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4课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_第1页
2021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4课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_第2页
2021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4课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_第3页
2021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4课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_第4页
2021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4课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4课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第14课刺客列传 学生用书P67) 三令五申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

2、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便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一次。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

3、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后来,人们把孙武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荆轲刺秦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交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

4、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古代的敬称“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

5、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敬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6、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已经死去的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

7、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太子丹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的恐怖政策。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一、字音荆轲(k)戮没(l)偏袒(tn)濡染(r)淬火(cu)忤逆(w)瞋目(chn)箕踞

8、(j) (j)徵(zh)慑(sh)揕(zhn)更虑之(n)二、通假字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不作声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惛,同“昏”,糊涂右手揕其匈匈,同“胸”,胸膛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捥,同“腕”,手腕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同“预”,预先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同“震”,震惊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出现卒起不意卒,同“猝”,突然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同“掷”,投掷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同“佣”,被雇用的人举筑朴秦皇帝,不中朴,同“扑”,击三、一词多义(1)造(2)得(3)私(4)假四、词类活用盖聂怒而目之名词作动词,

9、用眼睛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稍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太子丹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担心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南有泾、渭之沃形容词作名词,肥沃的土地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动词作名词,结交的朋友夫行危欲求安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举动膝行流涕名词作状语,用膝盖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形容词作动词,表明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称臣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装箕踞以骂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五、古今异

10、义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古义:以后。今义:从前,过去。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害怕。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困窘,走投无路。今义:贫穷。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荆轲者,卫人也判断句故尝质于赵状语后置句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之奈何状语后置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甚矣吾不知人也主谓倒装句奈何以见陵之怨被动句待吾客与俱

11、省略句七、成语积累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学生用书P69) 1文章开头介绍荆轲“论剑”“争道”及其爱好等方面,对于刻画荆轲这一人物有何作用?答:明确(1)“论剑”“争道”事例的运用是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通过这些事例表现荆轲怯懦、能忍的一面,为下文写其勇猛无畏刺杀秦王的举动做铺垫,作对比。(2)写荆轲嗜酒、好书、交友等喜好,是正衬手法,表现他与一般勇士或游侠的不同。2荆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明确(1)为国分忧,报仇雪耻,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

12、太子也”。 (2)深沉,刚毅。准备信物,可见他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可见他的刚毅。 (3)沉着机智,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4)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兮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其英雄气概,值得称道。3“易水送别”与“廷刺秦王”,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情节。试比较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手法环境、情节全景镜头特写镜头易水送别点面结合,蒙太奇渲染风萧萧,易水寒,皆白衣冠,变徵,羽声皆白衣冠以送之,士皆垂泪涕泣祭祖,取道,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廷刺

13、秦王反衬(秦舞阳荆轲,群臣荆轲)情节跌宕起伏: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论功行赏群臣尽失其度秦王:惊起绝拔操急击荆轲:取奏把持揕逐擿骂4.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答: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从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的角度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但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恣:听任, 学生用书P75) 最后的努力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轲:“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

14、,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反抗。激活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反抗”“勇气”“目标”“计谋”“气概”等内容相关的话题作文。勇敢的荆轲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荆轲也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这不仅表现在他毫不畏惧

15、地进入号称虎狼之国的强秦,更表现在他与秦王的斗争上。从他“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其怒叱太子,表现出了他刚烈的性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烈之举中透着淡淡的感伤。正所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怀疑荆轲 朱鸿 人对英雄充满敬仰,由于英雄是升华了的人,英雄有大功。人对英雄的敬仰,还由于人所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这便是谁都有成为英雄的愿望,谁都有成为英雄的可能,因为人或多或少都具备了一些英雄的素质。人赞美英雄,实际上蕴藏着对自己的承认和肯定,并通过英雄的光芒,发现了自己的亮点。人赞美那些失败的英

16、雄,则出于这样一种内在原因,他在奋斗过程中也曾经受挫,也曾经跌倒,这使他能够用心理解英雄。英雄的失败与自己的失败一旦融为一体,他便获得了宽慰,他便消除了人生的悲凉之感,并能够为自己的重新站立积累信心和力量。 在我看来,中国人对荆轲的喜欢,便源于一种承认和肯定自己的需要,并源于自己掩埋了同志的尸体,擦干泪,养好伤,以继续战斗的需要。 中国人也从荆轲的操行,想到了自己所推崇的一种操行,还从荆轲的悲烈,想到了自己所呼唤的一种悲烈,并骄傲地感到荆轲与自己是同在的。 当然,中国人对远在两千两百多年之前的一位侠客投以深厚的感情,经久激赏,长期夸张,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荆轲对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作用。 中国人

17、有两千余年处于集权统治之下,备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并使自己无可奈何地落到了敢怒而不敢言的地步。处于这样的生存状态,中国人必然产生对暴君的仇恨。然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很是艰难。中国人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给灵魂寻找一条出路,否则是会抑郁而死的。 荆轲对中国人的特殊作用是,他渐渐变成了苦闷的灵魂得以出气的洞口。嬴政在遭荆轲谋杀未遂数年之后,摇身为秦始皇,他所搞的严刑峻法,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了暴君的典型。中国人一般是不好反抗自己所在时代的暴君的,甚至不好批评之。他们惯常的办法是,指秦始皇之桑,骂自己所憎恶之槐,从而拐弯抹角地泄愤。荆轲谋杀秦王的大举,显然能使处于欺凌之下的中国人产生共鸣和快感,并得到

