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60张_第1页
【上课用】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60张_第2页
【上课用】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60张_第3页
【上课用】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60张_第4页
【上课用】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6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如何读懂诗歌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出现即是关键注释作者知人论世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初步读懂诗歌的内容。2.理解“起”、“转”的几种常见方式,在读与品中把握诗歌的意蕴和魅力。3.借助“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作文。起“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 “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

2、供背景。 起法1、明起-开头就将题面说出,毫无做作。 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开门见山,就是明起。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 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说 得到皇帝的恩赐, 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结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 却嫌脂粉污颜色从骑马入宫的行为,转向对夫人容貌的描写。 淡扫娥眉朝至尊合的很简洁,也是对上一句作交代,嫌脂粉污颜色,那怎么办呢?淡扫娥眉,不用脂粉。朝至尊,接应首句的“承主恩”。而且敢于“淡扫娥眉朝至尊”,更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更表现出了她的受宠之深。 结构很明显跟完美的跳水动作一样,一气呵成。起

3、句直接点题 就是明起。 起法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这个我没找到好例子。 七绝荷 凌波窈窕奇情女, 曼舞随风洁不移。 不顾天公晴或雨, 只将绿伞做裙衣。老糊涂仙的, 起句就是暗起但是还是没抓住主要特征 暗起就是抓特征来表达事物,从而点题。 起法三: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举例: 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天,也是春花灿烂的时候

4、,所以用春城飞花这个眼前景来写出来,其实这个做法应该叫“比”。说明一下,这个春城不是昆明,而是长安,今天的西安。 起法4: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雨中黄叶树 一秋天的景色。孤寂,沧桑感。来衬托出作者白头人,说明作者的败落。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个意思的 自己被贬官已经很久了。亲

5、人还频频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为什么能感觉这里有喜?一个贬官的人,贫困潦倒,还有亲人来频频探望,而不是一个个疏远他, 所以作者欢喜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家亲:也叫蔡家亲 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这个反起,作用在于欲扬先抑。先悲,所以更能突出喜,与题目的结合还是有机的。反其道来托出主题。反起的突出情感作用更大些。 六: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

6、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以忽然想到的事情作起,即兴而吟,就是所谓的兴起。 李频 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高考诗歌鉴赏题很热衷在“起”上设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脆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 具体说明。 【答案】 (1)领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 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

7、阶下青苔 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慢(拂去琴上尘埃) 练一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承“承”就是承接连贯。“承”的方式较为复杂,有的总接,有的分承,有的明顺,有的暗衔,但都会与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 。 “承”的作用主要是:(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2)为

8、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承”“起”而续“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融情于景,又与上联构成巧妙的分承:“无边落木”承首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次句的“渚清沙白”,意脉清晰,层次分明,就使后面“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显得深沉显豁。高考诗歌鉴赏题对“承”也多有涉及。 柳梢青 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结构起什么作用? 答案:聚散匆匆”是本词的题眼。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

10、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练一练: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

11、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转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转折突起,陡生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合 “合”则是结句,往往有揭示题旨,或耐寻味,或启遐想,以有力取胜。有收束全诗的作用。“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

12、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

13、什么?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赏。“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

14、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四、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杜甫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

15、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感人”之处首先在于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词的这最后两句好比是诗歌的“合”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也使作者漂

16、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加强烈。这种直接的结尾方式,是我们阅读起来相对容易把握的。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蓄,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

17、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一笔,离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笔”,而这一句也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此题答案为:“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18、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小练习:从尾句切入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高考链接】考题呈现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

19、”一词的妙用。【解析】 首先从形式上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首绝句:雨洗东坡月色清启,破题,写景。市人行尽野人行承,接上句,写景。莫嫌荦确坡头路转,由写景转入议论。自爱铿然曳杖声合,收束全篇,显志。【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的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坷坎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往往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 的作用。“起”即一首诗的

20、首句。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是承接起句。 “转”就是转句。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 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这是明结;也可暗结,即以景结情: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

21、,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律诗四联,同绝句类似,也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具体来说,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登高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其“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的特点就很明显。 第一联先“起”,描写登高所见,第二联“承”,继续写登高所见,是对第一联的补充,第三联再“转”,将笔锋转到个体的遭遇上来了,同时转入到表现主题

22、,而尾联则“合”到主题“艰难苦恨”上来。夏日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首联起,先描写江村夏景, 燕雀生成,风光怡人。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颔联承,继首联再描,蝶舞花枝,蛛网新结,生机盎然。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颈联转,透露主题讯息:“邀月影”“纳溪声”欲融自然。)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尾联合,主题已很鲜明:欲与村野为伴,清净此生。原来前面的一番描写,竟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本诗的主题在尾联。尾联说:“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看来“渔樵”而“过此生”便是诗人的感思所在,主题已大概得出。我们重读全诗,联系诗题,便可知,诗人的情感是由“夏日”

23、引起,而夏日的总特点就是“风日清”,那么,“风日清”其实与主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有“风日清”的前提,诗人才“欲渔樵过此生”。实际上我们回答任何关于内容的问题时都要关照主题。诗正是以“清”起笔,那么,后面的“承”首先得演绎“清”,再一看,颈联在“转”时也未改变表达方式,只是镜头从日间转到了夜晚,仍不离一个“清”。二、起、承、转、合的作用“起” :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 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无尽的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的寒鸦,还有南宋统治

24、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2. “承”句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意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柳梢青 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25、、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注此诗写于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4.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合”的方式,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

26、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感,使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情感抒发得十分强烈。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27、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起、承、转、合的基本格式1.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 李白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2

28、.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 )(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粱州( )( )起,写环境。远景承,在该环境送别转,写情怀合,情入当前景起承转合欢愉惆怅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叙事、点题写景:广阔,浩荡抒情 :一、孤抒情:国势动荡反衬反衬颔联紧承首联的叙事进一步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浩荡气势,视野开阔,同时为下文抒发老病孤愁、国忧家恨做了铺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29、。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首联交代时间和地点。独字是是作者谋篇立意所在。颔联写景,作者描写天高地迥,宇宙无垠,景观宏阔。颈联点名感情,写出诗人孤寂和微贱之感的成因。尾联通过用比,直接把自己比喻为飘荡天地间的沙鸥,形象的展示出孤独的心境和漂泊的身世,与首联的独字遥相呼应。麻雀一窝一窝又一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咏鸡鸣(明)朱元璋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纪晓岚辛辣讽刺了尸位素餐、滥竽充数的昏官。游虎丘山 唐伯虎“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做题: 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

30、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转出高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湖州歌 (南宋 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无尽的烟云,悠悠江水,夕阳下的寒鸦,还有南宋统治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诗之景均为诗人“望”中所见,故“望”字起到全

31、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一个“望”字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师生共研】1、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交代了环境、时、地;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练习】1、2.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名句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