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目 录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第3章 媒体与教学 第4章 教学资源 第5章 教学系统设计 第6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7章 现代远程教育 第8章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 概述 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1.1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1.2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1.3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1.4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1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1.1.1 现代教育技术的由来1.1.2 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演变1.1.3 AECT 1994年定义五个范畴 的研究内容1.1.4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1.1 现代教育技
2、术的由来 20世纪20年代,受美国视听教育运动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也尝 试利用电影、幻灯片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当时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来概括当时的教学方式。 1949年,我国成立了电化教育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电化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1979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负责全国的电教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各省市也陆续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专业性的电化教育机构,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电化教育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
3、在教育中的应用造成了电化教育的内涵、本质、范围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化教育”这个名称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条件。“电化教育”向国际通用的“教育技术”演变,成为历史的必然。1.1.2 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演变 教育技术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及系统化设计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逐渐从教学方法范畴内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分支。 教育技术不单指设备、器材等物质技术,还包括涵义关于“学与教全过程的系统方法”,即依据教学目标对学与教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评价的实践与理论。媒体技术与教学全过程及系统方法三者紧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此,视听教育演变为教育技术,比较科学地界定了
4、本领域实践和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在教育领域内部取得了不容替代的地位。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也是视听教育运动50年经验教训逐步积累的结果,而对此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当时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的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等逐步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计算机技术也被应用到教育中来,并形成了热潮可视听教育运动演变为教育技术有它当时的背景。1.1.3 AECT 1994年定义五个范畴的研究内容1“设计”的范畴:设计范畴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2“开发”的范畴 :“开发”的目的是将“施工蓝图”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资源。开发的对象包括“传统印刷”媒
5、体、“常规视听”媒体和高新技术。3“利用”的范畴:“利用”的目的是使开发的成果即上述“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投入教学实施过程,得到推广、使用,并有组织和制度的保障。4“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目的是使上述设计、开发、利用和后面的评价等工作有效地开展。5“评价”的范畴:“评价”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1.1.4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传统的教育技术2视听教育技术 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家伊嘉戴尔撰写了专著视听教学法,提出了早期的视听教育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从理论方面系统分析了视听教育的价值,强调了视听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3网络教育技术 20
6、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组建国际互联网。目前,互联网用户遍及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国也都相继提出了本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规划,我国的网络教育也初具规模。1.2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1.2.1 现代教育技术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 1.2.2 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发生变化1.2.3 现代教育技术导致教育形式深刻的变革1.2.4 现代教育技术对师生角色、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1.2.5 引发学校形态的变革,出现“虚拟学校”1.2.6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1.2.1 现代教育技术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 1素质教育的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由教师原来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转变成了学生认知