18、一些慰藉。荆轲遂演化为一个反抗暴君的象征了,荆轲的意义便超出了他的行为本身。 于是荆轲谋杀秦王,就变成了谋杀秦始皇,变成了谋杀所有的暴君,当然也就变成了谋杀自己所在时代的暴君。这样一层迂回而弯曲的关系,是通过种种借代在虚拟之中完成的,属于可怜的精神的胜利。由于荆轲对中国人的特殊作用,中国人当然不希望荆轲是一个失败的人,即使失败了,事实是失败了,也不愿意认为荆轲的失败是缺乏完全而彻底的献身精神所导致的。中国人不接受别的原因,只接受剑术偏差的原因,甚至不愿意认真分析荆轲失败的原因,或刚刚为其失败而感到遗憾,便转而鼓吹他的神勇了。这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不然怎么活呢!到处传颂的荆轲

19、,是中国人集体树立的一个角色,但他的原型却是由司马迁创造的。中国人所传诵的荆轲,显然是大于和高于荆轲的,可它却成了活着的荆轲。人类基于利益的得失和增减,必然要斗争。斗争的途径应该很多,但谋杀的办法却不是光明的,尽管你谋杀的动机可能是高尚的,伟大的,甚至你谋杀的是暴君,是独裁分子,是进行种族清洗的恶棍,是发动毁灭人类战争的罪犯。如果国际社会放任谋杀盛行,那么遭殃的往往是正义的势力,因为邪恶的势力更信奉谋杀,也更习惯谋杀。实际上历史是自有其发展趋向的,这决定了任何一种势力都有它必然的归宿。企图干掉某个势力的代表,从而崩溃其势力,这种思路不科学,不大气,不现实,因为倒下一个,还会产生别的一个。我所推

20、崇的英雄,不是以兵器称霸,也不是以权力傲世,甚至也不是以思想扬威,当然也不是以谋杀吓人。我所推崇的英雄,是在尘埃之中干净,在罪孽之中提纯,并终于捧着爱的种子到处播撒。爱是他的目的,也是他的手段。除了爱,他不走别的路。这样的英雄尽管寥若晨星,可毕竟是有的。他们曾经闪耀在人类的浩瀚天空,使我得以想象和仰望。我的态度非常明确:荆轲的价值观念虽然是在我们中国文化之中孕育的,但把它放在人类文明的辽阔海洋,我感到,它却多少显出了自己的瑕疵!荆轲谋杀秦王,无非是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报答燕太子丹的优厚之遇而已!很显然,是他的狭隘的动机把自己的意志局限了!不过荆轲所有的信义与胆气,我还是极其钦佩的!我从荆轲身上

21、,测试了人的能量可以发挥到的一种程度!(有删改) 学生用书P133(单独成册) (正确的一项是()(3分)进兵北略地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太子迟之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又前而为歌曰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天雨粟,马生角群臣怪之A/B/C/D/解析:选A。依次为: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C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D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解析:选C。A项“穷困”,古义:困窘,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

22、,经济困难。B项“灭口”,古义: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D项,“偏袒”,古义: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C秦舞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了此行的动机。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是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来报答燕太子丹。解析:选B。B项,蒙嘉引见荆轲主要是因为他受了荆轲的贿赂,可从原文中的“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看出。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23、)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分)译文:(2)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4分)译文:(3)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3分)译文:答案:(1)于是荆轲上车离开了,一直没有回头。(2)荆轲便取了地图呈上去,秦王打开地图,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3)高渐离改变姓名,给人家做佣工,躲藏在宋子(这地方)干活。二、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

24、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

25、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

26、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B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D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报:报答解析:选B。恨:遗憾。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3分)去而事智伯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我故国士报之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 BC D解析:选D

27、。不能表现其“忠义”,是赵襄子的话,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豫让曾先后臣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赵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治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解析:选C。朋友是劝说豫让假意投靠赵襄子,寻找机会报仇。10将文中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1

28、分)(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译文:(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6分)译文:答案:(1)然而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借它来让天下后世那些身为人臣却怀有二心的人羞愧啊。(2)他们都像一般人那样地对待我,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地去对待他们。而智伯像国士那样地对待我,所以我也像国士那样地去对待他。参考译文: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却没有名气。离开他们以后去侍奉智伯,智伯非常尊敬宠爱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掉了智伯,然后瓜分了他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逃

29、到了山中,说:“唉,志士应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应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智伯,那么我的灵魂也不会惭愧了!”于是就改变姓名扮为囚犯,进入宫中清扫厕所,暗藏匕首想这样来刺杀襄子。襄子上厕所,心中悸动,便抓住并审问清扫厕所的囚犯,原来是豫让,豫让暗藏兵器,说:“我想要替智伯报仇!”襄子的手下想杀他。襄子说:“他是一个忠义之人,我小心躲避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后没有后代,可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终释放并让他离去。过了不久,豫让又以漆涂身使身体生疮,吃炭使自己声音嘶哑,让自己的相貌不被人认出,到集市上行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走路时遇见了自己的朋友,他的朋友认出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我啊。”他的朋友对他哭着说:“凭着你的才能,托身侍奉襄子,襄子一定能亲近宠爱你。宠幸你,你就做你想做的,难道还不容易吗?你何必摧残身体损伤面貌,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