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_第1页
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_第2页
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_第3页
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_第4页
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龚维斌: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风险摘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结构,时代不同社会 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 需求结构的变动。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变动的一个后果 是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增加社会风险。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风险作者简介龚维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北京100089一、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 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 构等诸多方面。?(一)人口结构转变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20世纪

2、70年代末开始,中国 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 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大幅 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本世纪伊始,中 国完成了向生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 变,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才完 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是,人口数 量得到有效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由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 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大幅度下降到 2,即更替水平以下,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7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国家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

3、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0%。,2004年进一步降到6%。以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 变过程,实现了从“高由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生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 例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大城市老龄化程度远高于一般中小城镇。例如, 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 家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 300.57万人,占户籍人口 21.61% ,而世界人口老

4、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23%至25%.据专家预测,到 2030年上海老年人口将达到 500万至600 万的峰值,且上海人口日益向高龄化方向发展。而独生子女 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据预测,2013年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中 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 2.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统计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40.69%下降到2007年的17.88% ,足足下降了 20多个 百分点。而15 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则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 55.75%上升到了 2007年的 72.78%,从理论上说,目前中国

5、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 但必须关注少儿人口的持续性缩减可能导致中国新增劳动 力人口逐渐减少。?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生相伴随的,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目前我国高龄老人每年增长率约 为4.5% ,相当于总人口平均增长率的6倍。根据联合国提供的预测数据,2010年,中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 将达到1858万人,2015年达到2323万人,2020年达到 2739万人,2025年达到3156万人,2030年高达4045万 人。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 增长。?3.人口由生性别比攀升 ?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基本平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80年代后

6、期,由生人口性别比越来越大。200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由生性别比在130以上的省份有5个,在120 130之间的省份有7个;农村生生性别比明 显高于城市。据预测,到2020年可婚男孩将过剩 2400万。?(二)家庭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规模小型化是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核心家庭虽 占有绝对多数,但是比例下降;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1.家庭规模小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 实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速度加快,户均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明显,由1982年的4.41人减少到1990年的3.96人、2000年的3.44人,再降到2005年的3.13人。?2.核心家庭

7、为主体? 从1982年、1990年、2000年三次人口普 查核心家庭看,核心家庭的比例都有所下降。80年代核心家庭占总体比例为 66.02% ; 1990年这一比例略有上升,占 67.27% ;但是,2000年的比例比1990年大幅度下降了 11.41 个百分点,占55.86%.同时,2000年夫妇与子女、单亲父母 与子女、分居父母与子女的二代户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15.7%、26.7%和22.4%.尽管如此,核心家庭在各种家庭类 型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3.家庭类型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统的家庭类型仍然占有绝对地位,但 是由于人们婚恋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和城乡人口流动的增 加,中国家庭

8、类型呈现由多样化趋势。目前来看,居于家庭类型首位的核心家庭类型,其次就是典型的“三代五口” 主干家庭。主干家庭在 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 普查甲,比例分别为18.8%、18.3%和19%.除止匕之外,城乡 家庭类型多样化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城市家庭中存在着丁克家庭 (DoubleIncomeandNoKids )、空巢家庭和 单身家庭。?丁克家庭,80年代以后开始在中国大城市由现。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选择丁克家庭比例逐步上升,并呈 现由向中小城市逐步扩大的趋势。目前对于丁克家庭的准确 数字尚无法了解,但从各大城市的调查中发

9、现,其数量已经有相当的规模。据估计全国丁克夫妇突破400万对,北京超过40万对,上海超过 50万对,广州也有丁克夫妇 30万对 以上,发展速度非常快。?空巢家庭,指子女长大成人后纷纷离去,只剩下父母留守的家庭。从家庭类型看,它是 核心家庭因子女的离开而形成的。代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差异使一些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自主选择了较少引发矛 盾和摩擦的分代而居的家庭模式。因此,在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分代而居成为普遍事实的情况下,空巢家庭的比例在增加。截至2004年10月,中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独守 “空巢”;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 %。当前,中国空巢家庭表现由进入空巢期的年龄提前、

10、空巢期延 长的特点。?单身家庭。这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男女两性都强烈要求自我满足、自我实 现。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人户的比 例为8.3 %。?农村家庭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隔代家庭比例上升、分离的核心家庭增加、漂泊家庭的由现。 ?(三)就业结构变迁?1.就业形式市场化?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乡居民主要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由国 家统一安排工作。1978年,城镇就业人员9514万人,其中 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分别为7451万人和2048万人,占78.32%和21.53% ,两者相加高达 99.85%.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形式

11、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就业的市场化趋向 明显。2008年,城镇就业人员 30210万人,其中在国有和 集体单位就业的分别为 6447万人和662万人,占21.34% 和2.19%.这表明70 %以上的从业人员已经不在传统的国有 和集体单位就业,非公有制单位已经成为人们的就业主阵地。 现在人们就业“不找市长、找市潮。在就业途径市场化的同时, 就业流动实现自由化。?2.就业区位集中化?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 海地区,其中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河北 是第二产业聚集的地区,也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最大的地区。 云南、西藏、贵州、海南

12、、广西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最低的 地区。?职业的分布同样由现地域集中性。我国的生产工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根据200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工人在职业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浙江(43.7% )、天津(39.1% )、上海(36.2% )、广东(35.3% )、江苏(31.5% )、 福建(31.2%)。商业人员同样集中在这些地区。按照商业人员在全部职业中的比重排序,前七位分别是北京(15.8% )、上海(14.3% )、浙江(11.6% )、广东(10.9% )、天津(10.3% )、 福建(10.2% )、江苏(9.4% )。?3.就业竞争激烈化?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

13、村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200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但是,实际就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和失业状况要比登记失业率反映的严重得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令人关注,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二是就业以后薪酬水平不高,生 存状态不理想,由现所谓的“蚁族”和“夹心层”群体。?(四)城乡结构变迁?1.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 17.92%.到2009年,我国的城 镇人口已经达到了 6.22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 46.6%.2008 年是45.7% ,2009年比2008年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1996 年2002年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 30

14、%,到2002年达到40%, 6年内提升 了 10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 家的平均水平。? 不过,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水平差异很 大。2006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 54.6%、中部地区为40.4% , 西部地区为35.7%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 88.7% , 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是84.3%和75.7%.由此看来,东部 地区已经进入城市基本实现阶段,而西部地区则刚刚步入城 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与东部地区相差9年时间。?2.农民和农民工尚未真正城镇化 ?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高达2.4亿左右,其中跨乡镇流动的有1.5亿。农民工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5、。第一,农民工已 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生力军,其比重已经达到 43%,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农民工占比超过50%,建筑业中农民工占比超过80%。第二,举家迁徙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的新型居民。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中举家迁徙的已经达到3000万,占外由农民工的近 20%,他们在城市居住长达 7年甚至 十几年。但是,由于农民工不能平等地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 的低保、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社会政策,难以真正融入 所在的城市。?(五)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原 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层和知识分子 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

16、社会阶层逐 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利益认同 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 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 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经导致了一种新的 社会阶层结构的由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与1978 年以前的阶层结构相比,新的社会结构在基本成分、结构形 态、等级秩序、关系类型和分化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由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社会阶层 结构又由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阶 层主体的变化,表现为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原有的一 些社会阶层规模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