7、发展的工具,推动了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革新。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2终身教育的观念 由传统的“what”转向“how”,不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1.2.2 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发生变化1出现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基于多媒体教室环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环境的个别化自主交互学习、基于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基于校园网的资源利用与问题探究学习、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基于虚拟社区环境的远程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最具有革命意义的是从“模拟教学模式”向“虚拟教学模式”的转变。2同以往的学校教育相比,教学内容也将发生
8、很大变化(1)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更加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3)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大容量。1.2.3 现代教育技术导致教育形式深刻的变革(1)从集体教学和单向化的信息传输转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2)从封闭式教学和“垄断式”的信息传输转向开放式教学和跨时空的资源分享。1.2.4 现代教育技术对师生角色、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1对教师角色的影响2对学生地位的影响3师生关系受到冲击1.2.5 引发学校形态的变革,出现“虚拟学校”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校”正在进入我们的学习生活。“虚拟学校”包括以下方面。行政管理办公室远程教室教师
9、办公室学生课桌学习小组教学站评价中心1.2.6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美国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也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
10、育信息化的计划。1.2.6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我国学者的论述如下。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南国农:“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李克东:“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1.2.6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
11、的实施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主要涉及以下6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1.2.6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把教育信息化看做是一个追求
12、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教材多媒化(2)资源全球化(3)教学个性化(4)学习自主化(5)任务合作化(6)环境虚拟化(7)管理自动化1.2.6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教育信息化的六大任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基础)、信息化资源建设(核心)、信息化人才培养(关键)、信息技术应用(主阵地)、信息化产业建设(实效)、信息化政策制定(保障)。教育资源开发加速教育信息化的措施1.3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1.3.1 教育现代化是应付21世纪面临新的挑战的强有力措施1.3.2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现代化1.3.3 教育技
13、术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创新1.3.4 教育技术与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1.3.5 教育技术与教育国际化1.3.1 教育现代化是应付21世纪面临新的挑战的强有力措施 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1972年,出版书名叫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书中针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信息化及全球性的自然与社会危机的挑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就是要依靠教育上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就是要求现代社会的每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去对付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危机”。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雅克德洛尔指出:“学会共同生活”
14、是基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都是“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因素。1.3.2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现代化 (1)教育观的现代化。 (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 (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5)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6)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1.3.3 教育技术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现在进入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引导这场教育领域变革的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与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
15、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转变观念是前提。 转变观念首先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及教师角色的转换。1.3.4 教育技术与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 雅克德洛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著名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从更广阔的宏观视野中,对学习作了全方位的考察,提出面对急剧发展的未来社会挑战,人类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未来教育的目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又被称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对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决策者、校长、
16、教师和广大学习者,乃至全球跨世纪教育改革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终身学习的提出是教育观念的扩展,教育技术的产生由此形成了现代化社会中的“大教育观”。1.3.5 教育技术与教育国际化 教育历来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知识的传输已超越了国界的限制。迅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将走向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股顺应时代发展的世界潮流,推动这个世界潮流的正是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获得“教育现代化证书”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目前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教育目标上都普遍提出了
