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试卷_第1页
宝鸡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试卷_第2页
宝鸡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试卷_第3页
宝鸡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试卷_第4页
宝鸡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 宝鸡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而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现象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易位D.染色体缺失 答案:B解析:在无人为因素(如基因工程)干扰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A项中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及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C和D项中,染色体易位和染色体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发生在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可。故本题选B。 2公安部门通过DNA检测确认被

2、拐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因为DNA是( )。A.遗传物质的载体B.主要的遗传物质C.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D.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答案:B解析:知识点:DNA、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父母与孩子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资,B项正确。A项: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3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单位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部位是( )。 A.肾小球B.肾小表C.肾小管D.肾小囊 答案:C解析:当人体内由于饮水不足、体

3、内失水过多或吃过于咸的食物导致细胞外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会将此信号传递至垂体,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以达到减少排尿、降低细胞外渗透压的作用。故本题选C。 4果蝇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依次是( )。 A.8,16,16B.16,16,16C.16,0,16D.8,0,16 答案:C解析:果蝇的体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即8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此时细胞内无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加倍为16条,DNA分子数为16。故本题

4、选C。 5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下列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B.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做出假设C.教学不必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而是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D.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答案:C解析:科学探究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但并不是完全

5、舍弃对知识的传承和积累。 6成人的( )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为食物的消化、吸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A.盲肠B.小肠C.横结肠D.升结肠 答案:B解析:小肠是成人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全长46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原因是小肠黏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并有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这些结构有效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另外,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 7下列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 )。 A.蝌蚪尾部消失B.高温导致表皮

6、脱落C.人体胚胎发育时期手指间的蹼消失D.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答案:B解析: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是一种主动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蝌蚪尾部消失、人体胚胎发育时期手指间的蹼消失以及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机体是有利的,属于细胞凋亡。高温导致表皮脱落是由于外界不良环境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故本题选B。 8下列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蚯蚓体壁B.鲫鱼鳃C.家鸽肺和气囊D.家兔肺 答案:C解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用体壁呼吸,A项正确。鲫鱼属于鱼类,用鳃呼吸,B项正确。家鸽

7、属于鸟类,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但气囊内不会发生气体交换,C项错误。家兔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D项正确。 9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丰富学习资源,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塑料瓶、气球、塑料管、橡皮膜等制作了膈肌运动的模型。该模型属于( )。 A.概念模型B.数学模型C.化学模型D.物理模型 答案:D解析: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种群的“J”型增长。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

8、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根据定义判断,题干中的膈肌运动模型是运用实物进行制作的,故属于物理模型。 10下列关于“小鼠走迷宫”探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小鼠熟悉迷宫的能力都一样B实验目的是探究小鼠的先天性行为C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D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远少于蚯蚓 答案:D解析:不同小鼠熟悉迷宫的能力不一样,A错误。通过“小鼠走迷宫”探究实验可知,这是探究小鼠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不属于先天性行为,B错误。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若不加强,时间长了,这种行为也会消失。C错误。小鼠属于哺乳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小鼠比蚯蚓高等,所以蚯

9、蚓要经过大约200次的尝试才能学会走“迷宫”,而小鼠则只要经过不足10次就学会了走“迷宫”。可知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远少于蚯蚓,D正确。 11柳树叶子的着生方式为( )。?A.对生B.互生C.簇生D.轮生 答案:B解析:叶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轮生、簇生四种基本类型。对生:同一茎节上两叶相对而生,如薄荷、丁香等。互生:每一茎节上只着生一叶,同一枝条上多叶交互着生,如杨树、柳树、大豆等。轮生:同一茎节上多叶轮状排列着生,如夹竹桃等。簇生:茎节缩短,着生其上的叶相应密集成簇,如银杏、金钱松等。故本题选B。 12关于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A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酶适宜

10、在最适宜温度下长期保存以保持最高活性C酶能够提高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而加快反应进行D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 答案:D解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所以酶不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故A错误;酶适宜在低温下长期保存,故8错误;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加快反应进行,故C错误;酶具有专一性,能保证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故本题选择D选项。 13“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一节课的结束语环节如下: 教师:人类根据蝙蝠制造了雷达。同学们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我买的游泳脚蹼和青蛙的脚很像,潜水艇像鱼 教师: 该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 A总结归纳B拓展延伸C练习评估D承

11、前启后 答案:B解析:立足课本,但是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属于拓展延伸。故本题选择B选项。 14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膝跳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解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其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

12、脊髓受损后刺激无法传向大脑,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 15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A.膝跳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膝跳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解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 16将图2中甲、乙、丙三支试管按要求处理(加入馒头是等量的)后放入37左右的温水

13、中,510分钟后各滴人2毫升碘液,其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17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家蚕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是()。 A受精卵幼虫成虫B幼虫蛹成虫C受精卵幼虫蛹成虫D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答案:C解析: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是昆虫的两种发育方式。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叫完全变态发育,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惯与成虫相似,如蝗虫等,故选项C符合题意。 1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14、”这一实验结论、该实验探究的过程及使用的方法与实验带给学生的“珍爱生命”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同时又要突出该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B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答案:A解析:“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课题的学习,一方面将知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能力(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与情感(珍爱生命)三者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探究能力培养”这一学习目标,提现了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除题干中A、B、C、D四个特点外,研究性学习还具有“学习主体的全员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19下列

