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舆论斗争实践及启示_第1页
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舆论斗争实践及启示_第2页
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舆论斗争实践及启示_第3页
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舆论斗争实践及启示_第4页
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舆论斗争实践及启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舆论斗争实践及启示摘要: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我党在国统区发行的唯一机关报,在当时复杂的舆论环境下,通过刊发时事评论、国际新闻和巧妙运用编辑艺术等,进行艰苦卓绝的舆论斗争,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开辟了影响深远的舆论战场,其舆论斗争经验对于今天仍有重要启示。关键词:抗日战争;新华日报;舆论斗争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契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创办了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斗争环境,该报为我党在舆论宣传上掌握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舆论斗争经验对于今天仍有重要启示。一、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的舆论斗争环境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创

2、刊于武汉,10月转移至重庆,1947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整个办报期间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舆论斗争环境。(一)舆论斗争具备的优势作为当时我党唯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的舆论斗争优势深深烙印着中国共产党的特点。一是舆论斗争的正义性。该报从办报伊始就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由于国民党亲日派控制的宣传机关不愿面对军事失利,对战事的报道充满了虚假宣传,也凸显了该报的正义性。二是舆论斗争的主动性。该报以多种形式积极发声。周恩来亲自撰写社论并为创刊号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1938年10月24日夜,日军攻到武汉城郊,周恩来在报社口述了新华日报在武汉的最

3、后一篇社论告别武汉父老兄弟: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在日军占领武汉数小时前,这期战火中的报纸传到了武汉读者的手中。三是舆论斗争的人民性。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和新闻封锁,民众早已看穿其卖国独裁的反动面目,并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得到媒体声援,该报成为广大民众表达抗日爱国情怀的重要阵地。(二)舆论斗争面临的挑战除了本身具备的优势,新华日报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错误路线的干扰。王明右倾投降路线对初创时的新华日报干扰很大。作为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和该报社董事会董事长,王明高估了国民党的抗战作用,又低估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群众的力量,导致从舆论引

4、导上既放弃了共产党的独立性,又削弱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性。二是传播实力的局限。从该报创刊,我党就没有自己的通讯社,新闻来源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多数消息甚至来自国民党中央社。三是新闻检查的影响。当时虽然已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蒋介石坚持“日本不可畏,可怕的是共产”的观点,国民党当局一直对我党进行严酷新闻封锁,该报的宣传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其内容都必须经过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等。二、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的舆论斗争实践面对复杂的战争形势,新华日报在承担起舆论引导、政治动员等任务的同时,还对涉及到民族利益、国际形势等热点问题及时发声,并结合多种方式进行艰苦卓绝的舆论斗争。推出时事评论,吹响

5、抗战号角。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社论数量达两千余篇,内容涉及国内外军事、政治、民生等话题,展现了我党抗战动员的广度与深度,党的领导人也亲自撰写社论。1938年10月,周恩来撰写了长篇社论论目前抗战形势,阐述了毛泽东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成功吹响了抗战号角。巧用编辑艺术,瓦解新闻封锁。新华日报采取了多种巧妙的编辑手段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首先,在标题、内容等上面做文章。该报曾用“卫生常识”作刊头,刊发了当心自己的手一文,文章写道:“当心掱手!手能于无意间给我们很大伤害。”“掱手”就暗指国民党特务这个“幕后黑手”。其次,采取“开天窗”等方式侧面揭发国民党舆论封锁。194

6、0年1月,该报社论因新闻检查被扣,便在原位置上刊出“抗战第一!胜利第一!”八个大字,通过“开天窗”表达对国民党新闻封锁的强烈愤慨。运用国际宣传,扩大舆论影响。新华日报的国际宣传方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向国内报道丰富的国际资讯。包括外国文艺作品、各国新闻、“公开信”等,向国内宣介世界反法西斯局势的同时,也坚定了中国人民打败侵略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为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加强国际宣传。1938年4月,中共中央长江局专门设立了国际宣传组,为我党与各国驻华新闻部门建立了沟通桥梁。借力广告传播,隐性引导舆论。除了缓解经济困难,新华日报还将审查相对宽松的广告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通过刊登政治广告,进行抗

7、战宣传,还通过刊载声明、招生、募捐等内容,间接传递情报、支援爱国运动。重视基层宣传,广泛争取民众。新华日报是我党联系国统区群众的桥梁。当时,周恩来要求记者要眼睛向下、瞄准基层。所以该报作者群不仅有领导人,也有基层群众。该报还根据不同受众开辟了衍生报刊,如针对女性设置了妇女之路,塑造了众多“女英雄”,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针对青年开辟了青年生活,帮助解决青年困惑,宣传党的主张。三、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的舆论斗争启示回溯并审视新华日报的舆论斗争经验,是为了实现斗争精神的回归与超越,为当下开展舆论斗争“把脉施策”。(一)舆论斗争始终是“意识之争”的前沿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一直牢牢占领着意识形态斗争高地,

8、助力我党取得了抗战胜利。当前,国际舆论中对我军的客观、理性、善意报道有所增多,但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涉华军事舆情仍然错综复杂,特别是国际敌对势力凭借其舆论霸权,肆意对我军进行丑化妖魔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我们更应做足做好舆论斗争准备。(二)人民立场始终是舆论致胜的根本新华日报能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的关键在于它是一张“人民报纸”。虽然今天“人民”的概念发生了延展和升华,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没有变。只有牢牢把握和坚守军事新闻工作的这一主线和红线,军事新闻宣传活动才能真正为强国强军的伟大梦想贡献正向力量。(三)回应关切始终是舆论斗争的关键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用多种方式

9、打破新闻封锁,回应群众关切。今天,我们解决了舆论“传出去”的问题,但在国际上,我国形象被动“他塑”的现状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只有把“我们要表现的”和“人民想看到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主动“自塑”国家形象。(四)战法艺术始终是舆论博弈的利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既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舆论斗争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一是“显隐结合”,注重“看不见的宣传”。全媒体时代,信息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能否“被看到”,信息只有“被看到”,受众才能“被吸引”,观点才能“被表达”,思想才能“被认可”。“看不见的宣传”目的是为了“被看见”,新华日报“开天窗”等方式提供了范本。二是“刚柔相济”,科学把握舆论斗争刚性尺度。抗战时期,在对涉及到大政方针政策等舆论引导时,我党多采取刚性手段。当下,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导致刚性手段会受到很大局限,运用不当可能造成受众误解,而新华日报的编辑艺术则为意识形态的柔性传播提供了示范。三是“内外贯通”,实现国际国内宣传同频共振。当下,传播内容更追求“用户至上”,不论传播渠道还是工具,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讲好中国故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