17、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能够对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有正确理解的开放型人才。1.4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4.1 网络化1.4.2 多媒体化1.4.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1.4.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1.4.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1.4.1 网络化 在上述教育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的,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 在21世纪,这种基于Inte
18、rnet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真正的开放大学将会变得愈来愈普遍。1.4.2 多媒体化1多媒体教学系统 与应用其他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多重感观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易于操作,交互性强。2多媒体电子出版物 多媒体技术除了可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之外,在教育领域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应用,这就是以CD-ROM光盘作为存储介质的电子出版物。 此外,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还具有辅助教学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布置作业。1.4.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重视教育技术自身理论基础的研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AECT学会专门撰写的专著教
19、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该书不仅是美国电教界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也是当今国际电教界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它将对21世纪初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对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强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育技术实际的研究。对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类研究本属应用范畴,但是对于教育技术学来说,由于认知心理学是其理论基础之一,所以上述研究属于教育技术学本身的理论方法研究。认知学习理论开始占主导地位。 1.4.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由于具有“教学决策”模块、“学生模型”模块和“自然语言接口”,因而具有能与人类优秀教师相媲美的
20、下述功能: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 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导师”进行人机对话。 1.4.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模式:基于传统教学媒体(以视听设备为主)的“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其中,“常规模式”不论是我国还是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尤其是在广大中小学更是如此。 在重视“常规模式”的同时,应加速发展“多媒体模式
21、”和“网络模式”,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虚拟现实”模式,是一种最新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虚拟现实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环境。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技术?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2国内外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站?各自的特点是什么?3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4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学与教的理论基础第2章 现代教育技术学与教的理论基础2.1 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2.2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理论基础2.3 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2.5 教学媒体理论2.1 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1.2 认知主义
22、学习理论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1.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
23、试误实现的;(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人脑好似计算机,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4)学习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学习。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含义的解释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环境(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24、教学原则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2.1.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
25、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1自然人性论2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4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5学生中心的教学观2.2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理论基础2.2.1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2.2.2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2.2.3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2.2.4 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2.2.5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2.2.1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1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2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根本上的改革3教学改革应主要追求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发展,二是掌握知识获得技能。4教学应遵循实验教学论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
