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学报2008 年第 4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2008 年第4 期。CSSCI 来源期章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方 勇(大学 经济学院,210093)摘要: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一个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环境中开始的。由于政治稳定、要素集聚能力强,中国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效地规避了全球化的风险,实现了繁荣富强。中国的经验表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坚持以切合比较优势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实施正确地开放,保持正确的开放时序。同时,对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能是合理的“扬弃”,在的前提下加以改造,而不是对现存的经济秩序进行和全盘否定。:经济全球化;开放;开放时序;基本经验基金项目:教育
2、部“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开放”理论研究(应急)课题(2008JYJ007)。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世界和瞩目的巨大成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回顾和总结这一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历史进国人民的下,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毅然决然地全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开放促、以开放促发展,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寻求发展的机会,在参与国际交换、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无疑是最宝贵的基本经验之一。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进程的简要回顾1978 年 5 月 11 日,大学老师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以“本报”的名义,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性,这场实际上成了我
3、国开放新时期的准备。以为代表的中国人,走上了开放型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存在不同的阶段划分。本文以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为依据,把我国对外开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 年1991 年,对外开放的探索性阶段,其重要标志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第二阶段,1992 年2001 年,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南巡的。第三阶段,2001 年 11 月以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其标志织。加入了世界贸易组1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相类似,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总体上也是走的是一条“大
4、胆地试、大胆地闯”(语)的“渐进式”开放道路,采取的是“梯度开放”的。1980 年、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正式起步。之后,从 1984 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 1988 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开放区;从 1990 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到 1991 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珲春 4 个北部口岸,及至批准外高桥、福田、沙头角、港等沿海重要港口设立保税区,对外开放步伐渐次有序推进。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即改变原来的与世界经济隔绝的封
5、闭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开放目标上,主要是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储蓄和外汇的“缺口”,以解决国内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在开放区域上,以特区、保税区等“点”状开放为主,沿海、沿边推进,基本定位于建立中国和世界相联系的“通道”。在开放政策上,推行的是进口替代和鼓励出口并举的贸易政策。在进口政策上,鼓励引进适用技术,采取各种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诸如关税、等保护国内市场,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实现一般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在出口政策上,主要通过奖售、本币低估等措施来扩大出口,以解决国内经济发展外汇
6、紧缺问题,同时外汇资源配置制度,实行汇率双轨制,并且于 1985 年引入出口退税制度,对加工贸易实行特殊政策;在政策上,逐步下放投资项目权,为企业提供减免税待遇,改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并对产品出口型、技术先进型企业给予更的待遇。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最大成就是在沿海(主要是珠角洲)发展了“三来一补”型的工业,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开始以要素和资源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的对外开放从一开始就是的产物,开放也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打破了中国长期存在的高度式和行政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通过兴办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区进行经济试点,并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引入国际
7、通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起着引导国内的的重要作用。2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阶段:发展开放型经济1992 年南巡,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全面加速推进的时期。1992 年,以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岳阳、重庆 6 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 4 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瑞丽、凭祥等 13 个沿边城市,进而开放太原、合肥、西安、银川等 11 个内陆省会城市。2000 年,国家又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广大西部地区。至此,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地域格局基本形成。这一
8、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即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国内的经济发展。在开放目标上,主要是抓住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加工中心,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经几代人努力尚未完成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开放区域上,由特区到沿海、从沿海到沿江,从沿江到沿边,进而到内陆,实现由点状开放向全中国区域全面开放。在开放政策上,引进,利用带动出口成为了出口导向实施的重点,主要表现为对的政策由管理型转向全面鼓励型,实施了更大力度、配套性更强的政策,并鼓励公司市场上进行竞争。各级在中央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为了吸引的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吸