15、属于非条件反射活动的是()。 A强光刺眼,立即闭目B听到铃声进教室C看唐山大地震电影流泪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反射的知识,强光刺眼,立即闭目属于非条件反射;听到铃声进教室,看唐山大地震电影流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属于条件反射。 20在受精卵发育成原肠胚的过程中,细胞中不会发生的是()。 A转录B逆转录CDNA复制D蛋白质合成 答案:B解析:自然状态下,逆转录一般发生在RNA病毒中,并且具有逆转录酶。故选B。 21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都会出现遗传物质的复制和纺锤体B.衰老的细胞没有基因表达过程C.致癌病毒可通过将其基因组整

16、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D.细胞的分裂、分化、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 答案:C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 【答案】C。 【解析】无丝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复制但不会出现纺锤体,故A项错误;细胞衰老的过程属于正常生理过程,有与衰老有关的基因表达,故B项错误;致癌病毒通过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引起基因突变,从而诱发细胞癌变,故C正确;细胞的分裂、分化是生物体的正常现象,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而细胞坏死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故D项错误。 22下列动物的组合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A.鲨鱼、娃娃鱼B.鱿鱼、鲍鱼C.鲸鱼、鳄鱼D.甲鱼、中华鲟 答案:B解析:【知识点】

17、本题考查动物的分类。 【答案】B。【解析】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A项鲨鱼、娃娃鱼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其中鲨鱼属于鱼类,娃娃鱼属于两栖类,不符合题意。B项,鱿鱼、鲍鱼的体内都无脊柱都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符合题意。C项,鲸鱼、鳄鱼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其中鲸鱼属于哺乳类,鳄鱼属于爬行类,不符合题意。D项,甲鱼、中华鲟的体内都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其中甲鱼属于爬行类,中华鲟属于鱼类,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 23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8、()。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因而会导致种内、种间出现生存斗争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与生物进化无关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 答案:B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B【解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A项,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

19、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B项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C项,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D项,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环境条件。据此可知,本题选B。 24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常人血浆的pH

20、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03-、HP042-等离子有关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答案:A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答案】A。【解析】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03-、HP042-等离子有关,C正确;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D正确。故选A。 25培育马铃薯脱毒苗所采用的生物学技术主要是( )。A.组织培养B.体细胞杂交C.显微注射D.胚胎移植 答案:A解析:由于植物分生组织中

21、病毒很少或没有病毒,常用茎尖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 26图7示意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进阶,学生开始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起点和完成课程学习的终点分别对应的是( )。 A.a,bB.a,cC.b,cD.b,d 答案:C解析:学生在开始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认知积累(a),以此为基础进行生物学习的,学生开始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其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以b为起点; 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了极大地提升(e),但课程结束后,随着知识的迁移、实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会有继续的提升(d),因此,在图示的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进阶图中,学生开始中学

22、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起点和完成课程学习的终点分别对应的是b、c。 27图3表示盛夏某植物一昼夜吸收和释放C02情况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bf段积累有机物B.这一天中只有ce段是有光照的时段C.d点凹陷的原因可能是气孔关闭,C02供应不足D.ab段中C02释放量增加的原因是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解析: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为有机物积累阶段,即ce段,A项错误。有光照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随着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在早晨和傍晚,由于光照强度较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通过图中C0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趋势可判断,bf段为光照时间,B项错误。d点凹陷是由于中午光

23、照强度大为了减少蒸腾失水,植物气孔关闭,C02供应不足,C项正确。ab段为黎明时间段,气温升高,呼吸作用增强,因此C02的释放量增加,D项错误。 28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1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以类囊体堆叠的方式增加膜面积B.乙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有关C.丙合成的物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D.酵母菌与该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 答案:C解析:动物细胞中有核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核糖体,其中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所以甲是线粒体,乙是高尔基体、内质网等具膜细胞器,丙是核糖体。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成嵴的方式增加膜面积

24、,A项错误。具膜细胞器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有关,B项错误。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C项正确。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与该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包括甲、乙、丙,D项错误。 29当特异性免疫再次发生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奋噬细胞不参与免疫过程B.效应T细胞也同时参与抗体的产生过程C.在记忆细胞的参与下,能够更迅速地产生大量抗体D.B细胞会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暴露出抗原 答案:C解析: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当特异性免疫再次发生时,吞噬细胞同样吞噬处理抗原,A项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8细胞)产生B项错误。记忆细胞可以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

25、产生大量抗体,C项正确。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D项错误。 二、问答题30(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6分)(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

26、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9分) 解析:(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2)B:浆:记忆细胞解析: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的有关内容。(1)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的细胞器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人体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人体内的全套基因,但是各个细胞的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2)抗体的产生属于体液免疫,此过程中8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快速、大量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31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生活依旧很贴近,下面是两则实例。请分析回答: (1)人类酿酒的历史已有5000年,但是直到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才发现葡萄汁变酒是_(填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葡萄酒制作是否成功,发酵后需用来鉴定,在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_色。(6分) (2)早在公元5世纪的北魏古籍中,就有关于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3分) (3)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菌种主要来自土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最好选择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