当结构整体计算中未考虑上述偏心时,应采用柱、墙端附加弯矩的方 法进行验算。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弹性状态下的层间水平位移不得超过结构层高的1/350,弹塑性水平位移限制
48、不得超过1/50。进行高层建筑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设计 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可能产生较明显的面内变形 时,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面内变形影响或对采用楼板面内无限刚性假定计算方法的计 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高层建筑结构按空间整体工作计算分析时,应考虑下列变形:1梁的弯曲、剪切、扭转变形,必要时考虑轴向变形;2柱的弯曲、剪切、轴向、扭转变形;3墙的弯曲、剪切、轴向、扭转变形。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弹性计算分析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的不利影响:171剪
49、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n2 - EJd 2 2.7H G Gj(6.1.8-1)i 12框架结构:nDj 20Z Gj /hi (i = 1, 2 ;, n )(6.1.8-2)式中:EJd 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可按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相等的原则,将结构的侧向刚度折算为竖向悬臂受弯 构件的等效侧向刚度;H房屋局度;Gi、Gj 分别为第i、j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取1.2倍的永久荷载标准值与1.4 倍的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的组合值;hi第i楼层层局;Dj 第i楼层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可取该层剪力与楼层位移的比值;n 结构计算总层数。高层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
50、规定:1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n2-.EJd 1 .H G Gi(6.1.9-D1应符合下式要求:nDT10 Gj h i (i = 1, 2;, n )(6.1.9-2)高层木结构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时,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采用静力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时,应根据本标准第6.7节的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目 标的预确定;2梁、柱、斜撑、剪力墙、楼板等结构构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分析精度要求采 用合适的简化模型;3应合理取用木材、连接件的力学性能指标及本构关系;4应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位移的简化计
51、算,宜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的位置可按下列情况确定:1)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宜超过23处;2弹塑性层间位移可按公式(6.1.11-1 )或公式(6.1.11-2 )进行计算18up pAue(6.1.11-1):Up =Uy J Uy(6.1.11-2)y式中:AUp弹塑性层间位移(mm);uy层间屈服位移(mm);N楼层延性系数;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mm);Uy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p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当薄弱层或薄弱部位的屈服强度系数、不小于相
52、邻层或部位该系数平均值的0.8时,:可按表6.1.11的规定采用; 当、不大于该平均值的0.5时,可按表6.1.11规定的相应数值的1.5 倍采用;其他情况可采用内插值法取值。楼层屈服强度系数t-y0.50.40.3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np1.82.02.2表6.1.11结构的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np6.1.12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计算 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计算:1不超过12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可采用本标准第6.1.11条规定的简化计算方法;2除第1款规定的结构以外,其他结构可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6.2结构体系和选型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结
53、构体系可采用纯木结构体系和木混合结构体系。两种结构体系适用的结构类型、允许层数和允许高度应符合表6.2.1的规定。表6.2.1多高层木结构建筑适用结构类型、允许层数和允许高度表结构体系结构类型烈度6度7度8度9度高度(m)层数高度(m)层数高度(m)层数高度(m)层数纯木结构体系轻型木结构206175134103梁柱一支撑结构206175134103梁柱一剪力墙结构3210288206206剪力墙结构4012321028828819结构体系结构类型烈度6度7度8度9度高度(m)层数高度(m)层数高度(m)层数高度(m)层数木混 合结 构体 系底框一 木结构轻型木结构206175134103梁柱
54、一支撑结构237206175134梁柱一剪力墙结构3511319237137剪力墙结构43133511319319核心筒一 木结构梁柱结构5618501646144012梁柱一支撑结构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高宽比不宜大于表6.2.2的规定表6.2.2高层木结构建筑的高宽比限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最大高宽比432注:1.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起;2.当塔形建筑底部有大底盘时,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大底盘顶部算起。当结构类型采用梁柱一支撑结构或梁柱一剪力
55、墙结构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体系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应按表6.2.4的规定进行划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存在表6.2.4中规定的某一项不规则类型时,应为不规则的结构;2当存在多项不规则类型或某一项不规则的指标超过较多时,应为特别不规则的 结构;3当存在多项不规则类型的指标超过较多时,应为严重不规则的结构表6.2.4不规则结构类型表序 号不规则 方向不规则结构类型不规则定义1平面/、 规则扭转不规则在具有偶然偏心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的弹性 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倍2凹凸不规则结构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3楼板局
56、部不连续1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标准宽度的50%;2开洞囿枳大于该层楼向向积的30%;3宿较大的楼层错层4竖向不 规则侧向刚度不规则1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2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3除顶层或出屋面的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5%20序 号不规则 方向不规则结构类型不规则定义5竖向不 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 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的内力采用水平转换构件向卜传递6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直选用风作 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楼面宜连
57、续,楼面不宜有较大凹入或开洞。不规则高层木结构建筑应进行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应对薄弱部位 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5;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本标准第 6.1.5条的规定时,该比值可适当放宽;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采用的计算模型应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的变化;抗震设防烈度9度或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3)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
58、不连续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除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外,还应进行弹塑 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震作用的剪力标准值应乘以不小于 1.15的增大系数;2)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和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3)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符合其结构类型的相关规定;4)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65%;3平面、竖向均不规则的建筑,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应采
59、取不低于本条 1、 2款规定的各项加强措施。对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应采取 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与平动为主的 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9。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避免楼板局部不连续,并应考 虑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楼板凹入或开洞后,在任一方向的楼板净宽度不宜小于总 宽度的1/3和5m的较小值;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宜小于 2.4m,并应采用可 承受拉力和压力的封边梁加强洞口边缘,或增加楼板平面内支撑。多高层木结构不宜设变形缝。当平面形状复杂、
60、各部分高度差异大或楼层荷载相21差悬殊而设置变形缝时,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结构高度不超过15m时,变形缝最小宽度不宜小于 150mm;2当结构高度超过15m,抗震设防烈度分别为6度、7度、8度和9度时,结构高 度每增加5m、4m、3m和2m,变形缝宜在150mm基础上每级加宽30mm;3变形缝两侧房屋高度不同时,变形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4变形缝两侧的结构应独立分开,并应按外墙防护的规定对变形缝进行防水、防 潮、防白蚁和防火设计。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竖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的竖向布置宜规则、均匀,不宜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宜 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结构竖向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混凝土工安全操作规程
- 编程课程体系介绍
- 儿童劳动教育家务闯关简单家务三步法我是劳动小能手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教研室2025年高三毕业班第六次质量检查生物试题含解析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学术英语(听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入贯彻学习2025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测试题及答案
- 冲压工理论知识试题(附答案)
- 全媒体运营中的用户画像构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第三届天扬杯建筑业财税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601-700题)
- 华北电力大学丁肇豪:多主体数据中心算力-电力跨域协同优化
- 颅内出血护理操作
-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八年级第二单元A卷
- 剪映电脑版课件
- 2025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 2025-2030年中国LPG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2-2023学年第二期高一中职数学期中考试模拟测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