9、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各级地方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更为开放的外贸政策,逐渐放宽对进口的限制,积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其他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的生产效率,特别是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率。在出口政策上,实施出口信贷政策,通过税制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税率,使出口退税成为促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措施。1994 年,中国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的新一轮外贸,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汇率。1996 年 1 月 1 日,中国接受国际金组织(IMF)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
10、经常项目下可兑换。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最大成就是成功构筑了承接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特别是长角洲、珠角洲形成了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加工中心,“中国制造”迅速风靡世界市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积极申请“复关”和“入世”的时期。在南巡精神指引下,中国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3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经济以 2001 年 11 月中国在多哈正式签署了加入WTO 文件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即经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出现三个主要转
11、变:中国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地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在加入WTO 以前,中国的对外开放总体上表现为控制下的局部性开放,开放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投资领域,大部分的服务行业都未对外开放,只是在、广州、等少数几个城市进行了开放、保险业的试点工作。而在加入WTO 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领域则开始由局部性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服务业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包括电信和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都在不断扩大。中国
12、加入世贸组织时,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方面作了广泛的承诺。过去 6 年多里,中国已全面履行了开放服务业的承诺,按世贸组织分类,中国的 100 多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向开放,贸易、分销、物流、金融、快递、通信、旅游、法律和建筑等服务领域吸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度增长。开放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平均开放水平相差无几,有的领域甚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中国进入了“双向开放”的新时期。作为 WTO 正式成员,中国积极遵守 WTO 为国际贸易所指定的为各成员国普遍接受的规则,按照WTO 非、更、可预见、鼓励竞争等原则,逐步削减贸易和非贸易壁垒,推动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化,按照
13、多边贸易框架的规定开放市场。在过去的几年国依据WTO 规则,不断加大对国内与WTO 不一致的政策、法律和的,对国府机构和企业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起由而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从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到全面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发展开放型经济,进而到实现“双向开放”,全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开放的艰辛探索,中国实现了由封济向开放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在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总体上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小康”社会的梦想,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二、为什么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开放型经济飞
14、速发展。从 1978 年到 2007 年,进出口总额由 206 亿增长至 2.17 万亿,外汇储备由 1.67 亿增长至 1.52万亿;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从无到有,近 14 年更连续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63 万家,实际使用金额达 7680 亿;对外直接投资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截止 2006 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 906.3亿,中国的近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 172 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 71%。三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由 3624 亿元增长至 24.66 万亿元,年均增长 10.6%,创下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住了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二。中国发生的原因有
15、三:一是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三是采取了正确的开放,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一)新全球化中的发展机遇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基础,也发展的动力,近三十年来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个新现象,从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历史进程。迄今为止,生产方式全球扩张起,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了它的可以观察到两轮大的全球化浪潮,一轮是从 19 世纪末到第一次开始,另一轮自冷战结束延续至今。而且,从贸易和投资这两个实物经济层面的情况分析,可以发现这两轮全球化的规模基本相当。那么为什么在第一轮全球化中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幸运儿,而在第二轮全球化中不仅中国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如越南、等等
16、)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认为原因在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与上世纪初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有着的区别,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给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发展机遇。1. 当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合作、企业竞争和经济竞争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见,见。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有经济史学家将关于全球化的历史在经济史学界有着巨大的发现作为全球化的开端,也有相当部分的将经济全球化作为二战结束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绝大都承认,即使按照当代的标准,一战之前的全球化程度也与当代旗鼓相当。Vincent Cable部分(1995)更认为,二战后的主要成就就是把国际经济恢复到第一次前的水