26、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2.2.2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要组织螺旋式课程3广泛使用发现法 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发现法, 其基本程序为:识别概念形成概念验证概念分析思维策略。2.2.3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1“掌握学习”模式(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2)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的群体教学(3)形成性测验(4)矫正学习(5)形成性评价2“掌握学习”模式的策略(1)成绩的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2)掌握学习的变量 实
27、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是由机会;毅力;能力倾向三个变量组成2.2.4 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1学习的准备2教学设计与指导 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1)“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对于理解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2)“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提出学习的“层级”理论;(3)按照学生个体学习过程的特点来安排适当的外部教学措施。2.2.5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
28、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2.2.5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六项实施办法是:(1)综合考虑任务,注意全面发展;(2)深入了解学生,具体落实任务;(3)依据教学大纲,分清内容重点;(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6)确定最优进度,节省师生时
29、间。2.2.5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1)教学任务的具体化;(2)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3)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4)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5)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6)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2.3 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2.3.1 视听教育理论2.3.2 系统科学理论2.3.1 视听教育理论 戴尔把人类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来描述,称之为“经验之塔”理论。1“经验之塔”概述 戴尔将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Doing)、观察的
30、经验(Observing)和抽象的经验(Symbolizing),并将获得这三类经验的方法分为十种,如下图所示.2.3.1 视听教育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2.3.1 视听教育理论(1)“做”的经验,包括三个层次 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Direct Purposeful Experiences)。 设计的经验(Contrived Experiences)。 演戏的经验(Dramatized Experiences)。(2)“观察”的经验,包括五个层次 观摩示范(Demonstrations)。 见习旅行(Field Tours)。 参观展览(Field Tours)。 电影和电视(Motion P
31、ictures、Television)。 录音、无线电、静态图像(Recording、Radio、Still Pictures)。2.3.1 视听教育理论(3)“抽象”的经验,包括两个层次 视觉符号(Visual Symbols)。 言语符号(Verbal Symbols)。2“经验之塔”理论要点(1)塔的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越往上越抽象,越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2)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3)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4)位于“塔”的中
32、层(5个层次)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顶部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2.3.2 系统科学理论1系统科学概述 系统科学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科学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构成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系统的结构。系统总是处在相应的环境之中,它的功能是系统和外部环
33、境之间关系的反应,是通过对环境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2.3.2 系统科学理论2教育系统论(1)教育系统的含义 把系统论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就产生了教育系统论。(2)教育系统的特征 教育系统的目的性。 教育系统的整体性。 教育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性。 教育系统的相关性。 教育系统的组织性。 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性。2.3.2 系统科学理论3教育信息论(1)信息及信息论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信号、数据等包含的内容,而不是事物的本身。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 信息论是研究控制系统中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储存和使用规律的科学。(2)教育信息及教学过程 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信
34、息称为教育信息,包括教学信息和教育管理信息。教学信息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主要包括知识信息(认知信息)、教学状态信息和教学环境信息。2.3.2 系统科学理论 信息论在教育中的应用而形成的理论,称为教育信息论,它研究教学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是关于教育信息如何传递、变换和反馈的理论。 从信息理论的基本观点去分析教学过程,可以得到如下几个认识。 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信息系统。 教学过程是“人人”构成的耦合系统。 教学过程是一个合目的的可控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的双向过程。2.3.2 系统科学理论4教育控制论(1)教育控制系统(2)教育控制工程5系统科学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
35、导意义(1)反馈原理(2)有序原理(3)整体原理2.4 传播学基础理论2.4.1 传播、传播学和教育传播2.4.2 传播系统要素与目标2.4.3 拉斯威尔的传播模式2.4.4 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2.4.5 贝罗的传播模式2.4.6 韦斯林麦克林模式2.4.7 施拉姆模式2.4.1 传播、传播学和教育传播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是随着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的发展,逐步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 在人类社会中,传播方式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教育传播泛指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按照
36、一定的教育目标,选定合适的教学信息内容,通过教育媒体,把这些教学信息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2.4.2 传播系统要素与目标1传播系统要素(1)传播者(Communicator)(2)信息(Information)(3)途径(Channel)(4)受传者(Communicatee)2传播系统的目标(1)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畅通无阻的信息传播途径;(2)根据受传者的要求建立合理的信息传播布局,规定合理的信息传播流程;(3)精简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使信息能从传播者直接传递给受传者。2.4.3 拉斯威尔的传播模式 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模型中,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又称为“五
37、W论”。这是最早见诸于文字的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2.4.3 拉斯威尔的传播模式(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也就是传播的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3)媒介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介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介与传播对象的关系。(4)对象(受众)分析:研究庞大、复杂的受播者,了解其一般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5)效果分析:研究受播者在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2.4.4 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C.E shannon)和韦弗(W.Weaver)在通信的
38、数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传播的数学模式。如图所示。商农韦弗传播模式 2.4.4 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 德福勒(De Fleur)对上图模式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很著名的德福勒模式,如图所示。德福勒传播模式2.4.5 贝罗的传播模式 美国学者贝罗(David Berlo)于1960年提出了“SMCR”模式。如图所示。贝罗传播模式2.4.5 贝罗的传播模式1信源和编码者(1)传播技术(2)态度(3)知识(4)社会系统(5)文化2接收者与译码者3信息4通道2.4.6 韦斯林麦克林模式 韦斯林(Wesley)与麦克林(Mac Lean)提出了一系列特别适合描述大众传播中所涉及的传播因素和过程的四
39、种模式,如图所示。2.4.6 韦斯林麦克林模式2.4.7 施拉姆模式1954年,威廉施拉姆(W.L.Schramm)设计了关于“经验范围”的传播模式,如图所示。施拉姆传播模式 2.5 教学媒体理论2.5.1 媒体、教学媒体的含义与分类2.5.2 媒体的本质2.5.3 教学媒体的属性2.5.4 媒体与教学的关系2.5.5 教学媒体的选择2.5.6 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2.5.1 媒体、教学媒体的含义与分类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意思是“两者之间”。它是指在信息的传送过程中,信源与信宿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所以媒体有时亦称之为“媒介”或“传播媒体”,如我们经常把报纸、广播
40、、电视等称为新闻媒介。 当媒体用于教学、传递教学信息时,又称之为“教学媒体”。 科技的发展,使可供教学使用的媒体越来越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把媒体分成各种类别。2.5.1 媒体、教学媒体的含义与分类1按媒体的制作方式分类 2按媒体的物理性能分类3按传播范围分类 4按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分类 5按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分类 6按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 7按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特征分类(1)非言语系统媒体。(2)言语系统媒体。2.5.1 媒体、教学媒体的含义与分类8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的分类(1)感觉媒体(Perception Medium)。(2)表示媒体(Representation Mediu
41、m)。(3)显示媒体(Presentation Medium)。(4)存储媒体(Storage Medium)。(5)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2.5.2 媒体的本质1麦克卢汉的观点(1)“媒体就是信息”。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体本质的中心论点。(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3)“媒体有冷、热之分”。2亚瑟克拉克(Authur C.Clarke)的观点 3安东尼贝茨(Aothony Bates)的观点 4布鲁纳(J.Bruner)的观点 2.5.3 教学媒体的属性 教学媒体的属性,是指各种视听教学媒体在表现事物的大小、运动、声音、时间、空间、色彩、内容等特性方面的能力。1
42、尺寸(大小)因素2运动因素3色彩因素4声画因素5特变因素 即视听媒体对于声音和画面,特别是对画面进行特殊处理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特技效果”。2.5.4 媒体与教学的关系1学生视听觉的认知能力 视觉材料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l)材料的逼真程度。(2)构图。(3)技术水平。2视听教学媒体使课堂更具趣味性3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4选择恰当的视听教学媒体5视听教学媒体改变了学习方式,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2.5.5 教学媒体的选择1选择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 选择教学媒体应遵循下列原则。(1)教学内容及方式制约性原则(2)学生的年龄制约性原则(3)优化效应原则2教学媒体的设计原则(1)最大