17、平。参见VicentCable,“The Diminished Nation-S e: A Study Daedalus 124,no.2(spring 1995),pp24.he Loss of Economicer,”in What Future for the S e?英国 1900 年出口占 GDP 的比例为 14.9%,1913 年为 20.9%,而 1992 年仅为 18.2%1900 年为 7.5%,1913 年为 6.1%,1992 年为 7.1%。其他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在 20 世纪末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并不强于 20 世纪初。按 1980 年价格计算,1914 年
18、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 3,470 亿,而 1980 年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为 4,480 亿。更值得注意的是,以 1980 年价格计算的 1914 年国际直接投资投向发展中国家的总额为 1,790 亿,相当于 1980 年的 2 倍,后者为 960 亿。数据转引自高乐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经济研究2000 年第 4 期。主要特征,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在第一轮全球化,经济正处于时期,主要经济强国的对外经济是以殖民扩张为依托的贸易,主要经济强国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为发达国家和资产服务的。因此,第一轮全球化的外在表现是以争夺范围为目标的发达国家之间、之间的竞争,
19、是殖民下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国家为主导,以国家对抗、军事竞争为特征的。而第二轮全球化则与第一轮截然不同,第二轮全球化是在殖民体系土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背景下发生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发展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从以国家为主导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深刻变化。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中心的和平竞争、企业竞争取代了、国家对抗,和利益也地采取谈判、磋商和协调的方式解决,这使得世界经济形成了一种开放的体系,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利益格局,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2. 当代经济全球化是以要素为载体,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合
20、作伙伴,能够利用全球化获得发展机会。在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品、资源是全球化的载体,发达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而发达国家向国家的直接投资则主要用于控制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资源,以保证其国内工业投入的稳定。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和超经济强制段,使国家成为了先进国家的原料来源和制成品销售市场。发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主要表现为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中,要素的国际和国际整为了最重要的特征。需要的是,在当代不同种类要素、同一种类不同层次要素的国际间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丰裕的资本、技术、高级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性较强,而发展中国家丰裕的一般劳动力
21、、自然资源等要素的性很差,由此导致当代要素国际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的要素向发展中国家。当然,发达国家进行这种要素输出的动力在于整合全球要素,获取最大化的要素分工收益。但正是这种方向的要素国际才把各国独立的生产过程变为真正的世界性生产过程,也正是这种要素的国际才使得发达国家和公司能够进行全球在 1913 年,对初级产品生产国初级部门的投资占到工业国所有对外长期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用于交通运输方面,以及其他为保证贸易和商品分销方面的投资占到 30%多。真正用于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只有 10%,并且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要素整合,获取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资源的收益。同样,发展中国家也通过这种形式的要素,引进
22、了发达国家相对丰富的及其他稀缺的先进要素,如技术、标准、品牌、国际网络及企业家精神等,并与自身丰裕的生产要素如低价优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相结合,大大激发了潜在的生产能力,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3.当代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规则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分工利益创造了条件。经济全球化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规则组成形式、所涵盖的范围和约束程度决定了其规范国际竞争秩序、协调国际间利益分配的能力。在第一轮经济全球化中,1860 年的谢埃协定(Cobden Chevar Treaty)以及与此相关的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基础,但这种规则的松散型特征决定了它很难抵御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而作为国
23、际金融规则的金本位制则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也难以支撑一个稳定的多边支付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国际贸易规则还是国际金融规则都不存在着一个为多边机制所明确依托的国际组织,这使得这种规则缺乏稳定性和性,难以协调各方的利益,更遑论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中,以 WTO、国际金组织和世界为所确立的国际规则涵盖了贸易、金融和经济发展三大领域,尽管这些规则有利于以为首西方发达国家,是其继续维持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托,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种以国际组织为依托的多边机制包含重视公平、的普遍原则的一面,能够保证在面对
24、规则时所有国家理论上都是的,并能够依赖其约束机制提高各个国家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这保持了国际经济秩序的相对稳定,也保证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而且,如果仔细研究这些组织的原则或规定,就会发现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无论在项目投资、维持货币稳定以及贸易方面都有一系列的特殊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尽管两轮全球化有着众多相似的表现,但可以认为第一轮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当代的全球化不仅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利,在某种意义上当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有利。(二)中国具备抓住全球化机遇,加快发展的条件一个典型的事实是,除英国外, 1913 年主要发达国家制成
25、品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均高于 1875 年。当代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只有那些最有能力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有效地规避其风险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而那些无法适应全球化的国家则会日益落伍。中国正具备抓住机遇的条件。1.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环境中发展的前提,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只流向那些风险最小、的国家。但经济全球化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提出了巨大的。在参与全球化、追求现代化的过,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发生过政治,并成为全球化中者。曾20 世纪 50-60 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发生的政治的原因,不是由于他们贫穷落后,而是由于他们力图实现现代化。高度传统的社会和高度现代