43、价值原则(2)经验一致原则(3)抽象层次原则(4)重复使用原则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2)学习者方面的因素(3)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4)经费和技术方面的因素(5)媒体的教学性能 媒体的教学性能指标主要有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五项。2.5.6 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1问卷选择法2流程图选择法 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主张采用流程图进行渐进而精细的分析,该方法是在问卷选择法的基础上,把选择的问题排列成一定的程序,教师对每一个问题回答“是”或“否”而进入不同的选择分支,最终完成对媒体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可以有不同
44、的流程图。例如,罗米斯卓斯基(A.J.Romisewski)的视觉媒体选择决策流程,这个视觉媒体选择决策流程图(如图所示) 选择视觉媒体的决策流程3坐标选择法 采用直角坐标选择法的程序:以横轴表示媒体表达数学内容的能力(效能),纵轴表示媒体制作成本(如图所示),坐标系中的选择区来自经验,它包括考虑选择区、可选区和最优选择区。 坐标选择区选择的方法查阅下表 4效益/成本计算选择法 这种方法是在媒体成本与所得到的教学效益之间,通过模糊数值计算决定对媒体的选择。其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用较小的成本得到较大的教学效益。美国传播学家W施拉姆(W.Schramm)提出媒体选择的公式: 媒体选择的几率(P)=产
45、出的效益(V)/媒体的成本(C)思考题1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有哪些流派,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什么是教学,是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有哪些流派,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阐述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4阐述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学基础。5什么是媒体、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有哪些类型?6教学媒体的本质是什么?如何选择教学媒体?第3章媒体与教学第3章 媒体与教学3.1 视觉媒体与教学应用3.2 听觉媒体与教学应用3.3 视听觉媒体特性与教学应用3.4 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3.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1 视觉媒体与教学应用3.1.1 视觉媒体的特性3.1.2 非投影型媒体3.1.3 投影型媒体3.
46、1.1 视觉媒体的特性 杜威通过对视觉媒体的研究指出:视觉媒体的现实主义程度与学习量成抛物线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的问题。如图所示表明了逼真程度与学习量的关系。 逼真程序与学习量的关系3.1.2 非投影型媒体1粉笔、黑板2印刷材料3图示材料4模型与实物教具3.1.3 投影型媒体1幻灯机 光学部分是幻灯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用足够强的光线透射幻灯片,在银幕上呈现出放大了的清晰的影像。主要由光源、聚光镜、反光镜、隔热玻璃和放映镜头等组成,如图所示。反光镜光源隔热玻璃聚光镜幻灯片放映镜头银幕幻灯机光学构造 3.1.3 投影型媒体2投影器(1)投影器的基本构造 投影器由光学部分和机身
47、两部分构成,如图所示。投影器基本构造3.1.3 投影型媒体(2)投影器的种类投影器分为透射式投影器、实物反射投影器、液晶投影器等。3投影片数字化制作技术 (1)数字化图文的生成 扫描生成数字化图文 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生成数字化图文 数字摄录一体机拍摄生成数字化图文 利用计算机直接生成数字化图文3.1.3 投影型媒体(2)图像的加工处理 (3)打印投影片 针式打印机打印投影片 激光印字机印制投影片 喷墨打印机印制投影片 热升华打印机打印投影片4视频展示台 如下图所示。3.1.3 投影型媒体视频展示台配套使用示意图3.1.3 投影型媒体5视觉媒体辅助设备(1)胶卷照相机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照相机的类
48、型 胶卷的类型 照相机的附件照相机的附件如下图所示。3.1.3 投影型媒体 照相机附件3.1.3 投影型媒体 画面布局与构成要素 拍摄常见的景别 拍摄方向 拍摄高度 拍摄用光(色温变化如表所示)。3.1.3 投影型媒体(2)数字照相机 数码相机与普通照相机的区别。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区别与优势 进行数字创意应用(3)银幕 银幕的种类 银幕尺寸(画面比例的选择可参照下表)。 屏幕安装3.1.3 投影型媒体6视觉媒体的教学运用(1)视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2)视觉媒体的方法3.1.3 投影型媒体 书写教学法。 图片教学法。 实物投影法。 作业教学法。 导引教学法。 声画教学法(3)幻灯投影在教学
49、中应用的几个问题 把握运用的时机。 注意形象与词语的结合。 刺激物的调节。 节奏的控制。3.2 听觉媒体与教学应用3.2.1 听觉理论与听觉媒体3.2.2 常见的几种听觉媒体3.2.3 听觉媒体与教学3.2.1 听觉理论与听觉媒体1听觉理论(1)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2)音高。也称音调,表示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音高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单位用赫兹(Hz)表示。(3)音色。又称音品,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和包络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各次谐波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50、称泛音。 另外,表征声音的其他物理特性还有音值,又称音长,是由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的。2听觉媒体3.2.2 常见的几种听觉媒体1无线电广播(1)无线电广播(2)无线电广播教学 广播教学的优点 广播教学的局限性 广播教学的适用范围2录音媒体(1)录音媒体基本知识录音媒体由录音机和录音带组成。 录音机3.2.2 常见的几种听觉媒体盒式录音机的基本构造如图所示。盒式录音机基本构造3.2.2 常见的几种听觉媒体 录音磁带(2)录音媒体的特点与教学应用 录音媒体的特点 录音媒体的教学应用3激光唱机(CD)媒体 激光唱机(CD唱机)是利用激光束读取激光唱片上的信息的,如图所示。激光唱片声音的还原 3.2
51、.2 常见的几种听觉媒体4数字音频工作站(1)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基本构成,如图所示。键盘SMPTE鼠标MB-24表桥刻录机VGA显示器WORD CLOCKR-BUS音箱 数字音频工作站系统3.2.2 常见的几种听觉媒体(2)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功能 非线性编辑功能。 多轨目视编辑。 资源共享。 数字声音的高质量。 特技处理的质量保障。3.2.3 听觉媒体与教学1听觉媒体教学的基本过程 (1)课前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内容。其次,要准备好教学用的电声设备和听觉教材。最后,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2)课堂教学的实施首先,介绍内容特点。其次,放音。再次,要配合讲解示范和其他媒体。3.2.3 听觉媒体与教学2听
52、觉媒体的运用原则在运用听觉媒体进行教学时,要遵循一定原则。(1)要遵循心理学原则(2)目的性原则(3)必要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3听觉媒体的应用方法(1)示范法(2)比较法(3)情境法(4)反馈法3.2.3 听觉媒体与教学4听觉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1)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2)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3)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4)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5)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应用(6)在社会和家庭教育中的应用(7)在师资培训方面的应用(8)其他应用3.3 视听觉媒体特性与教学应用3.3.1 电视、电影的教学功能与局限3.3.2 电视摄、录像媒体3.3.3 电视与电视系统3.3.1 电视、电影的