26、化的社会都是稳定的,恰恰是处在现代化过的社会最容易发生。而要根除国治的动荡与,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并依靠强大政党的缔造与巩固来维持。只要对比一下、时期的中国与当代中国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获取全球化红利的重要性。、时期中国也面对着全球化,也有和对外开放,也有丰裕的的劳动力资源,以经济实力而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要高于开放前的中国,但只有下的当代中国,只有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能够在发展中继续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当代中国,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2.要素集聚能力强。当代全球化建立在要素、要素分工基础上,各国都以一种或几种特定要素参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发达国家通过输出性强的高级要素实
27、现对全球要素的整合,而发展中国家则以性弱的低级要素吸引高级要素并接受其整合,这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特殊的机遇。能否吸达国家高级要素的流入是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问题,能否大规模地实现要素集聚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快速发展的关键,而这取决于该国的要素能力。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能力并不取决于其低级要素的规模和价格,而是取决与该国的分工发展程度和生产要素的专门化发展水平。因为以递增和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经济是高度P1830 年时,1988 年。: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二,而今天只占五分之一。教授认为,要素集聚能力是一国创造和拥有的、以吸收为载体的、集
28、聚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品牌、专利等全球广义生产要素的能力。在世界经济体系进入全球化的今天,要素聚集能力成为一种新的国际竞争能力,并成为当前中国的国家能力。因为国际先进要素的及其合理使用,不仅能快速增加一国的物质,一国的国际地位,而且能增强该国对世界体系和国际事务的等著:2006 年中国国际地位,2006 年,第 8-11 页。参见,:人民专业化分工的经济,也是生产高度迂回的经济,生产过程是各种专门化要素相互结合的过程。只拥有丰裕的低成本劳动力要素、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国家根本没有能力与发达国家的高级要素结合参与国际生产,只有那些建立了高度专业化分工经济、拥有能够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门化生产要素
29、的国家才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的高级要素所整合。中国拥有这种能力。开放初期的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产品专业化的层次,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零专业化的层次,在企业也形成了以机器为中心的分工和专业化,具备了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开放过程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要素集聚能力,并使中国成为世界要素集聚最多的国家之一。(三)中国选择了正确的开放1以切合比较优势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在开放过,经济生活中的微观主体是否以切合比较优势的方式来选择其专业化方向和专业化程度,整个国家是否按比较优势原则来选择国际分工位置,对于这个国家能否在取得最大化的分工收益。,“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30、,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和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否一致而定。”如果不一致,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这个企业即使有很好的管理也不能获得可以接受的利润水平,他的存在有赖于国家的保护和补贴。微观主体以切合比较优势的方式来进行专业化意味着有自生能力,而国家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则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分工利益。中国的情况正是如此,在对外开放的每一个阶段都根据的禀赋发展状况以切合比较优势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在发展外向型经济阶段,以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业通过三来一补参与国际分工;在发展开放型经济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在经济阶段,
31、以高质量的劳动力要素通过锲入公司国际生产价值链参与了劳动密集型环节和劳动资本密集型环节的分工。正是这种国际分工参与方式,使的出口产业始终具有国际竞争力,投向出口产业的资本也有最大的资本回报率,不需要通过价格信号的方式现出口产业动员要素,也就保证了能够利用出口进行最大化的资本如果认真观察可以发现,那些被排斥与全球化进程之外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最开放的国家,但同时也是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本水平极低的国家,发达国家的资本对其根本不屑一顾。:自生能力、经济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中国经济,2002 年,稿No.C2002012。积累,并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升级。2渐进性的开放方式。与相类似,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走的是一
32、条“渐进”的道路。从分工的角度看,这种主动开放、政策性开放的开放政策带有明显的渐进性分工调整的含义。这种渐进性的开放和分工调整,限制了风险范围,保障了国际分工利益,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使能够抵御突发性的外部冲击,避免了开放和分工调整中系统的风险。三、基于中的理论思考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全球化的收益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开放和分工深化以及由此所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但众多全球化中失败者的历史教训告诉须谨慎地对待全球化。总结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至少有几点值得关注。1.封闭一定,开放不一定发展。无论的经验还是世界范围的数据都表明,在当代全球化的环境下,对外开放是获得发展
33、的前提,一定导致。国际金组织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过去几十年中顺应全球潮流、追求有纪律约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家,很有希望踏上与发达国家趋同。相反,没有顺应这种潮流的国家在世界贸易份额趋减少、私人资本流入日益枯竭并且相对被甩到后面的困境。”然而,开放只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一定能在全球化中获得发展成果。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做好恰当的准备,开放带来的更可能的是陷入“全球化陷阱”之中。国际金组织针对108 个发展中国家(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在以年人均收入确定的 5 个发展中国家组中,从 1965 年到 1995 年最低收入组从
34、52 个国家扩大到 84 个,中收入组和中等收入收入组中的国家数目迅速减少,分别从34 个和 15 个减少为 17 个和 4 个,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起发生。显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 1965 年到 1995 年期间停留或者跌入到最低收入组,他们是全球化进者。IMF, The May 1997 World Economic Outlook,p72,2008 年 5 月 1 日。IMF, The May 1997 World Economic Outlook,p79,2008 年 5 月 1 日。2.正确的开放时序那么,为什么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通
35、过参与全球化能够获得令人诧异的经济发展成就,而大部分全球化进者(如大部分非洲国家)也同样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那些成功的国家做得更好,却仍然不能获得经济发展,甚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一个流行的假说是这些失败的国家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制度。然而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家的发展实践否定了这一假设,以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为导向的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失败了,而被大多数认为实施了一个糟糕的制度安排的中国渐进性却成功了。那么什么样的条件能够保证在全球化中获得经济发展?中国的经验表明稳定的政治环境、正确的开放、集聚先进要素的能力。参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需要急速地开放市场实行贸
36、易,也并不意味着需要立刻放松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性和资本项目的。因为,试图一步跳进贸易和全球化的大海必然引起那些没有自生能力的制造业大范围,经济的和社会的也就不可避免。1990 年东德和波兰的经历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正如所的那样:“经济化有一个最佳的顺序,由于各个国家最初的国情不同,因此这种顺序可能依国家的不同而各异。”但对发展中国家和国家而言,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稳步并有次序地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渐进性地放松金融,渐进性地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性和资本项目开放。决定这种开放次序和进度的关键变量应是该国承受全球化冲击的能力,其中应以一国承受全球化冲击的总体能力决定该国的总体开放度,以各部门承受国际竞争的能
37、力决定开放次序。3. 接受现有体系和规则,并于其中谋求最大化的收益一个常见的批评是,现有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经济秩序是以发达国家资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不的,它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依附、利益受损的状态,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现有不公正、David Bevan 等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问题最多的非洲国家是高度开放的。参见DavidBevan,1995, Fiscal Implication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IMF Working Pr No. 95/50.根据的总结,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包含面内容,即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来决定;全
38、面、大规模、快速地实现;消除财政赤字,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这三项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所认为的一个有效的经济体系的最基本内容。而大多数认为,中国过实行的双轨制会导致配置效率的损失、行为、国家机会主义的制度化等,是一个最糟糕的制度安排。,1993 年,第 4 页。:经济化的顺序,:中国金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稳定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经济秩序是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一战和二战之间的那段历史给了的。1919 年至 1939 年期间,主要工业国对世界霸主宝座的争夺使得国际规则处于极度的状态,由此所导致的是国际贸易规模的极度萎缩、国际金融体系的以及相
39、互间的以邻为壑。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这种和不稳定的总结。第二,在现有的体系之外人为地重新建立一套规则和秩序缺乏可能性和生命力。从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这一段历史间,国际间存在着两个平行市场和两套国际规则。以为主导的西方规则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是通过较长时期的国家博弈和市场博弈内生而成的。而以为主导的阵营,人为地建立起了一套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际分工模式和规则,由于其依托于的霸权和的价格体系,结果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因此,必须承认的是,现存的规则是有生命力的,能够主流国家经济和政治的作用下,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第三,对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能是合理的“扬弃”,在的前提下加以改造,而不是对
40、现存的经济秩序进行和全盘否定。由于国际规则的形成是各参与国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而博弈中话语权的大小又取决于参与国包含经济实力和非经济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大小,这种“”使得数国家(霸主)能够主导规则的制定,并使得国际规则呈现出“非中性”的特征。但是,国际规则向霸主国家的偏向程度,不仅取决于霸主的实力,也取决于参与规则制定博弈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发展和合作提高谈判能力。4. 在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互利共赢对外开放中一贯奉行的准则,也取得对外开放成功的关键。在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已经进入广泛交流合作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下国与国的关系是即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竞争是表象,而依赖是,在竞争中相互依赖,在相互依赖中激烈竞争,这使得由经济全球化和广泛的经济合作带来的相互依赖关系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最重要形式,各种双边、多边的经济合作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中心内容,互利共赢是实现世界各国和谐共存的唯一途径。第一,国际贸易是互有的贸易,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不是绝对竞争,而是相对竞争。WTO 中的公平竞争也强调要给各个国家的厂商以竞争的机会。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将对方变成自己的产品销售市场或原材料供应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英语基础写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宜宾学院《数据结构与算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大学《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许昌学院《手绘效果图表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快乐启迪幼儿园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 运输方式选择培训
- 生物科学课外活动安排计划
- 信阳师范大学《心理咨询技术专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市场调研分析计划
- 7《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核记录表
- XX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 手卫生考核表
- 外科学教案-阑尾疾病
- 《景点导游》教案
- 德勤公司概况简介
- 广东粤人开心版六年级上册英语 Unit 5 Vocabulary Target课件
- 双怠速法和自由加速法审批记录
- DB32∕T 2156-2012 电梯能耗测试及能效分级
- 沥青路面日常养护及维修施工要点(大量附图共14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