53、教学功能与局限1教学功能(1)时空的自由变换。(2)时间的压缩与扩展。(3)可表现宏观、微观世界,展现正常情况下难以观察的变化。(4)由于气氛的渲染,极具感染力,在转变态度及思想与行动的结合方面是相当有效的。(5)可以定格(暂停)画面或反复重放。(6)通过特技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力。(7)通过复制(拷贝或录像带),并保持复制的高逼真度。3.3.1 电视、电影的教学功能与局限2局限性 首先,电影与电视的制作较复杂,成本较高,需要一个完善的技术环境。如果比较电视与电影制作的难易程度,电视的制作要简单方便一些,但同样也需要一套复杂的设备,甚至是一个系统。 其次,电影需要有专门的放映设备,对观看环境有一定
54、的要求,不可能做到任意时间的任意播放。电视虽对环境的要求较之电影低,但需要有电视发射或录像机重放的配合才能在电视机上呈现。除此之外,对电影及电视的放映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不是任何人在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可以操作的,电影的放映尤是如此。3.3.2 电视摄、录像媒体1摄像机(1)摄像机的种类(2)摄像机的基本构造 摄像机的种类繁多,但基本构造大同小异,主要由镜头、寻像器、话筒、机身、附件等构成。(3)视频图像信号处理系统(基本过程如图所示)。红、绿、蓝基本摄像系统的组成3.3.2 电视摄、录像媒体(4)自动控制系统(5)磁记录/重放系统(6)摄像机的使用 摄像机操作基本要领 要想拍出好的素材,要
55、注意摄像要稳;摄像要稳的前提是保持正确的拍摄姿势;要学会构图。 镜头的运动技巧:推、拉、摇、移、跟、甩 摄像机的使用注意事项2磁带录像机(1)录像机的种类3.3.2 电视摄、录像媒体(2)录像机的基本结构(3)录像机的使用 录像机和电视机的连接方法如图所示。录制来自电视台的节目3.3.2 电视摄、录像媒体3激光视盘机(1)激光视盘机的类型 Video-CD(Video Compact Disc) DVD(Digital Visual/Versatile Disc) EVD(Enhanced Versatile Disc) (2)激光视盘机的使用3.3.3 电视与电视系统1电视的基本原理2电视系
56、统3彩色电视的制式 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彩色电视制是1952年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定义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称为正交平衡调幅制。 德国于1962年制定了PAL(Phase-Alternative Line)制彩色电视广播标准,这种制式称为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 SECAM (法文:Sequential Coleur Avec Memoire)制式是法国先制定的,这种制式称为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制。法国、苏联及东欧国家都采用这种制式。3.3.3 电视与电视系统4电视频道划分(如表所示)。5电视接收天线6电视节目制作系统7卫星接收系
57、统8有线电视系统9MMDS系统3.3.3 电视与电视系统10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VOD)系统 一般的VOD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服务端系统。服务端系统主要由网络接口、档案管理服务器、内部通讯子系统、视频服务器等子系统组成。 (2)网络系统。VOD网络系统根据服务范围的不同分为主干网络和本地网络两部分。(3)客户端系统。根据不同需求和应用环境,VOD客户端系统主要有三种:NVOD、TVOD、IVOD。3.4 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一词现在已成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的专有名词。国外有人将前者称为“多元媒体”(Multiple Media),后者则直称“多媒体
58、”(Multimedia)。 媒体(medium)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做媒质;二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载体,如大家已熟悉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通常指后者。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这是一个复合词,它由“multiple”和“medium”的复数形式“media”组合而成。3.4.2 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有人定义“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还有人定义多媒体是“传统的计算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音频
59、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将以上定义加以概括,得到多媒体技术,即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3.4.3 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 Ted Nelson为这种方法杜撰了一个词,称为“超文本(hypertext)”。实际上,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链接(Link)”,用来描述计算机中文件的组织方法。超文本的概念可用下图来说明。超文本的概念3.4.3 超文本与超
60、媒体技术 超媒体是一种在一条条的信息中创建信息间明确关系的方法。这种关系业已存在并且明确,比如音频信号必须和视频信号同步。 原始定义的超文本是具有非线性结构的纯文本,但目前实用意义上的超文本实际上也包含图形、图像、表格等静态的非文字信息对象。超媒体则在实用意义的超文本基础上增加了“时变媒体”对象,包括动画、视频和音频信息,因此是一种多媒体化的非线性的信息结构。3.4.4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1多样性 多媒体技术可使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多样化。2集成性3交互性 多媒体系统利用图形菜单、窗口、图标、按钮等美观形象的图形界面作为人机交互界面,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信息的手段。4数字化 数字化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记者证考试受欢迎试题及答案
- 2025合同文书模板:出国留学需要注意哪些合同事项
- 汽车美容师顾客群体分析试题及答案
- 手术室安全用药
- 2025艺人经纪及形象授权合同范本
- 政法干警综合1真题及解析
- 河南省遂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综合试题含解析
- 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水处理功能材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声像广告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2025年高三3月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手册
- GB/T 1936.1-2009木材抗弯强度试验方法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课件
-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案例分析报告
- DB15T 2403-2021肉羊育种数据管理规范
- 口腔种植专用病历【范本模板】
- 《空中领航学》4.2 确定飞机位置
-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精)
- 产业经济学完整版ppt全套教程课件(最新)
- GB-T 18348-2022 商品条码 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